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2020-12-18 吾來談收藏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都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雖然比起北京故宮還是稍微遜色一點,但是名聲卻比大陸南京故宮和瀋陽故宮更為流傳廣泛、深遠。這個和其中保存的國寶有分不開的必然聯繫,當然也和他本身的建造歷程有很大的聯繫。

臺北故宮的建造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遷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5年,臺灣成立「國立故宮、中央文物院聯合管理處」。1957年,在亞洲協會的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1年,在現址即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館,1965年新館落成。同年11月12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正式開幕。

設計師是黃寶瑜(本為五人競圖,王大閎勝出,但高層不滿其方案無中國傳統建築)。本暫存於臺中的北溝文物陳列室,但該處展示空間狹隘且所處地點偏僻,社會教育功能無法發揮,加上簡陋館舍難敵雨水滲入庫房的危害,理事會於1959年提議於臺北興建現代化博物館,由理事會理事長王雲五經請"行政院長"陳誠同意撥款新臺幣6,200萬元興建,1965年完工。

1948年12月22日,南京下關碼頭,中鼎號軍艦闢開兇險的海路,四天後,712箱文物到了基隆港。此後,海滬號國寶3502箱,崑崙艦1248箱,陸續漂洋過海。集體大遷徙的65萬件文物大都來自北京故宮。抗日戰爭期間,為避戰火,它們曾被迫南遷,之後到了南京後又「馬不停蹄」遷往臺灣安家。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文物大遷徙。

1960年,美國國際開發署向博物院提供了一筆88.8萬美元的贈款,「行政院」開始為修建這個永久性的博物院制訂計劃。為了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一百周年,博物院於1965年正式命名。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臺北市北郊。

1965年蔣介石建設臺北故宮博物院時,決定把稱之為「中山博物院」。因蔣介石崇敬孫中山,所以臺北故宮選在孫中山誕辰的時候開幕,也就是五十年前的今天。彼時,蔣介石仍相信「反攻大陸」定會成功,到時要把故宮的文物再帶回大陸,放回紫禁城中。

1969年,訂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在臺灣展開增加藏品的行動。1967年-2008年8月期間,透過其它機關移交1,651件,受贈32,326件冊,收購12,751件冊,合計46,728件冊。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臺灣博物館業迅速發展,各主題博物館突出特色,吸引人們的視線。史博館沒有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其品位和實力仍穩居前列。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史博館適時推出大陸探親攝影展,轟動全島。隨著兩岸交流的深入,又陸繼推出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李可染書畫展、傅抱石畫展 。

198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聘請社會學者、專家四十餘人組成委員小組,再次進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點檢驗,至1991年5月完成。此次完成了藏品文物登錄號籤張貼,文物建卡照片攝照以及文物保存狀況的了解。

2000年臺灣地區政黨輪替後,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接任院長,以去政治化、推動本土、中華與國際兼具之多元文化觀,回歸藝術文化本質經營國立故宮博物院。在此政策指引下,館藏方向朝擴大至東南亞、南太平洋文物的趨勢,以呼應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文化的傳承關係。

2002年,臺灣當局「行政院」通過改建案。

2006年,改建後故宮隨建築更新推出「Old is New」概念,以行銷方式推廣典藏。參考法國國際博物聯合會影像授權辦法,援用文資法第六十九條規定,制定影像授權收費規定。

2007年,臺灣當局「行政院」提出修正故宮組織條例,將收藏「中國」文物改為「國內外文物」,被立法院否決。

2009年2月14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帶團赴中國大陸訪問北京故宮博物院,首度開啟兩岸故宮交流,而北京故宮也將在3月份訪臺。10月在臺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將成為兩岸故宮合作的試金石。

2009年3月1日,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率團抵達臺北,他們此行將專程訪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也是對半個月前周功鑫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首訪北京故宮的回訪。

不過,時至今日,海峽兩岸的故宮,依舊是一宮兩院。北京的故宮紅牆黃瓦,臺北的故宮黃牆綠瓦,一個在北京長安街之北,一個在臺北至善路之北,一個是古代宮殿,一個更接近於現代博物館。在日本記者野島剛《兩個故宮的離合》一書裡,他說,「兩岸的大型博物館都用同一個名字,這讓我感到不可思議。」

如今,臺北故宮博物院已成為大陸遊客臺灣遊的必經之地,此岸的人們奔著翠玉白菜、東坡肉石和傳說中裝滿了一個山洞的國之重器與瑰寶欣然前往,一簇簇講著大陸各地方言的遊客擠在「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幟前合影,隱約仿佛一出弔詭的時間遊戲。相隔近70載,現存銘文最長的青銅器毛公鼎、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範寬的《溪山行旅圖》,對我們來說成了僅存在於歷史教科書中的、最熟悉的陌生人。

臺北故宮博物院成了一個教育中心。1986年,博物院增設了一個當代藝術長廊,主要展出現代藝術大師們的書畫作品。1995年,為了紀念北京故宮博物院成立70周年,臺北故宮增建了一個用於收藏珍稀典籍和皇家檔案的文獻圖書大樓,此前,這部分典籍和皇家檔案幾乎從來沒有展出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還邀請國外的藝術品赴臺展出。

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些不得不知道的故事

許多大陸人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認識和興趣,來自於6年前央視一套的12集紀錄片《臺北故宮》。那還是在開放兩岸自由行之前,絕大多數大陸民眾對於臺北故宮的認識,還局限於北京故宮的大多數寶貝被蔣介石藏在了臺灣的某個山洞裡。《臺北故宮》全面展現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以及其中60多萬件珍寶的故事,其導演周兵之前曾執導紀錄片《故宮》。在2009年《臺北故宮》上映之前,新京報記者與拍攝了兩座故宮的周兵聊了聊。

新京報:對於臺北故宮,人們按照思維慣性,會認為當年大量的精品都在那裡。

周兵:幾十年來,大家都有個誤解,總覺得北京故宮沒什麼好東西,通過我對這兩個故宮的接觸,發現兩岸故宮各具特色。像北京故宮有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乾隆時期的「三希堂」有兩個在北京故宮,一個在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在一些領域是獨一無二的,比如汝窯收藏。但不是說所有的寶貝都在臺北。我認為有誤解主要是兩個原因,一個是1948年解放戰爭時期,當時國民黨政府認為最珍貴的文物已運到了臺灣;另外就是臺北故宮不斷拿出一些精品進行展覽。臺北故宮的設計很適合展覽。北京故宮是一個宮殿式的建築,不具備展覽功能。但從2005年開始,北京故宮把精品文物拿出來展覽的次數越來越多。其實很多遊客來北京故宮主要看宮殿看房子,對文物的關注也少。

新京報:拍《臺北故宮》有沒有想過要改變大家以往對兩個故宮的誤解?

周兵:我們片子的立足點主要不是這個,我們想解讀這些文物是怎麼被運到臺灣的,還有就是臺北故宮館藏的這些文物當年的歷史和現在的狀況怎樣。

新京報:很多關於人文歷史的紀錄片多側重宏大敘事,這部片子呢?

周兵:我是想把宏大敘事和生活細節結合在一起,對個人命運和情感的描述,對某些歷史細節的描述。我希望能讓觀眾多看看臺灣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在臺灣發生的一些事情,畢竟大家對臺灣的很多事情不了解。(編者註:現在也不一樣啦,你們已經熟悉了鳳梨酥的口感對不對?)(採寫:新京報記者劉瑋李健亞)

寫過兩個故宮的日本人:「故宮與政治聯繫密切」

在成書前的五年時間裡,日本記者野島剛跑了很多地方,北京、上海、南京、四川、安順、瀋陽、香港、臺北……他採訪了超過100個人,其中包括4位歷任臺北故宮的院長、1位北京故宮院長、1位南京博物院院長和1位瀋陽故宮研究員。他還重新跟蹤故宮文物在抗日戰爭時期的遷徙路線,進入山洞裡查看當年文物的保存環境,用他自己的話說,在經歷了這一切後,他自己對文物都有了一定的鑑定能力。

從野島剛那裡,我們可以知道,許多臺灣人也以為故宮裡的好東西都在臺北故宮之中。他曾說:「有一些臺北故宮的人說北京故宮是一個空殼,沒有好的東西,好的東西全部都在臺灣,第二流、第三流的文物都在北京故宮,這是他們的驕傲。但是這個說法是缺乏正確性的。新中國成立之後,北京故宮也不斷收集新的文物,而且有一些捐款,還有從海外回流到中國國內的文物,不斷地有考古發現,北京故宮的文物不斷增加,現在北京故宮的文物絕對不遜於臺北故宮。但因為1949年故宮搬到臺北的時候,重點放在元宋的書畫,所以這一部分臺北故宮比北京故宮多了一些。至於明清文物以及一些考古新發現的東西,北京故宮當然比臺北故宮好得多。」

去年,在野島剛《兩個故宮的離合》簡體中文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之後,新京報記者與他聊了聊他書中政治語境之下的兩個故宮。

新京報:你在書裡提到,兩個故宮是兩岸關係的風向標,這個觀點是新的觀點嗎?

野島剛:這個觀點以前沒有人提過,沒有人把兩個故宮和兩岸關係聯繫在一起。以前臺北故宮是非常安靜的地方,客人沒有那麼多,所以喜歡藝術的人很願意去參觀。但是這幾年很多臺灣人不願意去了,因為大陸遊客太多了,為什麼會發生這個問題?

新京報:兩岸開放了。

野島剛:為什麼政治改變這麼嚴重地影響到文化?我們以前討論故宮時往往把政治和文化切開,沒有放在一起討論,但是在故宮發生的所有事情,都和政治有非常密切的聯繫。故宮對兩岸關係而言是很好的突破,反映兩岸關係新局面,兩岸政治家都認為這種突破可能要從故宮開始。有趣的是,在我從2007年開始的採訪過程裡,兩岸關係也在不斷變化,交流越來越密集。

新京報:你覺得兩岸的領導人對各自故宮的態度有什麼不一樣?

野島剛:對臺灣地區領導人來說,故宮是非常重要的政治問題。在臺灣「立法院」經常討論故宮問題。大陸也會關心討論故宮問題,比如故宮裡一些東西丟了,這些問題大家都很有興趣,但不是什麼國家級的問題,是社會性的。

新京報:兩岸對故宮不一樣的態度,對各自的故宮會有什麼不同的影響?

野島剛:日本過去好幾次想辦兩岸故宮的聯展,大陸方面態度是「可以的,沒問題,辦吧。」但臺灣方面一直提出一些問題,擔心是不是臺灣會矮化,或者是民間會接受嗎?最後是臺灣方面說,不要辦了。中國大陸很大方,這個問題對大陸沒那麼敏感,但對臺灣來說,臺灣官員會問「在一起辦展是兩岸的統一嗎?」他們很害怕,不敢做。

新京報:你在採訪中覺得大陸故宮有什麼問題?

野島剛:問題很多,北京故宮太大了。你要看畫,要去一個地方,玉器是另一個地方,距離幾百公尺,然後要看青銅器,又要走到玄武門那邊,這裡不像是博物館。北京故宮不是看文物的地方,是看建築的地方。所以北京故宮如果要改變的話,應該把文物搬到別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北京故宮的建築和文物能分開。

北京故宮南遷

不是所有故宮文物都南遷了。其一,在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溥儀偷帶出宮1200多件書畫精品,全是揀好的偷,至於皇妃宮女太監偷盜的珍寶就難以統計了,這其中近400件最終回到了北京故宮(其餘則收藏於大陸其他博物館如遼博、上博,或民間,或海外,或灰飛煙滅);其二,南遷時間緊任務重,大量菁華沒能帶走,大件物品也帶不走。1948年,南京政府電令北平故宮打包文物精品南下,在馬衡院長的抵制下,一件也沒帶走。

然後,所有南遷的故宮文物中,打包好的箱子,最終只有22%遷臺,又是時間緊任務重,大量菁華沒帶走。目前臺北故宮除去清宮檔案近40萬件、古籍善本約20萬件,可歸入藝術品範疇的,不到10萬件。相比之下,北京故宮已經把800萬件明清檔案和14萬古籍劃給別家了,再刨掉自留的近40萬件檔案和20萬餘件古籍,還有約120萬件藝術品。

再者,臺北故宮的文物收藏中,包含了部分來自避暑山莊、頤和園等屬於皇家而非故宮舊藏的文物。而當年留在大陸且原屬故宮的南遷文物裡,有近1/5的箱子留在南京,歸了南京博物院。特別提到這點,是想請看官注意,比較目前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的文物,跟比較留在大陸和遷往臺灣的原屬故宮文物,是兩碼事,後一個比較,大陸的優勢會更大。

以下比較兩岸故宮所藏文物的四個大項:

書畫。總量北京(15萬)遠超臺北(1.3萬),只比較最珍貴的元代以前書畫:北京有繪畫420件、書法310件;臺北有繪畫574件、書法155件,加起來正好打平。而且北京對書畫的斷代要比臺北嚴謹,也就是說,後者包含的一些早期書畫更可能是後世摹本;另外囿於當時的鑑定水平,南遷了不少贗品。當年為了方便攜帶而不被發現,溥儀偷的主要是手卷,這就使得北京的元代以前書畫以手卷為主,而臺北則以立軸或冊頁為主,可謂平分秋色。在元代以來的收藏上,北京完勝臺北,像清宮原本收藏不多的明清書畫,北京後來通過徵集得以齊備,而臺北就沒這個條件了。

陶瓷器。總量北京(35萬)遠超臺北(2.5萬)。臺北在宋代五大名窯、明代官窯和清代康雍乾琺瑯彩上明顯佔優,而在其他時代的收藏上均不如北京。和書畫一樣,北京的陶瓷器收藏也構成了一個從古到今的完整體系。另外補充一點個人看法,書畫這類原創性藝術品跟瓷器這樣可以量產的手工藝品,兩者有很大區別:書畫作品一件就是一件,我有你就沒有;而瓷器呢,同款識同器型同窯口的,我只有一件跟你有十件,差別不大,都只會擺一件出來展覽嘛。

先秦青銅器。總量北京(1萬)多於臺北(0.3萬)。其中被認為文化傳承上更重要的,也就是帶銘文的,北京(1600)也多於臺北(500),這兩個指標北京均為全球第一。不過論最有名的幾件,臺北要蓋過北京(但比不過北京的國博)。另外個人看法是,不要只關注銘文和重器(象徵著正統性),青銅器上各種巧奪天工的藝術性創作更值得欣賞。

玉石器。總量北京(3萬)多於臺北(1.3萬)。當年確實有不少傳世玉器被帶去臺北,但北京後來徵集了不少考古發掘的玉器精品,譜系也很齊備。至於被民間稱作臺北故宮三寶之一的翠玉白菜,其實北京也有一顆,沒什麼稀奇的,這類清代製作的玉石盆景,北京有上千盆。

其餘各小項雜項就不比了,北京在數量和質量上都無懸念地勝出。總之,北京故宮多而全且精地收藏著五千年文明,臺北故宮則少而精地突顯某幾個朝代。其實在北京故宮同時展出的文物數量也是幾倍於臺北故宮,無奈紫禁城太大,建築太壯美,使得很多觀眾壓根就沒有留意過這些國寶的存在,反倒一廂情願聽信「故宮文物特別是精品都在臺灣」這樣的神話。寫作本文的目的也只是想打破此類神話,而不是真的為了分個高下。每一件國之瑰寶,都是人類文明之精華,獨一無二。

臺北故宮三大國寶

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也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一、精美寓意翠玉白菜

其實翠玉白菜是清朝的作品,並不是年代非常久遠的事情,但是它珍貴就珍貴在它的精美和美好的寓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長18.7釐米 ,寬9.1釐米 ,厚5.0釐米 ,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的作品,是由翠玉所琢碾而成,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覺十分熟悉而親近,別忘了看看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它們可是寓意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

這件作品原來放置於永和宮,是光緒皇帝妃子瑾妃的寢宮,這應該是瑾妃的嫁妝,而寓意自然不用多說,是祈求多子多孫。而白菜雖然是常見的蔬菜,但是架不住它的寓意好,白菜音同百財,在加上多子多孫的螽斯和蝗蟲,就人生來講是非常圓滿的。

但是這件翠玉白菜也遭到了損壞,其中一個蝗蟲的觸角斷了,這曾在臺灣引起軒然大波,但是就證據來講只能追溯的1992年的照片,極有可能是在運輸的過程中損壞的。

其實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三件翠玉白菜,另外兩件由於精美程度和雕刻水平不及這件,因此遭到冷藏,而這個題材很多見,因此大陸的北京故宮博物館和天津博物館各有一件翠玉白菜,相對來講,天津博物館的翠玉白菜更加有名,有興趣的可以去參觀下哦。

二、渾然天成東坡肉石

要說翠玉白菜雕刻精美,並且擁有美好的寓意,那麼東坡肉石可就是渾然天成了。

這塊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東坡肉石高5.73公分,寬6.6公分,乍看之下,就是一塊出鍋不久似乎都能聞出香味的東坡肉,不知者以其創意構思之巧妙,雕刻技法之精湛令人嘆為觀止,其實這塊東坡肉石並未進行任何的雕刻,真的是渾然天成的,這個文物的妙就妙在這裡。

如果肚子餓的話看到這個文物估計都想直接下手了。這樣一塊栩栩如生的東坡肉、肉的肥瘦層次分明,肌理清晰,甚至連豬肉皮上面的毛孔都能看見,真正人間極品,因此才能被成為鎮館之寶。

三、珍貴無比毛公鼎

要說前兩件是因為其材質寓意,那麼這個毛公鼎可就是貨真價值具有珍貴考古意義的文物,毛公鼎是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這個毛公是周宣王的叔公。

毛公鼎通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鼎內壁鑄有銘文,32行,近500字,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堪稱西周青銅器中銘文之最。其內容敘事完整,記載詳實,被譽為「抵得一篇《尚書》」,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這也正是毛公鼎珍貴無比的原因所在,鑄造精美加上有銘文,可以詳細的了解西周時期的情況,給現代人了解當時的政治情況打開了一扇窗。

毛公鼎是被陝西岐山縣董家村村民董春生在村西地裡挖出來。後幾經輾轉,最後落入葉公超手裡,而當時日本人覬覦這件中國的國寶,葉公超誓死不說出這件文物的下落,還是其叔叔葉恭綽造了個假的給了日本,救出了葉公超。從這一點來說葉公超可以說是保衛國寶的英雄。

葉家人最後生活困頓而將其典當,還是鉅賈陳永仁出資贖出,毛公鼎才不至於流浪他鄉。1946年陳永仁將毛公鼎捐獻給政府,隔年由上海運至南京,收藏於中央博物館。1948年,國民黨退守臺灣,大量南京故宮博物院珍貴文物南遷至臺北。

徵集範圍:

瓷器:高古瓷、元明清瓷器、民國名瓷、現代毛瓷及大師精品瓷器。玉器:古玉、明清玉、現代玉。如翡翠、崑崙玉、碧玉、獨山玉、血滴石、綠松石、瑪瑙,孔雀石、寶石、貓眼石等。字畫:歷代名人名家書畫、現當代書畫、各派系名家字畫。雜項:古籍善本、金銀銅器、奇石雕件、田黃、雞血石、蜜蠟、文房用品、紫檀、黃花梨、竹木牙雕、中外名酒(需未開封且包裝完好)、唐卡,刺繡,名表等。拍賣會地址:臺北故宮博物院晶華亭

拍賣會時間:2019年08月13日

如果喜歡我們的文章,可以在朋友圈分享此文!這是對我們創作最大的支持!

相關焦點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大家最熟悉的故宮應該是北京故宮,它位於北京城內,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居於世界五大宮之首,至今已經580多年的歷史,多數人都去領略過它的風採。
  • 中國最年輕的故宮,中國三大博物館之臺北故宮的文物來自哪裡?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既然是故宮,建築風格也是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外面看只有兩層,內部結構卻有4層。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於是就有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其文物珍品中,有90%來源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故宮文物南遷的這段歷史,讓兩岸間形成這樣一個普遍印象:抗戰時期,存放在北京故宮中最有價值的文物,早已經打包南遷,那些留在北京的文物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瑕疵品,比如,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精品中的精品翠玉白菜,正是蔣介石從北京運到臺北故宮的。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有什麼不同?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之所以叫故宮有過去的皇宮之意,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是漢族建築的精華,故宮的建築群中無不體現了漢式宮殿的特點:首先故宮建築取坐北朝南的方向,這要求在施工前立華表確定方向。其次故宮的平面布局是以太和殿為主體,將諸多殿堂、樓閣、臺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築左右對稱排列。宮殿都是以木構架支撐,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牆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屋頂蓋金黃色琉璃瓦。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他們都是做什麼的你清楚嗎?
    說起故宮,在我們的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北京故宮了。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值得每一個國人去自豪。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竟然……
    不考慮博物館所在地的性質,否則北京故宮因原址的優勢完全不可比較了。我們只對比文物。按照大陸的不可出國出境文物的標準,臺北故宮約26件國寶可以入選。這個數量在大陸僅次於北京故宮(40),超過國博(23)。臺北故宮共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加上南薰殿,數量上遠遠超過北京故宮,其他各大國內省級博物館估計有其零頭的零頭就不錯,但北京故宮在頂級藏品上略微強一點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國寶級文物與北京故宮伯仲之間   臺北故宮「三寶」   觀念糾正   關於臺北故宮的「鎮館三寶」,若論其鎮館之寶,毛公鼎或者可以入選,但是肉形石和翠玉白菜的價值卻沒有傳言的那麼高。因為臺北故宮的管理原因,以及國人大眾審美的心理,造就了「鎮館三寶」之名。   那臺北故宮常設展出的文物中,真正頂級的是什麼呢?   臺北故宮裡有一項堪稱世界第一的收藏,那就是瓷器。
  • 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故宮國寶宴[組圖]
    圖片說明:7月5日,一位「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的員工展示採用娃娃菜製作的與清代藏品翠玉白菜極像的菜餚「翠玉白菜」。  圖片說明:7月5日,一位「故宮晶華」餐飲中心的員工在展示採用蘋果苦瓜為原料製作的類似清代藏品白玉錦荔枝的菜餚——「白玉錦荔枝」。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和北京故宮不同的是,臺北故宮以企業化經營理念為民眾服務的做法更為徹底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每一幅畫有三面,可以轉動,觀賞翠玉白菜時,用手轉一面,就可以看到翠玉白菜文物的介紹與出處。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民進黨魔爪伸向了臺北故宮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牽動數百萬觀光人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3年,並將部分寶物南遷至故宮南院置放並展覽,此舉是故宮開館以來首見,也引發了外界疑慮,昨(12)日臺「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進行臺北故宮博物院業務報告,「藍委」柯志恩質詢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是否真有此事,陳其南表示內部朝此一方向規劃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故宮文華殿現在是陶瓷館,有四五件常設汝窯展品,包括最著名的三足樽和三足承盤。陶瓷館展品400多件,精選自故宮35萬件陶瓷館藏,我感覺是全球展示陶瓷類別最全的常設展……連商周白陶都有,其他官窯民窯品種就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