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據說1948年12月21日,那個蕭瑟的冬日,北京故宮的文物又一次開始遷徙,這是第一次將故宮文物運往臺灣。
運往臺灣的故宮文物,雖然數量遠不及留在北京故宮的文物,但經過精挑細選,裡面很多就是精品,比如鼎,毛公鼎,因為后母戊鼎太大太重,沒帶走,國民黨一共帶走了2382件青銅器。
除了青銅器、瓷器、玉器,還有各類文獻,四庫全書,是被第二批運往臺灣的。四庫全書在乾隆的指揮下,被安排手抄了7部,分別存放於北四閣和南四閣。臺北故宮存放是北四閣之一——紫禁城文淵閣的那一部,是第一部,也是繕寫得最為完整得一部。
還有大陸遊客都熟悉知道的翠玉白菜,以及形態逼真的東坡肉石頭。這些珍品,連同69.6萬件藏品一起,被陳列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見證歷史,供人觀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