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
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
抵達上海的文物暫存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南京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後,於1936年分5批遷運至南京新庫房。1937年盧溝橋事變後,這些文物又輾轉運往四川、重慶保存,抗戰勝利後,於1947年運回南京。
隨著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國民黨當局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將南運文物中的2972箱被運至臺灣(佔故宮南遷文物的百分之二十二),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
1950年4月,臺中郊外文物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保存。1957年,臺灣當局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5年建成現在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新館,為紀念孫中山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瑯、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併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近70萬件文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於場地限制,只能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文物展出,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所以按照展品每三個月五千件、每年兩萬件計算,這裡的70萬件藏品,要全部展出一次,需35年。所以其收藏量還是非常巨大。
二、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鎮館之寶有哪些?
(一)散氏盤:周朝青銅器
西周散氏盤
西周散氏盤,原藏清內府,與毛公鼎、大盂鼎、虢季子盤並稱"四大國寶。散氏盤高20.6釐米, 直徑:54.6釐米,重量:21.312千克。盤上的銘文共 357 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散氏盤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作為慶賀嘉慶皇帝壽辰的賀禮,從此成為皇室收藏。散氏盤造形與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的風格,文字線條宛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二)毛公鼎:周朝青銅器
西周毛公鼎
這件西周的毛公鼎通高53.8釐米,清道光年間於陝西省岐山縣周原出土。毛公鼎出土後,經多次轉手秘藏,抗戰期間,險為日本軍方所奪,抗戰勝利,民間獻鼎歸公,現由臺北故宮典藏並展示。銘文中有陽文網格線,是西周中晚期制銘的習慣,因此除了史料的價值外,毛公鼎在中國古文字學與書法藝術上也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三)翠玉白菜:清朝
翡翠白菜
翡翠白菜,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工匠運用自然分布的色澤,把綠色的部位雕琢成菜葉,把灰白的部位雕琢成菜幫,菜葉上停留的兩隻昆蟲寓意"多子多孫"。這棵翡翠白菜與真實的白菜一樣大小,滋潤新鮮,鮮活欲滴,它是清代光緒皇帝瑾妃的陪嫁之物,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它也是慈禧太后的心愛之物。
(四)東坡肉形石
東坡肉形石
東坡肉形石,長5.73釐米,寬6.6釐米,厚5.3釐米。在清代康熙年間從內蒙古阿拉善左旗進貢到清宮內務府,這是一塊純天然的石頭,東坡肉形石是瑪瑙類礦物質,在自然界的巖石之間,由於經過漫長歲月的累積。在不同的時間點,雜質影響乃至生成的顏色不同,呈現一層一層不同的色澤,形成了這件東坡肉形石,肉皮、肥肉、瘦肉層次分明,毛孔和肌理的展現都極其逼真,看上去完全是一塊栩栩如生的五花肉塊。
(五)汝窯天青無文橢圓水仙盆:北宋
汝窯天青無文橢圓水仙盆
汝窯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汝窯的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即藏有約二十件,其中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水仙盆盆體簡雅大方,由於重複施釉的關係,釉層略具厚度,並帶有流動性。;而四個雲頭足的轉折部分,又有釉層堆積,柔膩如脂。釉層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與質感的細膩變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窯器多有開片,獨此件光潔無紋,益發顯得勻淨端莊,充分展現北宋制瓷工藝對於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晉代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六)《快雪時晴帖》:晉代王羲之
臺北故宮博物院所藏《快雪時晴帖》系唐代摹善本,筆法雙鉤精細,淡墨填廓,能得原跡生動活潑之筆意,觚稜轉折,備見鋒芒。大雪過後,天氣轉晴,王羲之以此書信向友人表達問候之意。末行「山陰張侯」可能是收信人的名字,原本寫在信箋的封面,在此與原跡一併摹在同一張紙上。
(七)《祭侄文稿》:唐代顏真卿
唐代顏真卿《祭侄文稿》
《祭侄文稿》行草墨跡,顏真卿書。此帖本是顏真卿為自己的侄子寫的一篇祭文草稿,他的侄子季明為叛軍安祿山所殘殺。這件作品原不是作為書法作品來寫的,由於心情極度悲憤,情緒已難以平靜,錯桀之處增多,時有塗抹,但正因為如此,此幅字寫得凝重峻澀而又神採飛,筆勢圓潤雄奇,姿態橫生,純以神寫,得自然之妙。
(八)《黃州寒食帖》:宋代蘇軾
蘇軾《黃州寒食帖》
世人一般將蘇軾《寒食帖》與東晉王羲之《蘭亭序》、唐代顏真卿《祭侄稿》合稱為"天下三大行書",或單稱《寒食帖》為"天下第三行書"。此帖先在民間輾轉收藏,後被清廷收入內府。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後流失海外,二戰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在在日本覓的《寒食帖》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現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內。
(九)《江行初雪圖》:五代趙幹
五代趙幹《江行初雪圖》
全卷描寫長江沿岸漁村初雪情景。圖前題"江行初雪,畫院學生趙幹狀",應是南唐後主李煜的筆跡。有宋宣和,金明昌,元天曆,清乾隆,嘉慶諸印,以及柯九思,吳瑞,梁清標,安岐諸收藏印。
(十)《溪山行旅圖》:北宋範寬
北宋範寬《溪山行旅圖》
這幅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佔據畫面約三分之二,聳立在中央的主峰,右側有深谷瀑布,另一邊是矮小的側峰。近景中央突出兩塊巨大的巖石,背後坡岸道路上一列行旅,點出畫的主題。這幅畫構圖不複雜,局部的描寫卻很仔細,顯示出畫家有高度觀察能力和寫實的功夫。主峰上有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皺紋,刻畫出飽經風霜,被風化的巖石。山頂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前後左右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瀑布在高山深壑間,成一條線般飛洩而下,隱沒在雲煙飄緲的深淵中。手法都極其生動自然,而且合乎自然的規律。
(十一)《富春山居圖》:元代黃公望
元代黃公望《富春山居圖》之無用師卷
黃公望是元代畫壇宗師、"元四家"之首,這幅畫是黃公望晚年的傑作,也是中國古代水墨山水畫的巔峰之筆,在中國傳統山水畫中所取得的藝術成就,可謂空前絕後,歷代莫及。這卷名畫在此後的數百年間流傳有緒,歷盡滄桑曾被一燒為二,浙江博物館藏著《剩山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這部分叫《無用師卷》。
(十二)國子監刊本《爾雅》:北宋
北宋國子監刊本《爾雅》
《爾雅》一部字典性質的經書,本刊本由南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刊印,保存得相當完整。時至今日,五代與北宋的刊本已不可多見。這部南宋時代的《爾雅》是珍貴的孤本,也是考見五代刻書規模的重要證物。這部《爾雅》的字體端正有力,版面寬大疏朗,又稱為宋刻大字本,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三、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規格是否高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由於各種原因,人們對北京故宮文物藏品不很清楚,認為故宮南遷文物都是精品,國民黨敗退臺灣前,將最珍貴的文物,都掠到了臺灣,有人甚至說:"臺北有文物沒有故宮,北京有故宮沒有文物",這顯然是荒謬的。
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文物應該說各有千秋。臺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遷臺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家的象徵,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文人重視書畫,能拿的儘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幅。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只拿走了一部分。龍袍只有清王朝留下來的,挑選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沒有拿走,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1件龍袍也沒有。
"兩岸故宮藏品,哪家的精品多呢?可以肯定地說,北京故宮不僅藏品遠遠多於臺北故宮,而且總體上精品也多於臺北故宮。
原因一,故宮博物院成立之前,溥儀將1200餘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盜運出宮,大部分流落中國內地。新中國成立後,相當一部分重新回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如《清明上河圖》、《韓熙載夜宴圖》、《五牛圖》、《伯遠帖》、《中秋帖》等。
原因二,113491箱文物南遷後,北平故宮本院所留文物相當多,也有不少珍品,淪陷期間還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並徵集了一批珍貴文物。南京政府曾下令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挑選留在北平的精品文物裝空運南京,但後來一箱也未運走。運到臺灣的2972箱,只佔南遷箱件數的22%。,因戰爭形勢變化,大部分留在了內地。
原因三,兩岸故宮文物藏品構成上稍有不同。運臺故宮文物主要以清宮文檔,刻本、善本書籍近以及書畫文物為主。而北京故宮藏品更加全面,就數量來說,達150餘萬件,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2倍多。而且其中1949年後故宮又徵集24萬多件文物,珍品依然不少,而且80%以上仍為清宮舊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