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珍藏了大量文物、古籍和珍寶。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之一的聞名世界的翠玉白菜,便是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眾多珍寶中的代表。
翠玉白菜採用中國傳統的玉石雕刻中的巧雕技藝,達到了幾乎與真正的白菜不相上下的藝術水準。這件翠玉白菜材質為翠玉,工匠在一塊兒白綠相間的玉石上,用白色雕刻成了白菜的菜幫,用綠色雕刻白菜的菜葉,並且在白菜葉之上,聰明的工匠還雕刻了兩隻昆蟲。這兩隻昆蟲是蚱蜢和蟈蟈。
雄的蚱蜢在中國古代稱為螽斯,螽斯的寓意是多子多福,因此這隻翠玉白菜也寓含著多子多福的含義。白菜這一題材是清代玉石雕刻中,經常採用的一種題材,因為白菜和百財諧音,所以深得皇家的喜愛。在眾多的玉石雕刻作品中,都能看到白菜的題材。而這棵翠玉白菜,據傳說是光緒皇帝的妃子瑾妃進宮時的陪嫁物。它原來擺放在紫禁城永和宮之中。
1925年,溥儀被馮玉祥驅逐出紫禁城的時候,這位聰明的老太太瑾妃,便將身邊的這個陪嫁物攜帶出宮,後來翠玉白菜輾轉遷徙,最終落戶到臺北故宮博物院。
199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竟然發現這顆號稱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受到了損傷。具體損傷的時間和經過,已經無從可考,據之前的翠玉白菜的圖片可以清晰的看出,菜葉子上的昆蟲蟈蟈有兩根長鬚,其中一根長鬚卻斷掉了一節。這對於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來說,無疑是非常嚴重的事件。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經過查找以前的圖片,發現1966年以前,翠玉白菜就已經出現了損壞,因此翠玉白菜究竟是什麼時候損壞的,一直無法查找原因。現在到臺灣旅遊的遊客,在觀賞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時候,翠玉白菜是必須參觀的重要景點,翠玉白菜以其精美的雕刻,受到眾多旅遊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