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2020-12-15 一棵樹的微旅行

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臺北故宮

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了,幾乎成了臺北故宮內名氣最大的藏品,也常常成為遊客眼中的「鎮館之寶」。

尤其是玉器中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很多海外遊客為了一睹其「風姿」,到臺北故宮一日遊的都大有人在,它甚至還在臺灣的歷史課本裡出現過。

翠玉白菜

而在曾經一則新聞中,北京故宮博物館單館長透露,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只佔了故宮文物總數的22%,而所謂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只能算其中的「三級品」。

也就是說,其中只有「毛公鼎」才稱得上重要國寶,它是西周宣王年間鑄造的青銅器,上面刻有銘文500餘字,為傳世青銅器中銘文最多者,且銘文的書法價值也是金文中的上品,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之譽。

毛公鼎

借用單館長的話說,當年,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一共是兩船半,總共2972箱;而從北京南遷到南京的文物一共則是13491箱。換言之,從北京故宮先南遷又最終被運往臺灣只佔22%。

聞言後臺北故宮也表示,院藏並無「鎮館之寶」的文物分類,文物分級制主要分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文物三類。但是從臺北故宮的回應和一些學者的討論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資訊和收穫,也是大眾所關注的:臺北故宮最值得看的寶貝到底是什麼?

臺北故宮三寶

而臺北真正的「故宮三寶」,通常指的應該是所收藏的範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等三幅北宋巨碑式水墨畫,這三幅畫才是地位無可置疑的「鎮院之寶」。

為何古代書畫被公認為「故宮三寶」呢,這用一句話來說吧:你怎麼挖地下的東西,都不會有書畫的!

01谿山行旅圖(範寬)

這是一幅豎長的超大幅作品,畫布是絲質的絹,縱長206.3公分,橫寬103.3公分。不僅層次豐富、渾厚,極具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谿山行旅圖

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了整個畫面的七成之大,讓人站在畫前就不禁抬頭仰看,這便是所謂的「高山仰望」,感覺山就在頭頂。而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愈發顯得自己的渺小。

並且遠近側正的視覺角度下觀察又各有不同,畫中的人物、馬匹也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整幅畫最難得的是在禁止的畫面中卻營造出一種動感,比如,右下方還出現了駝隊前進的律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谿山行旅圖也被稱為「宋畫第一」。

臺北故宮藏品

谿山行旅圖曾被明、清兩代文人墨客珍藏流傳至今,經手累加的印鑑多達22枚,而清高宗(乾隆)這個喜歡到處蓋印鑑的皇帝,留的印鑑竟有6枚之多,可見歷代鑑賞家及皇家對其的珍視程度。

02早春圖(郭熙)

此畫最初應是懸於廳堂的屏風掛畫,即俗稱的「大中堂」,縱長158.3公分,橫寬108.1公分。

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也是宋代繪畫中的傳世絕品,作這幅畫的時候,郭熙已經是暮年了。整個畫面布局精嚴,採用「十字」型章法,構成上部高遠、中部平遠、下部深遠的「三遠」兼具的雄偉格局。

早春圖

幹長挺拔的大松佇立巖盤上,輔以蟹爪為樹枝、梢末,而渾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軸下方,有助於畫面重心的穩固。

而時值日落時分,右方的漁樵收拾起漁網、泊舟登岸,左岸手抱嬰孩的婦女及隨側幼童,也笑迎肩挑兩擔魚簍的漁夫歸來,鄰近搭建的房舍,則是一家人準備共進晚餐,享天倫樂的居所。

展廳

縱觀整幅畫,讓看的人有身臨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實感受,蒼茫大氣的山峰迎面而來,這不就是尋覓已久的春天的氣息嗎?

03萬壑松風圖(李唐)

也是超大的畫幅,縱長188.7公分,橫寬139.8公分。

這幅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奇峰聳立、山石堅硬、雄偉壯觀。在近兩米高的巨大畫幅上,主峰突兀其中,左右有高低不齊地插雲尖峰。崗巒、峭壁,好像有斧頭剛剛鑿過,一片石質的山,表現出特別堅硬的感覺。

山峰下巖石上的松樹松針繁茂,層次分明,著力表現了萬壑長松迎風飄蕩的姿態。

松樹在畫中所佔的比重最大,也是全畫最能表現意境的地方,但是畫裡近、中、遠景的松樹的畫法都採用不同技巧,所以看起來並不會覺得單調、枯燥。

山間白雲繚繞似乎在輕輕飄動,左方中景各有一線瀑布垂下,幾折而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也有人覺得這幅畫觀感會稍顯沉悶,帶一絲絲苦澀,原因可能是李唐經歷過北宋末年戰火紛飛的苦難年代。

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

04後記

若單從書畫藏品來論,臺北故宮知名的有谿山行旅圖、富春山居圖、快雪時晴帖;北京故宮知名藏品有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中秋帖,其實各有特色。

當你在參觀的時候,也會有一樣不同的感受,就是裡面沒有龍袍可看。龍袍,中國歷代只有清王朝留下來的,據說當時遷臺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也就沒有拿,所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件龍袍也沒有。

肉形石

儘管大批故宮文物遷徙到臺灣,但所幸的是,它們歷經戰火兵燹和萬裡遷徙的大劫難,卻最終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雖然有些意識形態是排他的,但不應阻礙對過去的認識,文化的發展,須敞開心胸,所有的國寶珍藏都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

相關焦點

  • 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去臺北故宮參觀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觀眾對臺北故宮的認識頗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種東西當成國寶,排大長隊參觀。這是一個典型的以訛傳訛,因為要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鼎或許可以入選,但是往下再數兩百件,恐怕也輪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工藝品,尺寸很小,長只有18.7釐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雲南緬甸一帶的綠玉,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蟲兩隻蟲子,寓意多子多孫。這本是個插件,白菜幫子插在一個木託上,相傳是光緒瑾妃的陪嫁。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排最末,沒有「肉形石」
    在此帖真跡中,所有的渴筆和牽帶的地方都歷歷可見,能讓人看出行筆的過程和筆鋒變換之妙,對於學習行草書有很大的益處。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第六.北宋·范寬·溪山行旅圖(範寬真跡,有東方蒙娜麗莎美譽,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此圖描繪溪山行旅,氣勢雄偉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放著一件名氣很大的文物——翠玉白菜。我國古代的玉器雕刻藝術一向世界聞名,因此具有巧奪天工技藝水準的這件「翠玉白菜」理所當然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為什麼這件接地氣的「大白菜」能夠既受當年皇家大內的喜愛,又得到如今芸芸眾生的推崇呢?
  • 臺北故宮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兩件人氣遠高另一件,卻飽受爭議
    歡迎來到溜溜達達看世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臺北故宮博物館的兩大鎮館之寶: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兩件文物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館的人氣國寶,許多國內外遊客來這裡專門就為看它們,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東坡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也一直被列為三大鎮館之寶,但卻引起了很大爭議,毛公鼎實至名歸,但肉形石和翠玉白菜就藝術價值而言並不足以擔當鎮館之寶的重任。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現在海峽兩岸交通十分便利,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寶藏,那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將赴日展覽 日本政府允諾保其安全
    中國臺灣網1月30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故宮文物6月起將在日本展覽,創亞洲國家的首例,包括翠玉白菜、肉型石等鎮館之寶的安全,將由日本國家(政府)掛保證。  故宮文物將到日本舉行特展,主題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6月24日至9月15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10月7日至11月30日在九州島國立博物館展出。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透過預錄像片表示,故宮精選231件文物赴日本展出,包括:繪畫、書法、織繡、陶瓷、青銅器、玉器、漆器、文玩及古籍等。
  • 臺北故宮推出"國寶宴" 鎮館之寶上餐桌食趣十足
    臺北故宮推出"國寶宴" 鎮館之寶上餐桌食趣十足 2008年06月26日 0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服務員端上「翠玉白菜」。從今天起,臺北故宮院區內正式推出「國寶宴」,毛公鼎、弦紋鼎、翠玉白菜、肉形石、白玉錦荔枝,這些故宮的鎮館之寶、「文物明星」端上了餐桌。  記者應邀來到臺北故宮,故宮宮殿式主體建築的西側,耗資四億多新臺幣建起一座宴飲中心,名曰「故宮晶華」,遊客在觀賞完故宮珍寶、大飽眼福之後,可以到此大飽口福。
  • 臺北故宮推「國寶宴」 鎮館之寶上餐桌食趣十足
    圖為「國寶宴」第一道菜「翠玉白菜」,選用產自臺灣中部的娃娃菜,整棵菜剝掉百分之九十,只取小小的菜心、長約八到十公分大小。先經過火腿、雞高湯汆燙入味,之後可以淋上XO高湯醬汁熱食、或搭配鹹甜的芝麻醬汁當開胃冷食。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臺北故宮「鎮館三寶」被指是「典型的以訛傳訛」
    去臺北故宮參觀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觀眾對臺北故宮的認識頗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種東西當成國寶,排大長隊參觀。  ■謝田    翠玉白菜排不上號    關於臺北故宮,很多去過的朋友都知道,有「鎮館三寶」最值得一看,分別是毛公鼎、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是一個典型的以訛傳訛,因為要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鼎或許可以入選,但是往下再數兩百件,恐怕也輪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到底是誰的陪嫁?
    「翠玉白菜」是翡翠中的極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更是極品中的極品,它不僅是臺北故宮十大國寶之一,更是臺北故宮的「招牌」。這件「翠玉白菜」來自於清朝皇宮,據說出自於一名天才工匠之手,是其嘔心瀝血之作。這位匠人根據玉料自然形成的外形與色澤,發揮超凡的想像力,終於設計出了最合適的形狀,成就了「翠玉白菜」量材就質的美譽。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翠玉白菜將首度離臺赴日本展出(圖)
    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環球網綜合報導】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策劃的「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展」,將於6月24日至9月15日及10月7日至31日,分赴東京博物館、九州島博物館展出。翠玉白菜6月中旬赴東京博物館展出,肉形石9月底赴九州島博物館展出。
  • 豆腐塊丨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變成了相機?
    這座創造了40餘項國際、國內第一的機場是目前全球建設規模最大的新建機場,距離天安門僅僅46公裡,也是世界首個擁有兩個抵達層和兩個出發層的航站樓,開啟了北京「雙機場」時代。機場的建築設計由著名已故設計師Zaha Hadid完成,俯瞰像一個大海星。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首離境選日本 何時赴大陸受關注
    中新網6月20日電 綜合臺媒報導,翠玉白菜被稱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這件知名寶物近期首次被運出臺北故宮,離境展出。翠玉白菜連同其他200多件文物將於6月24日在東京博物館借展。據悉,這是臺北故宮文物第一次外借到亞洲地區。「鎮館之寶」身世離奇 魅力可望勝蒙娜麗莎據報導,臺北故宮文物231組件文物,本月將到日本舉行特展,主題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6月24日至9月15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10月7日至11月30日在九州島國立博物館展出。
  • 臺北故宮新開的南院裡藏了些啥寶貝?
    如果你正在準備一次臺灣旅行,臺北故宮一定會在你的清單上。圖片來源:臺灣《聯合報》浙江新聞客戶端編輯 董立林從2001年選址後歷經15年漫長籌建、計劃修正和政治角力,臺北故宮南部院區12月28日正式開館試營運。作為臺北故宮的人氣王,「翠玉白菜」也暫別本院,來到南院「站臺」10個月。那麼,除了這棵「白菜」,新開的臺北故宮南院,還有什麼寶貝值得一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