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臺灣旅行的重頭戲就是臺北故宮,依山傍水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氣勢宏偉、綠瓦黃牆,和北京故宮的宏大相比,它略顯小巧。但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吸引人的地方,不是它的建築,而是藏品,這裡共收藏、展出的稀世珍品超過65萬件之多。
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了,幾乎成了臺北故宮內名氣最大的藏品,也常常成為遊客眼中的「鎮館之寶」。
尤其是玉器中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很多海外遊客為了一睹其「風姿」,到臺北故宮一日遊的都大有人在,它甚至還在臺灣的歷史課本裡出現過。
而在曾經一則新聞中,北京故宮博物館單館長透露,臺北故宮裡面的文物只佔了故宮文物總數的22%,而所謂鎮館之寶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只能算其中的「三級品」。
也就是說,其中只有「毛公鼎」才稱得上重要國寶,它是西周宣王年間鑄造的青銅器,上面刻有銘文500餘字,為傳世青銅器中銘文最多者,且銘文的書法價值也是金文中的上品,故有「抵得一篇《尚書》」、晚清「四大國寶」、「青銅三寶」之譽。
借用單館長的話說,當年,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一共是兩船半,總共2972箱;而從北京南遷到南京的文物一共則是13491箱。換言之,從北京故宮先南遷又最終被運往臺灣只佔22%。
聞言後臺北故宮也表示,院藏並無「鎮館之寶」的文物分類,文物分級制主要分為國寶、重要古物、一般文物三類。但是從臺北故宮的回應和一些學者的討論中,我們也得到了一些資訊和收穫,也是大眾所關注的:臺北故宮最值得看的寶貝到底是什麼?
而臺北真正的「故宮三寶」,通常指的應該是所收藏的範寬「谿山行旅圖」、郭熙「早春圖」和李唐「萬壑松風圖」等三幅北宋巨碑式水墨畫,這三幅畫才是地位無可置疑的「鎮院之寶」。
為何古代書畫被公認為「故宮三寶」呢,這用一句話來說吧:你怎麼挖地下的東西,都不會有書畫的!
01谿山行旅圖(範寬)
這是一幅豎長的超大幅作品,畫布是絲質的絹,縱長206.3公分,橫寬103.3公分。不僅層次豐富、渾厚,極具美感,整個畫面氣勢逼人,使人猶如身臨其境一般。
撲面而來的懸崖峭壁佔了整個畫面的七成之大,讓人站在畫前就不禁抬頭仰看,這便是所謂的「高山仰望」,感覺山就在頭頂。而在如此雄偉壯闊的大自然面前,愈發顯得自己的渺小。
並且遠近側正的視覺角度下觀察又各有不同,畫中的人物、馬匹也能夠在尺寸極為渺小的限制下,活靈活現。整幅畫最難得的是在禁止的畫面中卻營造出一種動感,比如,右下方還出現了駝隊前進的律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受。谿山行旅圖也被稱為「宋畫第一」。
谿山行旅圖曾被明、清兩代文人墨客珍藏流傳至今,經手累加的印鑑多達22枚,而清高宗(乾隆)這個喜歡到處蓋印鑑的皇帝,留的印鑑竟有6枚之多,可見歷代鑑賞家及皇家對其的珍視程度。
02早春圖(郭熙)
此畫最初應是懸於廳堂的屏風掛畫,即俗稱的「大中堂」,縱長158.3公分,橫寬108.1公分。
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也是宋代繪畫中的傳世絕品,作這幅畫的時候,郭熙已經是暮年了。整個畫面布局精嚴,採用「十字」型章法,構成上部高遠、中部平遠、下部深遠的「三遠」兼具的雄偉格局。
幹長挺拔的大松佇立巖盤上,輔以蟹爪為樹枝、梢末,而渾厚的「鬼面皴」大石雄踞中軸下方,有助於畫面重心的穩固。
而時值日落時分,右方的漁樵收拾起漁網、泊舟登岸,左岸手抱嬰孩的婦女及隨側幼童,也笑迎肩挑兩擔魚簍的漁夫歸來,鄰近搭建的房舍,則是一家人準備共進晚餐,享天倫樂的居所。
縱觀整幅畫,讓看的人有身臨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實感受,蒼茫大氣的山峰迎面而來,這不就是尋覓已久的春天的氣息嗎?
03萬壑松風圖(李唐)
也是超大的畫幅,縱長188.7公分,橫寬139.8公分。
這幅畫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奇峰聳立、山石堅硬、雄偉壯觀。在近兩米高的巨大畫幅上,主峰突兀其中,左右有高低不齊地插雲尖峰。崗巒、峭壁,好像有斧頭剛剛鑿過,一片石質的山,表現出特別堅硬的感覺。
山峰下巖石上的松樹松針繁茂,層次分明,著力表現了萬壑長松迎風飄蕩的姿態。
松樹在畫中所佔的比重最大,也是全畫最能表現意境的地方,但是畫裡近、中、遠景的松樹的畫法都採用不同技巧,所以看起來並不會覺得單調、枯燥。
山間白雲繚繞似乎在輕輕飄動,左方中景各有一線瀑布垂下,幾折而後,轉成一灘溪澗,澗水穿石而過,如聞聲響,真是畫到有聲就是詩。
也有人覺得這幅畫觀感會稍顯沉悶,帶一絲絲苦澀,原因可能是李唐經歷過北宋末年戰火紛飛的苦難年代。
04後記
若單從書畫藏品來論,臺北故宮知名的有谿山行旅圖、富春山居圖、快雪時晴帖;北京故宮知名藏品有清明上河圖、洛神賦圖、中秋帖,其實各有特色。
當你在參觀的時候,也會有一樣不同的感受,就是裡面沒有龍袍可看。龍袍,中國歷代只有清王朝留下來的,據說當時遷臺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也就沒有拿,所以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一件龍袍也沒有。
儘管大批故宮文物遷徙到臺灣,但所幸的是,它們歷經戰火兵燹和萬裡遷徙的大劫難,卻最終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
雖然有些意識形態是排他的,但不應阻礙對過去的認識,文化的發展,須敞開心胸,所有的國寶珍藏都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