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從緬甸傳入中國後,深受清朝王公貴族的喜愛,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對翡翠愛不釋手。「翠玉白菜」是翡翠中的極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更是極品中的極品,它不僅是臺北故宮十大國寶之一,更是臺北故宮的「招牌」。這件「翠玉白菜」來自於清朝皇宮,據說出自於一名天才工匠之手,是其嘔心瀝血之作。這位匠人根據玉料自然形成的外形與色澤,發揮超凡的想像力,終於設計出了最合適的形狀,成就了「翠玉白菜」量材就質的美譽。
「翠玉白菜」因形似白菜而得名,菜身潔白如雪,菜葉翠綠剔亮,它的青翠與白透特別容易讓人心生喜歡。在菜葉最綠的地方,工匠還特意設計了兩條蟲子——螽斯與蝗蟲,這兩種蟲子繁殖力都很強悍,所以有多子多孫寓意與希冀。
2007年3月,臺媒披露了「翠玉白菜」蟲須斷裂的震撼消息,一時之間引起兩岸百姓熱議。針對「翠玉白菜」到底是什麼時候損壞的,又是怎麼損壞的?坊間傳聞甚多。有熱愛文物的學者說自己在2003年高雄展覽上就已經看到「翠玉白菜」上出現裂縫了,但隨後臺北故宮就拿出了1966年拍攝的「翠玉白菜」照片,在照片中可以較為清晰地看到那個時候蟲須上就已經斷裂了。所以接著又有人猜測是在1949年國民黨將「翠玉白菜」運送到臺灣的過程中損壞的,甚至還有人猜測可能早在清朝時就已經受損了,但最後專家學者也沒有得出一個明確的答案。
而關於「翠玉白菜」的原主人,大家同樣是意見不同。據《愛月軒筆記》記載,「翠玉白菜」是慈禧太后的陪葬品,所以就有好事者說「翠玉白菜」原本就是慈禧的陪葬品,只是後來被大盜孫殿英盜取,最後走漏風聲孫殿英不得不用寶物來打點各方,就這樣「翠玉白菜」被送給了蔣介石。事實真假已經難以考證了,但可以確定的一點是——「翠玉白菜」來自北京故宮。
那志良是北京故宮的老員工,他曾經見過「翠玉白菜」還在北京故宮時候的樣子。據老人回憶,第一次見到「翠玉白菜」是它剛被提出宮的時候,當時「翠玉白菜」被種在一個琺瑯花盆中,旁邊還有顆靈芝。後來,為了向世人展出「翠玉白菜」,故宮方面就特意把它單獨「摘」了出來,「翠玉白菜」由此一舉成名。
據故宮文物資料記載,「翠玉白菜」最早是從皇宮中的永和宮搬出來的,而永和宮正是光緒愛妃瑾妃的住處,所以後來就有人猜測「翠玉白菜」是瑾妃的陪嫁品。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瑾妃還有一個親妹妹——同為光緒愛妃的珍妃,兩姐妹都是禮部侍郎長敘的女兒,成年後二人被一同選進皇宮。「翠玉白菜」最早其實是妹妹珍妃的陪嫁品,只是後來珍妃因為頂撞慈禧、參與維新變法等一系列違制舉動,被慈谿活活逼死,這樣「翠玉白菜」才最後名正言順地轉手到了瑾妃手中。歷經風雨,最後「翠玉白菜」還是靜靜地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接受觀眾的愛慕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