翠玉白菜稱不上臺北故宮鎮館之寶

2020-12-15 騰訊網

[摘要]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能成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臺北故宮最頂級的國寶總是不展出,所以地陪根本不會備課,於是觀眾也就不知道。中國文物一般有幾大類:玉器、青銅器、瓷器、書畫。

臺北故宮(圖片來自網絡)

上世紀三十年代,日寇進逼華北,為了保護清宮所藏的歷代珍寶,國民政府下令南遷文物,分五批將19557箱文物從北平遷往南京,後又轉至西南大後方妥為安置。1945年日本投降,這些文物都被運回了南京,然而很快又趕上了國共內戰。1948年淮海戰役之後,國民黨形勢危急,倉促之間挑選精品文物共3824箱,分三批運抵臺灣。遷臺文物的數量雖然不多,但是品質一流,堪稱清代民國兩朝收藏之精粹。1965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的新館舍在臺北外雙溪興建完成,用於展示遷臺文物,這就是今天我們所知的臺北故宮。

有一種說法,認為北京故宮的寶物都被運到了臺北,只剩下了一個空殼子,這是個錯誤的觀念,因為以館藏文物數量而言,北京故宮有一百多萬件,遠多於臺北的近七十萬件。不過以國寶級文物的數量和質量而言,兩岸故宮的水平基本上在伯仲之間。

去臺北故宮參觀了幾次之後,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普通觀眾對臺北故宮的認識頗有偏差,大家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種東西當成國寶,排大長隊參觀。卻對真正有價值的東西所知甚少,這次去臺灣恰逢2015年是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臺北故宮舉辦了「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特展,並展覽了故宮真正的天字第一號國寶《溪山行旅圖》,同期,北京故宮也舉辦了「石渠寶笈特展」,與《溪山行旅圖》堪稱雙壁的《清明上河圖》以及《伯遠帖》等重量級展品展出,為一時兩岸文化盛事。藉此機會,我覺得應該寫一點東西以正視聽。

翠玉白菜(圖片來自網絡)

翠玉白菜排不上號

關於臺北故宮,很多去過的朋友都知道,有「鎮館三寶」最值得一看,分別是毛公鼎、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是一個典型的以訛傳訛,因為要論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毛公鼎或許可以入選,但是往下再數兩百件,恐怕也輪不到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翠玉白菜是清朝晚期的工藝品,尺寸很小,長只有18.7釐米,是棵「小白菜」。材料用的是雲南緬甸一帶的綠玉,色澤青白,寓意「清清白白」,菜上有螽斯蝗蟲兩隻蟲子,寓意多子多孫。這本是個插件,白菜幫子插在一個木託上,相傳是光緒瑾妃的陪嫁。清宮裡珍玩無數,以前從沒人特別關注過這棵白菜,在運送到臺北的過程中還把一條蟲子腿給磕壞了,品相也說不上特別完整。然而它在臺北故宮展出之後,聲名鵲起,因為它和真白菜的相似度太高了。其實清代有很多類似的珍玩,好比說河南博物院有象牙蘿蔔和象牙白菜,北京故宮有瓷器螃蟹,都和真的一樣,然而臺灣人沒見過類似的東西,便以為翠玉白菜是天下無雙的珍寶。至於肉形石就更不值一提了,它才有5.7釐米高,只是一個帶有成層色條的類玉石而已,工匠在頂上染色打孔,造成類似紅燒肉的視覺效果。國寶的一個關鍵要素在於稀罕,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都沒有什麼唯一性,特別是肉形石,基本上要多少就能做出多少來,在博物館展廳裡擺上幾千個大大小小的肉形石,恐怕沒幾個觀眾還會認為那是寶貝。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的成功,基本上靠的就是「少見多怪」四個字。臺灣的地陪導遊基本上都不是什麼專業人士,說不上信口開河也相差不遠了,他們說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有多麼多麼好,恰好符合了中國人愛吃的性格,於是總是吸引大批人群觀看。故宮管理方面擔心人多擁擠出事,就把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專門陳列,方便大批觀眾排隊觀看,結果讓觀眾們以為這果然是難得一見的國寶,其實根本不是。真正開心的是旁邊的餐館,高價推出翠玉白菜和肉形石這兩道菜,賺得盆滿缽盈。

毛公鼎(圖片來自網絡)

汝窯瓷器世界第一

那臺北故宮常設展出的文物中,真正頂級的是什麼呢?和翠玉白菜一樣專門展出的兩件青銅器「毛公鼎」和「宗周鐘」毫無疑問都是極品。毛公鼎是中國銘文最長的青銅器,上面有499個字,在商周時代算是超長篇的文章了,以前的青銅器都是論字賣價,一個字多少兩銀子,字多了單算,像毛公鼎這樣的就是無價之寶了。宗周鐘有123個字,是商周時代銘文最長的樂器,而且這個鐘來頭非凡,它是周厲王的御製寶鍾,上面記載了周王親徵南國的歷史,所以它不光是珍貴的史料,還是周天子的御物,價值無可估量,是清宮裡傳下來的至寶。

臺北故宮收藏的中國青銅器是很有水平的,至少比北京故宮要強上許多,但是比不上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後者的青銅器藏品中有大盂鼎、虢季子白盤、利簋、后母戊鼎等一批重器,是毫無疑問的世界第一。其實當年蔣介石也想把司母戊鼎運到臺北故宮,可惜這傳國重器實在是太沉了,會壓壞甲板,根本無法裝船運走,毛公鼎只有34.5公斤,非常好運,一拿就走了。

臺北故宮裡有一項堪稱世界第一的收藏,那就是瓷器。中國瓷器以北宋的汝窯為尊,現在全世界有據可查的汝窯瓷器大約有七十件,臺北故宮一共有21件,是全世界收藏汝窯最多的博物館。汝窯是北宋末期的御用官窯,因窯址地處汝州而得名。北宋自真宗朝以後,百年無事,經濟繁榮,皇室的文藝情趣也隨之登上中國歷史最高峰,富貴張揚之物不再被看重,轉而追求溫潤內斂。汝窯匠人為了迎合皇室的需求,直接用瑪瑙做釉,燒出來的瓷器顏色溫潤如玉,內斂之極。瑪瑙做釉聽來不可思議,但其實瑪瑙本就是一種矽酸物質,叫二氧化矽,完全可以用來制釉。

汝窯工藝難度高,燒制年代短,所以留下的傳世品也就特別稀少,精品更是寥若晨星。而臺北故宮收藏了兩件極品,第一個是個水仙盆,它是傳世唯一一件不開片的汝窯。汝窯以無開片為最佳,但舉世僅此一件完整器,且光亮如新,真神品也。此器於1935年在倫敦展出,被收藏家大衛德爵士認為是仿品,原因就是它獨一無二,前所未見。第二個極品是蓮花溫碗,同樣是傳世孤品。碗是瓷器中極不好保存的一個門類,留下一百個盤子,未必能留下一個碗來。這個溫碗保存完整,狀若蓮花,釉色純淨,口沿薄釉處可以看見淡淡粉紅顏色,韻味十足,是北宋陶瓷藝術的出類拔萃之作。

唐代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圖片來自網絡)

最珍貴的是書畫作品

翠玉白菜和肉形石能成名的另一個原因,在於臺北故宮最頂級的國寶總是不展出,所以地陪根本不會備課,於是觀眾也就不知道。中國文物一般有幾大類:玉器、青銅器、瓷器、書畫,其中最難以展出的就是書畫。因為中國的書畫都是在紙或者絹上繪製的,所謂紙壽千年,就是說它們都是有壽命限制的,無法像玉器和青銅器那樣千秋萬代地保存下去,時間一長就會發黃髮黑,變得容易損壞。哪怕在展廳裡也是一樣,因為光照本身就是威脅,光有波粒二象性,光子的照射就是對紙面的轟擊,時間長了損害明顯。

偏偏臺北故宮最珍貴的文物裡,十件能有七八件是書畫作品。這和中國的文化傳統有關,自古以來,中國的文人藝術就是要靠書畫來表現的。好比說晉代王羲之寫《蘭亭序》,唐代顏真卿寫《祭侄文稿》,宋代蘇東坡寫《寒食帖》,都是紙上的筆墨功夫。這三篇號稱天下三大行書,除了《蘭亭序》真跡早已失傳外,另外兩個都在臺北故宮。歷朝皇室的收藏,向來都是以書畫為核心,當年國民政府遷臺的時候,把能找到的晉唐宋元書畫作品都運到了臺灣,歷朝名跡在臺北匯聚一堂,皇皇然堪稱巨觀。北京故宮在解放之後,以國家之力收集了這麼多年,精品數量也未必能超過臺北故宮多少。

不過書畫再多,也不能隨便展覽,只好一期又一期的輪流展示,展了一次的書畫作品就要休息好幾年避光,以期達到滿足觀眾和保護文物的雙重目的。於是民間就有了「臺北故宮的展品三個月換一次,三十年才能看完」這樣一個說法,其實換的都是書畫,毛公鼎散氏盤這些不怕光的東西是一直在展出的。臺北故宮書畫雖多,一年也只能展出來兩三幅名作,而且都是限展一個月左右,生怕光照多了國寶受不了。至於真正海內無雙古今鮮對的國寶,好比說溪山行旅圖和快雪時晴帖這樣有傳奇色彩的神品,那就真說不好什麼時候會展出了,十年不展也屬正常。2015年是故宮建院90周年,所以臺北故宮從7月1日到9月29日會推出大型特展「典範與流傳——範寬及其傳派」,在此期間,多年未曾展出的溪山行旅圖真跡會露其真容,是兩岸文化界的一次盛事。

範寬真跡《溪山行旅圖》(圖片來自網絡)

乾隆走眼真跡流落民間

大概在距今約三百年前的某一天,北京皇宮裡的乾隆皇帝收到了兩幅臣子進獻的古畫。這兩幅畫題材一樣,都是山川行旅;作者一樣,都號稱是北宋山水畫大宗師範寬的真跡;甚至連畫面也一模一樣:一座氣勢雄渾的大山居中而立,一道瀑布飛流直下,一支驢隊穿行在山林之間,遠山近水撲面而來,不愧是名家手筆。唯一略有不同的,是筆法風格,一幅略顯古樸,一幅略顯清麗。這兩幅畫明顯不是同一個人畫的,那究竟誰真誰假呢?乾隆皇帝是個小資,最喜歡有點小清新的感覺,於是他大筆一揮,把筆法清麗的那幅定為真跡神品,然後在畫面上各種蓋印題詩,留下「乾隆到此一遊」的痕跡,無端破壞了畫面的和諧。另一幅既然是假貨,那麼只能列為次等,免去了被乾隆題詩黥面的酷刑, 放入庫房,從此無人問津。

以前的各種電視劇裡,經常會說乾隆喜歡不懂裝懂,總愛拿贗品當寶貝,這是有歷史依據的。時至今日,那幅被乾隆欽定的真跡已經被戳破了畫皮,是清朝初年仿造的贗品,而另一幅所謂的假貨則是貨真價實的北宋範寬親筆,它就是臺北故宮天字第一號的鎮館之寶,中國山水畫第一名作:溪山行旅圖。

其實乾隆分辨不出真假,並不能完全歸咎於他水平不夠,在幾百年前,沒有一個科學系統的古物鑑別方法,正因為沒有辦法,所以才只能跟著感覺走。由於鑑定困難,中國的書畫自古以來就是假貨泛濫的重災區,歷朝名家帶頭偽造,其他人就更不用說了。乾隆收藏的東晉王獻之「中秋帖」是北宋米芾的偽作,明代沈周上午畫一幅畫,下午市面上就能出現仿品,現在兩岸故宮收藏的宋元高古畫,十幅能有八九幅都是後代的仿品,宋代特別是北宋的東西,真是少之又少。範寬是山水畫的一代宗師,北宋時評就說他「本朝自無人出其右」,歷朝模仿範寬者不計其數。而且中國有個傳統,就是大量無名氏的畫作到了後代都會被奉為名家作品,這個風氣早在隋唐就已有之,到了宋代有個諺語,說「牛即戴嵩、馬即韓幹」,意思是說只要是古代的牛馬畫,一定號稱是宗師的作品。這種「大膽命名」的傳統讓臺北故宮有了12幅範寬的作品,畫風筆法各自不同,明顯不是同一個人畫的。要是算上大陸的收藏,估計傳世範寬的要有幾十幅作品,這些作品裡頗有一些經典之作,好比說天津博物院藏《雪景寒林圖》,臺北故宮藏《臨流獨坐圖》和《秋林飛瀑圖》等,然而這些都是後世題名的作品,範寬親筆的真跡,只有《溪山行旅圖》一幅。

真品就是真品,真金不怕火煉。近代第一個意識到溪山行旅圖價值的是徐悲鴻,他直接把溪山行旅圖認定為故宮第一國寶,說此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是「吾所最傾倒者」。徐悲鴻是中國近代美術史上的第一人,他從藝術的角度發現了這幅畫的不同尋常之處。有了徐悲鴻如此至高讚譽,這幅畫無論是去到臺灣還是留在大陸,都不可能默默無聞了。

發現溪山行旅圖文物價值的,是臺北故宮的副院長李霖燦,他是李苦禪的入室弟子,精通國畫之道。李霖燦最喜歡臨摹溪山行旅圖,他把畫面分成無數小格,細細研究畫家的筆法,結果在1958年的8月5日,無意間發現了作者的籤名,從而證明了這幅畫確實是北宋巨匠的作品。他在回憶錄中這樣寫道:「忽然一道光線射過來,在那一群行旅人物之後,夾在樹木之間,範寬二字名款赫然呈現」。在畫中隱藏小字籤名,是北宋畫家的慣例。崔白的《雙喜圖》、郭熙的《早春圖》、李唐的《松風萬壑圖》等名作上都有小字籤名,只是像範寬這麼難找的籤名還真不多見,至於那幅偽作,當然是不會有什麼籤名的。

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山水畫第一

在此之後,溪山行旅圖成了臺北故宮當之無愧的鎮館之寶,影響了一代又一代喜愛古典藝術的中國人,哪怕一本再簡單的中國藝術史也不敢把它給落下。1962年,溪山行旅圖和其他臺北故宮文物去美國巡展,讓美國人意識到中國才是亞洲藝術的正統,並從此開始認真研究中國藝術。加州大學的高居翰(James Cahill)教授稱讚溪山行旅圖是「最偉大的不朽名著」,耶魯大學的班宗華(Richard Barnhart)教授則說「1962年第一次看到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改變了我的人生。」

溪山行旅圖為什麼會讓這些名家如此傾倒呢?這是有其原因的。在中國的繪畫史上,五代北宋是一個開創性的時代。五代時候天下大亂,藝術反而得到了蓬勃生機,特別是山水畫,一下子突飛猛進,出現了荊浩、關仝、董源、巨然、李成等眾多名家,他們發明了對山石的皴法,讓山水的畫法成熟起來。

範寬(950—1032)字中立,陝西銅川人。年輕的時候學習李成的畫法,待技法成熟之後悟得一理:「與其師於人者,未若師諸造化」。與其向別人學習,不如直接向大自然學習,因為山水畫真正的老師,其實就是山水本身。於是他入山隱居,終年行走於終南太華眾山之間,日夜寫生,對景造意,終於得山之骨法,建立起一己之風格。然而範寬覺得這還不夠,還需要百尺竿頭再進一步。他提出一個觀念,「與其師諸於物者,未若師諸於心」,就是說畫家最高的目的並不是客觀的寫生,而是跟隨自己的心去畫,畫出自己的內心世界,這才是最高的境界。

溪山行旅圖之所以如此令人傾倒,就在於它真的做到了對畫家內心的刻畫。這幅圖布局雄偉,簡單,細節極其精準卻不炫耀任何的雕蟲小技,一座高山拔地而起,一條瀑布飛流而下,由於山勢太高,到下面畫成了團團霧氣。這樣的山川在現實裡是沒有的,範寬一輩子都在陝西,他沒見過委內瑞拉的安赫爾瀑布,也沒見過美國優勝美地的巨壁山川,但是他能從心而發,畫出那種雄絕萬世的感覺。這畫面是如此的令人難忘,以至於它是否客觀,是否寫實,全都不再重要了。北宋開創時期的那種王道崛起的風姿,不需要真山真水的背書,依然可以躍然紙上。

有人提出過一個論點,說這幅畫未必是範寬的真跡,有可能是託名的作品。我覺得這種說法有些無謂,因為中國畫不像西洋油畫,油畫可以各種打草稿,各種修改,國畫根本沒有什麼修改餘地,看的就是畫家一氣呵成的本事。溪山行旅圖筆法精妙一至於斯,那山石樹木絕非信手可成,必是千錘百鍊才有如此功底。而且構圖也是獨一無二,遠山之下一片霧氣,恰好接近黃金分割,如此超越時代的設計,不是名家的妙手偶得,誰能得之?一代宗師的水平放在這裡,無論作者是誰,它都是毫無疑問的山水第一,更何況這就是世傳正宗的範寬筆法。

範寬的藝術境界,影響了中國畫壇一千年。所謂文以載道,藝術本來就是需要用來承載精神世界的。山水的技法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要表現什麼樣的情感,範寬之後的山水名家都意識到了一點:北宋百年無事,國家富足,所以郭熙畫出了雍容,王希孟畫出了華麗;而到了南宋,只剩下江南風光,於是李唐畫出了婉約,夏圭畫出了清遠,再不見北宋的雄壯;等到了元朝,山河盡喪,於是黃公望畫出了隱退,倪瓚畫出了悽涼。畫中的景物是不是真山真水不再重要,山水要表達的,始終是畫者的道心。

回頭再看看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這幅畫是絹本,高約兩米,在古代屬於大立軸,但是跟今天很多機關飯店的大堂裡動輒十幾米高的巨型山水沒法比。然而畫中流露出的氣勢與決然,卻是再高的山水畫也學不出來的。這就是範寬心中的山水,那種莫名的雄壯,獨立於前朝,又不合流於後世,仿佛在述說著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高居翰曾說,溪山行旅圖「既不忠實的反應物質世界,也不以人的了解來統治宇宙,而是具有自身絕對的存在」,我覺得很有道理,因為這才是一代宗師的高山仰止。(文/謝田)

相關焦點

  •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院鎮館之寶,為什麼能成為無價之寶一說到北京故宮博物院,很多人都去過,並參觀過。在歷史上,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珍藏的大批珍貴文物,被運抵到到了臺灣地區,後來在臺北修建了,以展出故宮文物為主的博物院,命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翠玉白菜:獨具匠心的珍寶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存放著一件名氣很大的文物——翠玉白菜。我國古代的玉器雕刻藝術一向世界聞名,因此具有巧奪天工技藝水準的這件「翠玉白菜」理所當然成為了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可為什麼這件接地氣的「大白菜」能夠既受當年皇家大內的喜愛,又得到如今芸芸眾生的推崇呢?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到底是什麼?可不是「翠玉白菜」和「肉形石」
    臺北故宮最為人熟知的無疑是「翠玉白菜」、「肉形石」和「毛公鼎」了,幾乎成了臺北故宮內名氣最大的藏品,也常常成為遊客眼中的「鎮館之寶」。尤其是玉器中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很多海外遊客為了一睹其「風姿」,到臺北故宮一日遊的都大有人在,它甚至還在臺灣的歷史課本裡出現過。
  • 翠玉白菜家喻戶曉,但卻稱不上是國寶,專家認為至少有幾點不達標
    說起玉器,出自清代宮廷的翠玉白菜可能是名氣最大的了。它被譽為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如果親身見過這件珍寶的人,無不為其巧妙的構思和精湛的技藝所折服。而珍妃愛書,嫁妝竟是滿箱子的書,父親覺得過意不去,就把翠玉白菜給了妹妹,可是瑾妃為此大吵大鬧,珍妃本就不愛財,於是把翠玉白菜拿出來讓給了姐姐。當然,這是傳聞當不得真。如今這棵翠玉白菜成了臺北故宮的鎮館之寶,遊人到了臺北故宮,往往都要買上翠玉白菜的紀念品。然而,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具有如此人氣的翠玉白菜,竟然沒有被列為國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可以,這很中國!
    臺北故宮博物院,依託清朝宮廷珍藏的歷史文物而建。抗戰爆發後,國民黨政府為保護紫禁城文物不被戰火毀壞,曾挑選其中的部分藏品打包運往南京。敗逃臺灣之前,將其中的一部分運到臺北。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確有相當一部分珍品,其中各個品類的鎮館之寶,也確實稱得上是國寶。
  • 豆腐塊丨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翠玉白菜變成了相機?
    05翠玉白菜相機有點厲害臺北故宮以鎮館珍品翠玉白菜為靈感,設計了一款「翠玉白菜相機」。這款相機由臺北故宮和臺灣相機品牌「紙可拍「聯名合作進行設計,二者將象徵著雍容華貴的金色黃銅外框作為相機基底,並在正面裝飾上綠、白兩種翠玉色調樹脂,看起來非常像鑲嵌了玉石在上面。
  • 臺北故宮十大鎮館之寶:「翠玉白菜」排最末,沒有「肉形石」
    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 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一道不錯的菜:「東坡肉」炒「翠玉白菜」
    一講到臺北,首先大家都會想到那裡的小清新、文藝範,還有就是夜市裡的美食。臺北並不算大,101作為地標有時候不經意抬頭就可能出現前方。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獨特的韻味,然而來到臺北,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打卡,看看這些國寶,在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
  • 臺北故宮博物館三大鎮館之寶,兩件人氣遠高另一件,卻飽受爭議
    歡迎來到溜溜達達看世界,今天我們來聊一聊臺北故宮博物館的兩大鎮館之寶:肉形石和翠玉白菜。這兩件文物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館的人氣國寶,許多國內外遊客來這裡專門就為看它們,在對外宣傳的時候,」東坡肉形石、翠玉白菜和毛公鼎」也一直被列為三大鎮館之寶,但卻引起了很大爭議,毛公鼎實至名歸,但肉形石和翠玉白菜就藝術價值而言並不足以擔當鎮館之寶的重任。
  • 臺北故宮推出"國寶宴" 鎮館之寶上餐桌食趣十足
    臺北故宮推出"國寶宴" 鎮館之寶上餐桌食趣十足 2008年06月26日 00:27 來源:中國新聞網     圖為「國寶宴」第一道菜「翠玉白菜」,選用產自臺灣中部的娃娃菜,整棵菜剝掉百分之九十,只取小小的菜心、長約八到十公分大小。
  • 將翠玉白菜借臺中引爭議,臺「監委」指臺北故宮有重大違失
    將翠玉白菜借臺中引爭議,臺「監委」指臺北故宮有重大違失 澎湃新聞記者 嶽懷讓 2019-07-11 22:38 來源:
  • 將翠玉白菜借臺中引爭議 臺「監委」指臺北故宮有重大違失
    「翠玉白菜」玉雕一直被視為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不過,去年11月臺北故宮方面主動將這一定級為「重要古物」的玉雕和「一般古物」的翠玉小白菜雕塑,移動到臺中世界花卉博覽會后里馬場展區展出,引發島內社會對文物安全風險及草率行事議論。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玉白菜五花肉都排不上號,珍貴藏品來了解一下
    對於 臺北 故宮,每一個國人都有著難以言明的特殊感情。那段割裂的歷史讓許多珍貴的藏品都漂洋過海來到了 臺北 ,甚至有一種說法「 臺北 有文物沒有故宮, 北京 有故宮沒有文物」。很顯然這種說法是不正確的,據說由於當年的海運能力有限,所以只挑選了故宮藏品中的六分之一運到了 臺灣 。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將赴日展覽 日本政府允諾保其安全
    中國臺灣網1月30日消息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臺北故宮文物6月起將在日本展覽,創亞洲國家的首例,包括翠玉白菜、肉型石等鎮館之寶的安全,將由日本國家(政府)掛保證。  故宮文物將到日本舉行特展,主題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6月24日至9月15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10月7日至11月30日在九州島國立博物館展出。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透過預錄像片表示,故宮精選231件文物赴日本展出,包括:繪畫、書法、織繡、陶瓷、青銅器、玉器、漆器、文玩及古籍等。
  •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現在海峽兩岸交通十分便利,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寶藏,那是中國文化的經典之作。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
  • 臺北故宮推「國寶宴」 鎮館之寶上餐桌食趣十足
    圖為「國寶宴」第一道菜「翠玉白菜」,選用產自臺灣中部的娃娃菜,整棵菜剝掉百分之九十,只取小小的菜心、長約八到十公分大小。先經過火腿、雞高湯汆燙入味,之後可以淋上XO高湯醬汁熱食、或搭配鹹甜的芝麻醬汁當開胃冷食。
  •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首離境選日本 何時赴大陸受關注
    中新網6月20日電 綜合臺媒報導,翠玉白菜被稱為臺北故宮「鎮館之寶」,這件知名寶物近期首次被運出臺北故宮,離境展出。翠玉白菜連同其他200多件文物將於6月24日在東京博物館借展。據悉,這是臺北故宮文物第一次外借到亞洲地區。「鎮館之寶」身世離奇 魅力可望勝蒙娜麗莎據報導,臺北故宮文物231組件文物,本月將到日本舉行特展,主題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神品至寶」,6月24日至9月15日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10月7日至11月30日在九州島國立博物館展出。
  •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到底是誰的陪嫁?
    「翠玉白菜」是翡翠中的極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這件更是極品中的極品,它不僅是臺北故宮十大國寶之一,更是臺北故宮的「招牌」。這件「翠玉白菜」來自於清朝皇宮,據說出自於一名天才工匠之手,是其嘔心瀝血之作。這位匠人根據玉料自然形成的外形與色澤,發揮超凡的想像力,終於設計出了最合適的形狀,成就了「翠玉白菜」量材就質的美譽。
  • 臺北故宮的翡翠白菜值1000億美元?天津博物館「凍白菜」毫不遜色
    蜀黍曾經去過三次中國臺灣省,也參觀了三次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別是在2019年5月的那次到訪,竟然被允許拍攝,因此蜀黍才有機會記錄下許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珍寶,並通過圖文和視頻把它們分享給了大家,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為何那棵翠玉白菜會堪稱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