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黍曾經去過三次中國臺灣省,也參觀了三次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別是在2019年5月的那次到訪,竟然被允許拍攝,因此蜀黍才有機會記錄下許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珍寶,並通過圖文和視頻把它們分享給了大家,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
為何那棵翠玉白菜會堪稱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這要從我國玉石雕刻用材的歷史說起,翡翠屬於「後起之秀」,而且其硬度極高,有「硬玉」之稱。用翡翠雕琢的器物,質地堅硬,色彩明快,在清朝宮廷裡迅速得到皇帝、后妃及達官貴族們的崇尚與喜愛。而且我國考古發掘或傳世珍寶中尚未發現明清以前的翡翠雕刻作品,所以它們更顯得珍貴,臺北故宮博物院這棵翠玉白菜是翡翠雕刻珍寶中的佼佼者。遺憾的是,這件國寶有一處硬傷,白菜葉片上的一隻蟈蟈的左須缺了一小截,如何造成的,也是一個未解之謎。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翠玉白菜,原是瑾妃永和宮的陳設器,據說是她隨嫁的嫁妝。也有傳聞稱其就是孫殿英從慈禧墓中盜得的那塊翠玉白菜,是否屬實,不得而知。過去曾有臺灣學者宣稱,這棵翠玉白菜價格在1000億美金以上。
後來蜀黍獲悉,目前根據史料及實物推斷,全世界有6顆「國寶級」的翡翠白菜。其中,臺北故宮館藏3棵,北京故宮館藏1棵,天津博物館館藏1棵,還有1棵下落不明。有專家稱,天津博物館收藏的那棵翡翠白菜精美度和價值甚至要超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棵。
這一次蜀黍終於有幸到訪天津博物館,在《耀世奇珍》展廳裡,終於見到了這塊無價之寶—清代翡翠蟈蟈白菜。這件國寶,是在新中國成立後不久,在天津市財政局庫房中被無意中發現,1953年,翡翠蟈蟈白菜正式在天津市歷史博物館展出,從那時起吸引來無數的參觀者。
那麼為何有專家說,天津博物館館藏的這棵翡翠白菜的價值不遜於,甚至超過臺北故宮博物院那一棵?
這棵翡翠白菜高19.4釐米,寬14釐米,重約2公斤,比臺北故宮博物院那棵要大許多。翡翠質地雖然沒有臺北那棵純正,但是雕工卻更勝一籌。特別是質地中的褐斑被雕琢表現得恰當好處,堪稱畫龍點睛之筆。
我們來仔細看看它,除了栩栩如生的兩隻蟈蟈以外,菜葉上還多了一隻螳螂,螳螂和蟈蟈和諧共處,可謂妙趣橫生。
這塊翡翠的原料天然含有白、綠褐三種顏色,雕琢時工匠不但沒有迴避黃褐色的部分,反而巧奪天工般地將其保留在白菜幫上,形象逼真地表現出白菜遭遇霜凍後的質感,瞬間就讓這棵白菜更為生動起來,觀者親切地為這顆翡翠蟈蟈白菜起了個"凍白菜"的別名。
蜀黍個人感覺,無論造型還是工藝,天津博物館這棵翡翠蟈蟈白菜絕對不遜色於臺北故宮那棵,您怎麼看?
蜀黍在這裡寫了很多的文章、拍攝了很多的視頻,但是仍然覺得不過癮,依然想用更直接的方式跟你交談,蜀黍願意蹲坐在溫暖陽光下的一處牆角兒,坐在小板凳上,慢條斯理地再給你講講最新的旅行故事,也許這一講,就是一生!請你關注我吧,我們路上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