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文創產品一年能多賺幾個億?臺北故宮"前掌門"來鄭傳經

2020-12-20 大河報網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遊曉鵬 文圖


 講座現場

「中華文化是全球華人的資產,不管社會如何變化,我們怎樣共同把這個資產保留好、學習好,從前人智慧中獲得最高的智慧,這是重點。」11月26日下午,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周功鑫來到河南博物院,為現場近千聽眾分享了40多年在博物館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經驗。

周功鑫曾兩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2年受聘為院長,任內不僅促成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展出,也用全新的文創和展覽理念將臺北故宮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該館不僅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的前十名,「朕知道了膠帶」、「翡翠白菜雨傘」等文創產品也聞名世界。

講座結束後,周功鑫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據悉,11月28日(周一)下午,周功鑫還將出席在河南博物院西配樓多功能廳舉行的中原文化創業產業論壇,與河南博物院院長田凱展開對話。

談傳播

中華文化是全球華人的資產

給讀者籤名

學法語出身的周功鑫進入博物館行業有些偶然,至今她覺得考進故宮是一種幸運,因為「選擇了一個一生都可以學習的領域」。

1972年從輔仁大學畢業後,周功鑫先後給臺北故宮博物院首任院長蔣復璁和第二任院長秦孝儀作秘書,隨後當了16年展覽組組長。從1999年開始,她的工作開始在故宮和輔仁大學講堂之間輪轉,先是回到母校創辦博物館學研究所,2008年重回故宮,擔任院長至2012年,現在,周功鑫又回到了校園,擔任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講座現場 

在周功鑫看來,世界古老文明中,不論兩河流域文明、埃及文明、印度文明,經過數千年歷史洪流衝擊和淘汰已非原來文明,唯有中華民族所創造的文化一脈相承。而博物館是推廣中華文化的好地方,最好的學習場所。但博物館的東西如果沒有引導,沒有很棒的講解和很好的互動,觀眾看到的就是很表面的東西,不知道每件文物背後的故事。周功鑫覺得自己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之一就是任內一手帶出700餘名志願者講解員,有的志願者至今還在故宮義務講解,「他們已經是專家,成為傳播中華文化的一粒粒種子」。

周功鑫近年來所忙的另外一件事,則是寫作《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在青少年中推廣中華文化,這也是她引以為豪的一件事。她說,中華文化是全球華人的資產,它的傳承也是需要全球華人共同來做的事情,《圖說中華文化故事》這本書雖然是在臺灣做,但是在海峽兩岸以及香港、澳門都有。中華文化是全球華人的資產,我們怎樣把這個資產保留好、學習好,從前人智慧中獲得最高的智慧,這是重點。

講座現場互動環節,有觀眾問周功鑫,自己的孩子都在國外,如何讓他們感受和學習中華文化?「讓他們每個暑假都回國來,去博物館做義工,泡在博物館裡!」周功鑫說,除了這些方式,還應該在孩子們上到四年級有了一定閱讀能力以後,給他們講古人故事。「我自己的孩子,就曾請中文系的大學生來給他們講古人古事,每個星期講半天,我也帶他們讀《論語》和《古文觀止》,孩子們學好了母語,外語也一定會好。另外,切忌強迫孩子們背誦。」

談文創

讓參觀者推著購物車去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十分有名,「翡翠白菜」印上臺灣悠遊卡,2013年康熙手跡版「朕知道了」膠帶,更成了名噪一時的經典之作,其文創產業也成為各地博物館效仿的對象,那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是怎樣做起來的呢?

周功鑫說,自己在2008年接手故宮博物院院長之前,故宮是有複製文物賣的,那時不叫文創,而叫紀念品。「臺北故宮真正有文創產業是從2008年開始,我們每年選擇15項產業派員來故宮免費參加文化創意產業研習營,紙張、陶瓷、服飾、珠寶設計、器物甚至自行車行業都有,每個企業接受訓練的不光包括設計師,也包括他們的CEO、財務、營銷人員等核心幹部,這有利於創意、策略、產品研發與市場營銷的完整銜接。」

在每期研習營的末期都會有兩個月是創作期,培訓人員設計創作的產品,都要經過博物院委員會的審查,品質好的雙方就可以合作,「如果他們不想合作也沒關係,研習營的學習經歷已經傳播了博物館的理念和文化,會給他們帶來影響」。

研習營的效應很快顯現,不少廠家變身故宮衍生品的合作廠商,臺北故宮商店禮品種類快速增至約4000種。周功鑫說,2008年以前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營業額從沒有超過3.4億新臺幣,2008年的7個月即做到了3.6億,2009年增至6.4億,2010年為8.4億,2012年她卸任當年已經突破9億元新臺幣。

談及大陸博物館的文創,周功鑫表示,直觀感覺是重複性很大,各個博物館之間沒有做出自己的特色,另外,文創產品跟生活的結合度還不夠。「臺北故宮的文創在生活結合度上還不錯,很多觀眾是提著籃子到故宮去的,就是一定會去看一看博物館的文創產品,因為很多東西是很實用的、很生活化的東西。」周功鑫說,如果能夠讓參觀者帶著籃子、推著購物車去博物館,達到這樣一種狀態,說明博物館的文創是非常成功的。

不過,在周功鑫看來,文創產品賣到多少億不是關鍵,最終是為了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延伸,因為藏品是博物館的心臟,教育才是博物館的靈魂。觀眾看了展覽之後,能學到東西,真正喜歡上博物館,還願意買文創品把美好的記憶帶回家,形成一圈圈良性循環,這才是重點。

那麼,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那麼多文創產品,周功鑫最喜歡哪一款呢?「太多了,如果說印象比較深的,就是圍繞『翡翠白菜』衍生的周邊產品吧,特別是一位中學生設計的雨傘,收起來看,就是一棵翡翠白菜,特別棒。」周功鑫說。


來源:大河客戶端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梳理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大約走過三個階段,前後經歷50餘年。臺北故宮新聞發言人、登錄保存處處長金士先和記者講了個小故事:上世紀60年代,臺北故宮決定開始做文創,當時沒有錢,和臺中一家印刷廠賒帳,印了1萬多元新臺幣的物品去賣,還掉錢後一算還節餘了2萬多元新臺幣,就靠這起家一路走到現在年產值總體超過9個億新臺幣。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王耀鋒說,臺北故宮文創的源頭要追溯到1983年至2000年的臺北故宮院長秦孝儀,當時秦孝儀提出「藝術與生活結合,在傳統中創新」,首次簡單印製相關文物的明信片、複製品圖畫,除了增加臺北故宮收入,也讓歷史文物變得更親民、生活化。「朕知道了」紙膠帶深獲民眾喜愛,是文創銷售排行中唯一不是翠玉白菜相關產品。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貼近生活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產品開發,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臺北故宮早期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臺北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產業逐漸起步。
  •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早期臺北故宮的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都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但在2000年以後,他們開始強調對文物價值進行開發和利用,文創產業逐漸起步。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化創意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已名列前茅。  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的觀念,對所有博物館從業者都很有啟發。
  • 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臺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原標題: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臺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文創,這是近些年我們常聽見的詞語,簡單地說,就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創包含的內容很多,包 括工藝、電影、視覺藝術、產品設計等等內容,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反應了人們對於文化、設計、美學的追求正逐步提升。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像故宮文創那樣火,你的產品應該怎麼做?
    然後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商從業者,我們的產品能像故宮文創那樣受到關注,成為一個現象級的IP嗎?首先,來梳理一下故宮文創的成長路徑。2008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正式成立,從一個「正襟危坐」的嚴肅品牌,到萌到心化的各種創意產品,始於來自臺北故宮的機緣。
  • 臺北故宮文創經驗分享:哪些產品賣得好,哪些品類少開發
    臺北故宮網站發布了博物院2019年度上半年該院合作開發廠商說明會公告,其中公布了博物館商店銷售簡報。多種多樣的文創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以下稱《簡報》)
  • 臺北故宮文創出新 聯名滿漢御品《龍藏經》獻福
    華夏經緯網1月16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文創是門好生意,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預估今年臺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可達到6.8億元(新臺幣),臺北故宮的文創授權也越趨多元、跨界,在農曆春節前夕,臺北故宮精品讓鎮館之寶《龍藏經》與滿漢御品跨界合作,將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之一的牛肉麵與文物結合,
  • 故宮文創這樣造品牌
    當時,臺北故宮推出一種創意紙膠帶,在網絡爆紅。這讓故宮博物院看到文創產品的龐大市場。其實,這並非故宮首次關注文創市場。過去故宮也做文化產品,但都是將書畫、瓷器等進行簡單複製,很少有人買。2008年,故宮淘寶就已上線,因價格高昂、質量一般,消費者並不買帳。如何有針對性地研發出不同結構、不同層次、不同表達的文化創意產品?受到臺北故宮啟發,故宮博物院開始了新嘗試。
  • 探尋臺北故宮禮品熱銷秘訣 慎選廠商幫設計
    臺北故宮目前與90多家廠商合作,一種商業模式是臺北故宮通過招標指定廠商設計製造某類產品,或廠商在徵得臺北故宮同意下自行設計,這種情況中,產品著作財產權歸臺北故宮所有,只能貼臺北故宮商標,只在故宮通路販售,所有安全與質量問題也由臺北故宮負責。臺北故宮也採用商業授權模式與一些知名品牌合作。此類產品貼有雙方商標,可在雙方的通路上販售。
  • 理上網來|孔子文創、泰山文創,如何像故宮文創一樣火
    甚至可以說,正因為故宮在文創領域的率先成功,才為後來的文創熱奠定了基礎,提振了信心,普及了概念。但故宮的成功並不能簡單複製。故宮作為集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之精粹的超級IP,其自身的文化性、知名度、影響力,不是一般文博單位與文創企業可以比擬的,如果只是從淺層學習故宮的產品樣式,則並不可行。
  • 換帥一年,故宮失掉網紅C位?
    故宮的翻車,也與單霽翔的營銷策略有一定關係。如今故宮一系列「網紅」打法,源自單霽翔參觀臺北故宮的靈感。臺北故宮文創產品的大膽創新及豐富腦洞,讓單霽翔覺得「博物館人格化」才能夠吸引年輕人的注意。 「網紅故宮」算得上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在汲取臺北故宮文創豐富性同時,又加入了自己的人設形象——古老且活力、風趣幽默接地氣。 立人設講故事,是如今各類網紅產品營銷的不二法門。但故宮畢竟本質還是個博物館,而非產品,過度強調人設,容易導致商業化與人設之間出現對立點。
  • 中國婦女出版社攜文創產品入駐故宮。當出版物遇到文創產品——
    □本報見習記者 李美霖  「故宮文創產品把文化內涵和產品特質完美融合,設計高端精緻,非常走心!」一名四川音樂學院大三女生的話道出了年輕人對故宮文創的喜愛之情。  為進一步滿足年輕群體對故宮文創產品的熱愛,近日,中國婦女出版社全新設計了故宮月下角樓冰箱貼、故宮日出太和冰箱貼兩款書香文創產品。
  • 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來源:海峽導報  作者:林連金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讓文物走入民眾生活: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影院合作推出創意產品
    新華社臺北9月17日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灣威秀影城合作,將乾隆時期四款珍貴花瓶花紋,轉化成爆米花與飲料包裝商品,於17日推出「乾運興隆」故宮限定款系列產品。雙方首次合作,讓傳統與現代相互碰撞,也讓臺灣影迷更加親近中華傳統文化。
  • 創意是文創產品的核心
    「一支毛筆,在洛陽的售價是100多元,在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售價是500多元,這就是創意和品牌對商品價值的影響。」在近日召開的2017年第三期洛陽文化產業論壇上,洛陽理工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曲紅升用獨特的開場白,同與會專家探討如何用創意激活文化產業。  「創意=創新+意境+意義+生意。」
  • 除了火爆的「朕知道了」膠帶,臺北故宮還有什麼有趣的作品(一)
    ——周功鑫 2013年,當「朕知道了」膠帶一問世,立馬火便海峽兩岸,但凡到臺北故宮旅遊的遊客,幾乎都會帶上這個膠帶做為紀念品。據統計,膠帶推出僅8個月就賺了2660萬元新臺幣,甚至一度賣到斷貨,購買還得排隊預約。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第二,文化價值是文創產品的核心價值,也是區別於一般商品的基本特性。故宮有186萬多件(套)藏品,但並不是所有藏品都適合作為文創構思的源泉。只有打造符合時代需求的知名IP,才能有效傳播藏品的文化價值,而文化價值是文創產品區別於其他商品的基本特性。
  • 臺灣最牛文創品牌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團隊來到集美創業
    臺灣團隊展示的文創產品十分吸睛。  廈門網訊(廈門日報 記者 林桂楨 應潔 通訊員 林來生 郭妮妮 圖/靈玲馬戲城)一大批臺灣青年團隊來到集美創業,其中包括臺灣最牛的文創品牌――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研發團隊。昨天上午,「靈動青春·臺灣青年創業園」開園暨項目籤約儀式在位於集美的廈門靈玲國際馬戲城舉行,18家臺企當場籤約入駐,涵蓋了設計、教育、音樂、文創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