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臺復址後,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近年致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讓文物與生活連接,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起民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搭上近年古裝劇熱潮,臺北故宮文創商品更是受到民眾喜愛,並成為兩岸文創商品學習、效仿的楷模,其中臺北故宮首創《朕知道了》紙膠帶更位居文創商品銷售前10名,與故宮明星《翠玉白菜》周邊商品並駕齊驅。
「朕知道了」系列周邊商品,擁有高人氣。(記者林至柔攝)
臺北故宮在2015年曾達到年度接待人次高峰,創下614萬人次參觀的紀錄,成為當年全球第6位參訪人次的藝術博物館。相較往年,剛過的2019年臺北故宮參訪人數約500萬人次,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營銷處副處長王耀鋒表示。王耀鋒說,臺北故宮文創的源頭要追溯到1983年至2000年的臺北故宮院長秦孝儀,當時秦孝儀提出「藝術與生活結合,在傳統中創新」,首次簡單印製相關文物的明信片、複製品圖畫,除了增加臺北故宮收入,也讓歷史文物變得更親民、生活化。
「朕知道了」紙膠帶深獲民眾喜愛,是文創銷售排行中唯一不是翠玉白菜相關產品。(記者林至柔攝)
文物更親民、生活化
到2006年至2008年任職的臺北故宮院長林曼麗,提出了「old is new」的概念,讓臺北故宮文物更為活化,首次引進授權廠商開發文創產品、與外界品牌合作。
王耀鋒表示,民眾非常喜愛臺北故宮的文創周邊商品,也非常好奇其背後的設計師,不過其實臺北故宮並沒有所謂的「御用設計師」,而是透過市場調查,了解民眾喜愛的文物取向後,向外界提供招標的機會,每年都會有兩次公告,透過外界廠商、民眾的創意,激蕩出更多的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文創結晶,臺北故宮的研究人員及文創營銷部再對各項提案進行實用性、與文物連接程度、安全性及設計美感的審查。
翠玉白菜周邊商品長年佔臺北故宮文創商品類銷售排行前9名。(記者林至柔攝)
致力多元發展
王耀鋒認為,「文創推廣也是教育延伸的一種方式」,近年來創新、創意的文創商品深受民眾的喜愛,但如何在廣大珍貴的文物當中,如何選擇代表性的文物作為文化創意開發的品項就是一大課題,其根據主要有二,一是臺北故宮主動會挑出一些希望被民眾認識、傳承下去的文化記憶點,例如近年臺北故宮希望透過文創產品讓民眾認識更多古時的文化節慶,就會選擇相關的節慶文物作為文創商品的代表;二是民間企業提供概念,例如許多包包廠商會主動與臺北故宮合作,將一些文物的花紋印製在包包上。
臺北故宮結合了外界廠商與民眾的創意,激蕩出更多的文創結晶。(記者林至柔攝)
此外,王耀鋒表示,臺北故宮文創商品雖受大眾喜愛,但近年受陸客來臺人數減少影響,成績也有明顯下降,往年臺北故宮文創產品一年可達7億(新臺幣)收益,幾乎與門票收入持平,不過在2019年遞減到5.7億(新臺幣),未來將努力往多方面發展,讓文物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高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