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2020-12-20 華夏經緯網藝術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臺復址後,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近年致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讓文物與生活連接,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起民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搭上近年古裝劇熱潮,臺北故宮文創商品更是受到民眾喜愛,並成為兩岸文創商品學習、效仿的楷模,其中臺北故宮首創《朕知道了》紙膠帶更位居文創商品銷售前10名,與故宮明星《翠玉白菜》周邊商品並駕齊驅。

「朕知道了」系列周邊商品,擁有高人氣。(記者林至柔攝)

臺北故宮在2015年曾達到年度接待人次高峰,創下614萬人次參觀的紀錄,成為當年全球第6位參訪人次的藝術博物館。相較往年,剛過的2019年臺北故宮參訪人數約500萬人次,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創營銷處副處長王耀鋒表示。王耀鋒說,臺北故宮文創的源頭要追溯到1983年至2000年的臺北故宮院長秦孝儀,當時秦孝儀提出「藝術與生活結合,在傳統中創新」,首次簡單印製相關文物的明信片、複製品圖畫,除了增加臺北故宮收入,也讓歷史文物變得更親民、生活化。

「朕知道了」紙膠帶深獲民眾喜愛,是文創銷售排行中唯一不是翠玉白菜相關產品。(記者林至柔攝)

文物更親民、生活化

到2006年至2008年任職的臺北故宮院長林曼麗,提出了「old is new」的概念,讓臺北故宮文物更為活化,首次引進授權廠商開發文創產品、與外界品牌合作。

王耀鋒表示,民眾非常喜愛臺北故宮的文創周邊商品,也非常好奇其背後的設計師,不過其實臺北故宮並沒有所謂的「御用設計師」,而是透過市場調查,了解民眾喜愛的文物取向後,向外界提供招標的機會,每年都會有兩次公告,透過外界廠商、民眾的創意,激蕩出更多的歷史與現代結合的文創結晶,臺北故宮的研究人員及文創營銷部再對各項提案進行實用性、與文物連接程度、安全性及設計美感的審查。

翠玉白菜周邊商品長年佔臺北故宮文創商品類銷售排行前9名。(記者林至柔攝)

致力多元發展

王耀鋒認為,「文創推廣也是教育延伸的一種方式」,近年來創新、創意的文創商品深受民眾的喜愛,但如何在廣大珍貴的文物當中,如何選擇代表性的文物作為文化創意開發的品項就是一大課題,其根據主要有二,一是臺北故宮主動會挑出一些希望被民眾認識、傳承下去的文化記憶點,例如近年臺北故宮希望透過文創產品讓民眾認識更多古時的文化節慶,就會選擇相關的節慶文物作為文創商品的代表;二是民間企業提供概念,例如許多包包廠商會主動與臺北故宮合作,將一些文物的花紋印製在包包上。

臺北故宮結合了外界廠商與民眾的創意,激蕩出更多的文創結晶。(記者林至柔攝)

此外,王耀鋒表示,臺北故宮文創商品雖受大眾喜愛,但近年受陸客來臺人數減少影響,成績也有明顯下降,往年臺北故宮文創產品一年可達7億(新臺幣)收益,幾乎與門票收入持平,不過在2019年遞減到5.7億(新臺幣),未來將努力往多方面發展,讓文物的文化繼續傳承下去。(高楊)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6月14日上午,來自南京秦淮區的李玉華和父母一起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自由行。當參觀完臺北故宮的珍藏展品之後,一家人又興致勃勃地來到位於負一層的禮品區,仔細地挑選這裡售賣的文創紀念品。  書籤、名片盒、起瓶器、滑鼠墊、紙膠帶,李玉華對這些以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文物為原型製造的小商品愛不釋手。而她年近60歲的父母,也分別挑中了印有各類瓷器花紋的領帶和絲巾。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貼近生活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產品開發,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臺北故宮早期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臺北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產業逐漸起步。
  • 故宮文創這樣造品牌
    (來源:故宮文創官網)故宮的雪、故宮的貓、故宮文創、故宮展覽,如今,故宮已不再僅僅是一座博物館,更是利用文化創意產品走進百姓生活的一個樣板。作為一個擁有近600年歷史的文化符號,故宮擁有眾多皇宮建築群、文物古蹟,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象徵。近年來,在文創產業帶動下,故宮化身成為「網紅」。
  •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據不完全統計,臺北故宮近些年推出了「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等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僅2013年的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臺幣,這一數字直逼10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文化創意產品已成為臺北故宮重要收入來源,其多元化發展思路值得大陸的博物館學習借鑑。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也高高在上,只注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一度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
  • 臺北故宮文創出新 聯名滿漢御品《龍藏經》獻福
    華夏經緯網1月16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文創是門好生意,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預估今年臺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可達到6.8億元(新臺幣),臺北故宮的文創授權也越趨多元、跨界,在農曆春節前夕,臺北故宮精品讓鎮館之寶《龍藏經》與滿漢御品跨界合作,將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之一的牛肉麵與文物結合,
  • 靠文創產品一年能多賺幾個億?臺北故宮"前掌門"來鄭傳經
    11月26日下午,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周功鑫來到河南博物院,為現場近千聽眾分享了40多年在博物館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經驗。 周功鑫曾兩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2年受聘為院長,任內不僅促成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展出,也用全新的文創和展覽理念將臺北故宮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該館不僅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的前十名,「朕知道了膠帶」、「翡翠白菜雨傘」等文創產品也聞名世界。 講座結束後,周功鑫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
  • 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臺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原標題: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臺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文創,這是近些年我們常聽見的詞語,簡單地說,就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創包含的內容很多,包 括工藝、電影、視覺藝術、產品設計等等內容,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反應了人們對於文化、設計、美學的追求正逐步提升。
  • 臺北故宮文創經驗分享:哪些產品賣得好,哪些品類少開發
    臺北故宮網站發布了博物院2019年度上半年該院合作開發廠商說明會公告,其中公布了博物館商店銷售簡報。多種多樣的文創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以下稱《簡報》)
  • 中國婦女出版社攜文創產品入駐故宮。當出版物遇到文創產品——
    據悉,去年11月29日,由中國婦女出版社設計、出版的故宮角樓書籤、竹山書堂連句書籤尺等5款書香文創產品第一次入駐故宮並上架故宮淘寶平臺,實現了月銷2000餘件的業績。  「結合當今時代要求繼承創新,通過文創這一貼近大眾、貼近年輕人的表現形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與時代風採。」
  • 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來源:海峽導報  作者:林連金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像故宮文創那樣火,你的產品應該怎麼做?
    今天是冬至,民間一直都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所以冬至既是我國的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一個傳統的重大節日。冬至日將近之時,一篇關於故宮的文章被送上熱搜,正午十二時故宮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被金光點亮。然後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商從業者,我們的產品能像故宮文創那樣受到關注,成為一個現象級的IP嗎?首先,來梳理一下故宮文創的成長路徑。2008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正式成立,從一個「正襟危坐」的嚴肅品牌,到萌到心化的各種創意產品,始於來自臺北故宮的機緣。
  • 第二座「臺北故宮」故宮南院 揭開神秘面紗
    據院長馮明珠透露,作為今年90周年院慶最大獻禮,臺北故宮南院區將於12月28日開館試營運。試營運為期半年,前3個月免費對外開放。臺行政當局6月16日召開觀光發展推動委員會會議,為臺北故宮南院開張預做「搶客」部署。馮明珠預估,第一年將吸引逾100萬參觀人次。 作為南臺灣觀光教育文創重鎮,佔地68公頃、耗資近80億元(新臺幣,下同)的臺北故宮南院讓很多人充滿期待。
  • 故宮開咖啡館,餐飲能否拯救博物館的文創焦慮?
    這種關注度,一方面來自2007年星巴克被迫退出故宮後,關於故宮能否有咖啡餐廳的爭議一直綿延不絕;另一方面,此次開業的角樓咖啡館並不是一個單純喝咖啡的地方,其貫穿著故宮的文創思路與產業脈絡,使之成為博物館「餐飲文創」的一次開創性探索。
  • 故宮給旅遊業帶來啟示:紀念品多動「文創」腦筋
    2月17日,在2019年亞布力中國企業家論壇第十九屆年會上,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做主題為「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的演講。新華社記者 楊思琪攝  2月19日是農曆正月十五,在故宮元宵夜亮燈美景刷屏的同時,一則「2017年故宮文創營銷收入達15億元,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營收水平」的新聞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引發文化旅遊行業熱議。  與故宮那些匠心獨具、頻頻成為「網紅」的文創產品相比,當前市場上大量充斥的卻是設計缺乏創意、製造工藝停留在低水平的旅遊紀念品。
  • 「老東西」的新趣味: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臺北故宮博物院發言人金士先:我在福建教文創
    他在陽光學院的《博物館與文創》通識教育課已經開了許久,現在依然場場爆滿。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發言人到大陸高校教師,金士先的故事除了啟示文創教育的前景,更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臺灣老師選擇到大陸教學。  「最不靠譜作業」  儘管是選修課,但陽光學院金士先教授的《博物館與文創》通識教育課還是場場爆滿。不只是學生,不少老師也專程來聽他的課。
  • 除了火爆的「朕知道了」膠帶,臺北故宮還有什麼有趣的作品(一)
    ——周功鑫 2013年,當「朕知道了」膠帶一問世,立馬火便海峽兩岸,但凡到臺北故宮旅遊的遊客,幾乎都會帶上這個膠帶做為紀念品。據統計,膠帶推出僅8個月就賺了2660萬元新臺幣,甚至一度賣到斷貨,購買還得排隊預約。
  • 理上網來|孔子文創、泰山文創,如何像故宮文創一樣火
    山東是文化資源大省,擁有孔子、泰山、黃河等全國知名的文化IP,應如何借鑑國內先進經驗,乘勢而起、打造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孔子文創、泰山文創、黃河文創等特色品牌?學故宮,學什麼故宮文創是近年來「文創熱」的典型代表。
  • 故宮又來「搶錢」啦!向著文創們,衝鴨!
    給文博人的情書以浪漫之名喚我夢塵世夢01出版物與文創的結合創新>《故宮日曆》是介紹故宮藏品、傳播傳統文化的普及讀物,承載的是故宮的歷史與文化,至今已形成了品牌效應,備受社會公眾喜愛和追捧。包括《故宮日曆》普通版、定製版、黃金典藏版、漢英對照版,以及《故宮滿漢全席日曆》《故宮如意日曆》《故宮月曆》等相關產品。是出版物與文創的結合創新。高顏值,高背景,高追捧,「三高」日曆誰能不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