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東西」的新趣味: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2020-12-19 網易時尚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圖注1:翠玉白菜傘)

(圖注2:髮髻頸枕圖自TVBS新聞網)

(圖注3:「自敘帖」寢具)

(圖注4:2013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風靡一時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圖片轉自臺灣媒體)

其實,臺北故宮非常善於做文創生意,據媒體報導,僅2013年其文化創意產品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臺幣。「富春山居圖」茶杯墊、龍爪開瓶器、翠玉白菜巧克力、肉形石耳塞、康熙「朕知道了」紙膠帶……這一個個古今創意結合的產品,都出自臺北故宮,其將塵封於記憶中的遙遠文物,變身為時尚、實用的生活用品,把「老東西」做出了新趣味……

老文物「萌」出新感動雨後撐把「翠玉白菜傘」

在臺北故宮的文創品種類中,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物美價廉、古典和現代元素完美結合的小玩意,這些小玩意把老文物玩出了大驚喜、新感動。

翠玉白菜是臺北故宮人氣寶物,其衍生商品一向高居銷售榜首,其中炎夏午後大雷雨必備「翠玉白菜傘」,半綠、半白,晴雨兩用,出門在外可是最吸睛的商品。另一人氣寶貝「肉形石」,則化身隨身攜帶的耳塞,文化與時尚輕鬆帶著走。

而2011年兩岸協力,傳世名畫《富春山居圖》合璧聯展後,一款「富春山居圖」餐墊也應運而生。此類「老古董」大走「萌」路線,還有印有《蘭亭序》的i-Phone手機外殼、結合北宋汝窯的冰裂紋及南宋龍泉窯青瓷設計的「冰山一腳」潮襪、從戰國貴族裝飾用的玉龍佩中得到靈感的龍爪開瓶器等等。

也到餐飲「摻一腳」「朕知道了」小蛋糕好吃

想必大家都知道,臺北故宮去年推出的清朝康熙皇帝「朕知道了」紙膠帶,它一出場就大火特火,風靡兩岸。臺媒報導,根據臺北故宮說法,這四個字脫胎於「朕安」和「知道了」的合成,在創意時,拿掉「安」字,變成「朕知道了」,正是這樣的改變,顯得時尚,也讓大家對康熙產生一種可愛的印象。

可能有人不知道,臺北故宮還有推出「朕知道了」小蛋糕。那是去年,臺北故宮在新竹縣誠正中學推出「『國寶總動員』複製文物教育展」,將「文化」與「感化」巧妙結合,文創品「朕知道了」變身為好吃小蛋糕,以溫馨的方式為「矯正教育」盡份力量。

此外,還有島內航空公司與臺北故宮合作,推出文物巧克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與肉形石造型的巧克力。

走奢華不忘頂級客戶「睡」在「清明上河圖」

做文創生意,臺北故宮不只是推出驚豔的小玩意吸引年輕人,也前進奢華路線,不忘頂級客戶。

臺北故宮曾授權給兩家寢具公司,嘗試開發沙發、床單等家具和寢具系列,以唐代高僧懷素《自敘帖》、《清明上河圖》等局部圖像作為元素。

其中,「自敘帖」寢具,在島內高級飯店臺北西華飯店的總統套房就有裝置。據報導,「自敘帖」寢具從懷素以狂草體寫的《自敘帖》中擷取精彩段落,共64行字進行創新排版,在真絲上展現草書的動感筆觸。業者說,這套寢具研發期間長達一年半,前後修改了七八次,每次都要重新製版,用在開發的費用就達三四十萬元新臺幣。

延展閱讀: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來源:海峽導報  作者:林連金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奧美拍的臺北故宮,比遊樂場還好玩
    03 我大膽推測一下臺北故宮給出的項目 brief:目標就是拓客,尤其是想辦法讓那些平日裡對博物館沒什麼興趣的人,願意到現場一探究竟。廣告片截圖 © 臺北故宮博物院通過人群示範,這些可能在臺北故宮中發生的奇妙體驗被一一展演出來,衝擊著觀眾的想像。
  • 除了火爆的「朕知道了」膠帶,臺北故宮還有什麼有趣的作品(一)
    這一情形,估計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自己也沒有料想到的。自2002年開始,臺北故宮便開始關注文創產業,並正式啟動文創品的開發。十多年來,文創產業一直在他們的發展規劃中佔據著相當重的地位。為了能開發出更好的衍生品,臺北故宮每年都會舉辦相關的衍生品設計大賽,這個火爆了的膠帶也正是出自這個大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年曾在大賽中脫穎而出的作品。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從藏品來看,可以覺得當年撤臺的時候這票專家真是識貨,可以說故宮藏品千千萬,但臺北故宮的藏品才是其中最精華的。不建議都湧向翠玉白菜、瘦肉石,其實也就那麼回事。我在青銅器展區用了大半天時間去欣賞,去發現。相信其他人也能找到自己所熱衷的文物部分。儘管從建築上和北京的故宮相差甚遠,但裡面的東西可真是不錯呀,都是老蔣從北京故宮帶過去的,估計館藏的珍品比北京的要多的多。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臺北故宮臺北故宮始建之初,曾給人一種錯覺,好像好東西都被帶到了臺北,放入了臺北故宮,事實並非如此。有這種錯覺是因為北京故宮太低調,許多東西都被收藏著沒有被展出,另外就是故宮太大了,沒法一次性逛完。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故宮文物南遷的這段歷史,讓兩岸間形成這樣一個普遍印象:抗戰時期,存放在北京故宮中最有價值的文物,早已經打包南遷,那些留在北京的文物都是些不值一提的瑕疵品,比如,臺北故宮的鎮院之寶精品中的精品翠玉白菜,正是蔣介石從北京運到臺北故宮的。
  • 臺北故宮"前掌門"來鄭傳經
    11月26日下午,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周功鑫來到河南博物院,為現場近千聽眾分享了40多年在博物館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經驗。 周功鑫曾兩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2年受聘為院長,任內不僅促成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展出,也用全新的文創和展覽理念將臺北故宮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該館不僅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的前十名,「朕知道了膠帶」、「翡翠白菜雨傘」等文創產品也聞名世界。 講座結束後,周功鑫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
  • 來臺北必遊景點,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到故宮博物院,映入眼帘的「天下為公」很有氣勢。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臺北故宮珍藏的多寶格,是清代皇帝的「玩具箱」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遊覽中,有人會提出「皇帝足不出戶,日常靠什麼打發業餘時間呢?」,這倒是個好玩的問題,臺北故宮裡還真的珍藏了幾十件供清代皇帝解悶的「玩具箱」,我們叫它「多寶格」,我們一起去看看。這件收藏於臺北故宮的多寶格,名叫碧玉雕花方盒,在它的裡面精心收藏著皇帝曾經把玩過的珍玩。青金石龍、白瓷酒盅、瑪瑙蟬、紫水晶做成的圖章,這件多寶格中所收藏的珍玩一共有二十三件之多。在北京故宮的宮殿裡,也擺放著許多被稱為多寶格的家具,與臺北故宮的多寶格相比,北京故宮的多寶格的外形要大,數量也要多出很多。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 「冬季到臺北來看雨」 臺北旅遊小攻略
    店內熱賣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前段時間在網上爆紅,是康熙在批閱奏摺的硃批「朕知道了」的文化創意品,價格便宜,拿來隨處一貼,「貴」而不費;腦洞大開的文創品也很多——「聖旨」封面的文件夾、太監宮女的鹽粉胡椒罐……足夠你帶回去讓朋友們驚喜。喜歡學習的「盆友」,還可以購買故宮藏品畫冊和DVD,百把元人民幣就能讓你在家溫故知新。
  • 臺北遊記:101、臺北故宮博物館
    昨晚,我們去了臺北101觀賞夜景,或許是因為太高了,或許是因為與期待值有很大的差距,或許是因為隔著玻璃,並沒有覺得很壯觀或很美。個人覺得,或許在陽明山觀臺北夜景會更有FEEL呢!點擊翌日......今天睡到九點多起床,然後收拾行李,打個的搬去臺北的一家大酒店落腳。整頓好行李後,與兩個表妹一起去茶餐廳吃了粵菜(好感動,好多天沒吃米飯了,此時深刻認識到自己是地地道道的廣東人),吃完飯後我們就去臺北故宮博物館。
  • 不要再問我臺北有什麼好玩的地方了!不就這些麼?
    今天又來給大家推臺灣啦,因為來打聽臺灣的朋友實在太多啦,一直不停的問臺北哪裡好玩哪裡好玩。我因為有親戚在臺灣的緣故,再加上自己也比較喜歡去那裡玩,臺灣去過的次數真的蠻多了,簡單的說說臺北好玩的地方吧。陽明山國家公園、北投溫泉、中正紀念堂、西門汀、故宮博物館、象山是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大概也是臺北幾個比較典型的景點和遊人去的比較多的地方了,這些地方在網上找找大概都能找到相關的攻略和介紹啊什麼的,就不多說了,基本上都會選擇幾個地方去打卡。
  • 臺北故宮人
    拍攝《臺北故宮》的初衷很簡單,就是想告訴人們,在中國,在北京紫禁城東南方向2000公裡以外的一個地方,還有另外一座故宮。60年前,她從紫禁城的母體分娩出來,已經獨自生長了一個甲子的時光,並且將紫禁城和明清皇室的遺傳基因完整地保留到了現在。    一    《臺北故宮》的拍攝周期跨越了四個年度。
  • 臺北夜生活指南,逛故宮喝啤酒看美女,讓你夜不能眠!
    不知道你有沒有看過一個節目,叫做《夜生活指南》,這個節目中展示的都是臺北人真正的夜生活。裡面了介紹了很多的文物食物,飲品以及藝術品。這個節目主要是你展示了一個藝術其樂融融的臺北生活。來臺北旅遊,臺北故宮是一定要去參觀一下的,最好的參觀時間是周五、周六的晚上。因為周五、周六這兩天故宮在夜間也是開放的,白天來的話,有可能會因為故宮遊客太多而沒法玩盡興。但是如果晚上來的話,人就相對少一點,而且這個時候的臺北故宮感覺也不一樣,有種不一樣獨特的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