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火爆的「朕知道了」膠帶,臺北故宮還有什麼有趣的作品(一)

2020-12-22 行藝文創

「讓產品具有故事性,以及文化認同感,這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價值和它的附加價值。」——周功鑫

2013年,當「朕知道了」膠帶一問世,立馬火便海峽兩岸,但凡到臺北故宮旅遊的遊客,幾乎都會帶上這個膠帶做為紀念品。據統計,膠帶推出僅8個月就賺了2660萬元新臺幣,甚至一度賣到斷貨,購買還得排隊預約。這一情形,估計是臺北故宮博物院自己也沒有料想到的。

自2002年開始,臺北故宮便開始關注文創產業,並正式啟動文創品的開發。十多年來,文創產業一直在他們的發展規劃中佔據著相當重的地位。為了能開發出更好的衍生品,臺北故宮每年都會舉辦相關的衍生品設計大賽,這個火爆了的膠帶也正是出自這個大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些年曾在大賽中脫穎而出的作品。

泡茶趣

▲金獎,泡茶趣,設計者/徐崎翔,材質/塑料、不鏽鋼

擷取《清乾隆黃釉粉彩八卦如意轉心套瓶》瓶身曲線為茶器外形輪廓,並將腹瓶的如意雲紋與其內鏤雕八卦紋飾,轉化成茶器濾水孔,底部則以不鏽鋼製成球狀,放置欲衝泡之茶葉,當轉動茶器的瞬間,不但能透過鏤空的紋飾濾水孔,靜靜品賞茶葉緩慢而清香的舒展,更能在古典與現代交融的設計中,享受如乾隆皇帝般優雅自得的生活情趣!

參考文物:

▲清 乾隆 黃釉粉彩八卦如意轉心套瓶,臺北故宮藏

玉見文創——文創藝術複合璧

▲金獎,《玉見文創——文創藝術複合璧》,設計者/鍾宜儒,材質/矽膠、塑料

取材「玉」作為中國文化歷史共有美感經驗的代表,以雲形玉勾造型為構想來源,造型上保留玉和諧溫潤的特質,運用至當今日常生活文化中,構想人性化的設計,賦予古物新的面貌,引人發思古之幽情,相當契合文創商品的概念。

參考文物:

▲勾雲形珮,紅山文化晚期,臺北故宮藏

書卷經典包

▲金獎,《書卷經典包》,設計者/葉倫芝、紀曉菁,材質/橡膠、ABS

以臺北故宮國寶《唐孫過庭書譜》為選,結合現代矽膠柔軟的材質,設計一款提包。將其特有的書法風格一勾一勒和運筆粗細的精神列印在包款上。題印是書法藝術的特色之一,這幅書譜有帝王「乾隆鑑賞」的加持,是一種無上的肯定與榮耀,刻意做為手把的設計,讓此款帶著書卷氣息的手提包更具份量,也象徵古今文人性格的沉穩內斂與不凡的氣質。

參考文物:

▲唐 孫過庭書普卷,臺北故宮藏

國寶好玩藝

▲銀獎,《國寶好玩藝》,設計者/黃俞寧,材質/白陶素燒或ABS成型

將臺北故宮珍藏各代文物精選出來,設計成為玩藝創作素材,搭配對各件文物生動、趣味性的介紹,使此件作品深具文化教育意義,透過文創商品的方式營銷國寶。

參考文物:

▲左:宋 鈞窯丁香紫尊,臺北故宮藏;右:清 乾隆 掐絲琺瑯犧尊,臺北故宮藏

表、裡

▲銀獎,《表、裡》,設計者/劉俊成、王翊婷、張佑塵、施昌甫,材質/陶瓷

撕開表面,利用露出一角呈現出中國寶物的多樣性,彷佛要揭開並探索這豐富的寶物之美。

參考文物:

▲西周晚期 銅毛公鼎,臺北故宮藏

書中山水

▲銀獎,書中山水,設計者/林芯羽、潘柏銓,材質/透明塑料片、透明貼紙

擷取自《清張廷彥畫登瀛洲圖軸》的一部分作為書籤設計之主圖,概念與《登瀛洲》相呼應。唐太宗時,選入文學館之學士稱之《登瀛洲》,能夠被選入文學館的多是飽讀詩書之人。將山水畫的意境帶入生活,帶出讀書就像是山水畫一般,只要一筆一畫的將書中風景融會貫通,便能夠擁有自己的一片美景。利用山水畫以濃墨、淡墨來區分遠景以及近景的手法,做出透光的書籤系列。

參考文物:

▲清 張延彥畫登瀛洲圖 軸 ,臺北故宮藏

卷不斷 理不亂

▲銅獎,卷不斷 理不亂,設計者/黃詒、湯晴雯,材質/矽膠

現代耳機使用率十分普及,但長長的耳機線總造成收納的困擾,因此,耳機卷線器便因應而生。作品採玉熊生動逗趣的造型,熊伸長的雙手正好作為耳機線的纏繞處,將手指調整成可以握住捆束耳機線的形狀,分開的雙手亦可將左右兩邊的線整理清楚。耳機線不使用時,也可以隨熊的肚子纏繞收納,饒富趣味。

參考文物:

▲清 乾隆 玉熊

翠玉白菜傘

▲銅獎,翠玉白菜傘,設計者/張文蘊,材質/不鏽鋼、防水布

設計者以臺北故宮最具代表性的「翠玉白菜」,結合日常生活中必備的物品——「傘」,傘的造型優雅並具趣味性,透過作品想到觀賞文物的情境,豐富當代生活形態。

參考文物:

▲清 翠玉白菜,臺北故宮藏

銅文化——創意回形針

▲銅獎,銅文化——創意回形針,設計者/陳建元,材質/不鏽鋼

此商品發想源自「西周晚期銅散氏盤」上的刻紋。將銅器上的圖紋擷取下來成為回形針的設計;將帶有立體感與光澤的回形針夾帶於文件上,營造出猶如淺浮雕般的光影變化與花樣,從最平常的生活小物體驗到東方文化之美。

參考文物:

▲西周晚期 銅散氏盤,臺北故宮藏

燕棲HOOK

▲佳作,燕棲HOOK,設計者/張琬琪,材質/鐵

燕棲HOOK的設計將柳燕紋碗的意涵予以延伸,把燕棲的休憩停留之意,和物品置於掛勾的意象相連結,讓造型和產品功能彼此呼應;造形上更以剪紙的手法詮釋,讓傳統的民間藝術能和現今生活緊密連繫。

參考文物:

▲清 雍正 瓷胎畫琺瑯柳燕紋碗

快雪時晴懷暖爐

▲佳作,快雪時晴懷暖爐,設計者/盧宜孜、李國慈,材質/陶瓷、木頭

《快雪時晴帖》說明在困頓生命中,看到了潔白的雪與雪地上明亮晶瑩華美的陽光,可以暫時忘了人世的汙濁慘酷,而開始有希望。由於極端天氣橫行,冬天溫度每創新低,有個隨身懷爐在身邊,就可暫時忘卻冬天酷寒。將紅豆、米等用微波爐加熱放入其中,利用陶瓷保溫的特性,能長時間感受保暖的功能。加上感溫變色貼花的材質,快雪時晴帖將隨著溫度變化而顯現,用戶也能依貼花改變了解懷爐溫度狀態。

參考文物:

▲晉 王羲之快雪時晴帖 冊,臺北故宮藏

(衍生品作品圖片及說明名字均來源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官方網站)

想看更多衍生品設計?

請關注我們

相關焦點

  • 「朕知道了」霸氣十足 臺北故宮紙膠帶兩岸爆紅
    more>>     臺北故宮日前推出的創意紙膠帶「朕知道了」,最近在海峽兩岸爆紅,簡單四字又霸氣十足讓許多民眾掀起收藏熱。作品兩次推出,瞬間被搶購一空。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朕知道了」紙膠帶熱賣程度超過臺北故宮的預期,但製作廠商一次只能供貨3000卷,因此經常缺貨,曾長達半個月無貨可賣。今年8月底銷售更火紅,一到貨當天就銷售一空,日銷售量創臺北故宮文化創意商品新高。在此之前的紀錄,是仿「翠玉白菜」手機吊飾在2009年安利團參訪當天,銷售1000個。
  • 南方日報:創意十足的「朕知道了」膠帶
    臺北故宮博物院新近推出的一款紙膠帶,讓網友瘋傳、討論,直呼超想收藏。紙膠帶乃尋常之物,臺北故宮添加了什么元素而令網友如此心動?在於上面印著康熙皇帝的手跡:「朕知道了。」臺北故宮抓住了區區幾個字中流露出的那種霸氣,當作文化產品進行「開發」。這種做法實在值得北京故宮借鑑。
  • 經濟日報:從「朕知道了」紙膠帶熱賣看博物館創新
    「朕知道了」紙膠帶的熱賣,是博物館注重經營理念創新的結果,對於正面臨資金運營壓力的諸多博物館來說,應該從中得到啟示 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根據自身所藏文物,推出一款仿康熙皇帝硃批真跡——「朕知道了」的紙膠帶,受到遊客歡迎。在大陸某網絡商城推出後,一組3卷產品售價60元人民幣,同樣銷售火爆。
  • 朕知道了"
    臺北故宮介紹說,「朕知道了」的創意來自於院長馮明珠2005年策劃的「知道了:硃批奏摺展」,「展覽導覽手冊由當時任研究員的馮明珠執筆主編,目前已再版9次,封面即印有康熙滿漢文硃批真跡『知道了』。」
  • 「朕知道了」紙膠帶風靡背後
    像「朕知道了」這樣的授權商品,就需要以數位化的康熙奏章圖片作為基礎 ]  去年夏天,臺北故宮博物院在知名社交網站貼出一款「朕知道了」的紙膠帶,異常簡單的四個字,是清康熙皇帝真跡的複製品,霸氣十足,幾乎滿足了網絡傳播的所有元素,引發了網友的瘋傳和熱烈討論。  不時以新奇、有趣的授權商品讓遊客頗有耳目一新感覺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又一次被人們驚呼「時尚」。
  • 探尋臺北故宮禮品熱銷秘訣 慎選廠商幫設計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朕知道了』膠帶現在沒貨,8月才會到貨,可以預訂,我們到時寄送給你。」幾天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多寶格」禮品店店員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7月初,臺灣一社交網站貼出印有康熙硃批「朕知道了」的紙膠帶,迅即引發兩岸網友瘋傳,首批1000多份很快銷售一空。
  • 豫劇元素的文創產品——膠帶設計
    從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朕知道了」紙膠帶等文創產品出現,在全國掀起了一陣文創產品的熱潮,到現在的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產品,不僅開創了文化傳播的新形式,而且促進了文化流傳地的經濟發展。具體分析故宮博物院文創產品的「口紅」膠帶,設計了具有豫劇元素的文創產品——膠帶設計。
  • 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富春山居圖」茶杯墊、龍爪開瓶器、翠玉白菜巧克力、肉形石耳塞、康熙「朕知道了」紙膠帶……這一個個古今創意結合的產品,都出自臺北故宮,其將塵封於記憶中的遙遠文物,變身為時尚、實用的生活用品,把「老東西」做出了新趣味……     老文物「萌」出新感動 雨後撐把「翠玉白菜傘」     在臺北故宮的文創品種類中,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物美價廉
  • 「老東西」的新趣味: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圖注4:2013年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風靡一時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圖片轉自臺灣媒體)其實,臺北故宮非常善於做文創生意,據媒體報導,僅2013年其文化創意產品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臺幣。「富春山居圖」茶杯墊、龍爪開瓶器、翠玉白菜巧克力、肉形石耳塞、康熙「朕知道了」紙膠帶……這一個個古今創意結合的產品,都出自臺北故宮,其將塵封於記憶中的遙遠文物,變身為時尚、實用的生活用品,把「老東西」做出了新趣味……老文物「萌」出新感動雨後撐把「翠玉白菜傘」在臺北故宮的文創品種類中,最受歡迎的是那些物美價廉、古典和現代元素完美結合的小玩意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30年前的東西現在還在賣  環球人物雜誌:臺北故宮從什麼時候開始做文化創意商品?一位17歲的高二女生用翠玉白菜設計了一把雨傘;還有人擷取汝窯青瓷蓮花式溫碗的冰裂紋,做成絲襪,取名「冰山一腳」,冬天也很叫座。  環球人物雜誌:說說「朕知道了」膠帶紙吧。這個創意設計太棒了,簡單明了又充滿霸氣,一舉顛覆了皇室嚴肅端莊的傳統印象,還引發了前所未有的搶購熱潮。現在銷售了多少個?
  • 「朕知道了」膠帶賣瘋 臺灣紙文創不可思議
    普普通通的膠帶紙,只因印上了康熙皇帝的御批手跡「朕知道了」,就霸氣十足到在臺北故宮紀念品店賣斷貨,據說排隊預購已排到了9月份。通過文化創意,將大白菜賣出黃金價在臺灣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紙文創在寶島行之有年,其間風景屢屢令人驚豔。
  •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據不完全統計,臺北故宮近些年推出了「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等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僅2013年的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臺幣,這一數字直逼10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文化創意產品已成為臺北故宮重要收入來源,其多元化發展思路值得大陸的博物館學習借鑑。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也高高在上,只注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一度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華夏經緯網3月2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臺北故宮博物院於1965年在臺復址後,經過多次修繕與擴建,近年致力推廣文化創意產業,讓文物與生活連接,利用富有趣味性的方式引起民眾對歷史文物的興趣,搭上近年古裝劇熱潮,臺北故宮文創商品更是受到民眾喜愛,並成為兩岸文創商品學習、效仿的楷模,其中臺北故宮首創
  • 臺北故宮文創經驗分享:哪些產品賣得好,哪些品類少開發
    後記 近年來,伴隨著熱銷兩岸的文創產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收入也節節攀升。臺北故宮的文創產品一直以來成為博物館界的標榜,其中,除了有優秀的創意和優良的品質,還需不斷的推陳出新,才能受動更多的博物館愛好者親睞。
  • 讓文物走入民眾生活: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影院合作推出創意產品
    新華社臺北9月17日電(記者劉歡 吳濟海)臺北故宮博物院與臺灣威秀影城合作,將乾隆時期四款珍貴花瓶花紋,轉化成爆米花與飲料包裝商品,於17日推出「乾運興隆」故宮限定款系列產品。雙方首次合作,讓傳統與現代相互碰撞,也讓臺灣影迷更加親近中華傳統文化。
  • 兩岸故宮PK:北京勝在底蘊歷史 臺北贏在服務營銷
    上周,兩岸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發生了一場有趣的隔空對話。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家對北京故宮有個誤解,以為「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其實不然,北京故宮不但藏品數量遠遠多於臺北,而且精品也非常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此回應,兩岸「各擅勝場,無需比較」。  兩岸故宮確實沒必要分個高下,不過,相信普通人都很感興趣,兩邊各有什麼特色?
  • 蘇州博物館賣文徵明手植紫藤種子 故宮出品的膠帶有史詩級美貌
    目前,故宮博物院設計研發文化產品超過一萬種,比如夏天用的摺扇,附上「朕心寒之極」「朕亦甚想你」等從雍正奏摺御批中節選出來的句子,還有容嬤嬤針線盒、頂戴花翎官帽傘、朝珠耳機、「放心過來靠著朕」抱枕(朕)……這些產品既實用,又新奇,還帶著故宮特有的文化,價格也不高,非常吸引人。 不僅故宮,不少博物館都在走這個套路,進行藝術衍生品開發。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6月14日上午,來自南京秦淮區的李玉華和父母一起來到臺北故宮博物院自由行。當參觀完臺北故宮的珍藏展品之後,一家人又興致勃勃地來到位於負一層的禮品區,仔細地挑選這裡售賣的文創紀念品。  書籤、名片盒、起瓶器、滑鼠墊、紙膠帶,李玉華對這些以翠玉白菜、肉形石等文物為原型製造的小商品愛不釋手。而她年近60歲的父母,也分別挑中了印有各類瓷器花紋的領帶和絲巾。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