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2020-12-20 中國新聞網

臺北故宮重視文創產品開發 成主要收入來源

2014-07-26 14:48:45來源:光明日報作者:責任編輯:耿慶源

  近年來,臺北故宮博物院不斷推出豐富多彩的文化創意產品,憑藉商業創意讓文物有了新的生命力。據不完全統計,臺北故宮近些年推出了「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等2400多種文化創意產品,僅2013年的銷售收入就將近9億元新臺幣,這一數字直逼10億元新臺幣的門票收入。文化創意產品已成為臺北故宮重要收入來源,其多元化發展思路值得大陸的博物館學習借鑑。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也高高在上,只注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一度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早期臺北故宮的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都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但在2000年以後,他們開始強調對文物價值進行開發和利用,文創產業逐漸起步。目前,臺北故宮的文化創意綜合能力在世界博物館中已名列前茅。

  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方面,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的觀念,對所有博物館從業者都很有啟發。馮明珠認為,博物館不能遠離觀眾,要做到與人親近,要靠能與人們親近的活動連接,而衍生品正是博物館知識消費的延伸。他們從典藏珍品的特質中尋找文化創意的設計靈感,既讓博物館擺脫了單一的門票經濟模式,又以一種時尚的方式在文化消費中弘揚了博物館的文化底蘊。

  臺北故宮有哪些經驗值得借鑑?概括起來主要有四點。

  其一,建立一套成熟而完整的文化創意產品開發機制,尤其善於調動社會力量參與文創產品設計。臺北故宮通過開展文創商品設計競賽,廣泛向社會徵集創意作品,還給參賽者舉辦特展和美學解析講座,方便他們更好地理解院藏文物的內涵及創意化潛力。「朕知道了」膠帶紙和「翠玉白菜」傘的創意,就是在2010年的比賽中脫穎而出的。

  其二,注重品牌建設,通過品牌授權與知名廠商聯合生產優質文創商品。截至目前,臺北故宮已與90餘家臺灣本土以及國際知名廠商合作,合力「讓文物再生與重生」。在臺北故宮,即使一些小的物件也都大有來頭,比如「宮樂美人胡椒瓶」就是與某義大利知名廚具商家合作的。據媒體報導,臺北故宮如今還正在醞釀與更多世界大牌商家合作,推出一系列高檔手錶、珠寶、酒類文創商品。

  其三,專業化運作,以現代經營管理運作文化創意產品。臺北故宮的文化創意不是單兵打遊擊,而是採用專業化、集團化運作模式。臺北故宮成立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將文化、創意和產業結合在一起,對院藏文物和文化進行深耕;與此同時,工作人員還經常以暗訪的方式,與消費者攀談,獲知他們對文創商品的意見和建議;此外,臺北故宮在廣告宣傳、產品包裝、商品陳列等方面也很講究。

  還有一點,那就是保持對文化的敬畏,不為經濟利益而胡編亂造。比如,「朕知道了」膠帶紙被生產,「臣妾做不到啊」等字樣卻不被採納,是因為前者確實出自康熙皇帝的硃批,而後者僅是《甄嬛傳》中的臺詞;再比如,臺北故宮咖啡屋用松子、梅花、佛手柑泡製的「三清茶」,配方也是御醫當年給乾隆帝調配的。

  反觀大陸,絕大多數博物館產業發展模式比較單一,至今仍過度依賴門票收入,因此動輒門票一漲再漲,最終把很多民眾都「嚇」得不敢前去參觀;有些博物館即使有紀念品售賣,也都普遍存在「一千個景點共享一千個旅遊紀念品」的現象,不但缺乏富有文化意蘊的創意,而且很多還都是粗製濫造的「三無產品」。

  據世界旅遊組織預計,2015年中國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旅遊目的國,這對博物館產業來說是一個利好消息。各大博物館不妨借鑑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成功經驗,在建設文化創意產業鏈方面理順思路,實現文化創意產業和博物館事業發展相互促進。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文創經驗分享:哪些產品賣得好,哪些品類少開發
    臺北故宮網站發布了博物院2019年度上半年該院合作開發廠商說明會公告,其中公布了博物館商店銷售簡報。多種多樣的文創產品,讓人眼花繚亂。(以下稱《簡報》)
  • 脫銷的「膠帶」掀開臺北故宮文創商機
    文創開發的宗旨:自下而上貼近生活  臺北故宮博物院曾經「高高在上」,首重典藏功能,輕視文創產品開發,被臺灣民眾稱為「太廟」。臺北故宮早期文創產品比較簡單,基本是原尺寸複製典藏文物。2000年以後,臺北故宮更強調開發利用文物的價值,文創產業逐漸起步。
  • 臺北故宮的文創之路:歷經50餘年三個階段
    與李玉華一樣,大部分來到臺北故宮觀展的遊客都對這些有獨特「臺北故宮」印記的文創商品流連忘返。然而他們未必清楚的是,就是這些充滿創意的紀念品,已經創造出巨大的商機。  來自臺北故宮的最新統計顯示:截至去年,其總體營收大約9億元新臺幣,其中文創產業收入高達8億餘元新臺幣,數字直逼門票收入,成為一大穩定利潤來源。
  • 臺北故宮文創40年 在傳統中創新
    王耀鋒說,臺北故宮文創的源頭要追溯到1983年至2000年的臺北故宮院長秦孝儀,當時秦孝儀提出「藝術與生活結合,在傳統中創新」,首次簡單印製相關文物的明信片、複製品圖畫,除了增加臺北故宮收入,也讓歷史文物變得更親民、生活化。「朕知道了」紙膠帶深獲民眾喜愛,是文創銷售排行中唯一不是翠玉白菜相關產品。
  • 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原標題:臺北故宮院長:文創讓文物活起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名列世界五大博物館之一,有69萬件珍貴藏品。而它那精緻的文創商品,更令人驚豔陶醉,「富春山居圖」餐墊、印有《蘭亭序》的手機殼、「冰山一腳」潮襪、靈感源自戰國貴族玉龍佩的龍爪開瓶器……每每讓遊客錢包大失血。  1983年,時任院長秦孝儀提出「從傳統中創新,藝術與生活結合」的文創理念,30多年來,臺北故宮已經開創出自成一格的文創產業。
  • 探尋臺北故宮禮品熱銷秘訣 慎選廠商幫設計
    幾天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多寶格」禮品店店員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7月初,臺灣一社交網站貼出印有康熙硃批「朕知道了」的紙膠帶,迅即引發兩岸網友瘋傳,首批1000多份很快銷售一空。臺北故宮禮品商店目前約有2400種商品,每件都以典藏文物為創意來源。這些禮品在遊客與市民中享有盛譽,「朕知道了」膠帶只是其中一例。這樣的禮品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呢?
  • 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臺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原標題:文創產品怎麼玩:來看看臺北故宮萌物小乾隆   文創,這是近些年我們常聽見的詞語,簡單地說,就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創包含的內容很多,包 括工藝、電影、視覺藝術、產品設計等等內容,文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反應了人們對於文化、設計、美學的追求正逐步提升。
  • 靠文創產品一年能多賺幾個億?臺北故宮"前掌門"來鄭傳經
    周功鑫曾兩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2年受聘為院長,任內不僅促成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展出,也用全新的文創和展覽理念將臺北故宮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該館不僅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的前十名,「朕知道了膠帶」、「翡翠白菜雨傘」等文創產品也聞名世界。 講座結束後,周功鑫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
  • 像故宮文創那樣火,你的產品應該怎麼做?
    然後問題來了,作為一個普通的電商從業者,我們的產品能像故宮文創那樣受到關注,成為一個現象級的IP嗎?首先,來梳理一下故宮文創的成長路徑。2008年,故宮文化創意中心正式成立,從一個「正襟危坐」的嚴肅品牌,到萌到心化的各種創意產品,始於來自臺北故宮的機緣。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都有什麼權利?
    本篇文章圍繞著回答上述三個問題角度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中館藏單位權利來源進行深入分析探究。 2013年,一款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際網路走紅,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受到啟發的諸多博物館亦紛紛推出文創產品,引領了全民國潮風尚。
  • 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來源:海峽導報  作者:林連金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故宮文創這樣造品牌
    故宮研發的文創產品。(來源:故宮文創官網)2018年5月18日,在故宮文創產品專賣店前,一款3D明信片自動售貨機格外引人注目。杜建坡攝(人民視覺)2019年1月25日,故宮文創快閃店現身上海南京路,遊客在快閃店內挑選文創產品。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享有哪些權利
    隨著文博單位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制約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日漸凸顯。館藏單位就藏品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際網路走紅,一度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
  • 中國婦女出版社攜文創產品入駐故宮。當出版物遇到文創產品——
    □本報見習記者 李美霖  「故宮文創產品把文化內涵和產品特質完美融合,設計高端精緻,非常走心!」一名四川音樂學院大三女生的話道出了年輕人對故宮文創的喜愛之情。  為進一步滿足年輕群體對故宮文創產品的熱愛,近日,中國婦女出版社全新設計了故宮月下角樓冰箱貼、故宮日出太和冰箱貼兩款書香文創產品。
  • 臺北故宮文創出新 聯名滿漢御品《龍藏經》獻福
    華夏經緯網1月16日訊:據臺灣「旺報」報導,文創是門好生意,臺北故宮院長吳密察預估今年臺北故宮的文創商品收入可達到6.8億元(新臺幣),臺北故宮的文創授權也越趨多元、跨界,在農曆春節前夕,臺北故宮精品讓鎮館之寶《龍藏經》與滿漢御品跨界合作,將中華飲食文化代表之一的牛肉麵與文物結合,
  • 博物館文創的「故宮經驗」
    首先在故宮和騰訊合作的「NEXT IDEA」大賽中,將《海錯圖》作為QQ表情包大賽素材廣泛宣傳,請動物學專家分析研究,請有廣泛影響力的微博大V「博物君」講述《海錯圖》裡的生物;同時,故宮文創團隊著手做「海錯」主題的各類文創,包括小家電、裝飾畫、家居用品等。為了引發廣泛的參與和關注,舉辦「海錯」主題文創設計方案投票活動,讓故宮粉絲決定產品最終呈現方式。
  • 博物館文創:響應消費需求升級的新窗口
    在文創產業方面起步較早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尤為注重授權行銷,2019年的授權及銷售收入達5.7億新臺幣,文創產品已成為臺北故宮重要收入來源。北京故宮博物院2018年文創產品收入超過15億元。放眼世界知名博物館,文創收入是博物館資金來源的一大支柱,我國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市場潛力前景可期,對博物館資金來源的貢獻率有待進一步提升。
  • 「老東西」的新趣味:臺北故宮那些好玩的文創品
    近日,一向「愛搞」的臺北故宮,又對古文物「下手」,推出了好玩的文創商品,將唐朝女性「墜馬髻」髮型直接做成造型頸枕,備受追捧,產品熱銷。
  • 文創產品怎麼就火了?
    今年的元宵節,有著600年歷史的故宮成為「網紅」,這也是故宮博物院建院94年以來,首次開放夜場——「紫禁城上元之夜」。就在故宮元宵夜亮燈美景刷屏的同時,一則「2017年故宮文創營銷收入超過1500家A股上市公司營收水平」的新聞也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尤其引發文化旅遊行業熱議。
  • 文創產品開發,博物館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隨著文博單位加大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力度,制約開發工作中館藏資源授權的制度瓶頸日漸凸顯。館藏單位就藏品享有哪些權利值得深入探究。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紙膠帶在網際網路走紅,一度引發公眾對博物館文創產品高度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