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朕知道了』膠帶現在沒貨,8月才會到貨,可以預訂,我們到時寄送給你。」幾天前,臺北故宮博物院「多寶格」禮品店店員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7月初,臺灣一社交網站貼出印有康熙硃批「朕知道了」的紙膠帶,迅即引發兩岸網友瘋傳,首批1000多份很快銷售一空。臺北故宮禮品商店目前約有2400種商品,每件都以典藏文物為創意來源。這些禮品在遊客與市民中享有盛譽,「朕知道了」膠帶只是其中一例。這樣的禮品是怎麼製造出來的呢?
八成禮品來自合作開發
臺北故宮文創行銷處處長徐孝德接受《環球時報》記者採訪時介紹說,包括「朕知道了」膠帶在內,近八成文創禮品是臺北故宮與臺灣廠商合作開發的。臺北故宮目前與90多家廠商合作,一種商業模式是臺北故宮通過招標指定廠商設計製造某類產品,或廠商在徵得臺北故宮同意下自行設計,這種情況中,產品著作財產權歸臺北故宮所有,只能貼臺北故宮商標,只在故宮通路販售,所有安全與質量問題也由臺北故宮負責。
臺北故宮也採用商業授權模式與一些知名品牌合作。此類產品貼有雙方商標,可在雙方的通路上販售。法藍瓷是臺北故宮的合作對象之一,這家臺灣著名瓷器製造商在全球擁有6000多個販售點。徐孝德說:「我們要藉助它的國際行銷通路,打造臺北故宮的國際品牌形象。」
臺北故宮建立了龐大的文物圖檔資料庫,除滿足內部檢索維護需求外,重要功能之一就是提供文創資源。其中有數萬張圖檔是公開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免費查看。如果廠商想用這些文物圖檔作設計,只需向臺北故宮申請即可。不過這樣生產出來的產品不能貼臺北故宮的商標,也不會在故宮通路上販賣。
「翠玉白菜」是永遠的明星
趁「朕知道了」膠帶銷售熱潮,臺北故宮又推出「翠玉白菜傘」和「冰山一腳襪」,前者借用翠玉白菜形象,後者把汝窯的冰裂紋用在了絲襪上。臺北故宮在介紹「朕知道了」膠帶時,帶出「故宮還有更多有趣的文創商品,例如炎夏午後大雷雨必備的翠玉白菜傘和典雅時尚冰山一腳潮襪」。這兩種產品目前快要脫銷。
相對於一夕爆紅的「朕知道了」,翠玉白菜系列才是貨真價實的「當紅炸子雞」。臺北故宮去年賣出禮品總額為4.8億元新臺幣,其中翠玉白菜系列賣了1.5億,佔32%。徐孝德說,按文物分級來說,翠玉白菜並非「國寶級」文物,但在遊客和消費大眾心目中卻成了臺北故宮形象代表,「這是一種市場自然產生的現象,這種文物明星化不是壞事,它能產生話題性,也能促成文化商品暢銷。」
社交網絡是臺北故宮行銷文化商品的新手段之一,「朕知道了」就是成功案例。臺北故宮注重顧客服務,例如把旗艦店「多寶格」設在遊客上下車必經的路上,主賣器物的「玲瓏館」設在器物展覽區旁邊,書店「停雲」就設在典籍展覽區邊上,方便顧客隨手購買。此外,臺北故宮還設有網上商店。
文創產業為教育服務
「朕知道了」膠帶爆紅後,一些網友建議臺北故宮把「賤人就是矯情」、「跪安吧」等《甄嬛傳》對白也用於創意,因為這部電視劇在臺灣有相當高的收視率。徐孝德對此表示,臺北故宮不會這樣做,因為所有文創商品應該跟典藏文物有關,「我們不會為了賺錢而隨波逐流」。徐孝德說,臺北故宮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其實是教育功能的延伸,「遊客欣賞臺北故宮,感動之餘買回文化商品,給人生留下紀念」。禮品的說明書會說明歷史背景、背後故事,「無形中,中華文化就會滲透到全球。」
世界上大多數博物館都有經費不足的問題,所以「順便賺錢」也是文創商品的任務。徐孝德介紹說,國際上比較大的博物館,比如美國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英國的大英博物館,文創產業和門票收入一般都是文創產業佔大頭,但在比較落後的地區,門票收入會高很多。2005年左右,臺北故宮門票和文創產業的收入是7比3,2010年左右達到1比1,現在是文創收入比門票多1%。
臺北故宮文創產業的資金源頭是「故宮文物藝術發展基金」,該基金目前以每年一到兩億新臺幣的規模增長。但徐孝德認為,「基金的能量有瓶頸」,未來,臺北故宮將成立公司來操作文創產業,以減少用人和經營手段方面的限制,「不會像目前用公務員這樣綁手綁腳」。(環球時報駐臺北特派記者王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