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2020-12-18 搜狐網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12集大型高清紀錄片《臺北故宮》於2009年1月12日起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晚22:36連續播出。

通過這部紀錄片,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到臺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更能夠感受到諸多傳奇與精彩背後的人文精神與感動。

  相關閱讀:

  第一集《國寶遷臺》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65萬件傳世珍寶,絕大多數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這背後是一場因戰亂而起、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本集將經由親歷者的講述揭開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第二集《北溝煙雨》

  文物來到臺灣後,在長達十五年的歲月裡,被存放在臺中深山裡。本集講述伴隨文物來臺的專家們,十五年間如何在清貧樂道的生活中,向島內民眾乃至世界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與博大,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

  第三集《青銅記憶》

  青銅器在歲月流轉中,逐漸由實用功能演變成了含意深遂的神器,其中鼎更貴為國之重器。然而近代戰亂卻使國之重器輾轉流離,考古專家李濟的命運與這批故宮文物的命運同在時代的洪流中波動、沉澱。本集將細述青銅器上斑駁紋飾所銘刻的歲月記憶。

  第四集《釉彩千年》

  五大名窯瓷器無疑是臺北故宮最引以為豪的收藏之一,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宋人對現實生活的專注和謳歌,如何造就了這些讓後世仰慕千年的美學典範?千年後,在海峽對岸,它們又經歷了些什麼?在本集中都將一一探尋。

  第五集《瓷中繁花》

  瓷器,曾經是中國給予世界最為熟悉的印象。海上絲路貿易的寵兒青花瓷和普通人難得一見的皇家秘器——琺瑯彩瓷,都默存著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曾經的榮耀。本集將圍繞臺北故宮的藏品,透過兩岸專家的交流,漸次展開那些凝固在釉色中的塵封過往。

  第六集《玉潤華光》

  中國人自古愛玉,延續至今。現今臺北故宮萬般藏品中,最為人們熟知的仍是玉器——翠玉白菜。五千年來,玉器飽含了國人怎樣的文化情感?有多少件故宮藏玉遠赴臺灣?北京奧運會的「金鑲玉」獎牌,將牽引思緒,在溫潤的流光中,回眸千年的希冀與冥想。

  第七集《巧奪天工》

  在臺北故宮眾多藏品中,「珍玩」類藏品格外吸引造訪者的目光,令人嘆為觀止的精巧和細膩,處處流露出古代宮廷生活細節和帝王的內心喜好。本集將透過這些精緻小巧的「珍玩」,還原宏大歷史中的真實細節。

  第八集《翰墨風雅•上》

  書法,一種中國化的藝術,先人的心靈印跡。王羲之、顏真卿、懷素……臺北故宮的這些珍藏都曾屬於乾隆皇帝一人。60年前,這批曠世之寶來到臺灣,沉睡於庫房中,它們中的某一個偶爾會在某個秋天被叫醒,陳列在臺北故宮光線幽暗的展廳中,喚起人們對時光與古老技藝的回憶……

  第九集《翰墨風雅•下》

  生命遺憾,一碗承受。蘇東坡的《寒食帖》吟唱的又何止一人哀婉。蘇東坡與《寒食帖》、黃庭堅與《花氣燻人帖》、宋徽宗與《牡丹詩帖》,在書家揮灑翰墨間,交織著一曲臺北故宮人與物、古老與現代、擁有與失去的命運之歌。

  第十集《雲山深處》

  宋元山水畫堪稱臺北故宮寶藏中的極品。從北宋的巨碑型風格到南宋詩意的小景,再到元朝的心靈山水,古代畫家用不變的筆墨線條,勾勒渲染出千般樣貌、萬種情懷。而今在臺北故宮的展廳裡,一幅幅曠古巨製,依然延續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禪思。

  第十一集《傳世珍籍》

  1772年,乾隆帝下令開始編撰《四庫全書》。三千多人,歷時15年,編撰抄寫《四庫全書》七部,其中一部藏於紫禁城文淵閣。1949年,故宮博物院圖書專家梁廷煒護送文淵閣《四庫全書》來到臺灣,梁廷煒的兒子梁匡忠則留在了北京故宮。兩代人雖分隔兩岸,但對於《四庫全書》的共同守望,依然延續著華夏文明的傳承與希望。

  第十二集《承古開今》

  文物展覽與保護的矛盾,是每一個博物館都面臨的難題,為此,臺北故宮博物院致力於採用高科技手段,讓人們能通過更多途徑領略文物的魅力。本集在具體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現代化建設之餘,也將娓娓道來一宮寶藏分置兩院的遺憾,以及人們對明天的溫暖暢想。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
    【新館建設】1948年底,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臺灣「行政院」公布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規程》,規定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由故宮博物院保管使用,將來國家統一後,遷臺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座落於臺北市士林區至善路二段221號,建造於1962年,1965年夏落成。佔地總面積約16公頃。為仿造中國傳統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正院呈梅花形。院前廣場聳立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座建築莊重典雅,富有民族特色。
  • 臺北故宮博物院簡介與珍貴藏品
    博物館名稱臺北故宮博物院,英文名Taipei Palace Museum,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回溯歷史,其繼承了數千年華夏民族文化之珍稀,肩負了開物成務的重大使命。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主要來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處的皇家珍藏,成為了臺灣多元文化源流極重要一部分。
  • 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1、以故宮為主題的三大紀錄片2005年,央視以故宮為主題,播出了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故宮》拍攝視角廣大,像一本百科全書,將故宮的肇建歷史、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等向觀眾娓娓道來。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
  • 盤點央視精品紀錄片二十五部
    作為目前為止唯一一部成體系拍攝故宮稀世文物修復故事的大型紀錄片,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用年輕的視角走進古老的故宮,第一次系統梳理了中國文物修復的歷史源流,揭秘世界頂級文物「復活」技術。2016年1月7日晚8點CCTV-9首播。 重點記錄故宮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漆器、百寶鑲嵌、宮廷織繡等,該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 臺北故宮博物院
    】60萬件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啟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著米黃色牆壁,潔白的白石欄杆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 臺北故宮裡,到底藏了多少寶貝?和北京故宮相比又怎樣?
    中國上下五千年,歷史長河中遺留下的燦爛文物基本珍藏在故宮中,準確說是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2009年周兵執導紀錄片《臺北故宮》曾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台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近期再觀看,感想頗多。
  • 臺北故宮人
    2009年春節前夕,40集大型人文歷史紀錄片《臺北故宮》完成了在央視一套的首播。從那之後到現在,媒體朋友們對於本片拍攝過程的關注和猜測,逐漸超越了它的內容和藝術性本身。在人們一再的追問下,我均答之以「不知從何處說起」。
  • 臺北故宮:美在善解人心
    和北京故宮不同的是,臺北故宮以企業化經營理念為民眾服務的做法更為徹底 那天來到捷運臺北車站轉車,走在人行道上,目光被牆上一幅畫作「法象威儀」(釋迦牟尼佛坐像>)吸引,原來是臺北故宮博物院所典藏的佛教文物複製畫,再仔細一看,旁邊還有四幅小複製畫,有翠玉白菜、青瓷蓮花式溫碗、碧玉瓜瓣杯及四庫全書,這四幅畫鑲在牆壁中,每一幅畫有三面,可以轉動,觀賞翠玉白菜時,用手轉一面,就可以看到翠玉白菜文物的介紹與出處。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有什麼不同?
    北京故宮於公元1406年興建,耗時十四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距今已經六百年了。它是明成祖命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造的,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呈長方形,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還有護城河,總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5萬平當米。故宮有七十餘座大小宮殿,九千餘間房屋。
  • 民進黨魔爪伸向了臺北故宮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牽動數百萬觀光人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3年,並將部分寶物南遷至故宮南院置放並展覽,此舉是故宮開館以來首見,也引發了外界疑慮,昨(12)日臺「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進行臺北故宮博物院業務報告,「藍委」柯志恩質詢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是否真有此事,陳其南表示內部朝此一方向規劃
  • 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以外,中國其實還有一個故宮
    一提到故宮,大家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北京故宮。作為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北京故宮地處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規模相當宏大。哪怕在國際社會中,北京故宮都有著非常大的名氣。除了北京故宮之外,中國還有臺北故宮和瀋陽故宮。不過,其實還有一個故宮,大家可能並不知道。
  • 臺北故宮發布新圖冊迎接嘉義南院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發布新圖冊迎接嘉義南院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18日電(記者傅雙琪、李寒芳、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將於28日開館試營運。博物院18日在嘉義發布8本開幕首展圖錄和兩部影片,讓觀眾先睹為快。   臺北故宮南院首展將由5個常設展、3個特展和2個國際借展組成。
  •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臺北故宮,他們都是做什麼的你清楚嗎?
    說起故宮,在我們的腦子裡第一反應就是北京故宮了。北京故宮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還是國家5A級旅遊景區,1961年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北京故宮,值得每一個國人去自豪。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組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乾隆的玩具箱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的「碧玉雕花多寶格」,裡面各式珍寶,如同皇帝的玩具箱。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由臺「公視」與ARTE法德藝術電視臺合作,歷經兩年的策畫、拍攝,一部呈現多寶格之美的紀錄片「皇帝的玩具箱」,今日中午將在信義誠品店舉行首映會、今晚十時在「公視」首播。  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了數十件清代多寶格,不只內含諸多珍寶,多寶格的開合,有相當多機關,隱藏著參不透的謎,小中現大,成為世界的縮影。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中國最年輕的故宮,中國三大博物館之臺北故宮的文物來自哪裡?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英文:National Palace Museum, Taipei),又稱臺北故宮、中山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也是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為臺灣省規模最大的博物館。
  • 皇帝的玩具箱——臺北故宮典藏數十件清代多保格
    臺北故宮典藏的「碧玉雕花多寶格」,裡面各式珍寶,如同皇帝的玩具箱。由臺灣公視與ARTE法德藝術電視臺合作,歷經兩年的策劃、拍攝,一部呈現多寶格之美的紀錄片「皇帝的玩具箱」最近入圍二○一○蒙特婁藝術影展,中午將在信義誠品店舉行首映會、今晚十時在公視首播。臺北故宮博物院典藏了數十件清代多寶格,不只內含諸多珍寶,多寶格的開合,有相當多機關,隱藏著參不透的謎,小中現大,成為世界的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