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12集大型高清紀錄片《臺北故宮》於2009年1月12日起在中央電視臺一套晚22:36連續播出。
通過這部紀錄片,人們不僅可以了解到臺北故宮及其館藏珍寶的全貌,更能夠感受到諸多傳奇與精彩背後的人文精神與感動。
相關閱讀:
第一集《國寶遷臺》
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的65萬件傳世珍寶,絕大多數來自北京故宮博物院,這背後是一場因戰亂而起、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本集將經由親歷者的講述揭開那段塵封已久的歷史。
第二集《北溝煙雨》
文物來到臺灣後,在長達十五年的歲月裡,被存放在臺中深山裡。本集講述伴隨文物來臺的專家們,十五年間如何在清貧樂道的生活中,向島內民眾乃至世界展示著中華文明的燦爛與博大,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
第三集《青銅記憶》
青銅器在歲月流轉中,逐漸由實用功能演變成了含意深遂的神器,其中鼎更貴為國之重器。然而近代戰亂卻使國之重器輾轉流離,考古專家李濟的命運與這批故宮文物的命運同在時代的洪流中波動、沉澱。本集將細述青銅器上斑駁紋飾所銘刻的歲月記憶。
第四集《釉彩千年》
五大名窯瓷器無疑是臺北故宮最引以為豪的收藏之一,向世人展示著中華民族深厚的文化積澱。宋人對現實生活的專注和謳歌,如何造就了這些讓後世仰慕千年的美學典範?千年後,在海峽對岸,它們又經歷了些什麼?在本集中都將一一探尋。
第五集《瓷中繁花》
瓷器,曾經是中國給予世界最為熟悉的印象。海上絲路貿易的寵兒青花瓷和普通人難得一見的皇家秘器——琺瑯彩瓷,都默存著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曾經的榮耀。本集將圍繞臺北故宮的藏品,透過兩岸專家的交流,漸次展開那些凝固在釉色中的塵封過往。
第六集《玉潤華光》
中國人自古愛玉,延續至今。現今臺北故宮萬般藏品中,最為人們熟知的仍是玉器——翠玉白菜。五千年來,玉器飽含了國人怎樣的文化情感?有多少件故宮藏玉遠赴臺灣?北京奧運會的「金鑲玉」獎牌,將牽引思緒,在溫潤的流光中,回眸千年的希冀與冥想。
第七集《巧奪天工》
在臺北故宮眾多藏品中,「珍玩」類藏品格外吸引造訪者的目光,令人嘆為觀止的精巧和細膩,處處流露出古代宮廷生活細節和帝王的內心喜好。本集將透過這些精緻小巧的「珍玩」,還原宏大歷史中的真實細節。
第八集《翰墨風雅•上》
書法,一種中國化的藝術,先人的心靈印跡。王羲之、顏真卿、懷素……臺北故宮的這些珍藏都曾屬於乾隆皇帝一人。60年前,這批曠世之寶來到臺灣,沉睡於庫房中,它們中的某一個偶爾會在某個秋天被叫醒,陳列在臺北故宮光線幽暗的展廳中,喚起人們對時光與古老技藝的回憶……
第九集《翰墨風雅•下》
生命遺憾,一碗承受。蘇東坡的《寒食帖》吟唱的又何止一人哀婉。蘇東坡與《寒食帖》、黃庭堅與《花氣燻人帖》、宋徽宗與《牡丹詩帖》,在書家揮灑翰墨間,交織著一曲臺北故宮人與物、古老與現代、擁有與失去的命運之歌。
第十集《雲山深處》
宋元山水畫堪稱臺北故宮寶藏中的極品。從北宋的巨碑型風格到南宋詩意的小景,再到元朝的心靈山水,古代畫家用不變的筆墨線條,勾勒渲染出千般樣貌、萬種情懷。而今在臺北故宮的展廳裡,一幅幅曠古巨製,依然延續著「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燒高燭照紅妝」的禪思。
第十一集《傳世珍籍》
1772年,乾隆帝下令開始編撰《四庫全書》。三千多人,歷時15年,編撰抄寫《四庫全書》七部,其中一部藏於紫禁城文淵閣。1949年,故宮博物院圖書專家梁廷煒護送文淵閣《四庫全書》來到臺灣,梁廷煒的兒子梁匡忠則留在了北京故宮。兩代人雖分隔兩岸,但對於《四庫全書》的共同守望,依然延續著華夏文明的傳承與希望。
第十二集《承古開今》
文物展覽與保護的矛盾,是每一個博物館都面臨的難題,為此,臺北故宮博物院致力於採用高科技手段,讓人們能通過更多途徑領略文物的魅力。本集在具體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現代化建設之餘,也將娓娓道來一宮寶藏分置兩院的遺憾,以及人們對明天的溫暖暢想。
(責任編輯:久黑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