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故宮》《故宮100》配音員是誰?歷史紀錄片怎麼配音?

2020-12-18 配音圈

1、以故宮為主題的三大紀錄片

2005年,央視以故宮為主題,播出了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故宮》拍攝視角廣大,像一本百科全書,將故宮的肇建歷史、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等向觀眾娓娓道來。

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

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該片重點介紹了故宮裡的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宮廷織繡、漆器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故宮就像一座大房子,《故宮》、《故宮100》、《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部大型紀錄片像「房子主人」一樣,從故宮的歷史、建築和文物,從面到點,從大到小,從外到內,全方位向觀眾介紹故宮。

歷史就是這麼「龐大」。任何東西都不是憑空存在,或憑空消失的,都有著一段獨特的歷史。大到自然界、人類、國家,小到城市、建築、物件,各有各的歷史。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紀錄片的作用就在於展現歷史,讓現代人開闊眼界,了解過去,了解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一棟建築的肇建淵源和一個人物的生平故事。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類紀錄片,有的屬於純介紹,有的帶有說教意味。比如,戰爭類歷史紀錄片,除了讓人們了解一段戰爭史,往往還叫人反思,珍惜難得的和平。

2、故宮紀錄片配音員

故宮作為物體,自己是不會說話的。因此,故宮類紀錄片需要配音員。

紀錄片《故宮》的配音員是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我國著名配音藝術家周志強。代表配音作品有:電影《巴頓將軍》巴頓 、美國電視連續劇《俠膽雄獅》文森特;美國好萊塢影片《指環王1、2、3》甘道夫;《變形金剛 月黑之時》御天敵等,以及中國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專題片《故宮》、《中華泰山》、《中華周易》等解說配音。

央視《故宮100》1—99集的配音員是韓濤和陳曼曼。

韓濤,中國語言藝術家,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我國商業廣告宣傳片配音員、資深紀錄片解說、資深小說演播藝術家、美國AETN引入中國的頂級紀錄片解說員,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著作《萬達哲學》上市宣傳片指定配音、2012-2014年新浪微博年度盛典頒獎典禮指定配音、2008—2013年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在中國的所有宣傳影片御用配音。

韓濤中外紀錄片配音代表作有:《習仲勳》、《故宮100》、《永遠的焦裕祿》、《南水北調》、《新青年》、《改變地球的一代人》、《生命的力量》、《宇宙的奇蹟》、《企鵝臥底日記》(BBC)、《漢江奇蹟》、《大盛魁》、《茶葉之路》、《中國之最》、《發現中國》等

陳曼曼,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我國傑出廣告配音演員,曾為奧利奧、諾基亞、紅牛集團、中國銀行、IBM等配音

由葉君、蕭寒執導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更加生動形象,不僅有解說,還拍攝記錄了故宮文物修復者的生活,片中大部分是修復者自己的聲音。

仔細聽《故宮》、《故宮100》、《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會發現,三部紀錄片的聲音各不相同。《故宮》的配音,語速偏快;《故宮100》的配音,語速偏慢,感情色彩較濃;而《我在故宮修文物》裡,演員的語速則比較自然。

三部歷史類紀錄片雖然都以故宮為主題,但側重點不一樣,因此,配音員在配音時,語音語調也不一樣。那麼,作為配音員,應該怎麼給歷史類紀錄片配音呢?

3、如何給歷史類紀錄片配音

(1)認清配音題材

歷史紀錄片可分為人文歷史(如:《村裡達人2》)地理歷史(如:《故宮》、《圓明園》、《敦煌》、《河西走廊》)事件歷史(如:《鐵在燒》、《甲午》等),不同題材的歷史紀錄片,其營造的氛圍不一樣,有的看起來比較自然輕鬆,有的則充滿懸疑感。因此,配音員聲音的起調要與畫面和片子的氛圍相吻合。

(2)找準側重點

認清屬於哪一類歷史紀錄片後,配音員要找準片子的側重點。像《故宮》類全方位介紹,科普性強的片子,配音時語速應偏快,重音突出,以提供豐富信息為主。

《故宮100》側重於點的介紹,配音員在配此類片子時,語速可以稍慢,狀態放鬆,感情真摯地解說。

(3)受眾影響配音

雖然都是歷史紀錄片,但受眾不一樣。有的歷史類紀錄片適合對歷史感興趣的中老年人看,有的則適合年輕人看。配音員在配音時,要了解自己所配片子的受眾,根據受眾調整自己的聲音。

歷史紀錄片作為紀錄片配音的一個分支,它有著紀錄片配音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找出個性,根據片子的個性調用聲線和情感,是歷史紀錄片配音的訣竅之一。

相關焦點

  • 央視紀錄片 故宮100 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觸摸歷史跳動的脈搏,感悟眾多精英人物的命運,傳承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見證故宮百年大修的整個歷史過程。是誰創造了歷史?又是誰在歷史中創造了偉大的文明?永樂元年農曆正月十三,禮部尚書李至剛提出北平應立為京都。永樂皇帝當即非常高興地答應了下來。在這之後的幾個小時裡,將北平升為北京,成為王朝第二個京都的一道聖旨昭告了天下。
  • 故宮600年大展,一生僅此一次!紀錄片《故宮100》第1集:天地之間...
    《故宮100》是央視歷經數年策劃籌備,近1年時間拍攝製作,以故宮建築為主題打造的百集大型紀錄片,每集用6分鐘的時長講述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講述一百座建築的命運,呈現故宮的歷史、現狀和未來,通過一百個空間故事,建構一個故宮的全息建築影像系統,以既富現代感又多樣的方法,把紫禁城建築的功能、意象及美學價值演繹
  • 故宮為孩子打造的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沒錯,又是我們的老朋友@熊貓,他帶來了三部有關故宮的紀錄片。來看看,他為什麼極力推薦這三部給孩子看呢?故宮600歲了!前些年的時候,故宮在我眼裡就像一座圍城,對歷史裡那些久居深宮的皇家人來說,大概就是裡面的人想出去,外面的人想進來。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紀錄片配音文稿創作的必要性
    紀錄片配音對於內容的嚴謹性是很看重的,因為紀錄片內容都是真實的反映,配音員要根據紀錄片配音文稿的提示來進行配音的創作,並且要緊靠配音的主題。 配音文稿是紀錄片配音創作時必不可少的環節,想創作出高質量的紀錄片配音,紀錄片配音稿件的訓練必不可少。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百集紀錄片《故宮100》解說詞及藝術解析,值得珍藏(上)
    故宮歷史博物館自對外開放以來,近幾年每年接待千萬人次,但故宮歷史博物院中仍有許多宮殿群未對外開放。故宮博物館聯合中央電視臺製作的百集紀錄片《故宮100》首次拍攝講述一些未開放的宮殿區域,帶領觀眾看見「看不見」的紫禁城。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跨年播出
    現象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2016年播出後風靡全網,故宮專家修復故宮文物的故事打動無數人,更掀起了對文物修復的關注熱潮。作為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依舊聚焦故宮裡的人和物。這一次,主角是古建築,還有故宮古建的守護人。故宮古建承載厚重歷史,解讀紫禁城磚瓦梁木間的文明密碼隨著午門緩緩打開,《我在故宮六百年》的故事拉開大幕。
  • 故宮為孩子打造了100集紀錄片:中華文化的趣味科普,BBC遠比不上
    故宮就是一座凝聚著五千年中華之美的匠心之城,其實,中國最好的美育就在這裡。一聽說故宮下雪,大家都會吵吵嚷嚷想去。可惜,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機會去到故宮。就算是北京的孩子,每去一次故宮也都不容易。最近因為疫情故宮決定閉館,原本的出遊計劃取消,看故宮紀錄片就成了我們家的重要親子活動。
  • 600年故宮為孩子拍紀錄片,這種文化的科普,是給孩子美好的禮物
    為了讓更多的人看到故宮的美麗,賞析到故宮的文化內涵。推出了一系列的文化精品,譬如火爆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上新了,故宮》等;同時,故宮人用這個大IP,打磨出故宮文創這個大禮物。大文創包含的範圍極廣,其中的產品包括節日禮品、首飾、盲盒、服飾、伴手等多個領域。做的無比美觀,唯一的缺點就是價格有些昂貴。
  • 「美麗中國」大型紀錄片交響音樂會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2013年3月13日晚,由中央電視臺攜手國家大劇院打造、央視紀錄頻道承辦的《美麗中國》大型紀錄片交響音樂會成功首演,當天現場2000多名觀眾在近兩個小時的演出過程中,陶醉在由紀錄片影像及音樂營造的美妙世界裡。這部中國第一部以紀錄片音樂和影像為表現形式的「視聽交響音樂會」實況,將於6月30日21:56在央視紀錄頻道播出。
  • 《故宮賀歲》《一桌年夜飯》…春節不妨「拔草」一波紀錄片
    《故宮賀歲》紫禁城裡尋年味,豆瓣高分紀錄片《但是還有書籍》令網友大呼「種草」了一堆書,《24節氣生活》感悟節氣更迭的美學生活,《一桌年夜飯》看看明星年夜飯的家鄉味。 《故宮賀歲》呈現了紫禁城裡過春節的5個側面:茶——重華宮裡的雅集,飯——紫禁城的團圓飯,福——祈福迎祥的講究,物——年物裡的吉祥意,戲——宮裡春晚好熱鬧。
  • 「看門人」單霽翔讓故宮變成「網紅」,文物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歷史
    2019年,伴隨著主持人康輝渾厚低沉的聲音,央視製作的文化類節目《一堂好課》拉開了序幕,節目中匯集了12位不同領域的「學科領路人」,分別從國學、藝術、軍事、體育等領域,為觀眾傳道、授業、解惑,受到了觀眾的無數好評。
  • 600歲故宮何以延續鮮活生命力?《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中找到答案
    為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12月31日晚,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登陸央視紀錄頻道,通過聚焦故宮600年歲月之河中的歷史印痕,發起人們對於故宮的新觀察。2016年,展現故宮匠人修復故宮文物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一經播出,便風靡網絡,掀起了對於文物修復的關注。
  • 《上新了·故宮》開啟故宮禁地
    ▲「故宮兄弟」鄧倫(上)、周一圍(下)圈粉羊城晚報記者 王莉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文博探索節目《國家寶藏》、風格各異的清宮影視劇等等,從不同角度展示了隱藏在故宮博物院裡的秘密。擔任節目總編劇的故宮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祝勇表示,《上新了·故宮》是故宮歷史上第一次擔任出品方的節目,某種意義上意味著故宮的宣傳進入了新階段。據悉,首期節目展示的乾隆花園目前正在復建中,預計於2020年對遊客開放。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微博話題閱讀量2.2億、豆瓣評分9.3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探向歷史記憶的深處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見微知著解鎖文明密碼  ■本報記者 宣 晶  丹,是宮牆的紅;宸,為深邃的宮殿;紅牆內,深宮中,烙下了歷史的印痕。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生力軍 讓歷史文化薪火相傳
    高斌俠還清楚得記得當年筆試的第一道題是將夏商周開始到民國的朝代進行排列,熟讀歷史的高斌俠在十幾秒內正確地將順序排出來——如今,隨著報名者人數的增多,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筆試問題的難度有了提升。  自那之後,每周的講解服務工作成為了高斌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從志願者工作站到位於奉先殿內的鐘表館,十分鐘的路程,高斌俠每年都要走上幾十次。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來了!
    如此種種疑問,都可以在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中找到回答。圖說:《我在故宮六百年》2021年,故宮將迎來第601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2020年12月31日至2021年1月2日CCTV-9每晚8點檔,跨年播出,開啟故宮全新的時間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