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故宮為主題的三大紀錄片
2005年,央視以故宮為主題,播出了12集大型紀錄片《故宮》。《故宮》拍攝視角廣大,像一本百科全書,將故宮的肇建歷史、建築藝術、使用功能、館藏文物等向觀眾娓娓道來。
2012年,央視再次以故宮為主題,從面到點,將拍攝視角縮小,攝製了每集6分鐘,共100集的大型歷史紀錄片《故宮100》。《故宮100》講述了故宮100個空間的故事,將「看得見」的空間和「看不見」的紫禁城實用價值和美學價值向觀眾細細道來。
2016年,央視又以故宮為主題,出品了三集文物修復類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該片重點介紹了故宮裡的書畫、青銅器、宮廷鐘錶、木器、陶瓷、宮廷織繡、漆器等領域的稀世珍奇文物的修復過程和修復者的生活故事。
故宮就像一座大房子,《故宮》、《故宮100》、《我在故宮修文物》,三部大型紀錄片像「房子主人」一樣,從故宮的歷史、建築和文物,從面到點,從大到小,從外到內,全方位向觀眾介紹故宮。
歷史就是這麼「龐大」。任何東西都不是憑空存在,或憑空消失的,都有著一段獨特的歷史。大到自然界、人類、國家,小到城市、建築、物件,各有各的歷史。歷史是過去發生的事實,歷史紀錄片的作用就在於展現歷史,讓現代人開闊眼界,了解過去,了解一個事件的來龍去脈,一個朝代的興衰更迭,一棟建築的肇建淵源和一個人物的生平故事。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類紀錄片,有的屬於純介紹,有的帶有說教意味。比如,戰爭類歷史紀錄片,除了讓人們了解一段戰爭史,往往還叫人反思,珍惜難得的和平。
2、故宮紀錄片配音員
故宮作為物體,自己是不會說話的。因此,故宮類紀錄片需要配音員。
紀錄片《故宮》的配音員是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我國著名配音藝術家周志強。代表配音作品有:電影《巴頓將軍》巴頓 、美國電視連續劇《俠膽雄獅》文森特;美國好萊塢影片《指環王1、2、3》甘道夫;《變形金剛 月黑之時》御天敵等,以及中國中央電視臺大型電視專題片《故宮》、《中華泰山》、《中華周易》等解說配音。
央視《故宮100》1—99集的配音員是韓濤和陳曼曼。
韓濤,中國語言藝術家,畢業於中國傳媒大學播音主持藝術學院,我國商業廣告宣傳片配音員、資深紀錄片解說、資深小說演播藝術家、美國AETN引入中國的頂級紀錄片解說員,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著作《萬達哲學》上市宣傳片指定配音、2012-2014年新浪微博年度盛典頒獎典禮指定配音、2008—2013年美國職業橄欖球大聯盟(NFL)在中國的所有宣傳影片御用配音。
韓濤中外紀錄片配音代表作有:《習仲勳》、《故宮100》、《永遠的焦裕祿》、《南水北調》、《新青年》、《改變地球的一代人》、《生命的力量》、《宇宙的奇蹟》、《企鵝臥底日記》(BBC)、《漢江奇蹟》、《大盛魁》、《茶葉之路》、《中國之最》、《發現中國》等
陳曼曼,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我國傑出廣告配音演員,曾為奧利奧、諾基亞、紅牛集團、中國銀行、IBM等配音
由葉君、蕭寒執導的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更加生動形象,不僅有解說,還拍攝記錄了故宮文物修復者的生活,片中大部分是修復者自己的聲音。
仔細聽《故宮》、《故宮100》、《我在故宮修文物》就會發現,三部紀錄片的聲音各不相同。《故宮》的配音,語速偏快;《故宮100》的配音,語速偏慢,感情色彩較濃;而《我在故宮修文物》裡,演員的語速則比較自然。
三部歷史類紀錄片雖然都以故宮為主題,但側重點不一樣,因此,配音員在配音時,語音語調也不一樣。那麼,作為配音員,應該怎麼給歷史類紀錄片配音呢?
3、如何給歷史類紀錄片配音
(1)認清配音題材
歷史紀錄片可分為人文歷史(如:《村裡達人2》)地理歷史(如:《故宮》、《圓明園》、《敦煌》、《河西走廊》)事件歷史(如:《鐵在燒》、《甲午》等),不同題材的歷史紀錄片,其營造的氛圍不一樣,有的看起來比較自然輕鬆,有的則充滿懸疑感。因此,配音員聲音的起調要與畫面和片子的氛圍相吻合。
(2)找準側重點
認清屬於哪一類歷史紀錄片後,配音員要找準片子的側重點。像《故宮》類全方位介紹,科普性強的片子,配音時語速應偏快,重音突出,以提供豐富信息為主。
《故宮100》側重於點的介紹,配音員在配此類片子時,語速可以稍慢,狀態放鬆,感情真摯地解說。
(3)受眾影響配音
雖然都是歷史紀錄片,但受眾不一樣。有的歷史類紀錄片適合對歷史感興趣的中老年人看,有的則適合年輕人看。配音員在配音時,要了解自己所配片子的受眾,根據受眾調整自己的聲音。
歷史紀錄片作為紀錄片配音的一個分支,它有著紀錄片配音的共性,也有自己的個性。找出個性,根據片子的個性調用聲線和情感,是歷史紀錄片配音的訣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