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生力軍 讓歷史文化薪火相傳

2020-12-18 光明網

  2017年年底,教育部發布了首批《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營地名單》,其中由文化部推薦入選的故宮博物院在這一年間又創遊客來訪量新高。根據北京假日辦的數據,中秋小長假期間故宮博物院累計接待25.6萬人,日均接待人數超8萬人,同比增加47.2%。這股「研學風」的力量使故宮博物院在本就火爆的來訪量基礎上,更是掀起了一陣研學熱潮,故宮博物院裡的志願講解員也因此變得更加忙碌。

  故宮志願講解員楊博雅(畫面左)和郭猛(畫面中)為遊客講解。中國網實習記者 趙丹 攝

  志願者工作站內,牆上整齊地掛著一排排故宮志願者工作證。中國網實習記者 趙丹 攝

  每天,故宮博物院鐘錶館志願講解員高斌俠在第一輪講解剛結束,緊接著又有一波前來參觀的學生圍了上來。

  68歲的高斌俠清了清嗓子,擦了擦額頭的汗,手指著奉先殿三大鎮殿之寶之一的紫檀木樓閣式大更鐘,繼續講了起來。

  「故宮博物院館藏鐘錶達1580多件,鐘錶館最多展出過170餘件。講解員不僅要詳細了解每件鐘表的名稱與構造,更要了解鐘錶背後的文化內涵。」高斌俠說。

  三篇申請書踏上志願講解生涯

  故宮志願者隊伍組建於2004年,其中既有在校學生,又有教師、設計師等社會各界的文物愛好者。14年來,故宮累計註冊志願者近3000人次,累計為社會提供各項服務達14萬小時,享受服務的公眾總數近60萬人次。

  作為故宮的首批志願講解員,今年是高斌俠做志願講解工作的第14個年頭。

  上世紀五十年代,孩童時的他經常在家長、老師的帶領下來故宮遊玩。「印象最深的,是金黃色的琉璃瓦,朱紅色的牆,還有每次期盼很久的鐘表展覽。」高斌俠說。

  故宮志願者曾獲得的榮譽展櫃。中國網記者 趙超 攝

  兒時在鐘錶館看過的機械人偶吸菸場景令他難忘,也因此高斌俠一直希望有一天自己能來故宮工作。

  2004年11月,《北京日報》登載了一則故宮博物院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者的消息。「我當時看到招募消息後心情特別激動,用鋼筆寫了整整三篇申請書,自己送到了神武門接待站。」高斌俠說。

  前來參觀故宮的遊客。2015年6月13日起,故宮實行限流措施,每日接待遊客不超過8萬人次。 中國網實習記者 趙丹 攝

  據高斌俠介紹,故宮志願講解員的選拔條件極其嚴格,由面試、筆試和現場講解三部分組成。近千名報名者經過重重篩選,剩下的不過寥寥幾十人。

  高斌俠還清楚得記得當年筆試的第一道題是將夏商周開始到民國的朝代進行排列,熟讀歷史的高斌俠在十幾秒內正確地將順序排出來——如今,隨著報名者人數的增多,文化素質的普遍提高,筆試問題的難度有了提升。

  自那之後,每周的講解服務工作成為了高斌俠生活中的重要部分。從志願者工作站到位於奉先殿內的鐘表館,十分鐘的路程,高斌俠每年都要走上幾十次。

  14年的時間裡,高斌俠累計服務遊客1200小時以上,為上萬人次的觀眾進行講解。

  14年寫下9版講解詞

  近年來,隨著故宮開放面積的不斷擴大,接納觀眾數量屢破新高。據統計,2017年故宮共接待觀眾16699538人次,同比增長4.25%。

  「我們經常面對的是全國乃至世界各地的觀眾,這要求我們必須提前做好準備工作,不斷吸收知識。通常給大家講一個小時內容,我要提前準備十小時,只有這樣才能成功應對世界各地觀眾的提問。」高斌俠說。

  志願者們還會經常閱讀大量的書籍,豐富鐘錶知識,完善自己的演講,為公眾提供講解、諮詢、教育項目和志願宣講等服務。

  「通過閱讀這些書籍,了解到鐘錶發展的歷史,特別是故宮館藏鐘錶的一些重要特點和它們的歷史價值,可以在保證演講內容準確性的同時增加趣味性。」高斌俠說。

  14年來,高斌俠購買書籍已花費近2萬元,均為故宮鐘錶、古代建築、家具、青銅器等相關文物知識方面的書籍。

  儘管故宮博物院宣教部會給志願講解員提供講解資料,但高斌俠認為要做好講解工作,不能只背一篇講解資料,而是要根據觀眾的特點補充文物的背景知識,在保證講解工作科學性、準確性的前提下增加講解的趣味性。

  「我針對不同的觀眾準備了9版講解詞,講解的時候會根據不同的人群各有側重。這樣使他們在聽鐘錶講解的時候不僅能了解文物,也能夠了解文物背後的歷史。」高斌俠說。

  「我會繼續講下去,講到講不動為止」

  由於熟知鐘錶發展歷史,高斌俠在講解過程中,會將古代鐘錶與現代鐘錶作對比講解,並穿插與觀眾的問答和互動。「鐘錶的發展史是一個創新的歷史。單純講現代或古代,有些觀眾會覺得聽著沒有意思。將古今鐘錶的發展進行對比講解,觀眾會認識到鐘錶發展史的豐富。」高斌俠說。

  14年下來,高斌俠說:「現在我把志願者作為一個享受,並不是把它作為一個工作。如果你把它當做一種享受,你會全力投入,而且不考慮時間、不考慮報酬。」

  2014年12月,在故宮志願者成立十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設立「水晶玫瑰獎」,對年度志願服務優秀且志願服務滿1000小時的志願者進行表彰和獎勵。獲獎者包括高斌俠在內,都是已經在故宮做志願工作都超過10年的資深志願講解員。

  「一個人的生命的長度誰都無法決定,但是它的深度和寬度可以自己決定。我快七十歲了,已經在這工作了將近14年,今後我還會繼續講下去,講到講不動為止。」高斌俠說。

[責編:楊帆]

相關焦點

  • 【第66期】68歲故宮志願講解員:14年寫下9版講解詞
    「故宮博物院館藏鐘錶達1580多件,鐘錶館最多展出過170餘件。講解員不僅要詳細了解每件鐘表的名稱與構造,更要了解鐘錶背後的文化內涵。」高斌俠說。三篇申請書踏上志願講解生涯故宮志願者隊伍組建於2004年,其中既有在校學生,又有教師、設計師等社會各界的文物愛好者。
  • 用詩詞為遊客講故事,故宮志願講解員中,這位老爺子挺「特別」
    故宮200多位志願講解員中,金寶巖最善於用詩詞為遊客講故事。每周五的上午,都能在故宮珍寶館裡看見他的身影,滿頭銀髮卻步履矯健。從2006年退休以來,金寶巖在故宮志願服務已經13年,超過1000小時。金寶巖在為遊客講解石鼓上的文字。
  • 故宮直播為何再次圈粉無數?
    為了不讓公眾錯過紫禁城的旖旎春光,4月5日、6日,故宮博物院首次對閉館期間的故宮進行網上直播。在三場直播中,觀眾透過手機、電腦屏幕等,跟著故宮講解員,聆聽紫禁城裡的建築、文物歷史,觀賞古樹繁花,並進行互動,充分領略故宮的春日之美。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播出
    日前,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作為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的焦點從可移動文物轉為不可移動文物,聚焦古建的修繕保護,從宮牆之內故宮守護人的工作視角解密600年故宮丹宸永固背後的故事,帶觀眾踏上故宮的再發現之旅。
  • 把故宮和瀋陽的歷史講給不同人聽
    依照建築布局和使用功能,總共分為三路古建築……」7月11日,瀋陽故宮博物館講解員劉媛媛微笑著向遊客介紹。這樣的開場白,她每天會說上七八遍。今年是劉媛媛從事講解員工作的第四年,這位1996年出生、熱愛歷史的瀋陽姑娘告訴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能把瀋陽故宮的歷史文化、瀋陽的歷史文化講給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聽,我很驕傲。」
  • 騰訊開心鼠和故宮出版社打造首款少兒版《故宮月曆》:面向孩子的...
    今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從戒備森嚴的皇家禁苑到面向公眾開放的文化博物館,600歲的故宮如今已重新煥發生機,成為一個超級大網紅。尤其是近幾年,故宮跨界推出的一些創新內容玩法,將嚴肅的歷史趣味化,一度刷爆年輕人的朋友圈。
  • 聽故事 畫盤子——「故宮小夥伴」帶小朋友玩轉大故宮
    故宮兒童體驗館供圖   中新網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 尹力)3月25日,由北京故宮文化服務中心策劃舉辦的故宮小夥伴主題活動在「宮裡」展開。50餘位小朋友在故宮兒童體驗館老師們的帶領下,了解關於陶瓷的小知識,手繪心中的最美盤子,對古老的故宮進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秘之旅。
  • 「明星」志願講解員周婭:「能在博物館裡優雅地老去是一種幸福」
    故宮裡被「觀博」者追捧的老太太「明星」志願講解員周婭:「能在博物館裡優雅地老去是一種幸福」▲3月29日,在故宮文華殿的陶瓷館,周婭(前排中)為參觀者講解後轉至另一間展館途中。本報記者強曉玲攝本報記者強曉玲「我跟您走一會兒行嗎?」
  • 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館長吳志華:香港視角演繹故宮文化
    北有北京故宮博物院。雕梁畫棟,堆金彩畫,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紫禁城見證六百年歲月流轉,故宮博物院沉澱九十五載寒來暑往,故宮文化凝聚五千年華夏文明之美。南有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西眺大嶼,南望港島,上寬下窄,中西合璧……西九龍文化區緊鄰維港,故宮文化博物館2022年預計啟幕,將故宮文化繼往開來,承先啟後。
  • 讓厚重題材「貼地」起飛 《我在故宮六百年》見微知著
    歲末年初,三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央視紀錄片頻道播出,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文物保護人員的工作視角,開啟故宮「再發現」之旅。紀錄片將鏡頭探向記憶深處,讓觀眾在對古代建築的凝視中,窺見流動的歷史,預見生生不息的未來。  光陰流轉、世事變遷,紫禁城曾見證600多年的風雲變幻,如今也成為歷史本身。
  • 卓訓教育對談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讓年輕人喜歡歷史是我的責任
    文 | 卓訓1972年,當一位年輕的大學助教考入臺北故宮成為一名講解員的時候,大部分人沒有意識到
  • 故宮歷史文化建築深度研學旅行課程課題
    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匯聚中國古代宮廷建築之精華。故宮博物院建立於1925年,是在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我們開發故宮豐富文化資源,針對不同受教育群體,把較為晦澀難懂的文化知識編排成趣味滿滿的文化課程或體驗。
  • 故宮的價值與地位
    故宮就是這樣的象徵物,故宮不只是宏偉的古建築,還包括珍藏其間的文物精品,它們聯結在一起,成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個載體與中華文明成就的一個標誌。故宮所代表的是已經成為歷史的文化,而且有著宮廷文化的外殼,同時它卻代表了當時的主流文化,經過了長時期的歷史篩選和積累,當然不能簡單用「封建落後」來概括。故宮和博物院不是毫不相干或對立的,而是有機的統一,相得益彰。
  • 《故宮觀止》:故宮之美,一本書「觀止矣」
    《故宮觀止》/丘濂 曾焱 吳麗瑋 著/現代出版社本書是《三聯生活周刊》多年對故宮文化研究的集成之作。內容包涵重新解讀故宮的文化價值,記錄故宮文物南遷、西遷記及對故宮的文物守護與傳承歷史的記錄,對故宮藏寶的文化密碼進行揭密,對故宮文物的修繕與鑑定過程中的匠藝觀察與匠心品讀,揭秘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與運營內情。
  • 故宮的「天燈」拍出1060萬的天價,是對歷史文化的尊重
    在今年春節期間,故宮舉辦了「紫禁城裡過大年」活動,沉寂在歷史裡的宮城一下子活了起來,仿佛又回到了歷史的某處,燈火闌珊,喚醒了中國人心中那顆憧憬的種子。在故宮春節期間的大量展品中,最能展現康乾盛世新春氣息的要數天燈和萬壽燈了,這次展出的並不是歷史留存的天燈,而是復原之物。
  • 北京故宮博物院_2018故宮旅遊攻略
    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一直嚮往的神聖之地,風景很美。故宮的建築群保存得非常完好,無論是恢宏的氣勢、絕佳的建築,還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都讓人印象深刻。北京故宮  春季氣候舒適,在故宮賞花是不錯的選擇;夏季炎熱,可在室內參觀;秋季,北京秋高氣爽,紅葉滿地,遊覽故宮非常合適;冬季雖然寒冷,但是故宮的雪景確實美不勝收。
  • 北京文化底蘊之故宮和故宮博物院有什麼區別?
    毋容置疑,北京是一座文化底蘊相當豐厚的城市。它在歷史上曾是六朝都城,從燕國起到2019年的今天,這2000多年裡,北京市在各個方面都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化內涵,這些使得北京的文化底蘊日漸加深。、人生理念等文化特徵 ;也是人或群體學識的修養和精神的修養。
  • 瀋陽故宮的歷史變遷
    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瀋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一共住過3位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
  • 軍旅作家對話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歷史傳承與文化自信
    作為紫禁城建成600周年的獻禮之作,這套書分為《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宮殿漫步》《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文物風華》《單霽翔帶你走進故宮·故人匠心》三冊。「宮殿漫步」講述有著600年歷史的紫禁城建築的故事。也是我從故宮「看門人」的角度,回顧了自己在七年院長任內,深入貫徹習總書記「讓文物說話、把歷史智慧告訴人們」的理念,帶領全體「故宮人」通過不懈努力,讓故宮文化走近人們的生活,讓故宮博物院成為「活起來」的博物館的故事。在這套書裡面,也涉及了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傳承、文物保護、管理改革、學術與教育、品牌建設、文化傳播與交流等各個方面。
  • 故宮,讓歷史活起來
    從什麼時候起,提起故宮,我們想到的不只是城牆與宮殿?比著剪刀手的雍正畫像,屋簷上偶爾出現的御貓,國寶色的仙鶴口紅,印著千裡江山圖的摺扇,這些近年來賺足了大眾視線的產品,用停不下來的賣萌與創新改變了人們印象中紫禁城高高在上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