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志願講解員周婭:「能在博物館裡優雅地老去是一種幸福」

2020-12-19 環球網

故宮裡被「觀博」者追捧的老太太

「明星」志願講解員周婭:「能在博物館裡優雅地老去是一種幸福」

▲3月29日,在故宮文華殿的陶瓷館,周婭(前排中)為參觀者講解後轉至另一間展館途中。本報記者強曉玲攝

本報記者強曉玲

「我跟您走一會兒行嗎?」

身著藍色裙裝的女孩,從故宮午門東雁翅樓「浴火重光」展廳裡緊走幾步,追上了一位頭髮花白的老太太。老太太剛剛在展廳裡滔滔不絕講解,這會被一群粉絲攔住要求合影。

被「追」的老太太叫周婭,今年70歲了。20年前退休的周婭,15年前開始在各大博物館當志願講解員——從2002年在國家博物館講解《大唐風韻》《啟蒙的藝術》,此後一發不可收:在中華世紀壇博物館講解《義大利文藝復興》《從莫奈到畢卡索》,再到故宮博物院講解《故宮藏曆代書畫展》《梵天東土並蒂蓮華》。她講過古埃及、古印度、兩河文明,講過希臘、羅馬,講過瑪雅文化和印加文明;從3萬年前的非洲巖畫,講到當代日本有田燒的陶瓷……

「能在博物館裡優雅地老去是一種幸福。」徜徉在人類文明的歷史長河中,講了15年的周婭很享受志願講解的人生。

「把珍珠講清楚其實不難,通過查閱資料我們都可以弄明白,難的是要把這些珍珠串成美麗的項鍊。周老師講的是學會欣賞美、感受美,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能力。她總能通過一兩件器物反觀自己的生活,講出直射人心的感受,這是本事,這本事是時間和閱歷造就的。每次聽完周老師的講解,收穫往往超過了展覽,記住的不是年號,而是觀念,心胸都會再打開一些,想成為更好的自己。」追隨周婭七八年的李海虹,視周婭為「女神」。

「任何深愛的東西,都不如與大家一起分享來得快樂。」坐在記者身邊,周婭端起茶杯慢慢潤了潤喉嚨,「我可……知足了!每一次講解都是提升積累的過程,我很享受這個過程,有時還會有些小得意。」從早晨七點半踏出家門,中間沒有坐下來歇一次腳,喝一口水,一直處在興奮講解中的周婭像小姑娘一樣俏皮地笑著。

她在博物館裡引發人浪

這個春天,北京最好的文博展覽無疑是國家博物館的「大英博物館100件文物中的世界史」「羅浮宮的創想」。

為了有一個較好的觀賞環境,與朋友相約看展的周婭一大早就趕到了博物館,她還有個任務:給朋友講解。

「這個展覽要告訴我們什麼?全球化!」走進「大英」展廳,周婭悄聲告訴身邊的幾個朋友。此時,觀展人不是很多,大家三三兩兩在閱讀著序言,欣賞著展品。

「我們來看看序言部分的這件展品:佘盆梅海特內棺。這件展品代表著古代的全球化。埃及沒有樹,每年尼羅河發大水,但是做棺材的木頭來自黎巴嫩,黃金來自努比亞,青金石來自阿富汗,瀝青來自兩河流域。最早的古埃及,資源也要靠世上的物流才能完成。『物流』的概念是物資向有需求的地方流動,這一點,在古代就已經完成了。」周婭的聲音並不大,但幽默風趣,故事化的語言不斷在安靜的展館中發酵,不知不覺中,「親友團」的隊伍在悄悄擴大。

講到古羅馬文明時,周婭說:「古羅馬的輝煌,不是靠殺戮,而是靠寬容的宗教政策。寬容讓他們贏得了世界,享樂又讓他們失去了世界。請記住,沒有一個民族是從享樂中走向復興的。」

講解中,周婭的表情總是特別豐富。陶醉於人類文明的瑰寶中,她時而驚嘆古先賢的聰明才智,時而感慨暴君的殘忍與專橫;時而仰慕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藝,時而驚羨藝術品的巧奪天工。瞪大眼睛的讚嘆與彎彎眉眼間的沉醉,令她身邊聚集的聽眾從一開始的三四人,不一會兒,就聚成了一個大大的弧形,足有一二十人。周婭每一次在展櫃間的快速移動,都會引發一波不小的人浪。

從「大英」轉場旁邊「羅浮宮的創想」,周婭說:「博物館是用文物敘說故事的地方,這個展覽是馬丁內斯館長的『釣魚』展,講述羅浮宮800年的歷史,目的就是讓你去看看。」講解中,周婭又一次被人群圍在了中央。除了從「大英」追過來的一批觀眾,展館裡,不時有熟人認出了周婭,並上前打招呼甚至擁抱,興奮溢於言表。

在講解弗朗索瓦一世時,她說:「是他把達·文西請到法國,把『蒙娜麗莎』永遠留在了羅浮宮。作為開明的君主,他認為所有的藝術品都屬於全體公民,因此博物館誕生了。這就是民主,這就是啟蒙,歐洲啟蒙的意義是極大地提高了歐洲所有公民的綜合素質,這就是啟蒙運動。」

在講解凱薩琳王后對法國時尚的深遠影響時,她說,女孩子們都知道的可可·香奈爾,她的設計理念多來自凱薩琳王后。兒時的香奈爾是個孤兒,一直住在凱薩琳創辦的修道院裡,凱薩琳是香奈爾的偶像,香奈爾CC標誌的靈感就來自修道院的玻璃窗。「我們除了知道香奈爾包包又貴又好看,也應該了解背後的人文思想。」

講到生命短暫的「埃及學之父」、法國人商博良時,周婭對前排的小聽眾說道:「孩子們啊,生命在於質量,而不在於長度。生和死都是自然而然的,我們要愉快地對待生命的每一天,像莊子一樣『鼓盆而歌』,人生就會有另一番氣象。」

本就不大的展館裡,周婭身邊的聽眾越聚越多,人們追隨著她從一幅作品移到另一幅,巨大的人浪一波又一波,這在博物館觀展中被視為危險的場面。

怎麼辦?「大家都不要動,我在這裡講,待會兒分頭觀賞。」盲講,是博物館講解中最難的,不僅要求講解員熟悉展品,更需要講解員對歷史文化背景爛熟於心。通過周婭豐富的「表情包」,人們暢想著羅浮宮的「前世今生」。

「羅浮宮是外籍觀眾最多的博物館,那麼,羅浮宮為什麼辦這個展覽?」結束時,周婭講到,國家博物館曾經舉辦過「佛羅倫斯與文藝復興」的展覽,「義大利的文化參贊在開幕式上說了這麼一段話:我們舉辦這個展覽是希望中國人可以博學地來到或者回到義大利。朋友們,聽出滋味了嗎?當我們花著大把的鈔票買很貴很貴的包包,在那裡瘋狂搶購的時候,人家心裡卻看不起你,因為,『你不懂我們的文化』。」

「如果我們之前走進羅浮宮是茫然的,那麼下一次我們儘管還說不上博學,但至少是有文化的。每一個人做最好的自己,每一個最好的中國人就是我們民族的希望,這就是我們來到博物館的意義。」

不大的展廳裡掌聲響起,人們追著與周婭合影、請教、加微信……

「嬌慣我們的眼睛」

「把一塊泥,捏一個你,塑一個我

將咱兩個一齊打破

用水調和

再捏一個你,塑一個我

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

……」

「哎呀太美啦,每次看到它,就想起了這首詩!忽然想到我身邊如果有人結婚,一定定做一個送給他們。」指著乾隆年間的胭脂紅藍地合歡瓶,周婭深情地吟誦著管道升的《我儂詞》,如小女人般撒著嬌,引得滿場笑聲。

每周三上午,在故宮文華殿的陶瓷館講陶瓷,是周婭當志願講解員的工作日。一大早文華殿裡就慕名趕來不少參觀者,他們或是通過微信朋友圈加周婭為好友,或本身就是周婭的粉絲。

「這個瓶子使用的胭脂紅,金紅,是西方玻璃工藝裡的技法,《玻璃史話》中有提到。用萬分之一到萬分之二的黃金,量非常少,難度是要把金加工成納米級才會產生這種紅色的效果。技術難度非常高,但是,那個時代,我們的工匠做到了。」除了風趣的小故事,周婭關於中國瓷器技藝的講解總能深入淺出。

「我們到故宮就是要看美的、經典的,要嬌慣我們的眼睛,嬌慣完了,壞了,你能看上的一定是買不起的了。」笑聲過後,周婭說,「那也要嬌慣,我們要訓練我們的眼睛,要有鑑別能力,來提升我們生活的品質。」

講到紫砂,周婭說紫砂是我國明代的一種燒制,「我去過當地,他們非要把紫砂說成春秋戰國的範蠡時代,我倒要問問,這兩千年的歷史都跑到哪兒去啦。」

對一些地方不顧事實、信口開河的「文化遺產宣傳」,周婭很氣憤:「文化歷史怎能容忍造假?」

周婭介紹,唐代,青瓷、白瓷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宋代,瓷器成為我國最大的出口商品,「中國的瓷器曾是歐洲王室的奢侈品。在『大英』展上,可以清晰地了解到,我們的海上貿易就是一條『瓷路』。」

講到現代陶瓷工藝,周婭說,如今中國在世界陶瓷高端市場的份額是零,「作為瓷國人,恥辱啊。」

「女士們,你們不是都玩茶嗎,換些好的茶具、杯子。如果沒有了市場,我們的瓷業就無法發展,振興中國瓷業靠大家了。」

「民國時期,許之衡先生說,『生瓷國而不解言瓷,居瓷國而不通瓷學……吾黨之恥也』。北京大學葉朗教授說,『瓷器裡面滿載著中國文化,瓷器是中國人的名片。』」展覽結束,周婭話鋒一轉,「當志願者收穫的首先是我自己,在故宮裡我接觸到中國書畫與瓷器,對於瓷器我是從一張白紙開始,在講解中從喜歡到熱愛,特別是當你有了一點點自己的體會或心得時,內心都會覺得好美好美。」

就在大家掌聲還未結束時,周婭又說,「午門的阿富汗展大家都去看了嗎,非常值得,這樣吧,大家都別吃飯啦,跟我走,我再給你們講講『浴火重光』。」

陽光下,故宮最美的海棠園裡傳出陣陣掌聲和叫好聲。

「講解員不是複讀機」

「每一次講解的背後都是時間和功夫。」周婭說,志願者首先要自己學習。

每周一早晨5點45分,周婭便出門了,換乘好幾次公交車,8點之前趕到位於清河的韓守為老師家裡。周一的國學課,她已經上了十幾年。除了「討論式」的學習古代經典,韓老師還會傳授他們一些書法、繪畫知識。

20年前,周婭從一家貿易公司退休。每天一睜眼就在想,今天幹什麼,「誰也不需要你的時候有一種失落感。」

2002年,經過考核,周婭成為國家博物館首批志願講解員,「終於找到一件自己喜歡又需要我去做的事,開心極了!」

然而,儘管內心始終對文化藝術有著特殊的情感,剛走進博物館時,周婭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知道」。

於是,周婭發奮學習,像一塊海綿一樣沉浸在文化歷史知識的海洋。她抓住一切機會去看各種展覽,去閱讀大量的國學、藝術和人文歷史的書籍,「有些知識不一定有機會講給觀眾,但你心裡一定要裝著。」

2002年,國博大展「大唐風韻」是她講的第一個展覽。拿到解說詞,她就想,講大唐為什麼不把唐詩融合進去?於是打電話給國博宣教部的老師。「你加呀。」老師的一句回復給了她很大的鼓勵。周婭覺得,「講解不是在炫耀你的知識,而是更好地讓觀眾理解並且印象深刻。」

「講解員不是複讀機,也不是語音導覽,我們要給參觀者提供更有深度的內容。」周婭說,自己是個「不喜歡按稿子講展覽的人」,她非常感恩博物館的老師對自己的寬容,可以由著她的興趣去講。

一次,某地文博界的專家到館參觀,老師安排周婭講解。在現場周婭能感覺到「他們對於一名退休的、業餘老太太的懷疑和那種審視的目光。」她心裡始終記著老師的話,「按照自己的方法講。」當她講到關鍵一處,並且提出自己的見解時,對方抬眼對視她的目光讓周婭心裡一喜,「他聽進去了,其實也是一種實力的對抗。」

為豐富講解內容,周婭不滿足於既有資料,她喜歡自己做課件,更注重看展覽,「因為在原作面前的感受是任何課本不能給你的,我喜歡面對面的交流,並且總能發現很多『好玩的』事情。」

2015年,故宮特展「清明上河圖」,排了幾次長隊去觀賞,周婭用自己的視角做了課件《我的清明上河圖》,從一把鋸子講起,「用自己的眼睛看,才有勇氣按照自己的方法講。」

「周婭總是扯得很遠」,她聽說有人在背後批評。「可是她總能再拽回來呀」,因此她更感激那些理解她、替她說話的業界專家。周婭說,正是專家的寬容,才使她的講解「更自由」。

從一開始的「自我推銷」,到如今被館內館外的「粉絲」追隨,除了十幾年的文化積累,周婭覺得與自己做過營銷多少有點關係。怎麼吸引住參觀者?怎麼讓他們在館裡待的時間更長?她說,「要找到觀眾的興趣點,我不喜歡用『博大精深』等虛詞套話。有時在展品面前,一句感嘆詞就是傳遞,那是一種『和你一起來發現美麗』。」

「China大寫是中國,china小寫是瓷器,瓷國之人安能不懂瓷?跟我走吧!」周婭說,即便沒有人,經常一句話便能在故宮裡為自己「撿到」不少聽眾。

如今周婭已經是故宮裡的「明星」。講解中,她始終把姿態放得很低,每一個專業解釋都會說清楚出處,更多是以一名志願者的視角來與大家分享博物館的美好。

「陽光周老師」

周婭的微博、微信備註是「陽光周老師」。一開始大家稱呼「周老師」,她很緊張,「不敢當,受用不起啊。」後來年輕人解釋現在老的少的都這麼稱呼,跟「老師傅」是一個意思,周婭坦然了。

除了國學課和志願講解日,周婭更多是在家裡看書、寫字、做課件,約幾個好友一起看展覽,也會受邀去學校給孩子們講博物館的故事,給一些機構講中國瓷器或者中國繪畫,「都是公益講座。」

「作為博物館的志願者,我們做的就是文化普及工作,我和你一起分享、一起感受,過程中你也就學會了怎麼看、學會了如何欣賞,更主要的是你把走進博物館作為生活的一部分了。」周婭說。

從事金融工作的年輕人山石,幾年前帶外地的朋友逛故宮,無意間被正在武英殿講解中國繪畫的周婭吸引,從此愛上了故宮。從一開始的分不清鈞窯、汝窯,到如今對故宮的藏品如數家珍,山石說,「是周老師讓我愛上了故宮。」

「每天特別忙,但特別充實」,如今也在故宮做志願講解員的山石,與那些曾經廝混的「牌友」已經「失聯」多年。「在這裡待的時間越長,內心越豐富,人也變得越來越謙和了。」

15年來,做志願講解員的周婭不僅收穫了一大批粉絲,更深深影響著他們的生活。

一起學習國學的王充夫婦與周婭既是同學又是朋友,經常一起結伴旅遊。王充說自己剛退休時喜歡跟老戰友老同事聚會、喝酒,但時間長了也覺得很沒意思。在愛人的帶動下,「加入到了『周老師』的隊伍裡。」他說,周婭不像一個70歲的人,她的思想是多元的、開放的,她始終在學習,並且用自己的視角去感受和思考,「跟周老師在一起,我們的老年生活變得豐富、富有。」

「被別人惦記、喜歡是一種幸福。」令周婭格外欣喜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到志願講解員的隊伍,他們懂外語,懂技術,知識更加豐富,他們有頭腦、有活力,更有魄力。「為了講好一個展覽,他們可以立刻飛往當地去親自體驗。」周婭用了四個字:「後生可敬!」

「過兩天我要跟幾個年輕志願者一起重返義大利,再次去感受『義大利與文藝復興』。」周婭俏皮地笑著,「我要趁著他們還帶我玩,我還能走得動,趕緊走。」

「周老師,我今天特意過來看看您,也正好跟您匯報匯報,可兒這次歷史考得特別好,她說答題時腦子裡都是您講解的樣子。」周三中午結束了阿富汗大展的講解,周婭躲開粉絲,走向東華門方向的僻靜小路,這是她每次回家的必經之路,突然一個年輕媽媽的聲音把她拽住。

沐浴在東華門溫暖的陽光下,滿頭銀髮的周婭笑了。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相關焦點

  • 博物館當講解,社區做義工,老年人記住這4條,晚年生活更精彩
    「人老嘍,腦子不靈光了。」 「都這個歲數了,還能有什麼奔頭?混吃等死唄」……很多老人覺得衰老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由自主地與死亡聯繫在一起,每天都深感沉重,焦慮沮喪,消極地應對著退休後的生活。現在,絕大多數六十退下的所謂老年人,身體基本是健康的,工作能力和精力都是具備的,因此要很好地規劃退休後的生活。多方考慮,仔細安排,給自己畫出一張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的藍圖。京城的文博圈裡有個人氣志願講解員,名叫周婭。她雖然年已古稀,但卻依然活躍在各大博物館裡,引領大家走進博物館的世界,感受精彩的文化之旅。
  • 國際博物館日 這些大咖給您薦「寶」
    而隨著中國各地博物館數位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線上展覽、線上直播等形成熱潮。  疫情期間,許多博物館都推出了「雲遊」新體驗。無論選擇實地探訪,還是「雲端」遨遊博物館,在這個將人類歷史匯於眼前的場所中,身臨其境地體味文化的「多元與包容」正在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 機器人講解員「入職」甘肅省博物館
    機器人講解員「入職」省博記者與機器人互動 周棟楠 攝每日甘肅網3月11日訊據蘭州日報報導(蘭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棟楠 顏娜)近日,甘肅省博物館來了一位名叫「優友」講解員,她伶牙俐齒、風趣幽默,還會武術、舞蹈等多種才藝,自從她「上崗」為遊客講解以來,不但讓省博物館的人氣更旺了,還圈粉無數,她到底是誰呢?
  • 玉林市博物館為暑期青少年講解員活動表現突出的26名學生頒獎
    8月18日上午,玉林市博物館為表現突出的暑期青少年講解員頒獎。十多天以來,博物館的小小講解員們在自己的崗位上展現出了認真負責、積極熱情的青少年風採,給參觀者們帶來了不少驚喜。在頒獎儀式上,獲得嘉獎的小講解員們依次登臺領獎、合影留念,他們自信、活潑,稚嫩的臉龐洋溢著興奮的笑容,展露著他們歡欣不已的心情,而拿到手裡的榮譽證書和獎品更是他們在這十多天裡,作為青少年志願講解員所付出的所有努力的證明。
  • 席慕蓉:能平安喜樂地老去,便是一種幸福
    不過,一切畢竟都結束了,我的整個身體和心靈都能清楚地感覺到,那種只屬於初春時分特有的難以描摹的蠱惑已經遠去,曾經令人心魂難安的騷動終於平息。又一次,四月來過然後離開。此刻,月桃那豐腴柔白而又微帶肉紅色的花簇幾乎佔據了所有空曠的坡地,坦蕩蕩地盛開在五月中旬的陽光裡,夏天,應該就近在咫尺了。所以,就只能這樣了吧?
  • 畲族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培訓班結業啦
    近日,畲族博物館舉辦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共吸引縣域內23名小學生參加。課程不僅培訓講解技巧,還融入畲語、畲舞、畲族彩帶、畲族體育和草鞋竹編等教學,使講解員真正成為畲族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每一個課程都給學員們帶去別樣的體驗畲語的學習融入了畲民樸實生活氣息,如輩分稱呼、禮貌用語、四季節氣和飲食叫稱等,讓畲語課堂更接地氣、更加生動。
  • 【娛樂觀】女明星裝嫩,為何不肯優雅地老去
    原標題:【娛樂觀】女明星裝嫩,為何不肯優雅地老去   騰訊娛樂專稿 文/狠狠紅  1962出生的狄鶯,正在努力創造新一代「不老傳說」。在臺視八點檔新劇《艋舺的女人》裡,她與1975年出生的陳仙梅一同挑戰「凍齡18歲」。
  • 「對話歷史與未來,做城市文明小使者」,襄陽市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培訓班開班
    為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弘揚志願服務精神,豐富博物館服務社會的內容,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拉近博物館與廣大青少年之間的距離。2020年襄陽市博物館「對話歷史與未來,做城市文明小使者」小小講解員培訓班已順利完成招募。
  • 「小小講解員」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
    原標題:「小小講解員」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  原標題:「小小講解員」拓展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   在四川,博物館教育作為社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以來以其特殊的教育形式發揮著特殊作用,而「小小講解員」培訓和實踐則是目前四川博物館界最為流行的一項教育活動。「小小講解員」模式能否為青少年教育帶來直接幫助?
  • 博物館講解員④張麗莎:無從考證的觀點絕不向觀眾講述
    因為有了博物館講解員,我們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了解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澎湃新聞特邀數位博物館講解員,講述他們對國寶的認識和理解,以及他們工作中遇到的那些與國寶有關的故事。今天大家看到的第四位博物館講解員是來自遼寧省博物館志願者張麗莎。回想起來,真正接觸博物館是大學畢業後待業在家的那段日子,大把的時間精力,又不想在吃喝玩樂上消磨,這樣看來我還算是個正能量的待業青年。
  • 講解員彭野——博物館裡的文化傳播使者-掌上春城
    博物館講解員,是博物館與觀眾間的一座橋梁,彭野就是其中的一員。多學科貫通讓文物講解更有趣從雲南大學英文系畢業後,湖南姑娘彭野選擇留在雲南工作。比如博物館裡陳列的瓷器,除了掌握歷史背景,彭野還會思考——泥土經歷什麼化學變化,才會蛻變成一件藝術品?她會去查資料,用科學的視角了解陶瓷的發展、燒制的原理和瓷器顏色與鐵、鈣、鉀等元素之間的聯繫,在講解中把這些知識穿插進去,引起觀眾對這件文物的興趣,幫助他們更好地掌握文物背後的文化。
  • 樂學無止境 人生不設限——專訪當代藝術志願講解員陳少勤
    退休後的陳少勤隨家人來北京生活,時常帶孫女去798看展覽。好學的她成為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最執著的會員——每周都去看展覽、聽講座、做筆記,一堅持就是7年。她樂學、勤學、會學,感染了很多人。67歲那年,她受到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特別邀請,成為年紀最長的當代藝術志願講解員。陳少勤說,正是因為不懂才要去學習。成了講解員,就能聽到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專業培訓,就有機會學習,就有幹勁兒。
  • 【暑期活動】孔子博物館舉辦「紅領巾講解員」暑期培訓班,孩子們將定期來志願講解
    近日,孔子博物館「紅領巾講解員」暑期培訓活動正式啟動。培訓課程主要圍繞孔子博物館展廳知識、館藏文物、發聲方法、語言表達、講解禮儀、講解員基本素質和講解技巧等方面展開。曲阜市少先隊總輔導員陳夏凌就少先隊員禮儀規範、紅領巾意義及佩戴方法等進行了專業指導。
  • 襄陽市博物館暑期「小小講解員」培訓班結業
    漢江網訊(通訊員袁偉 全媒體記者楊思琦)為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少年兒童的社會責任感,由市博物館舉辦的昭明課堂2020年「對話歷史與未來,做城市文明小使者」暑期小小講解員培訓班,目前已經開展近一個月。8月27日下午,30名小小講解員順利結業,並獲得了由市博物館頒發的結業證書。
  • 西固區博物館舉辦小小講解員招募活動
    >近日,「小我融入大我 盛夏大美金城」小小講解員招募活動在金城公園廣場舉辦選拔現場,小選手告訴記者,「我講解的題目是《秦腔的起源與發展》,參加『小小講解員參賽選手們在現場講解環節精彩的表現,生動、準確地詮釋了金城文化的深刻內涵和文化價值,讓現場觀眾接受了一次歷史文化的薰陶。47名選手經過兩天的激烈角逐,評選出一、二、三等獎共六名及優秀獎十四名。其中前六名選手為區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其餘選手作為小小講解員梯隊。
  • 博物館講解員③柳寧:「國寶」的標準是什麼
    因為有了博物館講解員,我們在參觀博物館的時候了解到了文物的前世今生故事。澎湃新聞特邀數位博物館講解員,講述他們對國寶的認識和理解,以及他們工作中遇到的那些與國寶有關的故事。今天大家看到的第三位博物館講解員是來自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講解員柳寧。
  • 銅陵市博物館2020年「小小講解員」夏令營活動回顧
    2020年銅陵市博物館「小小講解員」夏令營活動如約啟動。2020年7月31—8月2日,三十名小營員在博物館裡學習文博知識、練習講解技巧、交流興趣愛好,為博物館帶來了勃勃生機。銅陵市博物館以青少年、兒童為著力點,以深入博物館,切身體驗講解工作為方式。
  • 2020國慶中秋,我的心攻略|博物館志願者講解員王靜雅:用心講好河北...
    王靜雅是一名博物館志願者講解員,她的本職工作在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北方設計院。對她而言,已經忘了這是第幾次來西安,不管是工作出差,還是專心「刷館」,她對西安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情感。一眨眼,2020年已到中秋,回望過去的9個月,王靜雅感慨如夢一般。
  • 河森堡:博物館講解員書寫有趣的人類史
    在新書分享會的現場,作家馬伯庸回憶了自己小時候去博物館,一度把能夠面對展品滔滔不絕的博物館講解員「當成了神」。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發現原來有些講解員懂的知識只不過是他們每天重複的那一小部分。於是,「神」褪去光環、走下神壇,他感到了失望。
  • 博物館講解員:我在這裡講述新疆
    「大家現在看到的是從吐魯番、塔什庫爾乾等地發現的各類打制石器,它們是用質地較硬的石料打製成的刮削器、砍砸器、尖狀……」5月18日是第四十二個國際博物館日,這一天也是帕麗巴克 · 激浪最忙的時候。帕麗巴克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講解員,與眾多講解員一樣,每天只做一件事——講好展品背後的故事,讓「靜止」的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