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是一年一度的國際博物館日,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和包容」。
1974年6月,國際博物館協會於哥本哈根召開第11屆會議時將博物館定義為一個不追求營利,為社會和社會發展服務的公開的永久機構。
它把收集、保存、研究有關人類及其環境見證物當作自己的基本職責,以便展出,公之於眾,提供學習、教育、欣賞的機會。
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之際,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藉助新的技術手段,越來越多的人足不出戶卻與世界發生著連接。
而隨著中國各地博物館數位化建設的不斷深入,線上展覽、線上直播等形成熱潮。
疫情期間,許多博物館都推出了「雲遊」新體驗。無論選擇實地探訪,還是「雲端」遨遊博物館,在這個將人類歷史匯於眼前的場所中,身臨其境地體味文化的「多元與包容」正在逐漸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國際博物館日到來之際,《新華每日電訊》邀請多位博物館人,帶您走進博物館的世界。
策劃:強曉玲、姜錦銘
統籌:姜錦銘、強曉玲、李牧鳴
記者:王長山、喻珮、張玉潔、袁月明、柳王敏、楊一苗
文案:劉小草
▲敦煌莫高窟第45窟
▲婦好鴞尊
國家博物館
▲鄭豔副研究館員
2020年是一個特殊的年份,在全球範圍內,我們共同經歷了新冠肺炎疫情。
因此,今年的國際博物館日,我想和大家分享和推薦的是國家博物館將於下個月舉辦的兩個與之相關的展覽。一是「見證——戰『疫』攝影展」,二是「眾志成城——抗疫主題美術作品展」。
這兩個展覽分別從紀實和藝術的角度,展現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特別是博物館人對於本次疫情的感受和思考。這是兩個不僅關乎審美的展覽,更是希望觸及觀眾心靈乃至靈魂的展覽。
歡迎大家在下個月走進國家博物館,近距離欣賞這兩個展覽,記得要網上預約。
湖北省博物館
▲方勤館長
今年的「5·18」博物館日有點特別,我們是在「雲端」觀博物館。
湖北省博物館以收藏青銅器、絲綢等文物見長。最值得看的藏品首推曾侯乙墓出土的系列文物。
曾侯乙墓至今還是一個考古傳奇。墓裡出土的青銅器達10噸重,其中有著名的曾侯乙編鐘、編磬、琴、瑟、建鼓等,是一個完整的交響樂團。其中有青銅器銘文3755個,這些銘文記載了中國2400年前最高的音樂成就。
來到湖北省博物館另一個不能不看的是楚文化展,這裡有著名的越王勾踐劍,還有漆器的車馬出行圖,充分展現了楚人的飄逸和浪漫的情懷。
還有海上絲綢之路的代表性展廳——梁莊王墓出土文物。梁莊王墓出土的金銀玉器有30多公斤重,其中最著名的是一個金錠,上面有「西洋等處買到」「永樂十七年」等字樣,表明是在1419年鄭和第五次下西洋歸來時,從西洋買回的,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見證。
西南聯大博物館
▲李紅英館長
在抗日戰爭時期,為了保存中華民族的文化教育命脈,北大、清華、南開三所學校,在昆明合組西南聯大,八年間堅持辦學,為國家民族培養了大批優秀的棟梁之材。西南聯大博物館就是為記載這段艱辛而又輝煌的辦學歷程而建。
我想為你介紹一個特殊的展品,西南聯大校徽。這枚校徽的形制是由一個等邊三角形裡套有三個等腰三角形組成,寓意三所學校精誠合作。
最有意思的是,每一個學生的學號都刻在了校徽的背面,因此每一枚校徽都是獨一無二的。聯大的學生一生都珍藏著這枚校徽。這也是他們讀書、為國家民族做出貢獻的人生歷程的見證。
河南博物院
▲馬蕭林院長
博物館是收藏歷史、見證歷史的地方,大家走進博物館,可以了解自然史和人類史的發展脈絡。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包容」。希望大家走進博物館,去著重感悟自然史和人類史當中的多元性與包容性。
博物館作為徵集、典藏、陳列和研究人文與自然遺產的重要文化教育機構,它肩負著傳道、授業、解惑的社會功能和責任。通過參觀博物館,大家可以獲取新知識,汲取正能量。
歡迎大家常到博物館走一走、看一看。
北京天文館
▲朱進名譽館長
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到了,北京天文館近期為大家組織了很多線上和線下的活動,比如雲看展、空中課堂,以及各種網絡的天文科普資源,期待給大家帶來不一樣的體驗。
非常期待和大家一起,在北京天文館的球幕劇場裡,欣賞壯美的星空,了解神秘的宇宙!
中華世紀壇藝術館
▲周婭志願講解員
我是一個退休老太,是博物館的一名志願者。博物館是一個扶老攜幼經常要去的地方,走進博物館,要成為我們的生活方式。到博物館不是立正,是稍息。
今天我為大家介紹的是中華世紀壇藝術館「三國志」展。在這個展覽裡,有曹操大墓出土的一件魏武王用的大戟,這件大戟帶著魏武王曹操曾經用過的痕跡。
也許有些歷史的真實我們永遠也不能得知,但是出土的文物會「告訴」我們。文物的這種特性是任何文獻不可代替的。我們走進博物館,可以在一件件文物中,去感受那個時代。
博物館是我們終身的課堂,巫鴻先生一再說:大家一定要看真的,任何印刷品、任何仿製品都不能代替那種真實的所在。
到了假日,我們扶老攜幼,走進博物館,來感受著文化的雨露。讓我們在博物館優雅地老去,當我們老去時,每一條皺紋裡,都是睿智;每一縷霜發上,都是閱歷。讓我們老得有尊嚴,老得有風度。還猶豫什麼呢?歡迎走進博物館。
西安碑林博物館
▲白雪松講解員
西安碑林博物館是中國的書法聖地,在這裡你能看到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蘇東坡、黃庭堅、張旭、懷素的書法真跡。甚至不止是碑石,還能看到昭陵六駿這種大國寶。
它是目前與李世民相關名氣最大的國寶。據說當年李世民就是騎乘著這六匹戰馬奔赴沙場。只要來到西安碑林博物館,包管您得償所願,滿載而歸!
敦煌研究院
▲趙聲良院長
我希望博物館能深入人心,因為它是古代人類文化遺產匯集之處。古往今來很多人類智慧的結晶、文化的精華,都聚集在博物館。
在博物館,我們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以了解人類發展的文化、歷史。
敦煌莫高窟是一個遺址博物館。在這裡,我們可以感受到絲綢之路多元文化交流的結晶,可以感受古代平等、包容的精神,也可以體會到當今世界文化的走向。
歡迎大家到敦煌來!敦煌有很多文化的精華。比如45窟是唐代最精華的洞窟,61窟有巨幅的五臺山圖,在148窟可以看到大臥佛,在96窟可以看到唐代35.5米高的大佛,等等。
我希望大家到敦煌來感受古代文化,感受古人智慧的結晶。
湖南省博物館
▲段曉明館長
八百裡洞庭煙波浩渺,千萬年湖湘人傑地靈。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致力於平等的博物館:多元與包容」,湖南省博物館將與您一道攜手打造一座共建、共有、共享的「我們的博物館」。
我為大家推薦的是我館收藏的國寶級文物——大禾人面方鼎,這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的唯一一件以人面主題為紋飾的青銅方鼎。從整個面部特徵看,雙眼圓睜、顴骨突出、嘴唇緊閉、雙耳肥大,造型非常精美,層次非常豐富,而且器腹內還有「大禾」兩個字,是一件難得的青銅器。
這件青銅器背後還有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1959年,該件青銅器在湖南省寧鄉縣出土以後,已經碎成了十來片,當地的農民以廢銅賣給了廢舊公司。湖南省博物館工作人員知道這個信息後,馬上派員趕到了廢舊公司,在他們的倉庫裡找到了十餘片殘片。經過專家精心的整修後,恢復到了現在這個樣子,使一件國寶重器能重見天日。
北京自然博物館
▲董曉毅志願講解員
我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做講解服務已經5年了。從帶孩子走進博物館,到成為志願講解員,自然博物館與我相伴了十餘年。
北京自然博物館是新中國依靠自己的力量籌建的第一座大型自然歷史博物館。
在「爬行動物」展廳中,身長26米的馬門溪龍,講述著生命的起源與演化。「植物」展廳中上千件標本,呈現出繽紛多彩的植物世界。走進「人體」展廳,您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動物——人類的朋友」展廳中,數百件標本提示大家,善待動物就是善待人類自己。
在博物館日到來之際,希望朋友們走進博物館,在這裡參觀學習,參加志願者們精心準備的科普活動。期待在展廳中與大家見面,朋友們也可以關注北京自然博物館志願者微信公眾號,我們在線上線下陪伴您!
西藏犛牛博物館
▲吳雨初館長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襲擊了整個人類。歷史不會中斷,生活還將繼續,人類仍將繼續前行,博物館也會繼續延續自己的使命。歡迎大家繼續到博物館參觀,關注博物館事業。
這裡我想向各位朋友介紹一件西藏犛牛博物館藏品,這件藏品很特別,是一枚銅鏡。銅鏡可能在各個博物館都能看到,但西藏犛牛博物館這枚銅鏡很不一樣。
它的年代大約是西漢時期,經過很多專家鑑定,認為它就是出自青藏高原。這枚銅鏡有個很特別的地方,就是在它的鐵柄上方,有一頭小小的犛牛,非常精美,歡迎大家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