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勤在邱志傑的《寰宇全圖》展覽上,為觀眾導覽作品:世界地圖計劃。和冠欣/攝
掃一掃,觀看紀錄片
提要
在北京的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有一位特別的志願講解員,她年近70、身材瘦小,她目光矍鑠、自信親和,她走路飛快、講著一口流利的「福建普通話」,她是館裡乃至全國年齡最大的當代藝術講解員,平均每個展覽期間要講解近300個小時。每當講解開始,演說家般的自信氣場和學者般的學識氣度,以及對當代藝術精準而生動的分析與洞察力,令無數觀眾讚賞、折服。她就是陳少勤。
------------------------------
學無止境 60歲遇見當代藝術
她說,你努力得越多,就能提高得越多,人生就看你怎樣抓住機遇來提升自己。陳少勤出生在福建省廈門市的一個普通家庭。曾經的她只有初中學歷,當過知青,也當過工人。40歲那年,她決定靠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她自學英語,通過了高等教育考試,從一名普通的工人成為外貿公司的白領。
時光荏苒,20年後,學習再一次改變了她和她的生活,這一年,60歲的陳少勤,遇到了當代藝術。她不僅自己收穫了快樂和美好,更為無數人傳遞了精神食糧和文化正能量。退休後的陳少勤隨家人來北京生活,時常帶孫女去798看展覽。好學的她成為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最執著的會員——每周都去看展覽、聽講座、做筆記,一堅持就是7年。她樂學、勤學、會學,感染了很多人。67歲那年,她受到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特別邀請,成為年紀最長的當代藝術志願講解員。陳少勤說,正是因為不懂才要去學習。成了講解員,就能聽到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專業培訓,就有機會學習,就有幹勁兒。
2016年以來,陳少勤導覽了許多傑出藝術家的作品,從曾梵志的《散步》到徐冰的《思想與方法》,從邱志傑的《寰宇全圖》到畢卡索的《一位天才的誕生》。她每周導覽5天,總導覽時長超過2500個小時,她說,我不覺得疲倦,因為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美的旅程,都是一次新的學習和感動。
她在曾梵志的《抽象風景》中漫步,在10米長的《江山如此多嬌》旁感受到藝術家的「致廣大而盡精微」;她在徐冰的《藝術生態地圖》中徜徉,感受不同材料組合的極致張力,「他沒有一樣東西是在重複自己」;她說看邱志傑的作品像在閱讀一部有趣的百科全書,「我的這位老鄉既是藝術家也是教授、策展人、理論家、作家,我把他稱作是『斜槓中年』」;她站在畢卡索的巨幅照片前流連,感受到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強悍的創造力,她說,「這種生命就像(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的一位館長說過的——一切人都會死,包括我們,只有藝術長存。」
以勤補拙 傳遞生命的真諦
從一個對當代藝術一竅不通的退休老人,到對當代藝術作品如數家珍的「明星」講解員,陳少勤靠的就是以勤補拙、學習加努力。她說,我底子薄就要「笨鳥先飛」,一定要比別人付出多倍的努力。當演員你可以重來,當一個導覽者,你沒有重來的機會。她要求自己在每次導覽中都能準確地表達和講解。
為了準備畢卡索大展《一位天才的誕生》,陳少勤提前半年就開始搜集材料,大量閱讀和畢卡索有關的書——《論畢卡索》《遇見畢卡索》等,她還將畢卡索的語錄摘抄在筆記本上反覆品味。展覽中沒有展出的畫作和藝術家同時期的照片她列印成冊,作為補充材料展示給現場的觀眾。她說:「這會在你的講解中形成背景、歷史,然後形成邏輯。如果哪個人講到一個非常好的點,我導覽的主線也會把這個點加入,不停地豐富,像一根魚的骨頭,旁邊長出很多小刺,這些小刺讓魚的骨頭更成型。」
我們的專訪就在畢卡索大展期間「見縫插針」地進行著。展覽所呈現的作品誕生於青年畢卡索的藝術發現與醞釀時期,其風格經歷了從學徒時代的學院派現實主義,到戰後向古典風格的回歸;從塑造真正意義上藝術家個人風格的藍色時期和粉色時期代表作,到畢卡索具有開創性的原始主義探索等諸多變化。那些粗糲的線條和看似矛盾的藝術語言,都在陳少勤立體化、生活化的講解中娓娓道來。當代藝術在人們眼中是如此鮮活生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聽得聚精會神。
陳少勤的講解,雜糅了歷史、美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其中不僅有藝術家的創作軌跡、生活經歷,還儘可能地加入了她自己的觀察和解讀。偌大的展廳中,人群緊緊簇擁著這位充滿激情的講解員,在畢卡索的一幅幅畫作前駐足流連,視線隨著她手指遊動往返。
在展廳的出口,人們沒有立即拍照散去,而是圍繞在陳少勤身邊,靜待她結束這段難忘的藝術之旅。這次展覽的最後一幅作品是畢卡索91歲的自畫像,灰濛濛的畫布中,一抹淡然的微笑掛在這位偉大天才的臉上,陳少勤講解道:「這幅畫完全不同於他以往創作的任何風格,採用了中國畫式的大面積留白。他用如此孩子氣的畫總結自己的一生,嘴角上揚——嗯,我對我的一生滿意!這更是他『一生追夢八十載,歸來還是少年郎』的總結和寫照。」左手的牆上,高高地印著畢卡索的話:「我本想成為一個畫家,然而我卻成為了畢卡索。」陳少勤對觀眾說:「今天,通過一位天才誕生的部分足跡,我們也獲得了滿滿的正能量。在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新時代,我們每個人做最好的自己,砥礪前行!奮發有為!」
人群中爆發出持久的掌聲,這位身材瘦小但有巨大能量的講解員在兩個小時的講解裡,澎湃激昂,神採奕奕。她把自己對生命的體悟融入到講解之中,讓觀眾既看到了藝術家的偉大,也看到了平凡人陳少勤的生命之光。
在這座美術館裡,老年人佩服這位同齡人,中年人嚮往她的老有所為,孩子們喜歡這位最美的奶奶。有二十幾個大學生聽了她的講解之後,也成為志願講解員。她說,這是她人生最好的生存狀態,在退休之後還能對社會有一點點價值,傳播藝術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諦,既有責任感,也有幸福感。
不設限 做中國的「溫迪嬤嬤」
在陳少勤家裡,收藏著觀眾推薦給她的一本書——《溫迪嬤嬤講述繪畫的故事》,這本書深入分析了30餘幅巨作,包括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倫勃朗的《猶太新娘》、莫奈的《蓮池》、凡·高的《自畫像》等。遠隔重洋,陳少勤遇到了與她志同道合的另一位老人,她說,溫迪嬤嬤是英國家喻戶曉的藝術史家和藝評人,而自己只是一個沒有藝術學術背景的普通講解員,但是她願意像溫迪嬤嬤那樣,講解傳播當代藝術。她說,中國的當代藝術史太短了,大眾缺乏一個講解認同的過程。只要身體允許,只要她還在北京,她就要一直堅持做講解員,給更多人講述當代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分享那些當代藝術帶來的審美啟示。
陳少勤今年就滿70歲了,她說,我們這一代人吃過苦、受過累,見證了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和日新月異。現在,國家越來越強大,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當物質基本滿足,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應該無限地豐富。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學校讀書。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好學才是終身進步之保險,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證。人應該活到老、幹到老、學到老、用到老。好學無止境,終身學習、人人成材。
給自己一個不設限的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學習、成長、分享,陳少勤是踐行者,也是受益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詩童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