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學無止境 人生不設限——專訪當代藝術志願講解員陳少勤

2020-12-13 中國青年網

陳少勤在邱志傑的《寰宇全圖》展覽上,為觀眾導覽作品:世界地圖計劃。和冠欣/攝

掃一掃,觀看紀錄片

  提要

  在北京的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有一位特別的志願講解員,她年近70、身材瘦小,她目光矍鑠、自信親和,她走路飛快、講著一口流利的「福建普通話」,她是館裡乃至全國年齡最大的當代藝術講解員,平均每個展覽期間要講解近300個小時。每當講解開始,演說家般的自信氣場和學者般的學識氣度,以及對當代藝術精準而生動的分析與洞察力,令無數觀眾讚賞、折服。她就是陳少勤。

  ------------------------------

  學無止境 60歲遇見當代藝術

  她說,你努力得越多,就能提高得越多,人生就看你怎樣抓住機遇來提升自己。陳少勤出生在福建省廈門市的一個普通家庭。曾經的她只有初中學歷,當過知青,也當過工人。40歲那年,她決定靠學習改變自己的命運。於是,她自學英語,通過了高等教育考試,從一名普通的工人成為外貿公司的白領。

  時光荏苒,20年後,學習再一次改變了她和她的生活,這一年,60歲的陳少勤,遇到了當代藝術。她不僅自己收穫了快樂和美好,更為無數人傳遞了精神食糧和文化正能量。退休後的陳少勤隨家人來北京生活,時常帶孫女去798看展覽。好學的她成為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最執著的會員——每周都去看展覽、聽講座、做筆記,一堅持就是7年。她樂學、勤學、會學,感染了很多人。67歲那年,她受到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的特別邀請,成為年紀最長的當代藝術志願講解員。陳少勤說,正是因為不懂才要去學習。成了講解員,就能聽到策展人和藝術家的專業培訓,就有機會學習,就有幹勁兒。

  2016年以來,陳少勤導覽了許多傑出藝術家的作品,從曾梵志的《散步》到徐冰的《思想與方法》,從邱志傑的《寰宇全圖》到畢卡索的《一位天才的誕生》。她每周導覽5天,總導覽時長超過2500個小時,她說,我不覺得疲倦,因為每一次講解都是一次美的旅程,都是一次新的學習和感動。

  她在曾梵志的《抽象風景》中漫步,在10米長的《江山如此多嬌》旁感受到藝術家的「致廣大而盡精微」;她在徐冰的《藝術生態地圖》中徜徉,感受不同材料組合的極致張力,「他沒有一樣東西是在重複自己」;她說看邱志傑的作品像在閱讀一部有趣的百科全書,「我的這位老鄉既是藝術家也是教授、策展人、理論家、作家,我把他稱作是『斜槓中年』」;她站在畢卡索的巨幅照片前流連,感受到巨大的生命活力和強悍的創造力,她說,「這種生命就像(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館的一位館長說過的——一切人都會死,包括我們,只有藝術長存。」

  以勤補拙 傳遞生命的真諦

  從一個對當代藝術一竅不通的退休老人,到對當代藝術作品如數家珍的「明星」講解員,陳少勤靠的就是以勤補拙、學習加努力。她說,我底子薄就要「笨鳥先飛」,一定要比別人付出多倍的努力。當演員你可以重來,當一個導覽者,你沒有重來的機會。她要求自己在每次導覽中都能準確地表達和講解。

  為了準備畢卡索大展《一位天才的誕生》,陳少勤提前半年就開始搜集材料,大量閱讀和畢卡索有關的書——《論畢卡索》《遇見畢卡索》等,她還將畢卡索的語錄摘抄在筆記本上反覆品味。展覽中沒有展出的畫作和藝術家同時期的照片她列印成冊,作為補充材料展示給現場的觀眾。她說:「這會在你的講解中形成背景、歷史,然後形成邏輯。如果哪個人講到一個非常好的點,我導覽的主線也會把這個點加入,不停地豐富,像一根魚的骨頭,旁邊長出很多小刺,這些小刺讓魚的骨頭更成型。」

  我們的專訪就在畢卡索大展期間「見縫插針」地進行著。展覽所呈現的作品誕生於青年畢卡索的藝術發現與醞釀時期,其風格經歷了從學徒時代的學院派現實主義,到戰後向古典風格的回歸;從塑造真正意義上藝術家個人風格的藍色時期和粉色時期代表作,到畢卡索具有開創性的原始主義探索等諸多變化。那些粗糲的線條和看似矛盾的藝術語言,都在陳少勤立體化、生活化的講解中娓娓道來。當代藝術在人們眼中是如此鮮活生動,無論大人還是小孩都聽得聚精會神。

  陳少勤的講解,雜糅了歷史、美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知識,其中不僅有藝術家的創作軌跡、生活經歷,還儘可能地加入了她自己的觀察和解讀。偌大的展廳中,人群緊緊簇擁著這位充滿激情的講解員,在畢卡索的一幅幅畫作前駐足流連,視線隨著她手指遊動往返。

  在展廳的出口,人們沒有立即拍照散去,而是圍繞在陳少勤身邊,靜待她結束這段難忘的藝術之旅。這次展覽的最後一幅作品是畢卡索91歲的自畫像,灰濛濛的畫布中,一抹淡然的微笑掛在這位偉大天才的臉上,陳少勤講解道:「這幅畫完全不同於他以往創作的任何風格,採用了中國畫式的大面積留白。他用如此孩子氣的畫總結自己的一生,嘴角上揚——嗯,我對我的一生滿意!這更是他『一生追夢八十載,歸來還是少年郎』的總結和寫照。」左手的牆上,高高地印著畢卡索的話:「我本想成為一個畫家,然而我卻成為了畢卡索。」陳少勤對觀眾說:「今天,通過一位天才誕生的部分足跡,我們也獲得了滿滿的正能量。在這個機遇和挑戰並存的新時代,我們每個人做最好的自己,砥礪前行!奮發有為!」

  人群中爆發出持久的掌聲,這位身材瘦小但有巨大能量的講解員在兩個小時的講解裡,澎湃激昂,神採奕奕。她把自己對生命的體悟融入到講解之中,讓觀眾既看到了藝術家的偉大,也看到了平凡人陳少勤的生命之光。

  在這座美術館裡,老年人佩服這位同齡人,中年人嚮往她的老有所為,孩子們喜歡這位最美的奶奶。有二十幾個大學生聽了她的講解之後,也成為志願講解員。她說,這是她人生最好的生存狀態,在退休之後還能對社會有一點點價值,傳播藝術的美好和生命的真諦,既有責任感,也有幸福感。

  不設限 做中國的「溫迪嬤嬤」

  在陳少勤家裡,收藏著觀眾推薦給她的一本書——《溫迪嬤嬤講述繪畫的故事》,這本書深入分析了30餘幅巨作,包括波提切利的《維納斯的誕生》、倫勃朗的《猶太新娘》、莫奈的《蓮池》、凡·高的《自畫像》等。遠隔重洋,陳少勤遇到了與她志同道合的另一位老人,她說,溫迪嬤嬤是英國家喻戶曉的藝術史家和藝評人,而自己只是一個沒有藝術學術背景的普通講解員,但是她願意像溫迪嬤嬤那樣,講解傳播當代藝術。她說,中國的當代藝術史太短了,大眾缺乏一個講解認同的過程。只要身體允許,只要她還在北京,她就要一直堅持做講解員,給更多人講述當代藝術作品背後的故事,分享那些當代藝術帶來的審美啟示。

  陳少勤今年就滿70歲了,她說,我們這一代人吃過苦、受過累,見證了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和日新月異。現在,國家越來越強大,人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富裕,當物質基本滿足,我們的精神世界也應該無限地豐富。她最大的願望就是回學校讀書。

  陶行知先生說,只有好學才是終身進步之保險,也就是常青不老之保證。人應該活到老、幹到老、學到老、用到老。好學無止境,終身學習、人人成材。

  給自己一個不設限的人生,每個人都可以找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然後學習、成長、分享,陳少勤是踐行者,也是受益者。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記者 張詩童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勵志故事及感悟:學無止境
    學無止境,按照傳統的解釋,知識是沒有盡頭的,學習也是沒有盡頭的。很多人用這句話來鞭策我們要努力學習。「境「應當是境界的意思,那麼,學無止境就應該理解為學習的境界,是沒有邊界的。一個人的成長是永無止境的,孔子到了七十歲才修行到「從心所欲不逾矩",我們一般人所需要的時間更長,人生就是一個不斷成長的過程,而學習是一個人成長的唯一途經。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應該學無止境,,不進則退。
  • 林懷民:如果人生不設限...
    1983年,林懷民在臺灣國立藝術學院創辦舞蹈系。自此後幾年間,一直是舞蹈系、舞團蠟燭兩頭燒,終於在1988年完全力竭,但這還沒完,他還要為更多舞者的生計考量。他自問如此忙碌還能否編出更好的舞。事實上,不只是目不轉睛,觀眾會哭已是常態,就連在臺灣南部農村的戶外演出,都有老太太跑來哭:「你們在跳什麼我從頭到尾都看不懂,可是我好感動。」前不久有一次,他在偏鄉演出,一位農村婦人拉著她的手說:「感謝你美麗的藝術。」那個瞬間讓他覺得,自己40年的辛苦,到如今求仁得仁,以這樣的方式老去也是件幸福的事。
  • 【獨家專訪】雲南楊進平摘得全國紅色故事金牌志願講解員大獎:紅色...
    比賽現場  11月27日至12月3日,由中宣部和文化旅遊部組織的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在上海舉行。來自雲南大理的楊進平闖進決賽,以94.62的高分,奪得全國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決賽金牌志願講解員大獎,為雲南爭得一份榮耀。  此次以「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為主題的大賽,有來自全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及軍隊系統的130名講解員參加比賽展示風採。  楊進平是誰?為何他能從全國上百選手中脫穎而出奪得大獎?
  • 「明星」志願講解員周婭:「能在博物館裡優雅地老去是一種幸福」
    20年前退休的周婭,15年前開始在各大博物館當志願講解員——從2002年在國家博物館講解《大唐風韻》《啟蒙的藝術》,此後一發不可收:在中華世紀壇博物館講解《義大利文藝復興》《從莫奈到畢卡索》,再到故宮博物院講解《故宮藏曆代書畫展》《梵天東土並蒂蓮華》。
  • 專訪國樂藝術家方錦龍:大樂與天地同和
    記者專程走訪了在這兩場音樂會中擔綱重要演出任務的國樂藝術家、當代五弦琵琶代表人物方錦龍。    國學大師王國維先生在《人間詞話》中曾談到人生的三境界:一,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忘盡天涯路——這是「獨」,獨則自省;二、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是「痴」,痴則專情;三、眾裡尋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是「覺」,覺則是真。方錦龍多年以來一直致力於發展中國民樂藝術,以「人本和諧」思想為己任,振興中華經典傳統文化。
  • 34名專業和志願講解員角逐2020年北京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
    12月7日,由北京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的「講好紅色故事展現時代風採」2020年北京紅色故事講解員大賽在北京汽車博物館成功舉辦,由各區選拔推薦、來自全市的紅色旅遊景區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專業和志願講解員共34人參與角逐。
  • 不要給自己的人生設限
    在過去的四年裡,我做過家教,去過教育機構實習,帶隊做過社會實踐調研,跟著青協做了很多志願活動,也加入了幾個公益基金會。在這些「五花八門」的實踐活動中,我找到了自己最感興趣的方向,那就是志願公益。所以我現在堅持做公益,考研時也報考了漢語國際教育,希望將來能有機會去孔子學院,成為一名志願者。一個人若能將自己的興趣和學業、職業的發展結合在一起,那他一定是最幸運的。
  • 新星專訪假聲男高音歌唱家劉珅:20歲,不給自己設限
    唱歌無師自通 楊鴻年對自己的影響很大出生於北京的一個音樂家庭,劉珅從小耳濡目染,5歲時隨父母到劇院觀看人生中的第一場歌劇《茶花女》,被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張立萍的演唱所震撼,從此對音樂的熱愛便一發不可收拾。
  • 小研專訪 徐偉傑:教學相長,學無止境
    徐偉傑,2014級翻譯學專業,愛心助學活動的志願者代表—愛心助學第29、30、31期的志願活動參與者「不要忽視現在的這一次志願服務,因為它很可能改變你對志願服務的態度,更可能會讓你變成一個願意回報和反哺社會的人」,徐偉傑在採訪中說到。
  • 「成長型思維」VS「固定性思維」,不設限的人生才能更精彩
    《終身成長》坐鎮美國亞馬遜心理類暢銷榜十年,目前累計印量達180萬冊,它為什麼這麼受歡迎,成為家家必備書目,我想是因為大家在這本書中找到了人生的意義,尋找到了另外一種活得更精彩的方法,體會到了只有運用成長性思維,人生才能不設限。
  • 志願講解員黃華 用甜美的聲音曬渝中
    從專職主持人到「雙曬」講解員成為一名志願講解員在黃華看來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情。「我是一名主持人,從小就熱愛舞臺,從小學的小主持人,到大學的大主持人,再到現在的專職主持人,主持商演、車展,不知不覺已從業五年。」因為工作的性質決定了黃華習慣用語言去講述故事,抒發情感。
  • 夜闌心語|人生不設限,遇見更好的自己
    不設限,是一切開始的前提。無所畏懼,勇敢地去跨越新的高度,人生才可能有意想不到的成功。作者利昂·德文尼採【美國】1去年,侄女如願以償,考上了復旦大學法律系的研究生。面對同樣一件事,喜歡給自己設限的人,會找到無數放棄的理由,而對於敢於嘗試的人而言,卻可以在不斷地突破中持續精進,讓腳下的路越走越寬。2當你打算放棄夢想時,告訴自己再多撐一天、一個星期、一個月,再多撐一年吧。你會發現,拒絕退場的結果令人驚訝。
  • 故宮志願講解員:故宮生力軍 讓歷史文化薪火相傳
    這股「研學風」的力量使故宮博物院在本就火爆的來訪量基礎上,更是掀起了一陣研學熱潮,故宮博物院裡的志願講解員也因此變得更加忙碌。  作為故宮的首批志願講解員,今年是高斌俠做志願講解工作的第14個年頭。  上世紀五十年代,孩童時的他經常在家長、老師的帶領下來故宮遊玩。「印象最深的,是金黃色的琉璃瓦,朱紅色的牆,還有每次期盼很久的鐘表展覽。」高斌俠說。
  • 藝術改變一個城市的氣質,藝術廈門當代博覽會開啟破冰之旅
    最近這幾天是一個收穫的季節,對農民來說芒種正是收穫小麥的季節,對學子來說正在進行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檢驗考試,又疊加中國傳統的端午節,首次聚焦當代藝術,就成功吸引了六家參展香港巴塞爾的國際畫廊,可以說本屆藝術廈門當代博覽會含金量十足,國際大畫廊的加持和本土優秀大畫廊的合力,讓首屆藝術廈門當代博覽會無論是在學術水平和市場吸引力方面顯得誠意十足,這從本屆博覽會的成交狀況和現場火爆的觀展盛況上就很好的呈現出來了。
  • 人生不設限 學習無止境——記最美感控人張亞軍
    人常說「人生真正的輸贏,不是跟別人比,而是跟自己比」!人生不設限 學習無止境每個人是被裹挾在時代洪流裡的一粒沙子,各種際遇帶著時代的色彩避無可避。後來班主任為了督促我準時上課,讓我負責上課前考勤,正是在老師的良苦用心、不時的鞭策與鼓勵下,看似狼狽的研究生三年,卻是成就我人生的重要三年。
  • 講好孤嶼故事,鹿城首批志願講解員亮相江心嶼
    為破解景區講解員數量不足的難題,日前,鹿城區文廣旅體局發布一支「招募令」,面向社會公開招募志願講解員。招募公告發布後,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層次的市民懷著對講解的愛好和對江心嶼的熱愛,紛紛報名加入到志願隊伍之中。經過層層培訓與考核篩選,首批12名志願者講解員脫穎而出。周末的江心嶼,遊客絡繹不絕。作為首發講解員,李達聰難掩激動之情。
  • 衍藝圈專訪丨當代新星獎——於慧慧
    ​專訪藝術家​專訪內容衍:你是如何看待當代藝術的?於慧慧:說當代藝術太廣泛了,藝術的形式多種多樣,但究竟什麼是藝術,什麼是當代藝術我自己也搞不懂,但我知道藝術使我變的更了解自己,目前藝術作品就像一面牆壁,在牆壁外的人永遠也不知道牆壁內的人想要表達的是什麼樣的情感,它就像一個出現在視野中的東西擺放或者懸掛在那裡。
  • 遠洋樂堤港空中美術館舉辦「綻放」展覽,解讀當代藝術的全新語境
    (杭州市拱墅區麗水路58號L2空中連廊)主辦:遠洋樂堤港、遠洋樂堤港空中美術館承辦:遠洋新絲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展覽「綻放」於2019年4月26日在遠洋樂堤港空中美術館開幕。在市場化、資本化、多元化的社會語境中,中國當代藝術顯露出一種充滿活力的新態勢,即,在愈發年輕化和自由化的同時與社會價值觀的互動更為頻繁。這一新態勢從藝術創作角度來說表現為以下三點:創作初衷,從純粹模仿西方當代藝術美學體系走向自主與獨立;創作風格,從近乎偏執的單一形式發展蘊含中國特色的多元創新;創作媒介上也試圖突破傳統,走向更富創意的新媒介應用。
  • 《海峽導報》小記者:「小小講解員」的苦與樂
    ●松柏小學 四年(2)班 吳思語●指導老師:鄭瑩 夏日炎炎,驕陽似火,今年的暑假,我和我的幾個好朋友一起參加了海峽導報攜手廈門科技館舉辦的「小小講解員」成長營的活動。在這次活動中,我們不僅參觀了科技館的四大展館,還學會了當一名合格的小小講解員;不僅學到了生動有趣的科學知識,還進行了豐富多彩的講解實踐。不過,要當一名合格的小小講解員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讓我跟你們分享一下這過程中的苦與樂吧。 當個小小講解員有點「苦」。「魚眼中的世界」、「消化系統的知識」、「莫託曼工業機器人」、「跳舞的回形針」這些有趣的講解內容被我們展現出來可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 「愛成都·迎大運」2020年小小志願講解員招募活動開始!
    那麼就請小朋友們接下話筒,快來參與「愛成都·迎大運」2020年小小講解員志願服務活動,向世界介紹我們的家鄉吧!「Chengdu,Waiting for you!成都,在等你!」——「『愛成都·迎大運』2020年小小講解員志願服務活動」由市文明辦、成都商報·成都兒童團聯合策劃推出,正在面向全城招募小小志願者講解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