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生部「愛心助學」活動從1999年起辦至今,累計約有1160多名志願者參與其中。本期,小研就將為你介紹其中一位元老級人物,帶你看看他是如何與愛心助學結下了深刻的情緣。
徐偉傑,2014級翻譯學專業,愛心助學活動的志願者代表—愛心助學第29、30、31期的志願活動參與者
「不要忽視現在的這一次志願服務,因為它很可能改變你對志願服務的態度,更可能會讓你變成一個願意回報和反哺社會的人」,徐偉傑在採訪中說到。其實,徐偉傑在本科期間就曾有過兩次暑期支教的經歷,一次是跟隨學院三下鄉去廣東省地級市的初中進行支教服務,另一次則是參加校級項目去兩廣交界的雲浮市給當地鄉鎮的中小學老師做培訓。兩次支教下來他攢下不少的教學資料,並把這些寶貴的資料移交給了下一屆的支教團隊。
正是這兩次難忘的支教經歷,點燃了他參與公益活動的熱心。研究生一年級時,他報名參加了上外雨滴支教社,跟隨上外本科的同學一起去到湖北恩施的山區小學裡支教。英語專業出身的他,主要負責小學生英語課的培訓。徐偉傑談到說,學校的基礎設施其實還不錯,並不缺乏多媒體設備,但關鍵是配套設施沒有跟上。學生們讀書的資源非常有限,村子裡沒有書店也沒有郵局,和外界的接觸實在太少。在談起這些時,他很是有感觸。他表示如果有機會,他很想組織募捐書本的活動,發揮我校外國語大學的學科優勢,把適合給孩子們閱讀的少兒英文讀物帶到他們身邊。
—在湖北恩施支教下課時孩子們玩耍的情景
少有人能夠連續三次參加「愛心助學」活動。據愛心助學的負責人盛攀峰老師透露,在愛心志願者的選拔過程中,他們會儘量降低志願者參與的重複率,以便能更好的豐富志願者團隊,滿足更多研究生參與公益活動的需要。盛老師評價說,徐偉傑這三次的助學經歷,一方面源於他較好的教學成果和豐富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源於他對公益活動的熱情和付出感染到了身邊的人。也正因如此,他才「破格」成為了助學活動中「特別稀缺」的元老級人物。
「我第一次參加愛心助學,是輔導邵賀煒同學。當時他正值初三下學期,在備戰中考。但他是個大學霸,成績非常好,所以當時我們做的主要是幫助他調節心態,緩解中考臨近的各種壓力。得知邵賀煒同學順利考上理想的高中,我為他感到高興」,談到這些時,徐偉傑臉上不時流露出自豪和喜悅感。他還特別強調在志願服務時要因材施教,制定出最符合學生現階段的助學方案。
對徐偉傑來說,要想做好「愛心助學」,光是輔導功課是不夠的。他評價他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助學過程是難忘的,「我們經常會討論某道題所有問題的知識點,拿到手怎麼去應對?採取什麼樣的策略?我想這是難忘的經歷,也是大多數教輔資料難以呈現的一種授課。」他還很重視與學生的溝通,除了會和學生了解他們現在的中學生活外,他還會和學生說起自己的校園回憶。「在和學生的這種相互溝通之後我有過很多靈感,我覺得這些靈感很接地氣,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上海中學生的學習狀況。我們的學科是很多的,但是每個學生只有一個。我們的助學,除了要加深學生在某一學科上的能力,還要注重協調學生的綜合發展,主動認識學生學習多門課程的不易,準確把握學生在學習之外的班級趣事、課餘生活和情感動態。我們這些做老師的要以自身的努力讓學生堅信知識與知識之間是貫通的,是聯繫的,並且是有用的!如此來看,志願者們任重道遠,不應輕視每一次的助學活動。」
近年來,志願活動和支教服務日益受到大家的關注。可喜的是,越來越多的志願者想要參與進來,以自己的所學所感回饋給周圍的人。而在談到有些志願者可能希望藉助支教這類志願活動來獲得實踐證明,豐富自己的履歷時,徐偉傑表示他可以理解,他認為這畢竟是現實層面的需求,但他表示希望志願者們可以少些功利心,多些真心。在他看來,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志願者的功效,才能真正幫助需要幫助的群體,也才能在自我奉獻的過程中鍛鍊自我,提升社會責任感。
作為一名連續三期參加愛心助學的志願者,徐偉傑謙虛看待自己的教學成果,「學生英語可能有一點兒提升吧,能做的都做了,希望結果是好的。」作為前輩,徐偉傑認為愛心助學是一個非常好的平臺,他呼籲更多的同學應該參與進來。
徐偉傑引用南京大學程千帆教授贈予學生「教學相長,學無止境」的八字箴言來勉勵自己和所有的志願者。
相信,他會帶著他的這份堅持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遠。小研也祝願愛心助學活動越辦越好,把溫暖帶給更多的人。
採訪 | 王佳敏
撰稿 | 王佳敏
編輯 | 馬語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