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就是經典,百讀不厭,且常有收穫。
今天上午為了解關於"教與學"關係的研究情況,從知網上下載了章小謙先生《中國古代教學概念的演變一一從字源的角度看》一文學習,很受啟發。原來對自己讀了多遍的《學記》還多是"一知半解",比方對「教學相長"可以有兩種理解。翻回原文看,的確如此,而不同的譯文多持一種理解。
理解之一:把"教學"一詞拆開,看成兩部分人,至少兩個人,也就是理解為"施教者"與"受教者",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教師"與「學生"。在這種理解下,"教學相長"是指教學是師生的互動,在互動中師生相互促進,都獲得進步和發展。這也是通常的理解,見詞生義,沒有貫通全文。不過道理也說過去,邏輯上也說得通,實踐上也有實例,但只能說是引申義。
理解之二:把"教學"活動看成一個人的兩種活動,即一個人"教的活動"和他的"學的活動"。"教學相長"即指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學"和"教"別人學,從而發現「不足"和」困惑",促進自己進一步的學習和鑽研。現代學習理論等已將,"學、做、教"看作是學習的三個層次,其中」會教"是最高層次。它說明學習者不僅理解了知識,會運有知識,而且一定程度上融會貫通了知識,理解了知識間的關係和邏輯,對知識達到了深度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教學活動中,為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掌握,已將學生的「互教"作為其中的重要方法。
對"教學相長"的這兩種理解應該說都很現代。第一種理解,說明了開展教學活動師生之間應該持有的關係,尤其是教師;後一種理解則說明了將「教與學"兩者作為學習方法時的相互關係。然而問題是為什麼我們或者只有我僅讀出其中的一種含義呢?
首先,缺乏應有的古之閱讀的知識和能力。由於這種能力的不足,閱讀文本時只關注字面的意思,將字、詞、句孤立地去理解,而沒有去貫通文本,理解本義。
其次,先前觀念的影響。在沒有讀《學記》文本之前,已經有了關於"教學相長"的一些理解,而且不加懷疑的將其做有終極理解,尤如學界常說的"理論汙染觀察",從而影響了對文本的閱讀。
第三,閱讀的功利化。閱讀經典通常不是自覺去讀,而是需要。因此通常只是"查閱",而不是"學習",這樣通篇多是一掃而過,不會沉下心去讀,更不會去注意當時的時代背景。這樣對文本閱讀的理解就既想當然,也常難脫俗。
以他山之玉攻石,以此文自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