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區一天走上七八圈
解決午飯不超過5分鐘
手腕上的曬痕清晰可見……
這就是瀋陽故宮95後講解員
劉媛媛的夏季日常——
「請大家注意腳下,瀋陽故宮是建於清代的瀋陽古城中心,佔地面積6.6萬平方米。依照建築布局和使用功能,總共分為三路古建築……」7月11日,瀋陽故宮博物館講解員劉媛媛微笑著向遊客介紹。這樣的開場白,她每天會說上七八遍。今年是劉媛媛從事講解員工作的第四年,這位1996年出生、熱愛歷史的瀋陽姑娘告訴瀋陽晚報、沈報全媒體記者,「能把瀋陽故宮的歷史文化、瀋陽的歷史文化講給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的人聽,我很驕傲。」
忙碌:一天講解七八場顧不上吃午飯
「博物館8時30分開館,講解員提前半個小時到崗,到崗後進行補妝、更換工裝。每天,我們會在講解前做形體操、口腔操、講繞口令等,調整到最佳狀態投入到工作中。」8時30分,劉媛媛開始了一天的講解工作。她告訴記者,因為暑期將至,來沈的遊客逐漸多了起來,「忙的時候一天要講七八場,各個宮殿都走上七八圈,一圈講解下來一個小時,有時候忙得連午飯都顧不上吃,吃的話也是5分鐘解決。」
幾個月前的人流量並不大,劉媛媛笑言終於能好好吃午飯了,「不過進入夏天之後,各地來參觀的遊客也多了起來,講解需求增大,現在又恢復了老樣子。」
嚴格:無論多熱也要保持最佳姿態
七月的瀋陽,正午烈日當頭。在這樣的天氣下,劉媛媛頂著酷暑穿梭在古建築和展廳中,為往來的遊客耐心講解。「其實館裡很人性化,允許我們打傘講解,我也會做好防曬,但一夏天下來,手腕上還是會留下特別明顯的手錶曬痕。」
普通遊客在高溫下參觀一個小時,基本會汗流浹背,更別說穿著貼身旗袍、腳踩高跟鞋、一天要在戶外走好幾個小時的劉媛媛。對此她坦言,無論再累,自己也要保持最佳姿態,「我們和遊客的距離、手勢動作、蹲下、站起來都是有嚴格規定的,我們要時刻身姿挺拔,面帶笑容。」跟隨劉媛媛的腳步,遊客被清亮的聲音、豐富的講解內容深深吸引,忘卻了炎熱,沉浸在歷史的世界。
充電:每天堅持閱讀一小時豐富知識庫
從實習、培訓到成為一名正式講解員,劉媛媛覺得一路走來雖不易,但非常充實。從第一次講解的手足無措到如今的遊刃有餘,她經常會通過閱讀和學習來不斷提升自我,「每天我都會閱讀一個小時的專業書籍,給自己充電。疫情期間我還參加了2020全國博物館講解員線上培訓班,閉館期間也沒有荒廢業務。」
在瀋陽故宮舉辦的「雲遊博物館」直播活動中,劉媛媛變身「網紅」參與其中,線上直播的經歷也為講解工作打開了新領域。她說,講解員要「因人施教」,「遇到小朋友,語言上會更生動活潑一些;老年人的話,會放慢語速,更通俗一些;遇到比較博學的遊客,會講一些講解詞之外的東西,希望他們不虛此行。」
目標:做瀋陽文化的宣傳者和傳播者
談到自己加入講解員隊伍的初衷,劉媛媛告訴記者,「以前外出遊玩參觀博物館,我和家人也會邀請講解員進行講解,非常羨慕並且崇拜他們,可以為自己的城市代言。」
除了講解工作,遊客遇到困難時,劉媛媛會熱情主動上前幫忙,比如提行李、攙扶腿腳不好的老人、租遮陽傘等,「這些都是舉手之勞的小事,我們講解員不僅是瀋陽城市窗口的守望者和形象大使,更是城市文化的宣傳者和傳播者。我希望以熱情飽滿的工作狀態和溫馨的微笑感染來自五湖四海的遊客,讓大家感受這座城市的歷史與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