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6日,當我們走進「大清奠基地,兩代汗王都」的瀋陽城,除了能感受到北方的涼意,還能感受到,是這個當初盛京皇宮所在地濃厚的歷史韻味。
這一天,陳昇福元昌陳植濱、茶語網創始人張陽,帶著觀山、紫禁天香與憶百年紀念茶,拜訪了瀋陽故宮博物院原院長支運亭。幾人在一場觀山茶會裡,品鑑了紫禁天香,探討了在宮廷文化中,茶所具佔據的獨特位置。
「飲茶成為宮廷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歷朝歷代皆有的。」支院長談起茶和故宮,總是以平常心樂呵呵地說道。
一
兩個故宮一脈相承,茶品不可或缺
支運亭,這位戴金絲邊眼鏡、溫文和煦的老學者,我們親切地稱他為「支老」。
支老是瀋陽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國家文博研究員,國內著名的清史研究專家,曾任中國歷史學會清前史研究中心主任,中國紫禁城學會副會長,中國宮廷史學會副會長等。
借著這杯悠悠茶香,支老談起瀋陽故宮當初建造時的樣子。
「瀋陽故宮是清皇朝開國的標誌,要從近四百年前說起。努爾哈赤入駐瀋陽後,1625年在新都城裡興建皇宮,居住於此。後來皇太極續建,瀋陽城的宮殿也被稱為了盛京皇宮,這就是瀋陽故宮博物院的前身。」
「北京紫禁城是在明朝永樂年間1420年建成,比瀋陽故宮要早。清軍入關推翻明朝後,定都於此。清軍經過修繕後,繼續將紫禁城作為自己的宮殿。」這便是瀋陽故宮與北京紫禁城的因緣際遇。
清軍入關後,清朝皇帝並沒有拋棄瀋陽發祥地,而是常常東巡這關東紫禁城,並居住一段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北京紫禁城上好的字畫、瓷器,在瀋陽故宮也會有一份。
對於兩家故宮的關係,支老用「一脈相承」四個字形容。而談起茶,支老則用相融相成的態度去述說。「在互通的這些藏品中,我們會發現茶和茶器、為喝茶所設計的茶臺。其實那時候,茶早就已經是宮廷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正是因為茶在宮廷生活的「不可或缺」,帶著歷史傳承的符號。所以,當陳昇福元昌掌門人陳植濱,拿著與故宮出版聯合創製的紫禁天香來到這裡,支老爺子點了點頭,「把茶和故宮文化聯繫起來,這是一件很好的事啊」。
二
宮廷與茶如影隨形,不斷發展演變
「飲茶成為宮廷文化中的一部分,是歷朝歷代皆有的。」在支老看來,普洱茶存在於宮廷中,成為皇親貴胄的日常飲品,是一件悠久且平常的事。
清代時候,茶葉徵收範圍比前朝擴大了,在安徽、江蘇、江西、浙江、福建等地基礎上,還涉及到山西、雲南等。「得益於清朝收復三藩之地,雲南的普洱茶也被挖掘出來,還成為了清朝皇帝的必需品。」支老說道。
張陽先生交流道:「茶和宮廷文化的脈絡一直都在。一個方面,我國茶文化的不斷發展與豐滿;另一個方面,我們在看到茶文化傳播至日本、俄羅斯、歐洲等,其中部分也融進了宮廷文化中,繼續拓展、延續與發展。」
而今,在復興傳統文化的號召下,傳統文化類的官方IP嘗試以創新的方式,把傳統的歷史符號以年輕、創新的姿態走向世界。
茶作為文化傳承的載體與標誌,被鼓勵用在更多潮流的生活產品上。比如奔馳集團對梅賽德斯·邁巴赫的車內空間的設計上,特地添置了品茶的茶臺,令人眼前一亮。
三
老號普洱茶與故宮出版合作,是真好
在茶席之上、杯盞之間,支老談起清宮茶事興趣不減,「在清代的宮廷,皇室貴胄喜歡喝奶茶。那時候,奶茶的原料主要是黃茶與普洱茶,因此普洱得到了一個很好的發展。」
張陽先生交流道,「我記得是在1659年的清朝,普洱茶正式被列入朝廷案冊,指定為冬天專用茶。」可以看見的是,其後普洱的發展進入到一個頂峰時期。而易武,也迎來了一個高光時刻。
我們看見普洱老號的執著,多是站在過去的榮光歲月之上,對過去自己的產品有過「瑞貢天朝」的榮光時刻感到驕傲,但卻少有茶企能夠在榮光過後,與時俱進緊跟潮流,煥發第二春。
然而,陳昇福元昌是個例外。
抓住傳統文化復興的時機,故宮出版在機緣巧合之下遇見了陳昇福元昌。
觀山茶會中一直坐在旁邊,認真聆聽支老「上課」的陳植濱先生,如同一個小學生。然而談到福元昌時,他便挺起胸膛自信滿滿,著實可愛。
他說道:「在茶行業裡面,我們是真真正正、實實在在地做茶的。我們的茶口碑相傳,把品質做出去了,也經受住了故宮的考核。」(飛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