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故宮」,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其實,能稱之為「故宮」的,還有瀋陽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南京明故宮(又叫「南京紫禁城」),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是:瀋陽故宮。
清人繪《盛京宮闕圖》
瀋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位於遼寧省瀋陽市瀋河區。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距今近400年歷史,始建於後金天命十年(1625年)。清朝入關前,其皇宮設在瀋陽,遷都北京後,這座皇宮被稱作「陪都宮殿」、「留都宮殿」,後來就稱之為「瀋陽故宮」。
瀋陽故宮一共住過3位清朝皇帝: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
努爾哈赤把後金都城從遼陽向南搬到了瀋陽;努爾哈赤的兒子皇太極,則在瀋陽建立了清政權;最後從瀋陽出發進北京紫禁城的,是他的兒子福臨,他做皇帝時,才6歲。
1644年,是清朝順治元年,清朝的八旗大軍,開始向著長城向著北京推進。這一年,努爾哈赤的後代最終得了明朝天下。6歲的小皇帝福臨從此離開瀋陽的皇宮,住進了明朝留在北京的紫禁城。
瀋陽故宮自努爾哈赤後金天命十年也就是1625年始建,至乾隆四十八年即1783年基本建成,共經歷努爾哈赤、皇太極、乾隆三個建造時期,歷時158年。
瀋陽故宮佔地面積超6萬平方米,共有古建築114座、房間500餘間,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分為東、中、西三路。
東路為努爾哈赤所建的大政殿和十王亭。大政殿為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為皇帝舉行大型慶典和集會時使用,也是皇帝與八旗諸王和大臣議政之處。1644年,順治皇帝在此登基繼位。
瀋陽故宮歷史簡介
一、 關外時期
瀋陽故宮博物院原名「東三省博物館」,館址設於瀋陽故宮宮殿群中。瀋陽故宮,又稱盛京皇宮,在清代尚有盛京宮殿、陪都宮殿、留都宮殿或奉天宮殿之稱謂。
其始建於努爾哈赤時期的1625年,建成於皇太極時期的1636年,後經康熙、乾隆時期的改建、增建,形成了今日有宮殿亭臺樓閣齋堂等建築100餘座、500餘間,佔地面積達6萬平方米的格局面貌。這是清王朝的第一座大氣莊嚴的帝王宮殿建築群,具有濃鬱多姿的滿族風格和中國東北地方特色。
清寧宮裡的皇太極畫像
瀋陽故宮是在明王朝走向衰弱,滿族不斷崛起的歷史背景下創建的。1625年,努爾哈赤出於戰略考慮,瀋陽為都城,並在瀋陽舊城的中心,修建了議政之所——大政殿和十王亭,是為營建瀋陽故宮之開端。1626年努爾哈赤辭世,其與孝慈高皇后所生之第四子皇太極繼承汗位,續建了由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麟趾宮、關雎宮、衍慶宮、永福宮等組成的大內宮闕。
就是在這座宮殿裡,皇太極將女真改稱為滿洲,於1636年將國號改稱為「清」,並正式確定了宮殿之名。迄皇太極逝世止,盛京宮殿始終是清王朝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
二、入關之後
1644年,清遷都入關後,盛京皇宮成為「陪都宮殿」,以開國先皇「龍興重地」之宮闕聖跡的崇高地位,倍受清歷代帝王特殊的重視。在1671年至1829年的150年間,康熙、乾隆、嘉慶、道光四朝皇帝曾先後10次東巡,拜謁祖先陵墓,瞻仰先皇的舊宮聖跡和遺物,以抒發對祖先開國創業功德的仰慕之情。
為供東巡盛京的皇帝和后妃居住之用,乾隆帝對盛京皇宮進行了多次改建和擴建,形成了先皇舊宮與皇帝行宮並存的特色;其增修的西路建築,又使瀋陽故宮擁有了東中西三路建築中軸對稱的新格局。
不僅如此,乾隆帝還源源不斷地從北京運送來洋洋大觀的皇家珍寶於此貯藏,以示「不忘根本」,使瀋陽故宮成為當時與北京宮苑和熱河行宮齊名的清代皇家三大文物寶庫之一。
三、清亡之後
辛亥革命後,根據《清室優待條件》,瀋陽故宮仍作為「皇室產業」歸「盛京內務府辦事處」管理。1924年10月,馮玉祥將軍發動「北京事變」,重新頒布的《修正清室優待條件》規定,一切皇產歸國民政府,奉天省政府接管瀋陽故宮。1926年11月16日,在奉天宮殿的遺址上,正式成立了東三省博物館籌辦處。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它的職能從這時起發生了根本的轉變。
瀋陽故宮成為博物館是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不僅是我國早期建立的博物館之一,而且是東北三省首家公立博物館。此後,瀋陽故宮又經歷了奉天故宮博物館、日偽佔領時期的「皇產」、遼寧省立民眾教育館、國立瀋陽博物院等不同的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瀋陽故宮博物院作為建立在宮殿遺址基礎上的歷史、藝術性質的博物館,於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1年,正式定名瀋陽故宮博物院。
2000年,瀋陽故宮成為首批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2004年7月1日,作為明清北京故宮的擴展項目,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8次會議上,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瀋陽故宮院藏文物珍寶展是集故宮院藏服飾、琺瑯器、書畫、雕刻品、漆器、瓷器等門類藏品之精粹,藏品中包含十分豐富的宮廷藝術品,反映了中國明清時期生產工藝的水平。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和研究價值,是國家首批5A級旅遊景區。
恢宏的建築
瀋陽故宮按照建築布局和建造先後,可以分為3個部分:
一、大政殿與十王亭
東路——努爾哈赤時期建造的大政殿與十王亭。於1625年開始創建,是皇帝舉行「大典」和八旗大臣辦公的地方。
大政殿
大政殿為八角重簷攢尖式建築,殿頂滿鋪黃琉璃瓦且鑲綠色剪邊,十六道五彩琉璃脊,大木架結構,榫卯相接,飛簷鬥拱,彩畫、琉璃以及龍盤柱等,是漢族的傳統建築形式;但殿頂的相輪寶珠與八個力士,又具有宗教色彩;大政殿內的梵文天花,又具有少數民族的建築特點。在建築布局上,大政殿與十大王亭組成一組完整的建築群,這是清朝八旗制度在宮殿建築上的具體反映。
大政殿門裙板與外簷柱
二、中路——大清門、崇政殿、鳳凰樓、清寧宮等。於1627年至1635年建成,是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后妃居住的地方。
中路全景
大清門
崇政殿
崇政殿御路
崇政殿內景
崇政殿全景
鳳凰樓於1627年至1635年建成,是當時皇帝進行政治活動和舉行宴會的地方。
鳳凰樓
清寧宮修在三點八米的高臺上,是五間硬山前後廊式建築,在東次間開門,寢宮和宗教祭祀連在一起,西屋內三面火炕和火地,窗從外關,煙筒設在後面,這是滿族的建築特點。這些宮殿鑲嵌的龍紋五彩琉璃,栩栩如生,雕刻彩畫精緻生動。
清寧宮內景
西路——戲臺、嘉蔭堂、文溯閣和仰熙齋等。於1782年建成,是清朝皇帝「東巡」盛京(瀋陽)時,讀書看戲和存放《四庫全書》的場所。
戲臺
文溯閣
文溯閣匾額
整個建築設計和布局,反映了皇帝的所謂「尊嚴」和嚴格的封建等級制度。
三、其他建築
敬典閣
頤和殿內景
繼思齋內景
關雎宮裡間
關雎宮裡間
迪光殿內景
鳳凰樓脊獸
武功坊
日晷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封建統治者建築這樣規模的宮殿,給勞動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痛苦和災難,驅使成千上萬的工匠和農民,日以繼夜的勞動,木材要到渾河上遊的叢山峻岭的原始森林去砍伐,磚瓦要從三百多華裡的海州(今遼寧省海城)燒制,耗費無數人力畜力運到瀋陽。
瀋陽故宮的每座殿宇,一磚一瓦,一石一木,都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和血汗,修建這座宮殿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無法統計,僅用磚瓦一項就折銀六十八萬兩,約合當時四十五萬貧苦農民一年的口糧。
滿族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