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
蔣氏是個深謀遠慮的人,他不但在國民政府撤退的時候,帶走了很多文化、科技領域的人才,還下令把華夏文明結晶的許多珍稀文物運送出去,以免在戰火中毀於一旦,或落入他人之手。
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
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
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除此之外,還有來自南京中央博物院籌備處的文物853箱,以及來自瀋陽故宮、熱河行宮、國子監等其它地方的文物482箱。
這些文物分幾批運送到臺灣,每次運送都有國民黨兩名少將一級的軍官親自押送,到場有三方交接。
蔣經國下令,所有文物必須有三個少將在場嚴格密封,啟封時三個部門的負責人在場。如有丟失和損壞,軍法從事。
1957年,在有關部門組織下,部分文物開始對外展覽。
1962年,國民黨決定在臺北建造故宮,選址在臺北基隆河北岸士林區外雙溪,當年即破土動工。
1965年臺灣故宮(故宮博物院)竣工,總面積將近16公頃,依山傍水、宏偉壯觀。
既然是故宮,建築風格也是中國宮殿式建築,主體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外面看只有兩層,內部結構卻有4層。
整棟建築白牆綠瓦,因為梅花是謂"國花",全院呈梅花形。
其中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珍稀文物多達80多萬件,文物保有量可謂空前絕後、獨一無二。
最老的故宮——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之所以最老,是因為它建成時間最早,是明清兩代皇帝辦公居住的地方,大家都把它叫紫禁城。
既然是中國最高統治者居住的地方,建築規模是最大的,建築材料是最考究的,建築工藝是最好的。
北京故宮位於北京城中軸線的中心,不僅是中國皇宮建築的精品,同時也是迄今為止世界上規模最大古建築(群)之一。
北京故宮位居世界五大宮的首位(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北京故宮始建於明成祖永樂四年(1406年),全部建築仿造當時的南京故宮,工期長達14年(一直到1420年)。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目前中國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故宮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民間都傳說有故宮的殿宇宮室一共有9999間半,被稱為"宮殿海洋",氣勢宏偉,蔚為壯觀。
北京故宮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四周城牆高達10米,城外的護城河寬達52米。
紫禁城內的主體建築分為內宮和外殿兩部分。
外殿部分包括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是朝廷舉行重大活動和儀式、開會的場所。內殿則由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部分組成,是皇帝和自己家屬生活的地方。
最孤單的故宮——瀋陽故宮:
說它最孤單,是說它因為位置偏僻,文物保有量少,客流量相對於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來說要少的多。
瀋陽故宮不用問,肯定是位於遼寧瀋陽,坐落在瀋陽市的瀋河區,它是中國僅存的兩大宮殿建築群之一,瀋陽故宮也叫盛京皇宮。
東北是滿清的發祥地,瀋陽故宮是滿清統治者沒有入關前建造的皇宮,建造於公元1625年,距今已經有390多年歷史。
瀋陽故宮佔地面積六萬多平方米,全院共有古建築114座,500多間,大多都保存完好。
不過瀋陽故宮的藏品被滿清皇帝帶到北京一部分,被國民黨帶到臺北一部分,亂世流離一部分,留在那裡的文物已經少的可憐。
儘管如此,這裡收藏的文物也是稀世珍寶,比如努爾哈赤的劍,皇太極的腰刀和鹿角椅等都絕無僅有,價值連城。
但因為其歷史悠久,瀋陽故宮仍然是國家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還在2004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無論是瀋陽故宮還是北京故宮的建造都說明一個真理,歷代封建統治者打天下就是為了奴役人民,自己縱情享樂的。
他們名義上是為了拯救天下蒼生,是替天行道,其實都是為了家族和集團的利益。
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那些統治者在飽經戰亂後,不去休養生息、不管百姓死活,去大興土木,大建朝堂,給天下百姓帶來了深重的苦難。
北京故宮建造的時候,所用的「金磚」都來自千裡之外,所用的木材更是要翻山越嶺到西南邊陲去採伐,動用的勞工多達上億人次。
他們不管是盛夏還是嚴冬,都要在這裡像奴隸一樣為統治者勞動,受盡苦難。
因此可以這樣說,故宮的一磚一石,都浸透了百姓的血汗。
金碧輝煌、富麗堂皇的故宮,除了是古代工匠的"智慧結晶",也都凝結了勞動者的斑斑血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