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
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之所以叫故宮有過去的皇宮之意,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
北京故宮於公元1406年興建,耗時十四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距今已經六百年了。它是明成祖命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造的,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呈長方形,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還有護城河,總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5萬平當米。故宮有七十餘座大小宮殿,九千餘間房屋。城內建築由外朝和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的中心是「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這是明清兩代舉行盛大典禮的地方。內廷中心是「後三宮」,即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是皇帝居住的正宮。
北京故宮與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裡姆林宮並稱為世界五大宮,故宮還是五大宮之首,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委員會曾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家具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北京故宮是漢族建築的精華,故宮的建築群中無不體現了漢式宮殿的特點:
首先故宮建築取坐北朝南的方向,這要求在施工前立華表確定方向。其次故宮的平面布局是以太和殿為主體,將諸多殿堂、樓閣、臺榭、廊廡、亭軒、門闕等建築左右對稱排列。宮殿都是以木構架支撐,柱底下有石柱礎,磚修牆體北、西、東三面維護,坐北朝南,屋頂蓋金黃色琉璃瓦。而且屋頂正脊兩端的正脊吻和垂脊吻上有陶質獸頭裝飾,戧脊上還裝飾有若干陶質蹲獸。
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也是臺灣最大規模的博物館。座落於臺灣省臺北市,於1962年興建,1965年建成,總佔地面積16萬平方米。這一點上就可以看出於北京故宮的差距了,北京故宮是古代建築,佔地面積龐大,而臺北故宮是現代建築,佔地面積僅有北京故宮的五分之一多一點。
臺北故宮雖是現代建築,但也是仿造的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的樣式,主體建築有四層,白牆綠瓦。正院前的廣場還豎立著五間六柱沖天式牌坊,整體建築顯得莊重又不失典雅,極具中華民族特色。
臺北故宮的藏品包括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舊有的藏品,且大都是藏品中的佼佼者,精華中的精華,除了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的藏品外,海內外各界人士也向臺北故宮捐贈了許多文物,共約70萬件,包含了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瑯器、雕刻、雜項、刺繡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可謂是豐富。當然北京故宮的藏品種類也不少,有繪畫、法書、碑帖、銅器、金銀器、漆器、琺瑯器、玉石器、雕塑、陶瓷、織繡、雕刻工藝、其他工藝、文具、生活用品、鐘錶儀器、珍寶、宗教文物、武備儀仗、帝後璽冊、銘刻、外國文物、其他文物、古籍文獻、古建藏品等25大類,其中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現有藏品總量已達180餘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