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雖然不及北京故宮,但頗多精品。臺灣文物專家們從中挑選了十件,取名「故宮十大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雖然不及北京故宮,但頗多精品。臺灣文物專家們從中挑選了十件,取名「故宮十大國寶」:
1 散氏盤
此為西周晚期青銅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盤高20.6釐米,腹深9.8釐米,直徑54.6釐米,地盤直徑41.4釐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約,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線條婉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2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汝窯為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此盆高6.7釐米,深3.5釐米,長23釐米,寬16.4釐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可惟獨此盆光潔無紋,充分展現了制瓷工藝對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3 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
壇城(Mandala)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結構的法器。這件壇城是達賴喇嘛五世於清朝順治九年(1652)送給順治皇帝的禮物,高14.8釐米,直徑32.4釐米,通體鍍金,並以綠松石鑲嵌,極為珍貴,由此可見清朝與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聯繫。
4 松山行旅圖
範寬是北宋中期著名畫家,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這幅作品為設色絹本,高206.3釐米,寬103.3釐米,由上而下分為三段,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主體是氣勢雄渾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隊商旅奮力趕路,在巨山的襯託下顯得極為渺小。此畫原本不知作者是誰,後來被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霖燦發現畫右下角樹葉中有範寬的籤名。據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員透露,該隱藏在樹葉中的籤名最先是被一個工友(清潔工)首先發現的。
5 早春圖
據說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現任館長石守謙最喜歡的一幅畫。這幅作品屬於設色絹本,長158.3釐米,寬108.1釐米,作者為北宋時期著名的宮廷畫師郭熙。
6 萬壑松風圖
此畫長188.7釐米,寬139.8釐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畫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橫跨南北宋兩代,是中國畫史上承上啟下的人物。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期的作品,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為「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
7 快雪時晴帖
這是王羲之致朋友的簡訊,他在一場大雪初晴之時想起了遠方的朋友,原帖長23釐米,寬14.8釐米,內容如下: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王羲之的作品已無真跡傳世,這是唐代的摹本。乾隆皇帝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的《伯遠帖》同列為三件稀世珍寶,珍藏於他的書房「三希堂」中。另兩幅字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8 國子監刊本《爾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學府——國子監刊印,保存完整。國子監自五代開始刊刻經籍,但如今五代與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見。這部南宋時代的《爾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書規模的重要物證。值得一提的是,古書的字體與刊印形式也如藝術品一般有其風格演變的歷史。這部《爾雅》的字體端莊有力,版面寬大疏朗,又稱為宋刻大字本,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9 藏文大藏經
藏文佛經的裝幀形式不同於漢族人習慣用的佛教經本,而是以經葉、經版和經衣組成。經葉呈長方形,一張張疊成一摞,上下以經版夾住,然後用絲帶紮緊,並附上白色哈達,最後以黃綾經衣包裹,成為完整的一函經篋。這種經本形式源自印度,為西藏佛教沿用,稱為「梵夾裝」。此為清朝的收藏,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的經葉,正反兩面均以金泥正楷書寫,每函300~500葉不等,經葉依次序疊放後,邊緣即呈現金泥彩繪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吉祥結等8種圖案。
10 帝鑑圖說
這是張居正為當時年僅10歲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所編的教科書,每段故事先錄一段簡短的史傳記載,再翻譯成當時通行的白話文,於文末提醒為政之方,通俗易懂。「臺北故宮」所藏《帝鑑圖說》共兩冊,是清代內府的圖繪寫本,色彩鮮豔,製作精美。依製作人員的年代判斷,應該完成於鹹豐十一年(1861)之後。
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根據普通民眾的推舉,評選出了「票選十大國寶」,其中僅一件和專家評選重合,顯示了臺灣民間對待文物的態度和專家有著顯著的不同:
1 翠玉白菜
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最受人喜愛的藏品,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匠人巧妙地運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變化,雕出一株渾然天成的白菜,白嫩的菜莖,翻卷的菜葉以及葉片山的昆蟲,均栩栩如生。傳說這是清末瑾妃的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昆蟲象徵多產,祈願多子多孫。
2 龍形佩
中華民族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佩玉的習俗,這組以青綠玉雕成的龍形佩產自戰國時代,長20.5釐米,寬7.8釐米,厚0.75釐米。像這樣尺寸如此之大而又保存完好的佩玉實屬罕見。
3 大雁玉帶飾
長11釐米,寬6.4釐米,正面以多層次鏤空技法,呈現大雁穿梭於河塘葦叢間的景況,塑造出線條層疊的豐富空間。背面則由銅製帶扣,供穿系革帶之用。這件作品既有元朝帶飾的橢圓造型,又只呈現大雁而無獵鷹,可能創作於元明風格交替的時期。
4 清明上河圖
此為清院本(北宋張擇端原作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設色絹本,長1152.8釐米,寬35.6釐米。「清明上河圖」歷代有很多畫家相繼模仿,清院本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仿本,雍正皇帝下詔繪製,乾隆年間完成。此版本廣採各家所長,並增添了很多明清時代的特殊風格,如踏青、戲劇、猴戲、特技和擂臺等。
5 掐絲琺瑯天雞尊
為18世紀後期文物,銅胎,仿古銅器天雞尊形制,高25.8釐米,寬9.0釐米,最長處21.0釐米,重約3535克。
6 快雪時晴帖
與專家評選相同。
7 清高宗夏朝冠
這是乾隆皇帝的夏朝冠,又稱為涼帽。冠高14釐米,直徑28釐米,冠頂高12.4釐米。帽體以一種出產於東北的「玉草」編織而成,涼爽舒適。帽飾鑲嵌有東北出產名貴珍珠「東珠」。
8 乾隆香山九老
這件清朝木雕是廣東宮廷匠人楊維佔所作,高18釐米,寬9釐米。這件比一本書還小的沉香木上雕刻出9位老人在危巖壁洞邊的活動,形象傳神,巖壁間還刻有乾隆皇帝的詩句和印章。
9 多寶格
這是清宮內專門收藏各式珍玩的百寶箱,常被稱為「皇帝的玩具箱」。
10 漢六朝玉角形杯
玉角杯以溫潤的和田美玉製成,高18.3釐米,寬8.3釐米,造型模仿獸角,口沿寬,底部尖。杯的正面為龍紋,杯上雕有一龍頭,並以刻線的方式繪出龍身,杯底的龍尾則以浮雕的方式盤繞到另一側,靈活生動。
另外,沒有列出的重要文物還有很多,比如良渚玉琮、懷素《自敘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西周晚期毛公鼎等等。■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