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精品有什麼

2020-12-20 三聯生活

臺北故宮精品有什麼

2005-10-11 15:07 作者:袁越 2005年第38期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雖然不及北京故宮,但頗多精品。臺灣文物專家們從中挑選了十件,取名「故宮十大國寶」: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總數雖然不及北京故宮,但頗多精品。臺灣文物專家們從中挑選了十件,取名「故宮十大國寶」:

1 散氏盤

此為西周晚期青銅器,康熙年間出土,嘉慶年間被進貢上京。盤高20.6釐米,腹深9.8釐米,直徑54.6釐米,地盤直徑41.4釐米,重21312克。上刻西周晚期土地契約,共19行,357字。所刻文字線條婉轉靈動,是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2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汝窯為北宋徽宗朝的官窯,以天青釉色著稱於世。此盆高6.7釐米,深3.5釐米,長23釐米,寬16.4釐米,是精品中的精品。汝窯傳世作品不多,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有約20件,可惟獨此盆光潔無紋,充分展現了制瓷工藝對如玉釉質的無上追求。

3 鍍金鑲珊瑚松石壇城

壇城(Mandala)是藏傳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結構的法器。這件壇城是達賴喇嘛五世於清朝順治九年(1652)送給順治皇帝的禮物,高14.8釐米,直徑32.4釐米,通體鍍金,並以綠松石鑲嵌,極為珍貴,由此可見清朝與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密切聯繫。

4 松山行旅圖

範寬是北宋中期著名畫家,此圖是他傳世的惟一真跡。這幅作品為設色絹本,高206.3釐米,寬103.3釐米,由上而下分為三段,分別代表前、中、後的距離。主體是氣勢雄渾的主峰,高不可攀,中景有一隊商旅奮力趕路,在巨山的襯託下顯得極為渺小。此畫原本不知作者是誰,後來被臺北「故宮博物院」研究員李霖燦發現畫右下角樹葉中有範寬的籤名。據一個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研究員透露,該隱藏在樹葉中的籤名最先是被一個工友(清潔工)首先發現的。

5 早春圖

據說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現任館長石守謙最喜歡的一幅畫。這幅作品屬於設色絹本,長158.3釐米,寬108.1釐米,作者為北宋時期著名的宮廷畫師郭熙。

6 萬壑松風圖

此畫長188.7釐米,寬139.8釐米,是宋朝另一位著名畫家李唐的作品。李唐橫跨南北宋兩代,是中國畫史上承上啟下的人物。這幅作品是李唐在北宋畫院時期的作品,李唐表現石面質感的用筆稱為「斧劈皴」,是其筆法的一大特色。

7 快雪時晴帖

這是王羲之致朋友的簡訊,他在一場大雪初晴之時想起了遠方的朋友,原帖長23釐米,寬14.8釐米,內容如下:羲之頓首,快雪時晴,佳想安善,未果為結,力不次。王羲之頓首,山陰張侯。王羲之的作品已無真跡傳世,這是唐代的摹本。乾隆皇帝將此帖與王獻之的《中秋帖》、王的《伯遠帖》同列為三件稀世珍寶,珍藏於他的書房「三希堂」中。另兩幅字帖現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8 國子監刊本《爾雅》

此刊本由南宋最高學府——國子監刊印,保存完整。國子監自五代開始刊刻經籍,但如今五代與北宋的刊本已不多見。這部南宋時代的《爾雅》是孤本,也是研究五代刻書規模的重要物證。值得一提的是,古書的字體與刊印形式也如藝術品一般有其風格演變的歷史。這部《爾雅》的字體端莊有力,版面寬大疏朗,又稱為宋刻大字本,是難得一見的精品。

9 藏文大藏經

藏文佛經的裝幀形式不同於漢族人習慣用的佛教經本,而是以經葉、經版和經衣組成。經葉呈長方形,一張張疊成一摞,上下以經版夾住,然後用絲帶紮緊,並附上白色哈達,最後以黃綾經衣包裹,成為完整的一函經篋。這種經本形式源自印度,為西藏佛教沿用,稱為「梵夾裝」。此為清朝的收藏,泥金寫本藏文甘珠爾經的經葉,正反兩面均以金泥正楷書寫,每函300~500葉不等,經葉依次序疊放後,邊緣即呈現金泥彩繪的法螺、法輪、寶傘、白蓋、蓮花、寶瓶、金魚、吉祥結等8種圖案。

10 帝鑑圖說

這是張居正為當時年僅10歲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所編的教科書,每段故事先錄一段簡短的史傳記載,再翻譯成當時通行的白話文,於文末提醒為政之方,通俗易懂。「臺北故宮」所藏《帝鑑圖說》共兩冊,是清代內府的圖繪寫本,色彩鮮豔,製作精美。依製作人員的年代判斷,應該完成於鹹豐十一年(1861)之後。

臺北「故宮博物院」還根據普通民眾的推舉,評選出了「票選十大國寶」,其中僅一件和專家評選重合,顯示了臺灣民間對待文物的態度和專家有著顯著的不同:

1 翠玉白菜

這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最受人喜愛的藏品,長18.7釐米,寬9.1釐米,厚5.07釐米。匠人巧妙地運用了玉料本身的色彩變化,雕出一株渾然天成的白菜,白嫩的菜莖,翻卷的菜葉以及葉片山的昆蟲,均栩栩如生。傳說這是清末瑾妃的嫁妝,白菜寓意清白,象徵新娘的純潔,昆蟲象徵多產,祈願多子多孫。

2 龍形佩

中華民族早在周代以前就有佩玉的習俗,這組以青綠玉雕成的龍形佩產自戰國時代,長20.5釐米,寬7.8釐米,厚0.75釐米。像這樣尺寸如此之大而又保存完好的佩玉實屬罕見。

3 大雁玉帶飾

長11釐米,寬6.4釐米,正面以多層次鏤空技法,呈現大雁穿梭於河塘葦叢間的景況,塑造出線條層疊的豐富空間。背面則由銅製帶扣,供穿系革帶之用。這件作品既有元朝帶飾的橢圓造型,又只呈現大雁而無獵鷹,可能創作於元明風格交替的時期。

4 清明上河圖

此為清院本(北宋張擇端原作 藏北京故宮博物院),設色絹本,長1152.8釐米,寬35.6釐米。「清明上河圖」歷代有很多畫家相繼模仿,清院本便是其中最著名的仿本,雍正皇帝下詔繪製,乾隆年間完成。此版本廣採各家所長,並增添了很多明清時代的特殊風格,如踏青、戲劇、猴戲、特技和擂臺等。

5 掐絲琺瑯天雞尊

為18世紀後期文物,銅胎,仿古銅器天雞尊形制,高25.8釐米,寬9.0釐米,最長處21.0釐米,重約3535克。

6 快雪時晴帖

與專家評選相同。

7 清高宗夏朝冠

這是乾隆皇帝的夏朝冠,又稱為涼帽。冠高14釐米,直徑28釐米,冠頂高12.4釐米。帽體以一種出產於東北的「玉草」編織而成,涼爽舒適。帽飾鑲嵌有東北出產名貴珍珠「東珠」。

8 乾隆香山九老

這件清朝木雕是廣東宮廷匠人楊維佔所作,高18釐米,寬9釐米。這件比一本書還小的沉香木上雕刻出9位老人在危巖壁洞邊的活動,形象傳神,巖壁間還刻有乾隆皇帝的詩句和印章。

9 多寶格

這是清宮內專門收藏各式珍玩的百寶箱,常被稱為「皇帝的玩具箱」。

10 漢六朝玉角形杯

玉角杯以溫潤的和田美玉製成,高18.3釐米,寬8.3釐米,造型模仿獸角,口沿寬,底部尖。杯的正面為龍紋,杯上雕有一龍頭,並以刻線的方式繪出龍身,杯底的龍尾則以浮雕的方式盤繞到另一側,靈活生動。

另外,沒有列出的重要文物還有很多,比如良渚玉琮、懷素《自敘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西周晚期毛公鼎等等。

閱讀更多更全周刊內容請微信掃描二維碼成為中讀VIP,閱讀期期精彩內容!

版權聲明:凡註明「三聯生活周刊」、「愛樂」或「原創」來源之作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未經三聯生活周刊或愛樂雜誌授權,任何媒體和個人不得轉載 、連結、轉貼或以其它方式使用;已經本刊、本網書面授權的,在使用時必須註明「來源:三聯生活周刊」或「來源:愛樂」。違反上述聲明的,本刊、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一道海峽分割了兩岸,  無數「國寶」也因此被典藏在了兩家「故宮博物院」內,  一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一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指明清皇帝的居所紫禁城。1924年,馮玉祥發動北平事變,「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宮。1925年故宮博物院宣告成立,開放銅器、書畫、瓷器等陳列室。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全面展現了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歷史以及其中60多萬件珍寶的故事,其導演周兵之前曾執導紀錄片《故宮》。在2009年《臺北故宮》上映之前,新京報記者與拍攝了兩座故宮的周兵聊了聊。新京報:對於臺北故宮,人們按照思維慣性,會認為當年大量的精品都在那裡。
  • 揭秘: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相比較,哪個故宮收藏的文物更有價值?
    故宮文華殿現在是陶瓷館,有四五件常設汝窯展品,包括最著名的三足樽和三足承盤。陶瓷館展品400多件,精選自故宮35萬件陶瓷館藏,我感覺是全球展示陶瓷類別最全的常設展……連商周白陶都有,其他官窯民窯品種就不說了。
  • 來自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的碰撞
    臺北故宮位於我國臺灣省臺北市,臺北故宮修建於近代,在當時主要是為了存放來自於大陸的珍貴文物。而北京故宮有著很長的歷史,走進故宮就會感到濃濃的歷史感,這種歷史感是臺北故宮不能比擬的。臺北故宮建築風格奇特,從外形看還是十分漂亮的,雖然面積沒有北京故宮大,可以藏品質量也是很高的。一說當年蔣介石撤往臺灣是命人將大批的寶物精挑細選,選了很多精品運往臺灣,甚至說到北京故宮裡只有一個空故宮而沒有文物。圖中的翠玉白菜就是臺北故宮藏品,可以說是國寶級的藏品,甚至看白玉白菜需要排隊觀看。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上世紀六十年代建成的,一建成就大辦展覽、廣作宣傳,而恰好那段時間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沒有得到全面清理,因此也無法對外開放。這一對比之下,臺北故宮的文物就「搶眼球」得多,再加上刻意的宣傳,便造成外界有了「故宮精品盡在臺北」的錯覺。 不過,李秀恆也聲明,在單院長的眼中,臺北故宮確實有一些上等文物,例如宋元書畫、五大官窯、琺瑯彩瓷器等,還有幾件青銅器。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著名節目主持人白巖松說:"由於歷史的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今天就來說說臺北故宮博物院。一、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有什麼不同?
    北京故宮北京故宮是中國最後兩個封建王朝明朝和清朝的皇宮,之所以叫故宮有過去的皇宮之意,舊稱紫禁城,位於北京市中心,這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築的精華,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築之一。北京故宮於公元1406年興建,耗時十四年的時間才得以建成,距今已經六百年了。它是明成祖命人以南京故宮為藍本建造的,東西寬753米,南北長961米,呈長方形,四周有高10米的城牆,城外還有護城河,總佔地面積達到了72萬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為15萬平當米。故宮有七十餘座大小宮殿,九千餘間房屋。
  • 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相比,哪個故宮的藏品更具價值?竟然……
    這個數量在大陸僅次於北京故宮(40),超過國博(23)。臺北故宮共有元以前繪畫574件(不包括南薰殿宋以前帝後像),加上南薰殿,數量上遠遠超過北京故宮,其他各大國內省級博物館估計有其零頭的零頭就不錯,但北京故宮在頂級藏品上略微強一點點。
  • 臺北故宮有三寶,你知道是哪三寶嗎?
    大陸人去臺灣,一般來講沒有什麼特殊的事情,都會去臺北故宮博物院,而臺北故宮博物館裡有一些文物是需要排隊參觀的,其中就有翠玉白菜、東坡肉石,而排隊的多是大陸去臺灣旅遊團,翠玉白菜、東坡肉石、毛公鼎也被稱為臺北故宮博物館的鎮館三寶。
  • 首都的故宮,和臺北的故宮有什麼不同?驢友:差別真大!
    首都的故宮,和臺北的故宮有什麼不同?驢友:差別真大!在我們中國福原遼闊的土地之中,有著數以萬計的歷史遺蹟,其中最著名最標誌性的建築物,要屬我們首都北京的故宮了吧。小編小時候最大的夢想就是去首都的故宮看一看,出來工作之後有了一定的經濟條件之後,也有幸的參觀了首都的故宮,裡面的建築景觀與藏品都令人嘆為觀止。在我們中國,除了北京之外,在臺灣省的省會臺北也有一個故宮,這讓不少驢友們都好奇,首都的故宮和臺北的故宮有什麼不同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聊一聊,這其中的差別吧。
  • 瀋陽故宮、北京故宮、臺北故宮三個故宮各有什麼特色?
    故宮指的是皇帝住的地方,也叫皇宮,可臺北皇宮並不是皇帝的居所,它比較特殊,臺北故宮確切地講應該是叫博物館,裡面收藏了大量的稀世珍寶。經過十一年的修建,北京故宮建成,朱棣也終於圓了他回北京的夢。故宮大多修建寬大壯麗,這樣才能顯示出天子的尊貴和氣派,唐初駱賓王有詩云:「山河千裡國,城闕九重門。不睹皇居壯,安知天子尊?」,這正是要通過故宮的氣派來顯示皇家的無上尊貴。
  • 臺北故宮北院150件精品首次同時「出宮」赴南院展出
    (圖:臺灣《聯合報》/臺北故宮 提供)中新網6月27日電 據臺灣《聯合報》報導,臺北故宮南院6月29日起舉行「泥土的坐標」院藏陶瓷展,300件南北院展品中,150件來自北院,13件汝窯名瓷也首次同時「出宮」。該展策展人、臺北故宮助理研究員翁宇雯形容,臺北故宮南院300坪(1坪約等於3.3平方米)展場等於「一坪一精品」。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由於歷史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對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容。
  • 中國為什麼會有三個故宮,瀋陽故宮、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
    三個故宮分別建造於不同的歷史時期,都是歷史的見證。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1948年底,國民政府軍隊在內戰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日暮途窮,蔣氏不得不考慮退路,把寶島臺灣作為自己的避風港。那些運送出去的文物,就有很多來自北京故宮。其實在全面抗戰之前,國民政府已經把故宮裡的很多珍寶運出,以防落入日寇之手,沒想到時局如此不利,國寶很快又要面臨轉移命運。據統計,國民黨在離開大陸前,運到臺灣的故宮文物一共有2900多箱。
  • 兩岸故宮PK:北京勝在底蘊歷史 臺北贏在服務營銷
    上周,兩岸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發生了一場有趣的隔空對話。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接受媒體訪問時說,大家對北京故宮有個誤解,以為「珍貴文物都去了臺灣」,其實不然,北京故宮不但藏品數量遠遠多於臺北,而且精品也非常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馮明珠就此回應,兩岸「各擅勝場,無需比較」。  兩岸故宮確實沒必要分個高下,不過,相信普通人都很感興趣,兩邊各有什麼特色?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之說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到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有多少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
    有人說,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臺北故宮時刻提醒著我們的同胞,我們的根源在哪裡,根在哪裡?
  • 臺北故宮博物院: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臺北的魅力!
    故宮絕對是值得一去的地方,除了廣為人知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故宮有太多的珍寶,是我見過的珍品最多的博物館,展出的器物保存完好,檔次很高,不愧是皇家收藏,真是當時全國文物的精華都運來臺灣了。據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要看完的話要很多很多年,所以展出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們去的時候正好碰到唐伯虎書畫展,真跡多多啊! 看完故宮真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啊!臺北的魅力,我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因為有故宮博物院,這個集中華瑰寶的地方,所以建議至少流出半天時間慢慢體會。故宮博物院到藏品真是嘆為觀止,分為書畫,瓷器,擺件等,分為三層樓。
  • 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哪裡的國寶多?
    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北京,一個在臺北。上世紀三四十年代,為躲避日本侵略的戰火,北京故宮博物院中的一部分珍貴文物遷出,幾經輾轉,1948年遷往臺灣。於是就有了臺北故宮博物院,其文物珍品中,有90%來源於北京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