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絕對是值得一去的地方,除了廣為人知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故宮有太多的珍寶,是我見過的珍品最多的博物館,展出的器物保存完好,檔次很高,不愧是皇家收藏,真是當時全國文物的精華都運來臺灣了。據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要看完的話要很多很多年,所以展出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們去的時候正好碰到唐伯虎書畫展,真跡多多啊! 看完故宮真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啊!臺北的魅力,我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因為有故宮博物院,這個集中華瑰寶的地方,所以建議至少流出半天時間慢慢體會。
故宮博物院到藏品真是嘆為觀止,分為書畫,瓷器,擺件等,分為三層樓。這輩子都沒看見過唐寅真正都作品,這次恰逢博物院唐寅畫展,首先當然是看看江南四大才子的作品啦,見到好多好多唐伯虎都作品還真是有點興奮呢。另外一個展區還有清朝大臣寫給皇帝都奏摺,其中就有富康安寫給乾隆皇帝都奏摺。亮點就是皇帝的硃批,寫了四個字,朕知道了。大臣在奏摺中的字真是漂亮整齊,皇帝的硃批卻是潦草隨意。可以看出來大臣對皇帝的恭敬。聽介紹,大臣的奏摺都是有大臣親自撰寫,裝訂,上封條的。讓我不的不佩服這些大臣的水平啊。其他的珍寶也都是嘆為觀止。據說這些只是一部分,每三個月換一次,要換三十年才是一個輪迴。
故宮博物院裡面也不讓拍照,裡面都是一些老祖宗的破罐破瓦,各種藝術品。三大鎮店之寶為:1、西周毛公鼎;2、翠玉白菜;3、肉形石。「翠玉白菜」原是清朝永和宮的陳設器,相傳為光緒的妃子瑾妃的嫁妝之一。白菜寓意清白純潔,翠綠葉片上雕塑兩隻象徵多產的螽斯,祈願能多子多孫。玉雕師運用玉石自然天成的色澤分布,琢碾出一棵鮮活欲滴的白菜。「翠玉白菜」一直是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超人氣明星,居國寶排行榜的第一名,跟「肉形石」一樣全年無休,故宮不敢隨意換展品,即使國外也有大博物館想借展,故宮也都回絕。許多島內外遊客一進故宮,就先問「翠玉白菜」放在哪裡裡,一定要看過「翠玉白菜」才覺得不虛此行。
這是一座建在山前的古典宮廷式建築,沿著大理石的欄杆和石階拾級而上,就到了博物院的平臺,簡單拍照後,存包、買票、租講解器,就可以進去了。一層是古文、書籍、字畫等,尤其四庫全書和藏文大藏經,是這裡的珍品,展廳內有視頻錄像可以觀看。二層是主要是玉器和陶器,都是清廷貴族的收藏精品,一個小小的鼻煙壺展區簡直顛覆了鼻煙壺在我心中的印象。三層展出青銅器和館藏珍品,珍品便是肉形石和翠玉白菜,肉形石真是活靈活現的展示出了工匠手法的精湛,嘆為觀止啊!
曾經我對青銅器不是很感興趣,但是據我們幾千年前的各式各樣的青銅器皿,還是讓我為之一振,不愧是老蔣搬來的。另外還要說說故宮裡面的觀眾體驗,你可以在平板終端上看到各種展覽,並且可以以遊戲的方式體驗歷史。青色的琉璃瓦,黃黃的城牆,金光閃閃的「天下為公」鑲嵌在漢白玉牌樓上,這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
它雖然沒有北京故宮那麼宏偉,但它有著一種讓人說不出的情感。說到臺北故宮不得不說到它過去的歷史。在上個世紀,中國戰火不息,為了讓文物保存下來,因此出於無奈,在莊嚴的帶領下將部分文物遷至臺灣,所以才建了如今的臺北故宮。走進故宮,映入眼帘的就是鎮館三寶之一的毛公鼎。
毛公鼎是西周時期的一件寶物。看,在鼎中寫滿了字,這裡積滿了多少勞動人民的汗水。旁邊人山人海,我出於好奇也跟著人群擠了進去。哇,新鮮剛出爐的白菜,似乎上面還冒著熱氣呢!你如果不認真看,肯定看不出來是玉雕的。菜莖上有些泛黃,反而讓人感到更為真實。白菜上還有一隻蚱蜢和一隻蟈蟈。相傳這是瑾妃娘娘的嫁妝。白菜寓意著清白,昆蟲象徵著多產,祈福新婦能子孫眾多,我情不自禁地讚嘆起來。這就是聞名中外的臺北故宮鎮館三寶之一——翠玉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