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談成語 小詞彙裡藏著中華大文化

2020-12-18 新民晚報

圖說:臺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今天在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 來源/學校供圖(下同)

如何用一個成語故事「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今天,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創設者周功鑫教授走進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並給學生們帶來了首部以成語故事作為普及中華文化的全面載體的叢書《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在周功鑫看來,小小的成語是一把打開文化「大門」的神奇鑰匙,背後「具有史實的內涵」。

從成語故事「解」開歷史密碼

時空穿越回戰國時期,一場風雲際會的筵席包含了多少值得深入探究的歷史密碼?在今天的講座中,周功鑫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完璧歸趙」講起,把聽眾帶回了「成語故事的那個時代」,將戰國時期衣、食、住、行及生活場景的圖像徐徐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這樣的故事在周功鑫教授主編的這套叢書裡還有許多。叢書圖文並茂地將文化元素「復刻」出來。

周功鑫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創設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有著40多年的博物館工作經歷,她自然對「國寶」們諳熟於心。在講解「完璧歸趙」成語故事的時候,她一邊講解,一邊提醒學生們千萬別「輕易錯過」書上的插畫。「圖畫中的細節皆可一一考據。比如,故事中盛食物的『豆』,圖案原形就來自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皿——『錯金卷龍紋豆』,而大家完全不會注意到的壓在蓆子的四角、圓圓的銅器名為『席鎮』。」

學生們紛紛驚呼「大開眼界」,表示被中華文化魅力折服,心中升起了一股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周功鑫認為,知識瑣碎、資訊泛濫的年代,青少年需要通過系統、針對性的深入閱讀,建立起中華歷史和中華文化的清晰框架。

圖說:講座後,周功鑫和學生們交流

曾經創設兒童文物研習營

周功鑫從20多歲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在她的帶領下,臺北「故宮」變得越來越「年輕」,文創產品贏得了全球的好評。2011年6月,她牽頭將分隔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兩個月的時間裡吸引50多萬觀眾。她還開啟了兩岸「故宮」互訪之先河,推動了海峽兩岸文物文化交流事業。

在周功鑫看來,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博大的視野、精深的內涵,應該創設一些適合兒童的活動,將中華民族歷代先人所創造積累的豐厚文化深植到孩子們的心裡。因此,她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時,創設各項教育推廣活動與志願者團隊,推動多項國際與兩岸重量級展覽及學術研討活動。「對孩子來說,文物是有距離的。但是,讓博物館活起來,能讓文化進入孩子們的心裡。」

臺北故宮博物院對觀眾實行分齡、分眾,也就是將觀眾按照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教育認知背景去設計不同的活動。周功鑫創設了「活動與創意」兒童文物研習營,讓孩子在活動中既動腦又動手,「活」起來的文物讓孩子們從一開始的單純好奇,到之後的積極探索,直至最後主動自發學習。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成語成為孩子歷史文化的啟蒙
    新華社上海11月2日電(王宛藝 郭敬丹)成語故事如何化身一把「鑰匙」,開啟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大門?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在上海宋慶齡學校的「宋慶齡講壇」上,就「從成語故事中學中國歷史文化」這一主題,與約1300名中外師生展開互動交流。
  • 讓中華文化滋養青少年心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周功鑫主編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可說創造了一種範式,一則成語故事、一本精美圖書,其人物衣飾、空間擺設、使用器具,甚至畫面上的植物,都於史有據,努力復原成當時的生活情景。潛移默化2012年周功鑫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時,便萌生出版文化叢書的想法。
  • 卓訓教育對談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讓年輕人喜歡歷史是我的責任
    隨後,這位年輕的女士從講解員、館長文秘、展覽教育組組長一路升任,直到被馬英九親自聘為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這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就是周功鑫院長。2020年初,卓訓教育和周功鑫院長建立了深度合作,面對卓訓教育提出的「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喜歡歷史」的問題,周院長在深度採訪中給出了她的答案。從入行開始,周功鑫院長一共為臺北故宮前後工作了三十一年。
  • 專訪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翠玉白菜人氣高因為一般人看得懂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視覺中國 資料「就故宮整體而言,它的收藏是非常多元多樣的。當時運到南方的藏品,是從藝術史的角度選擇了被認為是精品的文物南遷。但現在的北京故宮也徵集了很多文物。」11月13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在上海國際童書展上出席了「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系列叢書的新書首發活動。
  • 操辦全世界最成功的展覽——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後,一直強調把臺灣本土文化和藝術融入臺北故宮的收藏,試圖通過強調臺灣本土歷史割裂與大陸的聯繫。2006年1月,扁系人馬林曼麗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與北京故宮合作時,用詞不無傲慢:「對大陸北京故宮,與其說合作不如先競爭,我相信臺灣故宮的優勢要勝過北京。
  • 「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資深故宮人
    新任「閣員」名單中有不少是校內學者,而「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也將由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長周功鑫出任。將擔任故宮院長的周功鑫算是老故宮人,她由導覽工作作起,隨後擔任第一任院長蔣復璁的秘書,其後並擔任故宮展覽組組長,在故宮的資歷有27年之久。
  • 讓中華文化滋養青少年心靈
    ——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來源: 新華網)兩岸需要建構文化交流大平臺(聲音)  國民黨前主席、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連戰所率臺灣各界人士參訪團12日到京參訪。13日下午,臺灣參訪團成員和大陸數十位兩岸問題專家共聚一堂,圍繞「同擔民族大義,共謀民族復興」主題座談。座談會間隙,臺灣參訪團成員、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 臺北故宮"前掌門"來鄭傳經
    11月26日下午,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周功鑫來到河南博物院,為現場近千聽眾分享了40多年在博物館界傳播中華文化的經驗。 周功鑫曾兩度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工作,其中2008年至2012年受聘為院長,任內不僅促成了《富春山居圖》在臺北的合璧展出,也用全新的文創和展覽理念將臺北故宮帶到了一個新高度,該館不僅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的前十名,「朕知道了膠帶」、「翡翠白菜雨傘」等文創產品也聞名世界。 講座結束後,周功鑫接受了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的採訪。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去中國化」?新院長竟然說不排除在故宮裡建...
    隨著臺灣行政機構改組,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與媒體茶敘時表示,上任後的重要任務是讓故宮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 「本土化」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外界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的擔憂。現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
  • 韓國瑜盼文化再造城鎮 為臺北故宮南院衝人氣
    華夏經緯網1月7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國民黨臺灣地區領導候選人韓國瑜6日至臺北故宮博物院參訪,前臺北故宮院長周功鑫也特別到場,陪同韓國瑜參訪館內文物,包括北宋定窯、北宋汝窯、大雅齋款瓷器、以及館內珍藏的水墨畫等多項文物,韓國瑜忍不住讚嘆,「真的一天都看不完!」。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改名降級?民進黨自斷中華文化根脈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被改名降級?  據臺媒報導,在民進黨當局推動「行政組織改造」的過程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將不但會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而且還將會遭到降級處理,從原先直屬臺灣行政主管部門,降格改為隸屬文化主管部門,由二級機關轉為三級機關,此舉被視為民進黨當局「去中國化」的又一重大部署。  消息傳出,輿論譁然,臺當局文化主管部門和臺北故宮博物院連忙出來「滅火」,表示沒有定案。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大小樂玩誠邀M•E學院寒假獻禮】公益微課聽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講述最美中國歷史
    當孩子想學圍棋時,她給孩子找到最棒的圍棋大師,當孩子想學經濟學的時候,她找到自己的上市公司董事朋友給孩子講解經濟……現在就有這麼一個站在別人肩膀上的機會,1月16日起,連續4個周六,臺北故宮博物院長,為你講述最美的中國文明……2016年寒假,大小樂玩攜手M • E學院送給您和孩子的最好禮物~~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世今生(圖)
    至5月底,13491箱故宮文物先後分5批運離北平,由北而南,而西南,與這座承載千年中華文化的古都漸行漸遠。  抗戰結束後,遷往內陸的文物於1947年12月悉數回到南京朝天宮。  1948年11月,國共徐蚌戰爭打響,南京動蕩不安,國民黨政府預備從東海岸撤退至臺灣,行政院向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註:易培基被控監守自盜罪,1933年辭職)下達緊急命令,要求其為北平故宮博物院精品文物編制一份名錄,安排飛機分批運往南京。  11月10日,故宮博物院理事長翁文灝邀集朱家驊、王世傑、傅斯年等常務理事在其家中召開緊急會議,主張將故宮文物疏散運臺。
  • 讓中華文化滋養青少年心靈(看臺灣)
    周功鑫主編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可說創造了一種範式,一則成語故事、一本精美圖書,其人物衣飾、空間擺設、使用器具,甚至畫面上的植物,都於史有據,努力復原成當時的生活情景。  潛移默化  2012年周功鑫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時,便萌生出版文化叢書的想法。31年博物館工作經驗,讓她非常看重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容易被忽略,因為他們要考試、要升學。
  • 臺北故宮博物院: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臺北的魅力!
    據說故宮博物院的文物展出的只是一小部分,要看完的話要很多很多年,所以展出的都是精品中的精品,我們去的時候正好碰到唐伯虎書畫展,真跡多多啊! 看完故宮真感覺中華文化之絕妙啊!臺北的魅力,我想有一個很大的因素就是因為有故宮博物院,這個集中華瑰寶的地方,所以建議至少流出半天時間慢慢體會。故宮博物院到藏品真是嘆為觀止,分為書畫,瓷器,擺件等,分為三層樓。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華五千年文化的魅力
    故宮內是不能拍照的,東西是輪番展示的,所以不可能在同一天內看到所有的寶物。如果想要看翡翠白菜需要和人群打個時間差還算我們好運排了20分鐘終於看到了。160門票+100語音講解器,記得要帶證件抵押。雖然不是在原來地方了,房屋也是新的,但完全無法掩蓋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的魅力。布展做得相當棒,有很強互動性,很能增加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