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臺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今天在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 來源/學校供圖(下同)
如何用一個成語故事「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今天,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創設者周功鑫教授走進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並給學生們帶來了首部以成語故事作為普及中華文化的全面載體的叢書《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在周功鑫看來,小小的成語是一把打開文化「大門」的神奇鑰匙,背後「具有史實的內涵」。
從成語故事「解」開歷史密碼
時空穿越回戰國時期,一場風雲際會的筵席包含了多少值得深入探究的歷史密碼?在今天的講座中,周功鑫從大家耳熟能詳的成語「完璧歸趙」講起,把聽眾帶回了「成語故事的那個時代」,將戰國時期衣、食、住、行及生活場景的圖像徐徐地展現在孩子們面前。這樣的故事在周功鑫教授主編的這套叢書裡還有許多。叢書圖文並茂地將文化元素「復刻」出來。
周功鑫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創設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有著40多年的博物館工作經歷,她自然對「國寶」們諳熟於心。在講解「完璧歸趙」成語故事的時候,她一邊講解,一邊提醒學生們千萬別「輕易錯過」書上的插畫。「圖畫中的細節皆可一一考據。比如,故事中盛食物的『豆』,圖案原形就來自現藏於上海博物館的青銅器皿——『錯金卷龍紋豆』,而大家完全不會注意到的壓在蓆子的四角、圓圓的銅器名為『席鎮』。」
學生們紛紛驚呼「大開眼界」,表示被中華文化魅力折服,心中升起了一股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周功鑫認為,知識瑣碎、資訊泛濫的年代,青少年需要通過系統、針對性的深入閱讀,建立起中華歷史和中華文化的清晰框架。
圖說:講座後,周功鑫和學生們交流
曾經創設兒童文物研習營
周功鑫從20多歲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在她的帶領下,臺北「故宮」變得越來越「年輕」,文創產品贏得了全球的好評。2011年6月,她牽頭將分隔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兩個月的時間裡吸引50多萬觀眾。她還開啟了兩岸「故宮」互訪之先河,推動了海峽兩岸文物文化交流事業。
在周功鑫看來,中華傳統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博大的視野、精深的內涵,應該創設一些適合兒童的活動,將中華民族歷代先人所創造積累的豐厚文化深植到孩子們的心裡。因此,她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時,創設各項教育推廣活動與志願者團隊,推動多項國際與兩岸重量級展覽及學術研討活動。「對孩子來說,文物是有距離的。但是,讓博物館活起來,能讓文化進入孩子們的心裡。」
臺北故宮博物院對觀眾實行分齡、分眾,也就是將觀眾按照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教育認知背景去設計不同的活動。周功鑫創設了「活動與創意」兒童文物研習營,讓孩子在活動中既動腦又動手,「活」起來的文物讓孩子們從一開始的單純好奇,到之後的積極探索,直至最後主動自發學習。
新民晚報記者 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