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功鑫近影。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封面。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內頁。
學者講歷史故事會是什麼樣?周功鑫主編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可說創造了一種範式,一則成語故事、一本精美圖書,其人物衣飾、空間擺設、使用器具,甚至畫面上的植物,都於史有據,努力復原成當時的生活情景。
潛移默化
2012年周功鑫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時,便萌生出版文化叢書的想法。31年博物館工作經驗,讓她非常看重青少年教育。「青少年容易被忽略,因為他們要考試、要升學。但他們恰恰處於價值觀需要建構的年紀,需要優良的讀物。」當然,她還有另一個「野心」,藉助青少年喜愛的漫畫形式講故事的同時,她還想畫出中國式漫畫。
初創並不順利,周功鑫本想直接從當下青少年喜歡的動漫開始,但她的工作團隊花了很多時間溝通,仍然沒有頭緒,無法做出她滿意的作品。於是她想,為什麼不從她最熟悉的圖書開始呢?2014年,經過各種打磨,《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第一套10冊《戰國成語與趙文化》面世了。
這套圖文並茂的成語故事,畫面精美,更特別的是故事後的注釋。以《鷸蚌相爭》為例,看完前邊的故事,再細讀書後的注釋,可以了解到,第六頁中燕國官員所戴的是玄端冠,那是戰國時期官員常戴的頭冠樣式;第七頁中燕昭王身邊擺著的是銀首人俑銅燈,在河北平山縣出土,現藏於河北省文化研究所;燕昭王坐席邊圓圓的器物是席鎮,為了固定鋪席不要亂翹,如今湖北省博物館有藏……
精益求精
周功鑫說,「看了這本書,我不僅希望他們了解這個成語,我還想讓他們借著成語了解趙文化、秦文化,讓他們系統地學習中國文化。」說起這個創意,她說出書前她到大陸的兩所學校交流,講到戰國時人們流行的「曲裾深衣」,參考的是湖南長沙出土的彩繪木俑,當場有聽眾問:「為什麼不放在書裡呢?可以讓讀者了解更多。」
於是,一則成語故事,就變成一個中華文化的全面載體:人物、器物可考,有詳細的城郭圖、精緻的時光軸,背後的參考書目簡直像學術論文。周功鑫說,她想讓全家人來讀這本書,「孩子看成語故事,家長看歷史背景,了解中國那個年代的生活美學。
然而,「讓歷史上真正出現的事物,回到它的場景中去」,實在並不輕鬆。在周功鑫為此創辦的小皮球文創公司裡,有兩位工作人員專門負責做考據。在這個崇尚快餐式文化的年代,他們用一年時間才出版了一套書。按照規劃,他們要出版15套計150冊的「圖說成語」,之後是「圖說中華人物」介紹名君名臣、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等。說到這裡,30多歲的小皮球文創公司執行長陳紹誠開玩笑:「搞不好,出到清朝時我連孫子都有了。」
多元呈現
幸而,隨著駕輕就熟,周功鑫說,他們出版速度已經加快,同時也著手製作動畫片。小皮球的團隊非常年輕,一半以上的人只有20多歲。周功鑫說:「我也有意培養年輕人。因為文化工作是長期的,把他們培養起來,由他們再培養未來的年輕人,文化傳承才會永續。」
當然,周功鑫笑說,這些年輕人畫得很好,但習慣了畫西洋動畫或者日本式漫畫。「我想要的是中國式漫畫。所以不斷和他們說,不對,鼻子太大,中國人不是這樣子。畫秦人,就讓他們看看兵馬俑;畫南方人,就乾脆讓他們看看周邊的人什麼樣,就知道怎麼畫了。」她說,「我們這麼長期地畫下來,讓外國人也懂得,這就是中國式漫畫。」
市場反響不錯,第一套書很快就賣出數千套,去年在大陸出版的簡體版獲評「上海好童書」。除了紙質圖書,線上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也在緊鑼密鼓製作過程中,預計今年9月正式推出。
周功鑫說,數千年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資產,如何讓這份蘊涵先人智慧與創意的豐厚資產,透過更具廣度和深度的推廣,內化成年輕一代的想法、視野及作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圖片均來自網絡)
本報記者 吳亞明 孫立極(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圖說中華文化Online」在兩岸上線
新華社臺北11月14日電(記者劉歡 左為)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帶領創意團隊,經過4年努力打造的中華文化在線多媒體交互式學習平臺「圖說中華文化Online」,於11月初正式上線。該平臺結合動畫、遊戲以及互動文物學習等多元媒介內容,讓更多年輕人有興趣去長期系統地認識與學習中華文化。
臺北故宮前院長周功鑫介紹中華文化在線多媒體交互式學習平臺「圖說中華文化Online」。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周功鑫14日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一網絡平臺是在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基礎上打造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目前已經推出兩套,分別是關於戰國時期的趙文化和秦文化,以成語故事的形式呈現,內容涵蓋關鍵戰役、重要人物以及藝術發展等。即將推出的圖書包括戰國時期的楚文化、齊文化各十個成語故事,以及韓、魏、燕等文化合併成的十個成語故事。戰國之後,還將推出漢代五十個成語故事。
「圖書出版後頗受歡迎,有許多家長打電話跟我說,把一套圖書放在餐桌上,孩子一口氣看完,再要下一套。」叢書主編周功鑫說,期待讀者通過成語故事,對戰國及漢代的歷史、文化、生活美學及文物風格,乃至藝術風尚有一個全面及深度的認識。
11月14日拍攝的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執行長陳紹誠介紹說,「圖說中華文化Online」日前上線,內容力求做到「真」,圖像中的人物、場景、食、衣、住、行等皆經過嚴謹的考證,以期呈現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禮儀、時尚、藝術風格及文物背後的文化內涵。在製作上講求「美」,即中華之美,在圖畫設計上盡求合乎中國式樣與展現中國圖案和顏色風味。
陳紹誠說,為了做到「真」和「美」,保證動畫的正確和細膩,他們會為了一個畫面、人物的衣著等細節開會討論,花很多時間進行考究。希望通過細心製作,吸引民眾尤其是青少年去系統了解悠久浩瀚的中華歷史和文化。
周功鑫表示,叢書和網絡平臺的推出離不開兩岸合作。圖書方面和大陸的許多博物館合作,並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在大陸出版發行,網絡平臺方面與杭州的公司進行合作。「所謂』借古開今』,我們期待民眾通過認識中華文化豐富的內涵,從中獲得智慧與創意,一起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來源: 新華網)
兩岸需要建構文化交流大平臺(聲音)
國民黨前主席、兩岸和平發展基金會董事長連戰所率臺灣各界人士參訪團12日到京參訪。13日下午,臺灣參訪團成員和大陸數十位兩岸問題專家共聚一堂,圍繞「同擔民族大義,共謀民族復興」主題座談。座談會間隙,臺灣參訪團成員、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接受了本報記者採訪。
周功鑫表示,兩岸同根同源,中華文化是兩岸和全球華人共有的資產。民進黨在臺灣推動「去中國化」,已經讓臺灣一部分年輕人的觀念出現偏差。兩岸要共擔民族大義,實現民族復興,要善用中華文化的力量。弘揚中華文化,需要兩岸共同努力。她希望兩岸能一起建構一個大平臺,讓一般民眾尤其是年輕人可以輕鬆、系統、長期地學習中華文化,「認識中華文化,會提升人的智慧,也可以建立年輕人的文化認同和文化自信」。
周功鑫認為,數千年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是我們共同的資產,如何讓這份蘊涵先人智慧與創意的豐厚資產,透過更具廣度和深度的推廣,內化成年輕一代的想法、視野及作為,是我們共同的使命。
周功鑫說,今天大家一直在闡述一個概念,即兩岸在共同的血脈和基因傳承之下,如何大力推動中華文化?她認為,讓兩岸對中華文化有個深度的認識,無論是從傳統的人文面,還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面,甚至是從生活的層面,都會拉近彼此的距離。
提及民進黨當局不斷加大「去中國化」力度,試圖以釜底抽薪的方式切斷兩岸歷史聯結。周功鑫認為,這是在違背時代潮流而行,這條路註定越走越窄。因為中華文化幾千年都不曾中斷,裡面有多少人的智慧和奉獻。歷史告訴我們,只有更為開放,才能走得更深、更遠,才能走得更有遠見和視野。周功鑫說,「我一直認為,他們是在封閉自己的路,將來是走不通的」。
而對於大陸今年推出的《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即「惠臺31條」逐漸在兩岸經濟、文化、生活等方面持續發酵,周功鑫認為,兩岸只要多交流,彼此提供資源,未來所創造的成果一定是非常驚人的。她希望,未來通過持續的交流,兩岸民眾能夠創造出新的文化和成果。
(本報記者 王 平整理)(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博物館「活」起來
專訪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 讓博物館「活」起來
20多歲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從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她自嘲是「入宮」30年的資深「宮女」。銳意改革後,臺北故宮博物院變得越來越「年輕」——周末的全民派對、爆款刷屏的文創產業和「朕知道了」的表情包。她策展的「山水合璧」展,讓分開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首次實現「合卷」。
她就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教授。近日,周功鑫在上海接受了本報記者的獨家專訪。
周功鑫在給廣州日報讀者寫寄語。
文、圖/廣州日報駐上海全媒體記者賀涵甫、李曉璐
「入宮」30年的「網紅院長」
「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有中華文明可以說是一脈相承,從未間斷。在世界文明史中,這是何其的不易,又何等的壯麗,」話音未落,上海交通大學「文博講堂」的禮堂裡已經掌聲雷動。臺上的學者笑著向觀眾們微微鞠躬致意。
正在演說的,便是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教授,一個能讓博物館「變年輕」的「網紅」院長。演講後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周功鑫笑言,自己「入宮」三十餘年,是臺北故宮的一位資深「宮女」,她的身上早已深深地打上了臺北故宮的烙印。
陽明山,位於臺北市郊,紗帽山之東北,磺溪上源谷中。在這座以古聖大儒王陽明的名字命名的名山腳下,有一片仿製中國古代宮殿式樣的建築群——青石基臺上,莊嚴的漢白玉扶欄圍繞四周;飛簷側畔,淡藍色的琉璃瓦垂拱而下。這裡,便是蜚聲海內外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作為曾經這裡的「管家」,周功鑫對臺北故宮的一切如數家珍。
「目前,收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器物、書畫類文物5萬餘件,善本書籍近16萬冊,清宮檔案文獻38萬冊,目前大約總計69萬3000多件,」周功鑫介紹,臺北故宮博物院涵蓋的物質文化內涵包括陶瓷、玉器、銅器、漆器、琺瑯器和書畫等,「詮釋著華夏的文明之光」。
分離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合卷
2011年6月,兩幅分隔已經360多年,由浙江省博物館館藏《富春山居圖》(剩山圖)與臺北故宮藏《富春山居圖》(無用師卷)分別收藏的名畫首次合璧展出。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裡,50多萬觀眾紛至沓來,臺北故宮再度轟動華人文化圈。時任院長的周功鑫於兩年後再度執筆,主持策劃了「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這次與之合作的是浙江省博物院。
360多年的翹首與期待,一朝成為現實。展覽即將結束時,為回應觀眾高漲的熱情和需求,臺北故宮破天荒地表示將嘗試會動的《富春山居圖》,名為「山水覺——神會黃公望、山水新演繹」的多媒體裝置——用42臺投影儀把原畫作投射到5倍大,畫中的漁翁、扁舟等都可以「動」起來,觀眾身臨其境,仿佛舉手投足間便能與畫中景、景中人一同「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而「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則是周功鑫操盤的又一代表作。康熙和路易十四,兩個同一時代的偉大君王,在幾個世紀後,「相遇」在臺北故宮,這樣難得一見的歷史與文明的相互衝擊與激蕩,在展覽預告一經刊登便已經引起了巨大轟動,「很多人慕名從世界各地趕來看呢」,周功鑫對記者說。
「比照交織中,觀眾往往可收穫雙份信息量,對歷史有了縱深豐滿的感知」,而周功鑫攻讀法國巴黎第四大學博士學位時的畢業論文研究方向便是「聚焦17世紀的中西漆器」。或許,找到中西文明的異同點,讓彼此更好地直面審視與交融,這樣的策展理念,早已在周功鑫的心中落地生根並悄然滋長。
說到康熙帝,便不得不提到一卷「網紅」膠帶——「朕知道了」。2013年,臺北故宮的文創團隊以康熙皇帝批閱奏摺時的手跡作為藍本,設計出這個別出心裁的「小玩意兒」,一經推出便成為網絡爆款,在微博、微信多次被刷屏,時至今日,依然是不少年輕人喜愛的「表情包」。
讀者寄語
博物院「轟趴」成潮流
以「朕知道了」這個「網紅」創意為代表,近年來,臺北故宮一改自己原本「厚重」的形象,變得愈發「活潑」「輕快」,甚至還帶有些「萌」。
「年輕人喜歡動,而文物都是靜態,怎樣才能讓更多的年輕人到博物館來呢?」對於這個問題,周功鑫曾思考良久,終於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那就是——讓博物館「活起來」。
「我當時建議推出年輕人喜愛的活動樣式,結合故宮本身的特點,做一年類似嘉年華的活動。」周功鑫介紹,在她的提議下,臺北故宮推出了「周末夜藝文表演活動」,每周六晚上,類似大型狂歡趴。由不同年齡層的孩子表演包括音樂、舞蹈、戲曲、民俗技藝等。
「我們以與社會機構以及眾多非營利組織合作的方式進行募捐,這些經費最終會被用在包括參加『周末趴』的孩子身上。」「周末趴」系列活動推出不到兩年,就有超過20萬人次的觀眾來參加過這一「文化嘉年華」。如今,周末下午「進宮」,晚上「轟趴」已經成了很多臺北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而為了給觀眾更好的參觀體驗,臺北故宮對文物講解員的要求和培訓標準非常高。周功鑫自己便是從臺北故宮講解員一路成長為院長,因此她對這個直面觀眾的角色異常看重,並有自己不同的見解。
「不用專職講解員而用志願者,最大的困難就在於不易訓練和不好管理。因此,在報名成為我們講解員培訓前,我們會和每一個志願者確認他們參與至少100個鐘點課時的培訓。讓我感動的是,選擇留下的這些志願者有著極大的熱情和毅力,」周功鑫舉例說,曾有一位旅美的志願者,為了能體驗一回做臺北故宮講解員,專程請了大半年的事假留在臺灣,從培訓到上崗,全部完成後再回去。
文創產業將歷史教育無限延伸
要吸引年輕人進館,光有親切又淵博的講解員還不夠。從「朕知道了」膠帶到印著《富春山居圖》的筆筒;從畫著臺北故宮彩繪的唐裝到翠玉白菜外形的項鍊掛墜,周功鑫告訴記者,文創產業的意義不僅讓臺北故宮「更年輕」,增加與觀眾互動的機會,也讓歷史教育從館內向館外持續延伸。
在臺北故宮,記者還見過這樣一家餐廳:門口放著乾隆時期收藏字畫的複製品,進門就可以看到仿製的四庫全書。菜單被做成一幅典雅的收藏圖,每一種食材幾乎都能說出一些背後的故事——要麼在館內能找到相應的藏品,要麼就曾經在歷史上發生過什麼。
點上一壺香茗,再來一份以「翠玉白菜」、「毛公鼎」、「編鐘」為式樣製成的糕點,再來一碗以太極陰陽八卦裝盤的肉丸湯,合著古箏彈奏出的商羽音韻,書香雅樂,吃飯倒顯得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讓觀眾從飲食中領悟中華文化,而這或許也是臺北故宮文化創意的一個縮影。
在周功鑫看來,文創產業鏈上最關鍵的一環,便是創意,將某個歷史概念、圖像、故事,轉化為文創產業的活水源頭,需要靈感。「博物館內不同時代領域、內涵豐富的藏品,為創意產業提供了素材寶庫。」
2009年周功鑫啟動臺北故宮文創產業研習營計劃,跨界文化、創意、產業經營,每年一屆,邀請70多個產業核心團隊參與培訓,從服裝設計、琉璃工藝到陶瓷等器皿製作。研習營的效果一年後開始顯現,不少廠家主動要求成為故宮衍生品的合作廠商,臺北故宮商店禮品種類快速增至約4000種,產值從最初的3.6億飆升至9億元(新臺幣),到目前依然保持遞增。
三十多年的「宮女」生涯落幕,如今,雖然周功鑫已經離開了臺北故宮,但她仍堅持著那個美好的願景——臺北故宮不再是一個單純的博物館,而是幾代人都可以隨時徜徉於此的精神樂園。就像她在採訪中多次和記者提及的那樣,「欣賞故宮不是某一類人的特權,它屬於每一個公眾」。
對話周功鑫:用《野鴿子的黃昏》說服父親
廣州日報:您出身醫學世家,父親是著名醫生,後來怎麼會選擇了一個跨度這麼大的博物館領域?
周功鑫:父親確實希望我承接衣缽繼續學醫,但我從小就很獨立,對醫學興趣並不高,相反對人文、歷史、藝術等倒是非常喜歡。因此我大學並沒有遵從父親的意願讀醫科,而是選擇了輔仁大學法語系。
當然這中間和父親也有過一段「鬥爭」經歷。他和我冷戰過,但我放了一本《野鴿子的黃昏》。在他書桌上,他肯定是翻了,也應該是被我無聲的語言說服了。當然,最終我也沒有讓他失望。
廣州日報:據了解,臺北故宮對文物保護非常精細,一些珍貴書畫3-5年才輪展一次,您如何平衡文物保護和滿足觀眾需求?
周功鑫:根據文物保護慣例,年代越是久遠的書畫越是需要輪番展出,我們通過數碼電子視訊等高科技手段,實現觀眾動手跟名畫互動,觀眾可以觀看細部、翻頁、卷畫等,突破實體展示的藩籬,看到更深、更廣的書畫面貌,深度呈現名畫之美,建立博物館觀眾主動學習的嶄新模式。
廣州日報:這兩年您主要在做哪些工作?
周功鑫:卸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後,我回到輔仁大學擔任客座教授,並編撰了旨在青少年歷史文化學習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通過成語和圖片,生動地向孩子們傳播中華文化。(來源:廣州日報)
周功鑫做客上海交大堂·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
周功鑫與聽眾互動。 許婧 攝
中新網上海3月30日電(記者許婧)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30日晚間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帶來題為《華夏之美——臺北故宮肩負的使命:中華文化的傳播》的主題演講。
「世界古老文明中,惟有中華民族所創造的中華文化,一脈相承,不曾中斷,並屹立至今。」周功鑫從悠久歷史講起,從八千年的陶瓷文化——磁山文化、八千年的玉器文化——興隆窪文化、查海遺址,到四千多年的銅器文化——二里頭文化,她用幻燈片展示不同時期文化中的留存下來的精巧器物,帶領全場觀眾走進中華文化歷史長河。
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做客上海交通大學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 許婧 攝
隨後,周功鑫帶領大家走進海峽對岸另外一座「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擁有世界頂級品質的中國歷代文物收藏,高達70萬餘件的中國書畫、器物與圖書文獻等質量兼具的精緻文物。良渚文化玉璧、翠玉白菜、毛公鼎、蓮花式溫碗、快雪時晴帖、溪山行旅圖……一件件珍貴的藏品,不僅是有形的文化資產,更蘊藏了數千年人類文明的無形智慧。
周功鑫表示,臺北故宮尤其重視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以及文化的教育推廣,注重分齡、分眾的教育活動設計。一方面,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不同特色的導覽解說,是大家都能走進文化、理解文化;另一方面,分齡、分眾舉辦各類研習營,尤其注重設計「故宮周末夜」等年輕人喜歡的活動,創新展覽呈現方式,吸引年輕人走進故宮;第三方面,積極將科技媒介用於展覽,如2011年的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新媒體藝術展中所呈現的「山水化境」「畫史傳奇」;第四方面,創設文化創意產業研習營,為產業人員提供文化、藝術的學習,並讓中華文化與藝術成為他們的美感來源及創意的活水源泉。
周功鑫特別提到,兩岸故宮交流合作,創造了巨大效益和深遠影響。2009年2月14日至17日,兩岸故宮正式建立交流關係,帶動了兩岸博物館建立實質的交流與合作。2009年與北京故宮合作的「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2010年「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以及2011年10月「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這些合作展覽不但成就了故宮展覽的多元化,同時也提升了故宮在國際間的能見度。
從一名基層講解員,到一位令帶有深厚傳統的故宮「變身」網紅的最潮學者型管理者,周功鑫已在臺北故宮工作三十餘年。2012年7月,她辭去故宮院長職務,卸任後,依然利用在故宮工作中所累積經驗,不遺餘力地持續推廣中華文化。為了使更多青少年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她編制了《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這不僅是首部以成語為媒介推廣中華文化的書籍,同時提供了多層次知識,可用於青少年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習和參考。除成語篇外,周功鑫還計劃編寫出版人物篇,使讀者們從歷史的脈絡中,認識各種人物及其生活風貌、文化特質及藝術風尚等。
據悉,《圖說中華文化Online》正在規劃製作過程中,希望利用網絡科技的多元技術及豐富資訊容量,透過生動、有趣的動畫、圖像等多媒體設計及與社交媒體的結合,在網際網路效益下,向全球人士,尤其青少年推廣中華文化。
本次分享會是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的第四講,由上海交通大學主辦,由上海交通大學文化發展基金、上海名道文化發展中心、全國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上海高校博物館育人聯盟、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宣傳部、文明辦承辦。「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致力打造一座「可讀式」、「移動式」、「開放式」博物館,一場「歷史性」、「人文性」、「創新力」分享會,使觀眾們在世界各國的著名博物館館長及文博領域專家的精彩分享中,展開與世界、歷史以及自我的對話。自創立以來,「堂[TANG]」系列活動受到各界歡迎。今後,更多嘉賓及文化藝術領域知名人士將受邀走進上海交大,從更加豐富的藝術視角,與大家分享各具特色的精彩文化故事。(完)(來源:中國新聞網)
周功鑫做客「堂·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
央廣網上海3月30日(記者吳善陽 唐奇雲)前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今晚(30日)於上海交通大學做客「堂[TANG]·世界博物館館長文博講堂」,為眾人帶來題為《華夏之美——臺北故宮肩負的使命:中華文化的傳播》的主題演講。該文博講堂系列旨在使觀眾在各國著名博物館館長及文博領域專家的精彩分享中,展開與世界、歷史以及自我的對話。
肩負社會責任:分齡、分眾設計文教推廣形式
演講中,周功鑫帶領大家走進海峽對岸另外一座「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良渚文化玉璧、翠玉白菜、毛公鼎、蓮花式溫碗,快雪時晴帖、溪山行旅圖……除了70萬餘件的中國書畫、器物與圖書文獻等質量兼具的精緻文物,周功鑫強調的是,臺北故宮尤其重視自身所肩負的社會責任以及文化的教育推廣,一方面,注重志願者的講解定位和培養,針對不同人群設計不同特色的導覽解說,使觀眾都能走進文化、理解文化;另一方面,注重分齡、分眾的教育活動設計,兒童、青少年、成人、教室、婦女、長青與身心障礙者的導覽、研習與活動。
此外,聚焦設計「故宮周末夜」等年輕人喜歡的活動,創新展覽呈現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走進故宮;積極將科技媒介用於展覽,如2011年的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新媒體藝術展中所呈現的「山水化境」「畫史傳奇」;創設文化創意產業研習營,為產業人員提供文化、藝術的學習,並讓中華文化與藝術成為他們的美感來源及創意的活水源頭。
兩岸故宮同根同源 合作展覽提升國際能見都
海峽兩岸,兩座故宮,同根同源。據了解,兩岸故宮交流合作,創造了巨大效益和深遠影響。兩岸故宮合作包括2009年「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2010年「文藝紹興─南宋藝術與文化特展」、2011年6月「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以及2011年10月「康熙大帝與太陽王路易十四特展」等。其中,「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榮獲全世界最受歡迎的展覽第三名,榮獲美國博物館協會所評第一名。可見兩岸故宮合作展覽不但成就了故宮展覽的多元化,同時也提升了故宮在國際間的能見度。
卸任掌門人 繼續「圖說中華文化故事」
從一名基層講解員,到一位使故宮「變身」網紅的最潮學者型管理者,周功鑫於2012年7月辭去故宮院長職務後,依然利用在故宮工作中所累積經驗,不遺餘力地持續推廣中華文化。為了使更多青少年了解和傳承中華文化,周功鑫編制了《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這不僅是首部以成語為媒介推廣中華文化的書籍,同時提供了多層次知識,可用於青少年不同成長階段的學習和參考。
此外,除成語篇外,周功鑫還計劃編寫出版人物篇,使讀者們從歷史的脈絡中,認識各種人物及其生活風貌、文化特質及藝術風尚等。目前,《圖說中華文化Online》也在規劃製作過程中,希望利用網絡科技的多元技術及豐富資訊容量,透過生動、有趣的動畫、圖像等多媒體設計及與社交媒體的結合,在網際網路效益下,向全球、尤其青少年推廣中華文化。(來源:央廣網)
記臺北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周功鑫:大人物與「小人書」
本報記者 馮學知 文/圖
《圖說中華文化故事》,這樣一套書平常擺在書店裡多半不會有太多人注意,但在今年的臺北書展上,光顧這套叢書的讀者卻絡繹不絕。這套叢書的主編周功鑫女士恰巧也來到了書展,一場不期而遇的訪談就此展開。
在兩岸文化界,周功鑫的大名無人不知。她溫文爾雅,平易近人,是文博界的「大人物」。擔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期間,她成功策劃了數次轟動華人世界的大展,其中尤以將分隔360多年的《富春山居圖》合璧展出最為知名;她頂住壓力,開兩岸故宮互訪先河,推動兩岸文物交流。在周功鑫的主持下,臺北故宮躋身全球最受歡迎博物館前十名,並不斷刷新文創產值。普通人即使沒聽說過她本人,也一定聽說過她推出的臺北故宮文創產品——「朕知道了」膠帶。
不過,周功鑫最看重的倒不是過往轟動一時的「大新聞」,而是離任後推出的這套《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從2014年至今已推出《戰國成語故事與趙文化》《戰國成語故事與秦文化》兩輯。「利用像成語這樣的媒介把中華文化的種子撒到全球華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心裡去,給他們一個集知識、文化、品德、美學教育於一體的高質量輔助讀物。」周功鑫如此解釋出版這套叢書的用意。
周功鑫向記者介紹她主編的《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叢書。
無論是任職臺北故宮,還是執教臺灣輔仁大學,周功鑫都深感博物館教育對社會大眾的影響力。「故宮周末夜」「兒童藝術中心」「文創產業研習營」……周功鑫在任時推出的一系列文化活動打破了故宮與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藩籬,公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到的文化陶冶,讓周功鑫愈加堅定將中華傳統文化教育之路走下去。這一次,她把目標集中在兒童和青少年身上。
在周功鑫看來,兩岸、港澳乃至全世界的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識都很有限,尤其是臺灣近十幾年來「去中國化」教育造成的傳統文化斷層更為嚴重。「我們自己的基因裡就有中華文化,你對自己的文化都不了解,就沒法了解世界、了解兩岸,甚至也沒法了解自己。」周功鑫對此有著切身的體會,當年學法語立志走向國際,要做世界人,真正到國外走了一圈反倒成為傳統文化的積極支持者。「越是走出去,越能看清自己文化的根。」周功鑫認為,有類似體驗的臺灣人不在少數。
但是,如何引起年輕人的閱讀興趣呢?周功鑫想到了漫畫。然而,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講解成語故事的「小人書」在市場上早已汗牛充棟,周功鑫的書如何脫穎而出?
「大人物」編寫「小人書」,圖書的創作團隊堪稱豪華。為做出一本高質量的青少年讀物,周功鑫親自收集資料、組建團隊:不僅請來了歷史學家對於書中涉及的歷史故事進行初步編撰;還請來了兒童文學家,對於這些歷史故事在易讀程度上進行修改,使其更適合兒童閱讀;更是請好萊塢動畫分鏡師紀柏舟團隊精心繪製彩圖,給讀者營造看電影般的閱讀體驗。
貴在真實,一本書就是一個「紙上博物館」。在博物館界深耕多年,周功鑫深知「真實」的感染力,也把它定位為叢書最大的特點。她向記者舉例說,已面世的《戰國成語故事與趙文化》中,《完璧歸趙》教人分辨璧、環、瑗、玦及其各自含義,《邯鄲學步》配圖介紹了帶鉤、直裾短衣、曲裾深衣等知識點。哪怕是書中手繪人物託著的漆盒、席案上的食器,都分別標註參考「湖北江陵縣雨臺山354號墓出土漆盒」「上海博物館所藏錯金卷龍紋豆」,讓大小讀者對文物的地域性一目了然。
功夫不負苦心人。《戰國成語故事與趙文化》簡體版已經再版3次,繁體版再版2次,並在海外被翻譯成英語、韓語。相比銷量,讀者的反饋給了周功鑫更大的鼓勵。「常有家長給我寫信,告訴我孩子因為這套書開始喜歡聽故事、去博物館,還有什麼比這更讓人振奮的呢?」聊了半天,周功鑫只算「文化帳」,不算「經濟帳」。記者後來才了解到,為了支撐《圖說中華文化故事》一書的編寫工作正常進行,她甚至變賣了自己在臺灣的一處房產。
然而周功鑫想做的不只是出一套成語故事書,她還有更大的雄心。150冊「圖說成語」系列寫完之後,她還要寫「圖說中華人物」系列。除了出書,她還想把中華文化與現代科技結合起來,網絡互動學習平臺、大數據遊戲開發、VR(虛擬實境)博物館、3D列印文物……已年屆70的周功鑫談起這些新潮詞彙時如數家珍、眼裡放光。(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