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讓大眾文化滋養人的心靈

2020-12-22 人民網

  千古文人俠客夢,幾代人的青春裡都住著一個金庸。10月30日,作家金庸離世,感念他的文字迅速在朋友圈刷屏,懷念他的文章成為不少微信公號頭條選題,許多網友紛紛留言遙想當年讀他作品時的動人一刻。

  一個文化人的離世,引發如潮感懷,這本身就是一個值得思考的文化現象。如果不是被他的作品吸引過、感染過,如果他的作品不曾陪伴過自己的青春,人們不會對他如此感念。「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人們記誦這一嵌入14部作品首字的「名句」背後,正是金庸武俠作品作為一種大眾文化,產生的對讀者心情怡養、心智啟迪、心靈溫潤的影響。數十年來,金庸武俠作品一紙風行,深刻啟示我們,大眾文化作為與大眾精神生活息息相關的文化品類,更要以滋養人的心靈為己任。

  有人這樣回想:「多少『70後』『80後』曾在被窩裡、在課堂書桌下,閱讀金庸先生的小說。」有人這樣寫看他作品後的收穫:「這二十幾年,金庸的小說是我隨身攜帶、反覆閱讀最多的作品。所思所想每年都有不同,有純粹創作技藝方面的認知的變化,亦有文化歷史價值觀多個方面的新發現。」

  一些人急於評價說金庸的作品太「俗」,難登大雅之堂;一些人說他的作品堪稱經典,其文化底蘊與歷史深度開闢了大眾文化的新境界。相較於此,金庸作品讀者的留言與感想,道盡的是他的作品讓很多讀者不能忘懷這一不爭的事實。也許,對作品歷史地位與高度的評價,可以留給時間。但對於大眾文化作品來說,首先要能陪伴大眾、滋養心靈,這才是最關鍵的,也是最緊要的。

  可以說,金庸的武俠作品,以故事、以人物滋養著讀者的心靈。他寫的雖然是武俠小說,但他的群俠「更貼近於生活,更像是平民英雄,也有自身的愛恨糾纏,也有迷茫的困頓無助。但如羽化之蝶,歷盡劫波,終成大俠」。更重要的是,他的群俠,不少都有著一種卓然灑脫的精神人格,有著一種「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家國情懷,一種見義勇為、持守正義、重信然諾的世間道義,包含著積極的、健康的、向上的精神與價值理念。在相當意義上說,金庸運用的是武俠這一大眾喜聞樂見的題材,抒寫世道人心,浸潤著厚重的歷史與文化,承載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涵。

  「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夠溫潤心靈、啟迪心智,傳得開、留得下,為人民群眾所喜愛,這就是優秀作品」。金庸作品贏得大眾也從另一面提醒我們,那些機械化生產、快餐式消費的作品,那些是非不分、善惡不辨、以醜為美的作品,那些只寫一己悲歡、杯水風波的作品,或許能一時譁眾取寵,卻終因不能滋養人、感染人,而被大眾遺忘,更會被歷史塵封。

  金庸走了,但他留下了讀者眾多的作品。我們期待更多作家創作更多深受大眾喜愛的作品,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更好地陪伴人的成長、滋養人的心靈。

  《 人民日報 》( 2018年11月01日 05 版)

(責編:袁勃、黃策輿)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保護好傳承好歷史文化遺產
    加強考古工作和歷史研究,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裡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   聚焦制度建設,健全法律體系,加強逐層落實,完善監管機制,重視平衡發展,豐富利用形式,加大投入力度,才能更好地加強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 滋養民族心靈 培育文化自信
    你們離退休後仍心繫國圖發展和文化事業,體現了你們對「傳承文明、服務社會」初心的堅守。 110年來,國家圖書館在傳承中華文明、提高國民素質、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一代代國圖人為此付出了智慧和力量。在此,我向國圖全體同志致以誠摯的問候。 圖書館是國家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是滋養民族心靈、培育文化自信的重要場所。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致敬新時代最可愛的人
    您當前的位置 : 中國張掖網 >> 觀點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
  • 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基於「人民時評」與...
    被譽為「網上第一評」的「人民時評」是人民網於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網絡時事評論,一直以來是人民網與《人民日報》共享的欄目。2011年5月起,人民網進行新一輪改版,在人民網觀點頻道推出專屬的網絡評論專欄「人民網評」。 本文所研究的「人民時評」指《人民日報》評論版的「人民時評」欄目,「人民網評」指2011年5月人民網改版後觀點頻道的「人民網評」欄目。
  • 如何寫好時評?「人民日報評論」的優秀作品與你分享!
    閱讀好的時評文章,既能讓我們從中學到寫作的邏輯性、思辨性等知識,掌握好寫時評角度與構造論點的方法,又能讓我們了解如何把握社會熱點、找到寫評論的素材。 下面我們來共同來學習一下8月份的人民日報評論中的熱點時評。
  • 習近平:滋養民族心靈 培育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習近平給國家圖書館老專家的回信 習近平:滋養民族心靈 培育文化自信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2019年09月09日 19:50 來源:新華網 作者: 字號 內容摘要
  • 高考學生要向人民日報學寫文章
    《人民日報》為主的一些官媒等,他們不僅及時報導大事件、針砭時弊,而且嬉笑怒罵、貼近生活,真正成為傳播正能量、引領輿論、體貼百姓的好媒體,時評文章自然被高考命題組關注。2018年高考全國二卷的作文材料就是出自人民日報時評《警惕&34;》。要向官媒時評學立意,學擬標題、學素材運用等。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閱讀經典,成就「今典」
    近兩年,中國網際網路界最引人關注的現象之一,就是風起雲湧的「知識付費」。通過繳納一定的費用,用戶可以收聽收看包括經典作品在內的各種知識講座,甚至可以讓專家為自己答疑解惑。諸如《傲慢與偏見》《堂吉訶德》《巴黎聖母院》這些被認為「高冷」的文學經典,通過這一方式收穫了大批聽眾。而一位作家主講的關於《紅樓夢》的節目,更是創下2.2億人次的播放量。
  • 高考鮮活作文素材|人民時評10月硬核摘抄50句與微時評17則
    文末有完整電子版領取方式:人民日報時評10月硬核摘抄1、《掬水月在手》:她站在那裡,就是一首詩。喜愛古詩詞的人,可能都聽過這個名字——葉嘉瑩。這位「詩詞的女兒」,一生讀詩、釋詩、寫詩、講詩,與詩歌結下百年情緣。
  • 向人民日報學寫高考作文!滿分作文無非就是這4點
    2018年高考全國二卷的作文材料就是出自人民日報時評《警惕「注意力陷阱」》。 時評不僅是,更要向官媒時評學立意,學擬標題、學素材運用等。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從人民日報時評中學習的寫作方法。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使我們的文化符號充滿魅力
    對於文化產業來說,此舉有助於為IP建設樹立路標,從而構建屬於當代中國的文化符號。   當下文化語境中,IP的概念,主要指具有較大影響力的文化產品或文化形象。無論是商業博弈還是國家間文化軟實力的對比,一定程度都包括IP之間的競爭。比如,好萊塢電影就是依靠塑造眾多經典IP,吸引了全球數十億觀眾。
  •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時評】人民日報評論員:向新時代最美奮鬥者致敬 2020-11-27 18: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人民時評:涵養溫暖向上的大學之道
    可以說,大學有什麼樣的精神氣質,滋養出的學生就具有什麼樣的精神氣質;大學能捍衛什麼樣的價值追求,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就能涵養什麼樣的價值追求。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與師生座談時,曾引述這句古語,並語重心長地指出,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
  • 【高分模板】向人民日報學寫高考作文!這4點讓你作文得滿分!
    2018年高考全國二卷的作文材料就是出自人民日報時評《警惕「注意力陷阱」》。要向官媒時評學立意,學擬標題、學素材運用等。今天帶大家從四個方面來探討從人民日報時評中學習的寫作方法。文章合為事而作,須言之有物,須有靈魂,當對讀者有所啟發。高中生置身於網絡時代,信息瞬間觸達,在寫作訓練中應該著重培養有內涵的思維意識。
  • 博物館,換個姿勢走進千家萬戶(人民時評)
    博物館數量從改革開放初期的300多家增加到現在的5300餘家,免費開放的博物館不斷增多,為更多人「解封」展櫃裡的歷史、讀懂文物裡的故事提供便利。而現代科技的賦能,豐富了推介展覽的形式,突破了實體展館的時空限制。以配合疫情防控需要產生的「雲端博物館」為例,全國陸續推出2000餘個在線展覽項目,僅春節期間瀏覽量就超過50億人次。
  • 快向人民日報學習,這4點很重要
    近幾年高中生寫作文一定要關注最新實時熱點素材,尤其是重點關注《人民日報》為主的一些官媒等,他們不僅及時報導大事件、針砭時弊,而且嬉笑怒罵、貼近生活,真正成為傳播正能量、引領輿論、體貼百姓的好媒體,時評文章自然被高考命題組關注。
  • 申論大作文優秀結尾3大特徵,仿寫人民日報時評文章結尾4大要求
    申論大作文寫作在申論大作文寫作中,結尾往往很多人都不會去重視,認為閱卷老師在改試卷過程中,本身時間就很多。那麼我們今天就跟著人民日報時評文章來學習,申論大作文結尾是如何完成的?尋找重點二、如何跟人民日報時評文章學寫結尾?
  • 25個高考作文熱點話題(好題與時評)
    是人點亮人,點亮夢想》《教育的本質不是讓孩子聽話》《教育應是百花園》相關連結2020屆高三時評閱讀:教育之道(精選六篇,點評思路)2020高三作文備考熱點素材:「教育懲戒權」時評精選  8、開放(相關近義詞:科技、自信、走出去、引進來)  《越了解,越親近
  • 人民時評 | 讓民法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人民時評 | 讓民法典內化於心、外化於行 2020-06-13 0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民日報時評、妙詞、金句、美段集錦
    你好,珠峰新高度伴隨的時評妙詞、隊員金句、優美語段。 時評妙詞 我們已經出發。8848.86米不是終點,是起點。——《新華網》時評 用科技測量雄偉珠峰,用腳步丈量大千世界,用精神標註中國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