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融合背景下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基於「人民時評」與...

2020-12-17 人民網傳媒

摘要:本文基於對《人民日報》評論版「人民時評」欄目與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欄目在選題、評論風格等方面的內容分析,提出「人民時評」選題扣準時代脈搏,力求重大、深刻,立論多站在中觀高度;「人民網評」選題時效性、貼近性強,立論角度新穎,思想深刻。本文認為,二者的差異性體現出《人民日報》與人民網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的戰略考量。進一步提出,媒體融合背景下,人民網需要理順採編流程,融入中央廚房採編機制;發揮技術優長,彌補紙媒時效、數據等方面短板;轉化品牌優勢,繼承和發揚黨報風格,最終發揮黨報在媒體融合中品牌、組織、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後發優勢。

關鍵詞:媒體融合;評論;人民日報;人民網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發展的制高點上,對新聞輿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新聞評論作為媒體引導社會輿論、解釋公眾疑惑、回應公眾關切、凝聚社會共識的主要新聞體裁之一,是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黨報黨刊更應該重視評論工作,創新手段方法,在眾聲喧譁的輿論場中傳播主流聲音。

被譽為「網上第一評」的「人民時評」是人民網於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網絡時事評論,一直以來是人民網與《人民日報》共享的欄目。2011年5月起,人民網進行新一輪改版,在人民網觀點頻道推出專屬的網絡評論專欄「人民網評」。 本文所研究的「人民時評」指《人民日報》評論版的「人民時評」欄目,「人民網評」指2011年5月人民網改版後觀點頻道的「人民網評」欄目。「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既有《人民日報》評論權威、高端、專業的優勢,又展示出人民日報系新媒體的平民視角、立場、風格,同時二者依託各自傳播載體,存在諸多不同。媒介融合背景下,作為《人民日報》評論版與「人民網」觀點頻道的優質品牌,「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既錯位競爭又融合發展,為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範本。

一、對「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的內容分析

為探究《人民日報》評論版「人民時評」欄目(下稱「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下稱「人民網評」)在選題、評論風格等方面的差異性,本文選取2017年7月1日至2017年9月31日「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登載的評論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共獲得「人民網評」文章80篇,「人民時評」文章61篇。結合具體新聞實踐,將新聞評論的評論領域劃分為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民生、文化娛樂、教育6類,評論類型劃分為批評型、解說型、鼓舞型3類。獲得數據如下:

(一)評論領域

《人民日報》是黨的機關報,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以刊登重要時事新聞和政策信息為主,「人民時評」欄目充分表現了這一特徵,「人民時評」關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社會民生領域的評論佔24.5%,經濟領域評論佔21.3%,教育領域評論佔19.6%,政治、文化娛樂及軍事領域的評論比重分別佔14.7%、13.1%、6.5%,評論視野既兼顧各方又突出重點。具體來說,在社會民生領域主要關注養老、醫療等社會熱點問題,如09月26日評論《「通訊錄裡的父母」怎樣養老》;在經濟領域主要關注國家宏觀經濟和網際網路中興起的新經濟模式,如7月18日評論《把好金融風險防控每一道關》,7月12日評論《無人超市會開啟消費新時代嗎》,8月15日的評論《共享業態,多聆聽用戶心跳》;在教育領域集中關注改革改革、教育公平等議題,如7月14日評論《涵養溫暖向上的大學之道》、9月7日評論《讀懂「陪讀大軍」背後的教育焦慮》。

「人民網評」則充分體現了網際網路特徵,集中針對社會民生、文化娛樂領域的熱點問題展開評論,這兩方面的議題分別佔33.7%和37.5%,政治領域評論佔20%,經濟、軍事、教育等領域評論相對較少,分別佔3.7%、2.5%、2.5%。在社會民生領域,「人民網評」圍繞與百姓密切相關的話題展開評論,如9月6日評論《食品安全人民關天,沒人能夠矇混過關》等,在「文化娛樂」領域,「人民網評」重點圍繞娛樂圈、影視劇、電子遊戲等領域存在的問題展開批評,如「三評王者榮耀」系列評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二)評論類型

不同類型評論承擔著不同的語義和社會功能。批評型評論針對社會不良現象、傾向針砭時弊,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鼓舞型評論聚焦現實生活中的積極方面,有利於凝聚共識,形成積極的社會輿論;解說型評論對國家大政方針進行權威解釋,可以回應民眾關切,促進民眾對政策的認同。「人民網評」與「人民時評」在各評論類型佔比方面有較大區別,體現了二者在社會功能定位方面的差異性。

「人民時評」以鼓舞型評論為主,佔比達57.3%,解說型評論佔32.7,批評型評論僅佔6.5%。這與《人民日報》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相契合。如《總體規劃,繪就「新北京」》《輝煌中國,印刻在普通人心底》等頗具氣勢、文採,彰顯時代精神,起到溫暖人心的正面作用。

「人民網評」以批評型評論為主,佔比達43.7%,解說型和鼓舞型評論佔比較為均衡分別為25%和28.7%。人民網的受眾範圍則比較廣泛,且受眾更為年輕化,「人民網評」的影響力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其他網站、移動端的自發轉載。因此,相較於鼓舞型和解說型評論,批評型評論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如7月3日、7月4日,「人民網評」在連續兩天對騰訊旗下手機遊戲「王者榮耀」做出批評型評論後,騰訊股價隨即大幅下跌。騰訊控股7月3日早間收盤下跌2.85%,午盤一度跌超5%,收盤跌4%,市值在一天之內縮水1099億港元,盤中股價更是創出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7月4日早間,騰訊股價報263.2港元,跌2.23%,總市值24927.22億港元。

二、「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評論特色比較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在評論領域和評論類型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由於傳播載體、受眾等傳播要素的不同,「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各具特色。

(一)「人民時評」特色

紙媒新聞評論具有報紙傳播的優勢,如:思想表達和論證展開的深刻性、可保存性和可選擇性、閱讀的專注性等,但同時存在受眾反饋差、對讀者文化水平要求高、時效性弱等不足。「人民時評」充分發揮了紙媒的自身優勢,選題格調高,論證權威、深刻,同時兼具傳播力和可讀性。

1.選題扣準時代脈搏,力求重大、深刻

「人民時評」扣準時代脈搏,多選取社會生活中帶有根本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深入挖掘、評論,充分體現出《人民日報》評論重大、深刻的特色,但「人民評論」不是空喊口號、做官樣文章,而是小中見大,從小事中發掘重大意義。如「人民時評」9月1日評論《別讓外賣騎手「拿生命送餐」》,針對「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送餐外賣行業發生傷亡交通事故共76起」這一新聞事件展開評論,但評論並不僅僅停留在道德追問層面,而是探究外賣騎手交通事故多發背後的本質問題——激烈競爭的外賣平臺以及簡單粗暴的盈利模式,進而呼籲整個外賣行業行業告別野蠻生長,樹立起健康有序發展的新追求。「人民時評」的這一評論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觀點深刻、立論紮實。

2.立論多站在中觀高度

相較於「人民網評」,「人民時評」多站在中觀高度進行立論,這與紙質傳播載體本身便於思想表達、便於深度閱讀有關,讀者在精讀「人民時評」時,可以引發深度思考。如「海底撈後廚衛生問題」被曝光後,「人民網評」與「人民時評」分別進行了評論。「人民網評」的兩篇評論《讓陽光照進後廚,讓人民吃得衛生》《食品安全人命關天,沒人能夠矇混過關》在微觀層面,呼籲企業重視食品安全,加強食品衛生,而「人民時評」則將問題上升至中觀層面,在《打開後廚,讓食品安全看得見》一文中發出「各行各業的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層出不窮,但怎樣才能堅守住最根本的出發點」的追問,發人深省。

(責編:溫靜、趙光霞)

相關焦點

  • 全國黨報網站「媒體融合發展深度探索」優秀論文和優秀案例徵集通告
    各黨報社/黨報網站: 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第十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媒體融合發展、建設全媒體成為我們面臨的一項緊迫課題。
  • 張洪忠 石韋穎|社交媒體興起十年如何影響黨報公信力變遷
    ,論文從政治與新傳播技術關係角度切入,探討在社交媒體背景下具有特殊政治地位的黨報公信力如何受到影響。本研究主要關注社交媒體迅猛發展的社會背景下黨報公信力的變化,選用絕對公信力測量法,以期直觀比較不同級別黨報不同時期的黨報公信力。在具體測量中,以提問 「如果100分是滿分,60分及格,下面報紙的新聞可信程度您覺得分別可以打多少分?」考察黨報的絕對公信力。
  • 中國江西網獲全國黨報網站「媒體融合發展深度探索」優秀論文獎二...
    全國黨報網站「媒體融合發展深度探索」優秀論文獎一等獎&nbsp&nbsp&nbsp&nbsp人民網廣州7月30日電2019(第四屆)全國黨報網站高峰論壇今日在廣州市舉行,論壇主題為「守正創新融合質變——奮力打造新型主流媒體」,在開幕上頒發了全國黨報網站「媒體融合發展深度探索」優秀論文獎和優秀案例獎。
  • 總結經驗展望未來 新型主流媒體縱深融合見真章
    在正確方向的指引下,全國各大主流媒體3年間都有哪些作為?在習近平總書記「2·19」重要講話發表3周年後的今天,融合發展的號角在各大主流媒體身上起到了怎樣的成效?為此,記者梳理了3年來部分主流媒體在媒體融合方面實施的重要舉措,並採訪多位主流媒體負責人及學術界相關負責人,請他們總結經驗,展望未來。
  • 融媒體背景下如何做好重大經濟主題報導
    《河南日報》國企改革報導的探索和實踐說明,在融媒體背景下,作為處於主流媒體中端的省級黨報,在關鍵時刻、重大問題上不僅要率先發聲,堅定發聲,更要持續發聲。只有「文章合為時而著」,省級黨報才能不斷提升自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成為引領主流輿論場的「旗手」。
  • 「現場評論」對黨報新聞評論的創新與啟示
    雖然新聞評論本就是觀點表達的文體,但作為主流媒體的評論員,其觀點對受眾來說,顯然並非評論員的「一家之言」。所以,如何既以「我」的視角去採寫新聞評論,帶給受眾「置身感」,產生「信服力」,又從實踐本身的瑣碎中抽離,以客觀的眼光打量和分析問題,進而做出符合客觀實際的評論,是每個置身新聞現場的評論員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 人民日報:創新傳播,放大主流聲音
    對於各類媒體尤其是主流媒體而言,如何適應公眾獲取信息渠道的變化,正面引領、回應關切、澄清謬誤,是疫情期間的一道考題。   通過創新傳播,成為抗疫信息傳播與輿論導向的引領者,發揮好「定海神針」作用,是主流媒體的應盡之責。
  • ...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唐維紅髮布《2020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
    本屆論壇主題為「深度融合、一體發展——加快建立全媒體傳播體系」。人民網監事會主席、人民網研究院院長唐維紅在24日上午舉辦的論壇開幕式上發布了《2020全國黨報融合傳播指數報告》,以下為全文內容:各位領導、各位朋友、各位同仁,大家上午好。很高興一年一度我們再次相聚在黨媒網站的高峰論壇上,今年感謝深圳鹽田區的支持,我們在美麗的鹽田相聚。
  • 社長總編談媒體融合|湖南日報社:「加減乘除」,跑出融合加速度
    文/鄒繼紅近年來,湖南日報社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全媒體時代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堅持移動優先、一體發展,在實踐中做好「加減乘除」法,全面推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在內容、渠道、平臺、經營、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跑出了省級黨報媒體融合的加速度,正朝著輿論導向正確、傳播能力一流、媒體結構豐富、經營實力強大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的建設目標邁進
  • 探索新型主流媒體宣傳,讓傳播無遠弗屆
    原標題:探索新型主流媒體宣傳,讓傳播無遠弗屆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正確輿論導向,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鍛造中國新型主流媒體,凝聚社會共識,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中央在新聞宣傳戰線上的戰略部署,也是主流媒體著眼於未來發展的重大戰略選擇。   誠然,對於面臨轉型的主流媒體來說,做到強化正面引導,壯大主流聲音,與中央決策部署同頻共振並不難,真正的難點在於要緊跟時代,推動黨的聲音直接進入各類用戶終端,擴大主流價值影響力版圖。
  • 陳昌鳳訪談:以新新聞觀推進媒體融合縱深發展
    會議強調,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佔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在此背景下,中國高瞻遠矚,從國家戰略、政治戰略層面定位媒體融合目標、推動媒體發展。第十四次深改會又開啟了媒體融合的歷史新階段。
  • 以融合傳播新體系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
    面對當前媒體融合不斷向縱深發展的背景,本文提出應建立融合傳播新體系,從提升傳播效能入手,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充分利用媒體融合發展成果,顯著提升主流輿論傳播效能,進一步推進媒體深度融合。01現實需要:推進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亟須創新傳播理論體系網際網路納入不同的國家體制中,呈現出不同的媒介文化。英國學者雷蒙·威廉斯認為社會的某種文化決定了媒介技術在何時出現以及如何使用,因此不是媒介決定社會,而是社會決定媒介。
  • 自媒體時代主流媒體意識形態傳播方式的兩個轉變
    單位傳播原本指行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通過思想政治工作傳播主流意識形態,基本形式有通過召開黨委中心組學習會、黨員組織生活會、職工大會等傳達上級文件,宣讀黨報黨刊社論或者學習政治材料等,由於這時期主流媒體掌握著傳播的信息生產發布和渠道管控大權,在輿論引導上發揮主導作用,而傳統媒體屬於執政黨管理的新聞宣傳單位,具有事業和企業的雙重屬性,本文認為同樣可以看作一種廣義的單位傳播。
  • 重構關係:媒介融合背景下傳播力提升的核心路徑
    媒介融合背景下提升傳播力的幾個維度   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如何才能提升媒體的傳播力,不同學者根據不同的媒體類別分別進行了有意義的探索。這些路徑,有些是從媒體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有些是理論驅動實踐跟進的。
  • 在守正創新中推動媒體深度融合——河北日報報業集團的融合發展實踐
    正是基於對網際網路發展趨勢的深刻把握和對傳統報業發展形勢的清醒認知,近年來,河北日報報業集團堅持「移動優先」戰略,以完善「一支隊伍、兩個平臺」運行機制為重點,強力推進媒體深度融合,構建全媒體傳播體系,逐步形成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優勢互補、一體發展,此長彼長、兩翼齊飛」的傳播格局。
  • 全媒體語境下提升主流意識形態引領力的有效路徑
    當前,在媒體深度融合發展背景下,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有效性面臨新的機遇與挑戰,增強主流意識形態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是我們必須下大力氣解決好的一項課題。 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意識形態決定文化前進方向和發展道路。
  • 汪家駟:黨報要堅持黨性人民性統一的原則
    黨報是黨的重要執政資源,是現代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引領主流輿論、鞏固執政基礎的重任。 黨的宗旨決定了黨報的歷史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這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在新聞宣傳中的主體地位。可以說,黨報的群眾觀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內容。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黨報的群眾觀作出過精闢的論述。
  • ...人民日報》微信公眾號為例淺析媒體融合傳播能力與效果評估研究
    七、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融合給新聞工作者的啟示 媒介融合已經不是一個陌生的詞彙了,在新媒體的浪潮下,這已經成為傳媒界的主流發展方向。但是在眾多的媒介融合中真正成功的並不多見。因而,不是創建了一個微博帳號或微信公眾號就等同於媒介融合,盲目的融合最終只能成為新媒體浪潮中的炮灰。對於傳統媒體來說,媒介融合的真諦在於對於內容運營。
  • 將「楷體字」寫在全媒體平臺
    人民網7月15日電 7月10日下午,「黨報評論融合發展論壇」舉行了「高端對話」。來自人民日報和全國31家省級黨報的主要領導,圍繞「黨報評論如何用好『金話筒』」「當評論遇上網際網路+」「激發黨報評論的共同體意識」三個話題,颳起了強勁的腦力風暴。人民日報社總編輯李寶善作了閉幕講話,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盧新寧全程主持。
  • 媒體融合背景下體育文化創新傳播研討會在京舉行
    網易體育12月10日:北京時間12月9日,「中國體育·青春製造」媒體融合背景下的體育文化創新傳播研討會暨芒果TV與《中國體育》ZHIBO.TV戰略合作發布會在北京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