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於對《人民日報》評論版「人民時評」欄目與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欄目在選題、評論風格等方面的內容分析,提出「人民時評」選題扣準時代脈搏,力求重大、深刻,立論多站在中觀高度;「人民網評」選題時效性、貼近性強,立論角度新穎,思想深刻。本文認為,二者的差異性體現出《人民日報》與人民網優勢互補、一體發展的戰略考量。進一步提出,媒體融合背景下,人民網需要理順採編流程,融入中央廚房採編機制;發揮技術優長,彌補紙媒時效、數據等方面短板;轉化品牌優勢,繼承和發揚黨報風格,最終發揮黨報在媒體融合中品牌、組織、政策、人才等方面的後發優勢。
關鍵詞:媒體融合;評論;人民日報;人民網
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歷史發展的制高點上,對新聞輿論工作發表了一系列重要論述,他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要適應國內外形勢發展,從黨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定位,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新聞評論作為媒體引導社會輿論、解釋公眾疑惑、回應公眾關切、凝聚社會共識的主要新聞體裁之一,是媒體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黨報黨刊更應該重視評論工作,創新手段方法,在眾聲喧譁的輿論場中傳播主流聲音。
被譽為「網上第一評」的「人民時評」是人民網於2001年3月21日推出的網絡時事評論,一直以來是人民網與《人民日報》共享的欄目。2011年5月起,人民網進行新一輪改版,在人民網觀點頻道推出專屬的網絡評論專欄「人民網評」。 本文所研究的「人民時評」指《人民日報》評論版的「人民時評」欄目,「人民網評」指2011年5月人民網改版後觀點頻道的「人民網評」欄目。「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既有《人民日報》評論權威、高端、專業的優勢,又展示出人民日報系新媒體的平民視角、立場、風格,同時二者依託各自傳播載體,存在諸多不同。媒介融合背景下,作為《人民日報》評論版與「人民網」觀點頻道的優質品牌,「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既錯位競爭又融合發展,為黨報如何傳播主流聲音提供了可供借鑑的範本。
一、對「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的內容分析
為探究《人民日報》評論版「人民時評」欄目(下稱「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觀點頻道「人民網評」(下稱「人民網評」)在選題、評論風格等方面的差異性,本文選取2017年7月1日至2017年9月31日「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登載的評論文章進行內容分析。共獲得「人民網評」文章80篇,「人民時評」文章61篇。結合具體新聞實踐,將新聞評論的評論領域劃分為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民生、文化娛樂、教育6類,評論類型劃分為批評型、解說型、鼓舞型3類。獲得數據如下:
(一)評論領域
《人民日報》是黨的機關報,是黨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以刊登重要時事新聞和政策信息為主,「人民時評」欄目充分表現了這一特徵,「人民時評」關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社會民生領域的評論佔24.5%,經濟領域評論佔21.3%,教育領域評論佔19.6%,政治、文化娛樂及軍事領域的評論比重分別佔14.7%、13.1%、6.5%,評論視野既兼顧各方又突出重點。具體來說,在社會民生領域主要關注養老、醫療等社會熱點問題,如09月26日評論《「通訊錄裡的父母」怎樣養老》;在經濟領域主要關注國家宏觀經濟和網際網路中興起的新經濟模式,如7月18日評論《把好金融風險防控每一道關》,7月12日評論《無人超市會開啟消費新時代嗎》,8月15日的評論《共享業態,多聆聽用戶心跳》;在教育領域集中關注改革改革、教育公平等議題,如7月14日評論《涵養溫暖向上的大學之道》、9月7日評論《讀懂「陪讀大軍」背後的教育焦慮》。
「人民網評」則充分體現了網際網路特徵,集中針對社會民生、文化娛樂領域的熱點問題展開評論,這兩方面的議題分別佔33.7%和37.5%,政治領域評論佔20%,經濟、軍事、教育等領域評論相對較少,分別佔3.7%、2.5%、2.5%。在社會民生領域,「人民網評」圍繞與百姓密切相關的話題展開評論,如9月6日評論《食品安全人民關天,沒人能夠矇混過關》等,在「文化娛樂」領域,「人民網評」重點圍繞娛樂圈、影視劇、電子遊戲等領域存在的問題展開批評,如「三評王者榮耀」系列評論產生了巨大的社會反響。
(二)評論類型
不同類型評論承擔著不同的語義和社會功能。批評型評論針對社會不良現象、傾向針砭時弊,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鼓舞型評論聚焦現實生活中的積極方面,有利於凝聚共識,形成積極的社會輿論;解說型評論對國家大政方針進行權威解釋,可以回應民眾關切,促進民眾對政策的認同。「人民網評」與「人民時評」在各評論類型佔比方面有較大區別,體現了二者在社會功能定位方面的差異性。
「人民時評」以鼓舞型評論為主,佔比達57.3%,解說型評論佔32.7,批評型評論僅佔6.5%。這與《人民日報》堅持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相契合。如《總體規劃,繪就「新北京」》《輝煌中國,印刻在普通人心底》等頗具氣勢、文採,彰顯時代精神,起到溫暖人心的正面作用。
「人民網評」以批評型評論為主,佔比達43.7%,解說型和鼓舞型評論佔比較為均衡分別為25%和28.7%。人民網的受眾範圍則比較廣泛,且受眾更為年輕化,「人民網評」的影響力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其他網站、移動端的自發轉載。因此,相較於鼓舞型和解說型評論,批評型評論更具傳播力和影響力。如7月3日、7月4日,「人民網評」在連續兩天對騰訊旗下手機遊戲「王者榮耀」做出批評型評論後,騰訊股價隨即大幅下跌。騰訊控股7月3日早間收盤下跌2.85%,午盤一度跌超5%,收盤跌4%,市值在一天之內縮水1099億港元,盤中股價更是創出今年以來最大單日跌幅。7月4日早間,騰訊股價報263.2港元,跌2.23%,總市值24927.22億港元。
二、「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評論特色比較
由以上分析可知,「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在評論領域和評論類型方面存在較大差異,由於傳播載體、受眾等傳播要素的不同,「人民時評」與「人民網評」各具特色。
(一)「人民時評」特色
紙媒新聞評論具有報紙傳播的優勢,如:思想表達和論證展開的深刻性、可保存性和可選擇性、閱讀的專注性等,但同時存在受眾反饋差、對讀者文化水平要求高、時效性弱等不足。「人民時評」充分發揮了紙媒的自身優勢,選題格調高,論證權威、深刻,同時兼具傳播力和可讀性。
1.選題扣準時代脈搏,力求重大、深刻
「人民時評」扣準時代脈搏,多選取社會生活中帶有根本性的、亟待解決的問題,展開深入挖掘、評論,充分體現出《人民日報》評論重大、深刻的特色,但「人民評論」不是空喊口號、做官樣文章,而是小中見大,從小事中發掘重大意義。如「人民時評」9月1日評論《別讓外賣騎手「拿生命送餐」》,針對「2017年上半年,上海市送餐外賣行業發生傷亡交通事故共76起」這一新聞事件展開評論,但評論並不僅僅停留在道德追問層面,而是探究外賣騎手交通事故多發背後的本質問題——激烈競爭的外賣平臺以及簡單粗暴的盈利模式,進而呼籲整個外賣行業行業告別野蠻生長,樹立起健康有序發展的新追求。「人民時評」的這一評論抓住了問題的本質,觀點深刻、立論紮實。
2.立論多站在中觀高度
相較於「人民網評」,「人民時評」多站在中觀高度進行立論,這與紙質傳播載體本身便於思想表達、便於深度閱讀有關,讀者在精讀「人民時評」時,可以引發深度思考。如「海底撈後廚衛生問題」被曝光後,「人民網評」與「人民時評」分別進行了評論。「人民網評」的兩篇評論《讓陽光照進後廚,讓人民吃得衛生》《食品安全人命關天,沒人能夠矇混過關》在微觀層面,呼籲企業重視食品安全,加強食品衛生,而「人民時評」則將問題上升至中觀層面,在《打開後廚,讓食品安全看得見》一文中發出「各行各業的業態創新、管理創新、模式創新層出不窮,但怎樣才能堅守住最根本的出發點」的追問,發人深省。
(責編:溫靜、趙光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