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駟:黨報要堅持黨性人民性統一的原則

2020-12-11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標題:汪家駟:黨報要堅持黨性人民性統一的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8·19重要講話中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要多報導人民群眾的偉大奮鬥和火熱生活,多宣傳報導人民群眾中湧現出來的先進典型和感人事跡。作為黨的宣傳主陣地和輿論引導的主力軍,黨報在新聞宣傳工作中,只有樹立正確的群眾觀,在辦報實踐中貫徹落實好黨的群眾路線,才能肩負起黨報的神聖使命,切實增強黨報的傳播力、公信力和影響力。

在繼承與創新中踐行黨報群眾觀

什麼是黨報的群眾觀?習近平總書記在8·19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要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這既是黨報群眾觀的理論精髓,也是黨報踐行群眾觀的重要路徑。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是黨密切聯繫人民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是黨報的神聖職責和獨特優勢。黨報是黨的重要執政資源,是現代傳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承擔著引領主流輿論、鞏固執政基礎的重任。

黨的宗旨決定了黨報的歷史使命。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黨報是黨和人民的喉舌,這充分體現了人民群眾在新聞宣傳中的主體地位。可以說,黨報的群眾觀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的核心內容。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黨和國家領導人對黨報的群眾觀作出過精闢的論述。馬克思指出,黨報黨刊應當真正代表和捍衛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利益,必須密切保持與人民群眾的聯繫。列寧指出,黨報應該發揮宣傳員和組織群眾的作用。毛澤東強調,黨報是黨的耳目和喉舌,辦新聞事業要堅持為人民服務,全黨辦報、群眾辦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關於黨報群眾觀的論述一脈相承,都要求全體新聞工作者始終牢記宣傳好人民群眾是做好新聞工作的根本,始終把人民群眾作為新聞宣傳的主體。習近平同志強調,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我們要理解其深刻含義,自覺踐行黨報的群眾觀。

堅持群眾路線是黨報的優良傳統。1948年4月2日,毛澤東在《對晉綏日報編輯人員的談話》中指出:「報紙的作用和力量,就在它能使黨的綱領路線,方針政策,工作任務和工作方法,最迅速最廣泛地同群眾見面」,「辦好報紙,把報紙辦得引人入勝,在報紙上正確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通過報紙加強黨和群眾的聯繫,這是黨的工作中的一項不可小看的、有重大原則意義的問題」。當年的《解放日報》、《新華日報》就是實踐「群眾路線」的典範,大量開辦民生專欄,一切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採用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入、生動地宣傳黨的主張,「替人民講話,講人民的話」,為自身在解放區、國統區的生存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同時,通過報紙與人民群眾交流,擴大了共產黨在解放區和國統區的影響,促進了全國統一戰線的發展壯大,為奪取全國勝利發揮了重要作用。

黨報群眾觀在新時期的創新實踐。在新時期,繼承黨報的優良傳統,在新時期貫徹落實好黨的群眾路線,需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載體形式,創新踐行黨報群眾觀。全國新聞戰線正在開展的「走轉改」活動,正是黨報群眾觀在新時期的一次創新實踐,是對新聞工作者進行的群眾路線再教育。在新時期,黨報要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就必然要求新聞採編人員轉變作風、深入基層,走到群眾中去,堅持「三貼近」,用群眾的生動實踐,用群眾鮮明活潑的語言,用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群眾關心的事。新聞的源頭是實踐,群眾是新聞的主角。只有到群眾中去,到新聞現場去,才能掌握生動、鮮活的第一手資料,掌握大量豐富、真實的報導素材。這要求黨報新聞工作者將「走轉改」落到實處,要全身心融入基層、貼近群眾,切實改進文風,真實記錄群眾的生動實踐,講群眾愛聽的話,寫群眾記得住的事,深入發現蘊藏在群眾深處的平凡與偉大,真正實現新聞工作為人民群眾服務的目的。

在內容生產與傳播中體現黨報群眾觀

在社會利益格局深刻調整的新形勢下,踐行黨報群眾觀,既面臨複雜的社會問題,也面臨創新傳播的難題。黨報必須有勇氣、智慧和擔當回答好這些問題,著力在內容生產和新聞傳播上體現群眾觀。

黨報踐行群眾路線面臨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複雜的社會矛盾。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黨報如何在堅持正確導向、主動服務大局的前提下,真正把體現黨的主張與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二是多元化的思想認識。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社會的開放度提升,人們的思想認識日趨多元,各種思想觀點不斷碰撞,輿論引導難度增大。黨報如何引導社會主流輿論、有力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當前,有些黨報採編的宣傳化傾向、經營的固化模式、發行的體制依賴等,起到了逆推作用,使得黨報「關門辦報」的傾向顯現。在此情況下,一些黨報新聞工作者的「指導」意識過強,服務意識不夠,認為自己是輿論引導者,比群眾高明,不善於從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有些編輯記者習慣於跑會議、拿材料;有一些記者習慣於盯著上層、跑機關,認為基層群眾中沒什麼新聞;有一些人陷入「誰寫誰看、寫誰誰看」的小圈子,迷戀於自彈自唱的小情調。因此,必須堅決防止黨報脫離群眾、不接地氣的問題,堅持在採編工作的各個環節體現黨報群眾觀。

在黨報內容生產上體現群眾觀。把群眾滿意認可作為新聞選材的重要標準,讓群眾關注、開心的事上頭版、上頭條,讓普通百姓的事跡和故事成為報導重點,是黨報群眾觀的具體體現。面對讀者需求和群眾需要,黨報必須具備開放的視野和包容的心態,不斷改進創新,不斷提高報導的親和力、吸引力、感染力。為此,黨報在堅持「政治家辦報」的前提下,必須更加堅定有效地踐行黨報群眾觀。要做到這一點,就要摒棄單一的、單向的灌輸理念,確立「開放、互動、分享」的傳播理念,切實貫徹落實群眾路線。要準確研究新形勢下的讀者接受心理,明確「對誰說」以解決定位問題,確定「怎麼說」解決方式方法問題,界定「說什麼」以滿足需求問題。

一是在新聞選擇上,要始終緊扣「兩結合」。要找準黨和政府關注、人民群眾關心的結合點,作為黨報新聞報導的切入點,作為黨報報導內容的主要價值取向。黨報新聞工作者要胸懷全局看問題,重心下移找選題,心中裝著大局,筆下多寫群眾,做到「兩結合」,黨報新聞才能有底氣、接地氣。找準結合點,就是要尊重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發揮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把體現黨的主張和反映人民心聲統一起來,把堅持正面宣傳和通達社情民意統一起來,把黨和政府三令五申、廣大群眾深惡痛絕作為輿論監督的重點,弘揚正氣,疏導熱點,以建設性監督促進社會進步。

二是在報導方法上,要不斷創新話語體系。一段時期以來,有的黨報創新不夠,習慣於板著面孔,說著官話套話,這是黨報讀者流失的一個重要因素。黨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遵循新聞宣傳規律,力減工作味、八股味,力改說教式、灌輸式,勇於創新話語體系,採取平等式、互動式、交流式的報導方式,用老百姓的視角,說老百姓的語言,寫老百姓的感受,回答老百姓關注關心的問題。《安徽日報》在深入開展「走轉改」活動中,提倡清新、樸實、活潑的新聞文風,受到了群眾好評,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在此基礎上,《安徽日報》還將探索建立長效機制,推動文風有更大改觀。

三是在傳播方式上,要構建互動分享平臺。接受美學的一個重要觀點,就是讀者在閱讀作品過程中的作用,不是被動的反應,而是主動的、具有推動寫作進程的功能。黨報必須放下身段,注重搭建與廣大讀者互動的平臺,不能把報導單向地看成是記者的創作。當今時代,各種社會思潮激蕩,黨報輿論引導既要真誠表達民意,又必須堅定政治立場,在多樣化訴求中尋求共識。特別是面對涉及觀點分歧、認識模糊的熱點難點問題,黨報既要態度鮮明,立場堅定,又要客觀公正,敢於直面複雜矛盾,主動創造互動空間,積極疏導社會情緒,鞏固主流價值觀念,尋求凝聚共識的「最大公約數」。

在黨報新聞發布上強化群眾觀。新聞發布是新聞生產的重要環節,直接影響新聞傳播效果。一是要創新內容,權威發布。新聞宣傳的內容創新,要抓住黨和政府關注、廣大百姓關心的結合點、共鳴點,抓住宣傳主題與新聞元素的契合點、碰撞點,必須做到觀點權威、事實權威、數字權威、分析權威、細節權威、結論權威,才能實現權威發布。二是要創新形式,獨特發布。在新聞工作實踐中,形式創新的手段有多種,而其中的重點是抓好群眾普遍關心的獨家新聞。創新新聞形式,必須不斷培養和提高採編人員的發現力、敏銳力、判斷力、反應力、執行力、表現力,才能更好地實現獨特發布。三是要創新方法,有效發布。要提倡和發揚新聞業務民主,營造創新環境,鼓勵採編人員嘗試探索。新聞的有效發布,在於新聞的普遍關心、共同興趣度;在於突破行業、地域的覆蓋度;在於對社會、對受眾的影響度;在於對媒體品牌的提升度。四是要創新手段,及時發布。在全媒體時代,新聞報導更需創新手段、傳播技術、管理體制和工作機制,使新聞報導提速。為此,必須站在第一高度、講究第一發現、力求第一時間、重在第一現場、找準第一落點、爭搶第一發布。五是要創新文風,生動發布。新聞文風的創新,其目標是:真實、簡潔、鮮明、深刻、清新、樸實、生動、活潑。要讓群眾願意看、看得懂、記得住。

在現代傳播與媒介融合中落實黨報群眾觀

科技不斷改變著傳播方式和傳播形態,同樣深刻影響到黨報踐行群眾觀的路徑選擇。黨報的聲音要更權威更具影響力,以更好地服務黨的中心工作、服務廣大人民群眾,就必須準確把握新媒體時代的大眾傳播特點,在現代傳播與媒介融合中落實好黨報群眾觀。

在信息傳遞中確立群眾主導地位。新媒體迅猛發展,使網際網路成為輿論引導的主陣地,黨報必須佔領和主導這一重要陣地,做到要守土有責、守土負責、守土盡責。網站、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傳播方式,固然有反應迅速、即時海量等特點,但信息發布審核機制的欠缺、信息來源的紛繁複雜,導致其內容泥沙俱下、真偽並存、良莠不分。同時,網絡特別是微博、微信等微傳播方式,過於碎片化,無法承載起廣大人民群眾對複雜事件刨根問底式的調查,無法承載起社會各界對公共話題深刻、嚴肅、有價值的追問和思考,反而易在隻言片語的觀點宣洩中,造成非理性的喧鬧。相比之下,真實性、權威性和深刻性,正是黨報安身立命的看家本領,是社會公信力之源,是聯繫群眾和政府之間的橋梁和紐帶,是可靠的新聞發布者、參與者和引導者。黨報要把握正確導向,用權威、真實、深刻的新聞發布與新聞解讀,積極引導輿論,營造理性、客觀、平和的公共參與精神和公共討論氛圍。事實上,這也是群眾對黨報的真正期盼所在。近年來,在多起網絡熱點話題,特別是因突發事件引發的網絡浪潮中,每當真相撲朔迷離、各種觀點激烈碰撞之際,來自黨報的信息,因其代表官方發聲,總是為公眾特別關注,往往起到廓清迷霧、穩定人心的重要作用。《安徽日報》今年2月22日開設了「記者求真」欄目,以記者的深度調查,探求事件真相,回應百姓關切,消弭認識誤區,積極傳遞和諧社會正能量。

在多樣化傳播中主動為群眾發聲。黨報在充分發揮權威性、公信力優勢的同時,必須主動出擊,在新媒體上開疆拓土,佔領信息傳播制高點。近年來,微博在設置公共話題、影響社會輿論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顯著的作用。特別是在一系列突發事件中,微博因其信息來源廣泛、發布即時快捷的特點,屢屢成為輿論主戰場。《安徽日報》也於2012年底開通了官方微博,堅持群眾觀點,採用群眾視角,積極為群眾發聲,及時正面引導輿論,策劃了「關注合肥機場轉場」、「關注皖北滯銷大白菜」、「聚焦霧霾天氣」等一系列有影響的「微直播」和報導,引起廣大粉絲的熱議和共鳴。在微博之外,微信正逐漸成為新興傳播平臺,《安徽日報》正密切關注其發展動向,及時跟進,打好主動仗。《安徽日報》官方微博在適應傳播方式改變的同時,還不斷加強傳播語態的創新,多用網民願聽、愛聽、聽後難忘的網絡語言,發布信息,表達觀點。

在媒介融合發展中滿足群眾需要。黨報要加快與新媒體融合發展,充分運用新技術新應用創新媒體傳播方式,加快創新傳播業態,為群眾提供易讀、耐讀、權威性強、服務性高的優質數位化新聞產品。同時,要注重加強新聞產品的營銷和策劃。一是探索建立適應黨報新聞產品多樣化的銷售終端。技術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也是黨報創新宣傳方式、服務廣大群眾的重要路徑。通過新聞信息資源整合,融入言論觀點,發揮技術優勢,將受眾導入黨報的新聞產品和服務平臺中。近年來,《安徽日報》在報網融合中,由當初的單一文字、圖片發布,發展到現在的文字、圖片、視頻、音頻,論壇、微博、微信互動,PC、手機、PAD、電視等全媒體、全終端傳播形態。二是探索內容提供商與渠道運營商的結合模式。黨報依託獨特雄厚的採編資源,編發具有公信力、感染力的新聞信息,然後提供給各個媒體和渠道供應商。通過這種方式,黨報不僅躋身信息發布平臺行列,由多種傳播媒介擴大其影響,也進一步提升了黨報的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作者系安徽省委宣傳部副部長,安徽日報報業集團黨委書記、社長)

相關焦點

  • 山西日報:黨員幹部讀黨報並非個人喜好問題,事關原則問題
    文章指出,「在我們的黨員幹部隊伍中,卻有一些人對黨報不訂不讀、漠然視之。就單純的個人喜好來說,黨報黨刊承載的內容比起網上的花邊新聞、八卦新聞以及雜七雜八的聳人聽聞、五花八門的博取眼球有些嚴肅,更無奇可獵、算不上『好看』。但黨員幹部讀黨報並非個人喜好和興趣問題,而是事關思想、認識、態度和黨性、修養、素質的原則問題。」
  • 人民性: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本質屬性
    這種統一,貫穿著中國夢戰略思想的本質屬性——人民性。   中國夢是黨在現階段的奮鬥目標,它的科學內涵具有人民性。中國夢包含著人民的期待。實現中國夢,要在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上持續取得新進展,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讓「生活在我們偉大祖國和偉大時代的中國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機會,共同享有夢想成真的機會,共同享有與祖國和時代一起成長與進步的機會」。   中國夢是一個歷史進程,它的歷史主體具有人民性。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群眾是真正的英雄。
  • 追根溯源,把握黨性修養著力點——什麼是「黨性」
    這種沒有「黨性」的社會主義理論只能是「空話」,註定只能停留在理論的抽象性、所謂的普世性上,顯現不出任何現實的力量。反過來說,理論要有黨性,就是要去除掉這種抽象性、這種所謂的普世性,就是要堅持現實性,敢於承認它具有服務於和依靠於特定社會群體力量的意識形態性。有黨性的理論,要對現實的社會狀況進行現實的分析,要服務於革命的階級,並依靠先進階級力量來使理論轉化為現實的力量。
  • 黨建研究的「三統一」原則
    原標題:黨建研究的「三統一」原則 黨的建設是黨的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的一大法寶,黨建研究是提高黨的建設水平的重要基礎和保證。黨建研究是一項政治性、理論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工作,只有堅持科學求實精神,才能導向正確、思想深刻、務實管用,才能進一步發揮在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要堅持政治性與學術性的統一。
  • 什麼是「黨性」?恩格斯最早使用了「黨性」一詞
    這種沒有「黨性」的社會主義理論只能是「空話」,註定只能停留在理論的抽象性、所謂的普世性上,顯現不出任何現實的力量。反過來說,理論要有黨性,就是要去除掉這種抽象性、這種所謂的普世性,就是要堅持現實性,敢於承認它具有服務於和依靠於特定社會群體力量的意識形態性。
  • 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加強黨性修養重要論述的體會
    僅就黨性修養而言,還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思想認識與行為實踐相脫節,知多行少、知行脫節;改造主觀世界與改造客觀世界不統一,改造客觀世界多、改造主觀世界少。有的腐敗分子還表現為「雙面人」:臺上臺下不一樣、人前背後不一樣。這些問題同堅強的黨性不相容,也是黨性修養不高的表現。 加強黨性修養是實現黨所肩負的歷史使命的現實需要。
  • 宣傳思想工作 需把握「三民原則」
    因此,筆者認為開展宣傳思想工作,需把握好為了人民、吸引人民、引導人民的「三民原則」,確保此項工作在新的時期煥發出新的活力、在整體推進中實現重點突破,保持積極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態勢。 為了人民。習近平同志指出,「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宣傳思想工作,既要堅持黨性,維護中央權威,又要堅持以民為本、以人為本,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關於宣傳思想工作,你必須要記住的十句話
    這決定了宣傳思想工作的根本任務,仍然是堅持「兩個鞏固」、增強「三個自信」,牢固樹立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一共同理想。  3、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一的。  「學習筆記」批註  黨性和人民性的關係,是意識形態領域關乎輿論導向的重大問題,只有處理好二者的關係,宣傳思想工作者才能明確方向、站穩立場。這個問題的答案本簡單明確,但在一些人那裡卻變得「複雜而敏感」。
  • 新時代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的現實性、科學性和人民性
    新時代的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應當植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直面時代問題,全面、準確地掌握真正的馬克思主義,釋放出馬克思主義信仰內具的批判力、解放力與建構力,從而讓受教育者實現馬克思主義信仰理論和實踐的自覺,實現其現實性、科學性和人民性的內在統一。
  • 【熱評】黨報是指路明燈
    目前,正是2021年黨報訂閱的關鍵時期。不少黨員幹部正在踴躍訂閱黨報。黨報是黨員幹部學習進步的重要工具。黨報是一種導向,就像矗立在海岸線上的燈塔,在深夜中為航行的船隻指明方向。儘管時下媒體格局已經多元化,但承擔思想「坐標系」、價值「主心骨」作用的,始終還是黨報。
  • 淺議多媒體時代黨報黨刊記者的社會責任感
    摘 要:在多媒體時代,黨報黨刊記者要不負使命,堅守權威性和公信力,堅持求真不動搖,堅持求新吸引人,堅持求深感動人,堅持正確的導向鼓舞人,為社會和公眾營造良好的形象,當好新聞的碼頭。本文重在探討多媒體時代網絡假消息對黨報的影響,同時揭示黨報記者應當增強社會責任感,提升媒介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