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樂玩誠邀M•E學院寒假獻禮】公益微課聽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講述最美中國歷史

2021-02-10 哈爾濱吃喝玩樂團購大本營


如果你的孩子問:「媽媽,邯鄲學步是什麼意思?」你會怎麼回答?

「比喻一味地模仿別人,不僅學不到本事,反而把原來的本事也丟了。」 還是說 「 古時候一個人學習邯鄲人走路。沒有學會,又忘記自己的走姿,最後爬著回家了。」……

太low了,太low了,這樣的回答,怎麼會勾起孩子學習歷史精髓的興趣?

每一個成語,都是一段歷史的凝聚,每一個故事背後,都有其深厚的歷史淵源,今人並不比古人更有智慧,而是今人比古人擁有更多的現代化工具。

如果你目前還不知道怎麼給孩子講述歷史,不妨和孩子一起聽聽大師是怎麼講的……即使你的孩子還聽不懂這些,父母也需要提前儲備這樣的知識,這樣的機會並不是很多。

把十三歲兒子送入哈佛大學的金子謙老師曾說過,參與孩子的成長,有時候需要找外援,為孩子尋找更好的人生導師。當孩子想學圍棋時,她給孩子找到最棒的圍棋大師,當孩子想學經濟學的時候,她找到自己的上市公司董事朋友給孩子講解經濟……

現在就有這麼一個站在別人肩膀上的機會,1月16日起,連續4個周六,臺北故宮博物院長,為你講述最美的中國文明……

2016年寒假,大小樂玩攜手M • E學院送給您和孩子的最好禮物~~


周功鑫教授將為大家帶來四堂成語故事課。一串串成語,組成一座生動的博物館。來自大師的講解,可以通過微信課堂,簡單的實現。更有趣的是,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上課,在課堂中,和孩子一起探索成長,一起進步。

法國巴黎第四大學藝術史與考古博士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任院長

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講座教授 「山水合璧——黃公望與富春山居圖特展」主要策展人

授課內容

你家的寶貝或許知道這些成語。但並不知道,這些成語背後的故事。講起來,這些故事就像一座博物館般豐富。古人為何重視玉,戰國時期的漆畫風格是什麼?透過成語,由臺北前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教授講給你們聽。

成語為漢語中的精髓,中華民族的資產。為讓同學們對早期成語有初步的認識,前三堂課,選出戰國時期三則成語故事「邯鄲學步」、「完璧歸趙」、「負荊請罪」,以及第四堂課「成語故事的史實呈現與延伸」。前三個戰國成語故事集中在戰國七雄中的趙國的文化、人物特質與西方秦國的關係。三則成語故事,盡求其自成系統。第四堂則解析及帶領同學們認識成語的精義、內涵。事實上,成語為史實,是在歷史上真真實實發生的事事物物,因此,我們從成語中,除會學到語言外,還能學習到各時期的歷史、文化、藝術及生活風尚。

主辦:M • E學院

協辦:大小樂玩

讓孩子這個寒假與全國學子一起聆聽大師的聲音

1月16日起,每周六晚上8:00,連續四周,固定周六晚開課。

「M·E學院——大小樂玩同學會」微信群:帶上耳機隨時聽

4歲-12歲愛聽故事的寶貝

想學會更藝術地給孩子講歷史的家長們

呼朋喚友來聽最美中國歷史

將本文分享到你的朋友圈,呼叫閨蜜、好朋友們一起來共享福利並截圖。

關注M·E學院公眾號

(微信搜索「ME學院」 or 長按二維碼識別並關注)

0元購買微課

關注後請點擊手機底部的「ME學院」——點擊「ME微課」——點擊「成語與史實」——點擊「我要購買」按照指示填寫完必要資料(註:實際是不收費的),請對」報名成功「的頁面提示截圖,然後會進入有三個二維碼的頁面,識別本頁面中任意一個二維碼添加小秘書為好友,請將第一步的朋友圈截圖及本步驟的報名成功截圖發給小秘書,並發送接頭暗號:"大小樂玩",小秘書就會把您拉入微信群,這樣就大功告成了。

關於本次微課的任何問題可以直接諮詢小秘書

小秘書微信號:

me_college001

me_college002

me_college3

2016我們重新出發,給一直支持和關注我們的家長們持續不斷的精彩課程,只要你敢聽,我們就敢奉上最大咖的講師課程。

大小樂玩負責人:程媽(二年級男孩的媽媽)
程媽最近想法:慶幸自己已經告別了孩子幼兒期的吃喝拉撒睡,為了在孩子的每一個成長階段我們都能摻和、攪和進去,必須和孩子一起學習,不斷成長!!

掃下方二維碼可以加程媽微信:


孩子和爸媽一起

在家裡或者戶外,

打開微信,舒服地聽,

還可以與老師即時互動


想了解本次微課的主辦方M·E學院的爸爸媽媽請往下看,還在猶豫的爸爸媽媽們可以果斷關注並註冊哦。

M·E學院是一所為6-12歲孩子和家長設立的小大學,志在為6-12歲孩子和家長尋找世界最美的課。

學院邀請世界各領域最好的老師為小學家長和孩子們提供最有價值的課程,通過課程影響家長,藉助家長的力量將有價值的信息傳播給孩子,延長親子陪伴時間,形成家長孩子學習共同體,使家長和孩子變成優質教育的參與者和實踐者。

課程構建——選擇藝術、音樂、科技、建築、自然、戶外探索、實驗室、閱讀等課程作為課程的核心框架。圍繞發現問題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勇敢、合作、動手、冒險、理解、包容、信仰、自然、商業意識、敢於承擔責任等多個維度來尋找和設計課程。

宋珮

臺灣著名翻譯家、繪本作家

閱讀課《圖畫書中的藝術》 班主任老師

美國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U.C.S.B.)藝術史碩士臺灣著名繪本研究者、翻譯家 翻譯過大量的經典繪本。臺北市立圖書館好書大家讀(知識類、非文學類兒童書籍評審)香港陳一心基金會豐子愷兒童圖畫書獎, 評審委員。

馮果川

著名建築設計師

建築課《中國漫步系列》班主任

通過建築和城市設計實踐參與中國城市化進程,同時也通過寫作、研究、教育等方式對城市化進行反思。無論實踐還是反思都有著清晰的空間政治學維度,觀察意識形態在城市化過程中的運作機制,關注空間與身體的相互作用以及當下主體的命運。近年業餘時間嘗試面向兒童的建築教育,希望通過建築學幫助兒童身心智和諧、快樂地成長。

龍勇誠

TNC(大自然保護協會, The Nature Conservancy))首席科學家,中國靈長類專家組組長、中國獸類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動物生態學會理事。自然課《我的野生動物朋友》任課老師。

2003至今,一直在大自然保護協會中國部工作,歷任老君山項目負責人、滇金絲猴全境保護項目負責人、雲南項目副主任、雲南項目代理主任、首席科學家。

徐健

《中國國家地理》雜誌前編輯,《博物》雜誌前編輯部主任,現任CCTV高清頻道《美麗中國》節目組 調研員。野生動物攝影師、自由撰稿人。

致力於拍攝富有震撼力的中國野生動物圖片報導以及製作優秀的中國野生動物紀錄片,並通過影像的力量推動中國的自然保護事業。

靳彤

動物學博士,現任大自然保護協會(TNC)中國項目保護科學家、科學中心主任。

2009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師從我國著名的大熊貓保護之父——潘文石教授,在廣西崇左開展中國特有的瀕危靈長類——白頭葉猴的保護生物學和行為生態學研究。現為IUCN中國靈長類專家組成員,國際靈長類學會中國分會理事。

王放

自然攝影師、自然生態科學研究人員、 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博士後。

代表作品:出版《生命天堂》、《自然攝影手冊》等4本專著,作品發表在《Discovery Magazine》、《中國國家地理》、《華夏地理》、《China Daily》等數十家媒體。 平遙國際攝影節、青海國際攝影節、國家體育館、國家大劇院等展覽。

M•E微課,微信在線課堂,即:由各領域的知名老師擔任課程班主任,進行為期一個學期的系統教學。

M•E活動,即:微課內容延伸出相關活動,把線上的同學變成現實生活中的好朋友。

M•E行走,每年的夏天和冬天出發,由微課的授課老師陪同,對微課的內容進行實操和深入學習。線上的老師變成真實可見的老師。

——大小樂玩——

哈爾濱家長最值得關注的親子微信公眾號

為家長孩子解決學好玩好兩大世界性難題

覺得不錯,請點讚↓↓

相關焦點

  • 三任故宮博物院院長獨家講述他們與故宮的故事
    故宮博物院供圖光明日報8月30日消息,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年、故宮博物院成立95周年,這是我國文化遺產界、乃至整個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幾百年的風風雨雨,紫禁城從皇家禁宮成為百姓博物院,見證的是中國從封建王朝統治到人民當家作主的歷史變革,折射出的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日益繁榮強大的歷程。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讓成語成為孩子歷史文化的啟蒙
    新華社上海11月2日電(王宛藝 郭敬丹)成語故事如何化身一把「鑰匙」,開啟中華五千年歷史的大門?1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在上海宋慶齡學校的「宋慶齡講壇」上,就「從成語故事中學中國歷史文化」這一主題,與約1300名中外師生展開互動交流。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去中國化」?新院長竟然說不排除在故宮裡建...
    臺北故宮博物院一直是大陸遊客訪臺必去景點之一。整座建築為白牆綠瓦的中國傳統宮殿樣式,而館內來自大陸的翡翠白菜、毛公鼎、肉形石,更成為必看的故宮三寶。 不過,近日臺北故宮博物院傳出「故宮臺灣化」的聲音。隨著臺灣行政機構改組,新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與媒體茶敘時表示,上任後的重要任務是讓故宮典藏文物和臺灣文化產生「連結」,讓故宮成為」臺灣人的故宮「。 「本土化」之名行「去中國化」之實 此言一出,立即引發外界對臺北故宮「去中國化」的擔憂。現實可能比我們想像的更為嚴重。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臺北故宮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片來源:臺灣「中時新聞網」)據臺灣《聯合報》報導,島內上周傳出臺北故宮博物院將由原來隸屬於臺行政主管部門的二級機關轉為歸屬於臺文化主管部門的三級機關,甚至還傳出將改名為「華夏博物館」,被質疑「去中國化」,引發輿論熱議。
  • 輿論壓力大 臺北故宮博物院 「叫停 」改名
    迫於壓力,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昨天緊急出面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爭議緣起:傳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媒日前爆料,為配合民進黨當局行政機構「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級為「文化部」的下屬三級機構。消息傳出後,有人認為這會「矮化」臺北故宮博物院。
  • 操辦全世界最成功的展覽——對話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
    2000年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後,一直強調把臺灣本土文化和藝術融入臺北故宮的收藏,試圖通過強調臺灣本土歷史割裂與大陸的聯繫。2006年1月,扁系人馬林曼麗接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當被問及如何看待與北京故宮合作時,用詞不無傲慢:「對大陸北京故宮,與其說合作不如先競爭,我相信臺灣故宮的優勢要勝過北京。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否認要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
    本文轉自【海外網】;原標題:【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圖為臺北故宮資料圖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據臺灣「中央社」報導,吳密察30日赴臺「立法院」參與審查預算時稱,一個禮拜以來,關於對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首先,絕對沒有改名問題,即使『行政院』有問我,也是談對於像『故宮』這種重要博物館行政怎樣安排,但一直沒談改名問題。」他還稱,自己一切尊重臺行政機構。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滄桑和遺憾,藝術瑰寶在歷史的變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 這回,「臺獨」選擇對臺北故宮博物院下手
    明末清初,在收藏的基礎上故宮博物院被建立,為保護其收藏的文物不被破壞,在二戰前夕,故宮博物院不得選擇將文物南遷,運送到上海、南京等地。直至1947年抗日戰爭結束之後才運回南京。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數千箱文物運往臺灣,而後成立臺北故宮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談成語 小詞彙裡藏著中華大文化
    圖說:臺灣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今天在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 來源/學校供圖(下同)如何用一個成語故事「打開」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今天,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輔仁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創設者周功鑫教授走進上海宋慶齡學校開講,並給學生們帶來了首部以成語故事作為普及中華文化的全面載體的叢書《圖說中華文化故事》。在周功鑫看來,小小的成語是一把打開文化「大門」的神奇鑰匙,背後「具有史實的內涵」。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原標題: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院於嘉義開館  新華網臺北12月28日電(記者傅雙琪、姜克紅)臺北故宮博物院位於嘉義的南部院區28日開館試營運,該館耗資109.34億新臺幣,歷時11年完工。,以及臺北故宮博物院知名展品「翠玉白菜」特展。
  • 故宮博物院院長為基輔大學師生講述「故宮的世界」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將博大精深的故宮文化介紹給烏克蘭青年學子。 人民網基輔4月19日電(記者 譚武軍)4月19日,正在烏克蘭訪問的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應邀為基輔國立大學師生舉辦題為「故宮的世界,世界的故宮」專題講座,將博大精深的故宮文化介紹給烏克蘭青年學子。 講座中,單霽翔回顧了故宮輝煌的歷史,介紹了故宮的現狀及「故宮人」為發揚光大故宮文化而付出的努力。
  •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改名去中惹非議 院長忙否認
    海外網11月30日電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30日連忙澄清稱,「絕對沒有改名問題」。  吳密察聲稱,今年提出的預算是由現在情況預計明年要做的工作,即使臺北故宮改隸「文化部」,這些工作也是既定工作,不會改變。  此前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已籌備將原屬「行政院」的臺北故宮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會將之改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消息一出,民進黨當局就被批評是欲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
  • 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 為韓4.0計劃背書
    國民黨2020參選人韓國瑜提出未來要讓臺北故宮博物院所有文物在同時間展出,面對外界質疑此一主張的可行性,韓國瑜政策顧問團總召張善政昨召開記者會說明,韓國瑜打算藉由臺北故宮4.0計劃實踐,用數字展覽補實體展覽空間不足,前臺北故宮院長馮明珠也出席記者會為臺北故宮4.0計劃背書。
  • 臺北故宮博物院將降格、更名?前院長批「自毀招牌,愚不可及」
    傳出因應臺「行政院」組織改造,臺北故宮博物院將改隸「文化部」,更名「華夏文物博物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前院長馮明珠昨日於臉書貼文表示,自己反對故宮納入「文化部」,同時若真更名「華夏文物博物館」,更是自毀招牌,愚不可及。
  • 臺北故宮,何必「自宮」?傳臺北故宮要改名「去中」 現任院長緊急澄清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要降級並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引起島內輿論鞭撻,民進黨當局被質疑是在"去中國化"。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吳密察今天緊急滅火稱,一個星期以來,關於臺北故宮的報導有幾項是誤導,並沒有改名問題。他還表示,一切尊重臺行政管理機構的決定。
  • 臺北故宮博物院發言人金士先:我在福建教文創
    (資料圖片)  東南網9月1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陳夢婕)  幾天前的教師節,金士先的手機接連收到了學生們發來的各種祝福信息,讓他覺得十分溫暖。他在陽光學院的《博物館與文創》通識教育課已經開了許久,現在依然場場爆滿。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發言人到大陸高校教師,金士先的故事除了啟示文創教育的前景,更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臺灣老師選擇到大陸教學。
  • 臺北故宮博物院降格是臺灣文化失格
    關注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世界首屈一指的中華文物博物館,足以與世界級的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及美國的大都會博物館分庭抗禮,鼎足而立。這個舉世聞名的文化品牌是如何建立的?建立過程的艱辛又何其不易?若說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名的政策目的是為區隔「北京故宮」,或是「去中國化」,那就更令人大惑不解了!臺北故宮博物院與「北京故宮」雖然原都屬於「故宮博物院」,但是藏品各異,臺北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在數量上雖僅佔原「故宮博物院」的五分之一,但是許多珍品卻是精中之精的重寶。如今一個亮晃晃的金字招牌卻要白白讓給大陸獨享,有何可昭告天下的道理呢?
  • 同屬中國三大博物館,南京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居然是親戚!
    我們都知道,南京有個南京博物院,臺北有個臺北故宮博物院。但關於這兩個博物院有什麼交集,卻少有人知道。今天要介紹的這本書,寫的便是與這兩個博物院相關的一個機構,叫中央博物院,它在當年是一個理想的時代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