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2020-12-19 東方網

原標題: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政治牌?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關門了?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選舉政治的考量

  之前,陳其南給出的理由是,6年後故宮將迎來成立百年,而臺北故宮建築物年久失修,需要趕快進行修繕,「過去北院(臺北故宮)大修是一面施工一面開展一面辦公,大家都覺得不能再重蹈以前模式,因此決定在整建和擴建過程中停止開館。到時候整個故宮就像一座大工地,沒有參觀品質。」

  他強調,整修期間文物遷往南院展出,南院北院都是故宮博物院,因此不存在故宮閉館的問題。據他預估,如果文物遷往南院展覽,可帶動300萬以上境外觀光客前往嘉義。

  這一解釋並不讓人信服。境外觀光客來臺灣多去臺北市,參觀臺北故宮自然順路,因此故宮保持每年400萬到500萬的參觀量。但有多少人願意乘坐高鐵到嘉義,然後再搭接駁車到南院看展?就是說,通過文物南遷引導遊客南移,可操作性或許不高。

  此外,文物搬遷遠不是想像中那麼容易。南院是否有這麼大的文物庫房,庫房設計是否符合文物典藏環境?還有人的問題。故宮博物院員工家多在臺北,一下子要「南漂」到嘉義工作,是每天坐高鐵兩地通勤,還是索性把家搬到嘉義?未來一年時間內,文物與人員的問題能否解決,也是個問題。

  島內有媒體認為,如此急著南遷,同臺灣目前地方選舉有關。也就是說,通過故宮南遷計劃向臺灣中南部地區,特別是綠營執政的嘉義縣釋放利好,給當地民眾一份遊客源源而來的畫餅,拉升民進黨當地選情。

  媒體發現,日前民進黨嘉義縣長候選人翁章梁與民代陳明文、蔡易餘到臺北拜訪行政機構「政務委員」張景森與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希望利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重要館藏移到南院。地區領導人蔡英文11日在翁章梁的造勢晚會上說,翁章梁當選嘉義縣長後,「中央」會和地方攜手合作促成此事。

  在政治正確面前,文物的保管、場地的選擇、參觀的便利等問題,都統統放到了後面。

  政治掛帥的工程

  比起大陸民眾熟悉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名氣小許多,而它從立項、選址、建成到運營,都是一項「政治掛帥」的工程。

  位於臺北士林的臺北故宮,由於場地狹小,很早前就有擴館計劃。2001年陳水扁執政時期,故宮博物院提出了在中南部設立分院的想法。因為在綠營看來,北部民眾享受了島內大部分的文化資源。如果要搞「文化均富」,最有指標性意義的,就是將故宮博物院南遷。

  2003年,時任行政機構負責人遊錫堃宣布,故宮南院選址嘉義縣太保市。這裡是民進黨重要票倉所在地,希望藉故宮南遷來拉動當地旅遊業。但這一選址受到不少文化界人士反對,故宮博物院前院長周功鑫就認為,嘉義是個農業縣,故宮南院建在這樣一個「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地方,日後可能會成為「蚊子館(沒有客流,養蚊子)」。

  之後果然一語成讖。許多境外遊客根本沒有將故宮南院當作旅遊景點。2016年故宮南院對外營業,當年參觀人數147萬人次,2017年滑落到97萬人次,最差時單日不到300人。今年為了吸引遊客,將開放時間延長到晚7時,晚4時後免費進館。那些原本希望藉故宮南院獲利的當地酒店、旅行社等商家虧本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就動起了文物南遷拉動客流的主意。

  令人哭笑不得的是,如今有人想靠這些中國文物來吸引客流,但當年為了避免故宮南院成為臺北故宮的翻版,臺灣當局對於故宮南院的定位也煞費苦心。

  最開始的時候,故宮博物院院長杜正勝將南院定為「亞洲藝術文化博物館」,後來又定位為「世界第一個以修復為主題的博物館」。今年7月,新院長陳其南上任後,又提出了故宮「臺灣化」的構想,將南院定位為「地理大發現時代東亞地中海概念中的臺灣 『福爾摩沙』」。陳其南甚至還不排除將南院發展成博物館群,「以臺灣為中心,蓋具有歷史文脈的主題館,像琉球館、西班牙館、代表葡萄牙人的澳門館、日本館等。」

  不管名稱如何改、定位如何變,這樣做的目的,就是希望減少故宮南院中的中國元素。

  「去中國化」還有實際行動。早在2007年1月,當局行政機構就通過了「故宮博物院組織條例」修正案,將其中的寶物來自「北平故宮」與「中央博物院」等文字完全刪除。此外還將條文中「加強對中國古代文物藝術品之徵集、研究、闡揚」,修正為「加強對國內外文物及藝術品的徵集、研究、闡揚」。

  比如,2017年5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明朝永樂皇帝瓷器」特展,策展方卻稱之為「東亞工藝美術的巔峰」,就是為了迴避「明朝」這兩個字。這樣的小伎倆還有很多,就是有意割裂臺北故宮與大陸文化間的連接。

  當然,外界也不必過於悲觀。中華文化的堅韌性與滲透性,遠非小動作就所能消弭的。我們走在臺灣街頭時,能感到處處蘊含著的「中華風」,況且臺灣西面還有一個日益自信的大陸。除去這些,最簡單的,「故宮」兩個字,原本就是從大陸來的。那麼,「去中國化」是不是要先把博物館的名字改了?

相關焦點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守護者
    ,南遷長沙。這一批重要貨物正是從南京發出的南線流遷文物,戰火硝煙中,80箱故宮古物精品歷經兩月才望見抵達長沙,南線的6名押運官由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莊尚嚴,和主管書畫的那志良帶隊,隨車一同抵達,後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任書畫處處長的那志良,當時還是個年輕的科長,他負責押運的書畫當中「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是重中之重,那志良在他後來編著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當中這樣回憶運輸文物的艱難情形
  • 臺北故宮「小媳婦化」,是想讓臺灣成孤島嗎
    臺北故宮博物院被踢爆將從2020年起整修閉館3年,其文物將移至位於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這個奇葩決議的提出者,正是之前宣稱任內重要任務是「故宮臺灣化」的新院長陳其南。這位「臺獨」色彩濃厚的院長如此行事,所為何來呢?解救觀光?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席動土儀式並表示,「我們有一萬個理由,一定要把最好的藏品送來,我們發愁的是好東西太多了,究竟選擇哪一些呢?」 於是,自然就引出了過去外界一直盛傳的臺北故宮藏品優於北京的說法,文章引述單霽翔過去曾透露的故事,其實故宮絕大多數文物並沒有南遷,南遷的文物只有22%去了臺灣,並稱臺北故宮收藏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只能算是「三級品」。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民進黨魔爪伸向了臺北故宮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牽動數百萬觀光人潮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北院預計在2020年起閉館3年,並將部分寶物南遷至故宮南院置放並展覽,此舉是故宮開館以來首見,也引發了外界疑慮,昨(12)日臺「立法院」教育文化委員會進行臺北故宮博物院業務報告,「藍委」柯志恩質詢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是否真有此事,陳其南表示內部朝此一方向規劃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典藏珍品65萬件,百萬億國寶在臺灣 雲集寶物精華中的精華的「臺北故宮」,擁有1萬餘卷書畫、8萬件器物和56萬份文獻圖書,囊括了當年故宮南遷文物的22%,其中包括孤品奇珍,有「冰裂紋」的宋代汝窯「水仙盆」和明成化瓷、明永樂宣德青花及清乾隆官窯等2.5萬件中國瓷器藝術的瑰寶。
  • 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不可能!
    今天達說文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故宮文物的那些事兒。當然我們現在主要談論的是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事情。文物南遷的事情一發生後坊間一直有傳言說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等等諸如此類,小編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不可能!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這是創作於1931年的《故宮守護隊隊歌》,1946年2月15日歌聲終於再次光明正大地飄蕩在故宮。十多年來,輾轉神州的故宮人用生命踐行了自己守護國寶的誓言。通常人們認為「南遷西遷文物幾乎沒有損失」「沒有丟失過一隻文物箱子」,其實是不太確切的。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馬衡、馬彥祥成了護送文物的父子兵。北平淪陷後,日寇果真把魔爪伸向了故宮。他們數次強闖故宮,搶走大銅缸66座、元明清時期所造鐵炮數尊、銅燈亭91個,運往天津去冶煉屠殺中國人的武器(今天去故宮,還可以看到很多銅缸身上的劃痕,正式當年日本掠奪的最好「罪證」)。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可時局動蕩,日寇侵華,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其中驚心動魄之事何止一二,然文物竟無絲毫遺損,著實令人讚嘆。  直到1948年,國民黨知大勢已去,便將國寶分為三批。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運送臺灣地區的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拆城地段大都在蟠龍山上,東從第一座五眼樓起西到古北口關門,直到水門洞崔家地,長約有5華裡。城磚裝上火車,向長城外偽滿洲國方向開去。共運走三車皮。據統計,抗戰時期日軍共損毀長城45公裡,敵樓197座,甕城2座。大量珍貴文物因成功的南遷而倖免於難,那是一段艱苦的歷史,那是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
  • 「兩個故宮」的建築延伸:北京故宮北院與臺北故宮南院
    眾所周知,中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是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另一個是中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收藏各有千秋,呈現的都是炎黃子孫的共同文明,缺一不可。兩岸的故宮都保存70萬件以上的文物。最大的不同是北京故宮是明代成祖下詔令建成的紫禁城建築群,其中的文物是前朝的積累,建國後又大規模的整理,修復;而臺北故宮則是為了保存、展覽遷臺文物而修建的傳統宮廷建築形式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
  • 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朝天宮下》劇照。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
    用「有宮無寶」來形容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話,那臺灣故宮博物院便是「有寶無宮」了。此話雖然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臺北故宮的陳列之豐,質量之高,讓人為之膛目。這裡的確是奇珍薈萃國寶雲集,從商代的青銅器、陶器,到各代玉器、瓷器、銅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書畫聖品,無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