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2020-12-24 百年中國史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最後,行政代理院長宋子文代表政府作出承諾"北平安靜,原物仍運還",此後,近百萬件故宮文物從故宮運出。

故宮文物南遷

這批國寶最先存放在上海法租界內,1936年南京的朝天宮文物保存庫建成後,這批文物由遷入南京。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八·一三事變後,日本進攻上海,南京局勢緊張。這批文物再次踏上徵途,為防不測,這批文物一分為三,分別存放。「南線」經重慶轉運到貴州安順存放,「中線」經水路運到重慶,後轉移到樂山存放。「北線」經鐵路卡車輾轉運至四川峨眉存放。途中歷盡艱辛坎坷,險象環生,所幸文物完好無損。

國寶「西遷」途中

早在文物運出北京之時,故宮的專家們就找古玩商人學會了文物裝箱的方法:他們選用長三尺、寬高各一尺半的木箱來裝文物,每件文物在裝箱前都用紙、棉花、稻草層層包裹,再用繩子緊緊捆住,避免路途顛簸剮蹭造成損毀,對於字畫這類文物,還需要油紙包裹以防進水。

負責護送文物的部隊,是國民軍精銳部隊改編的二十九師某營,營長陶堅民。1940年陶奉調抗戰前線,繼任營長劉建國。1941年春,該營調走,接任部隊為中央軍委特別工作服務團第五連,連長馮昌運。兩支部隊軍紀嚴明,裝備精良,責任心強,有力地保證了故宮文物轉運安全。

當年存放故宮文物的樂山古佛寺遺址殘碑

抗戰結束後,三地存放的文物陸續運回南京。本計劃將文物運回北京,但隨著徐蚌會戰結束,人民解放軍取得決定性勝利,國民黨政權已經搖搖欲墜了。

1948年12月21日,經蔣介石批准,故宮南遷的文物開始運往臺灣,第一批文物由海軍部中鼎輪運送,共計320箱。第二批於1949年1月6日起運,由招商局的海滬輪載運,共運走1680箱,第三批由海軍部崑崙號運輸艦載運,於同月29日出發,共運走972箱。

另外還有中央博物館籌備處852箱文物一併運往臺灣。

蔣中正致杭立武請海軍派艦運送文物赴臺

雖然運到臺灣的國寶只佔故宮南遷文物中的四分之一,但大部分都是清宮收藏的精華,包括歷代名畫、書法,清宮內的全部藏書和最精美的宋瓷。其中的翠玉白菜、玉香爐、玉荷葉杯美輪美奐,精美絕倫,另外還有晉王羲之快雪時晴貼、戰國龍形佩、北宋,都是國寶中的國寶。

本來還有一千餘箱文物待運,但1949年1月21日,蔣介石通電下野,李宗仁擔任代總統後,下令停止文物運臺。至此,故宮文物總共運往臺灣三批2972箱。

快雪時晴帖(晉代)
萬壑松風圖(北宋)
翠玉白菜(清朝)

這批文物運臺後,一時找不到足夠大的地方存放,只好先存放在臺中糖廠內。20世紀50年代初,這批珍寶被轉移到臺中霧峰鄉一個叫北溝的小山村存放。

這一放就是15年。直到1962年,臺灣當局才記起這批國寶,在臺北近郊陽明山腳下的外雙溪破土興建了臺北故宮博物院。1965年,新建的博物院落成後,存放在霧峰鄉北溝的文物全部搬往新館。

至此,這些顛沛流離大半個中國的國寶,才算有了一個落腳之處。

臺北故宮博物院

故宮文物南遷運臺,形成了今天一個故宮,兩個博物院的局面。兩岸文物大多來自清宮舊藏,雖然分隔兩岸,但隔斷不了兩岸博物院同根同源的聯繫。兩岸藏品都是中華民族文化的遺產,兩岸故宮博物院都堅持弘揚中華文化,在歷史轉折關頭,道路不同,信念卻一樣。

1933年從北京故宮分5批運出的13427箱又64包的文物,經歷南遷、西遷、東歸的顛沛流離後,最終「一分為三」。一部分運往臺灣;一部分建國後回歸北京故宮;另外一部分,至今仍滯留南京。

相關焦點

  • 當年故宮文物被迫南遷,如今還有2000多箱遺留在南京,可惜了
    在90年前,故宮的文物卻被迫轉移,顛破流離了大半個中國,可謂「歷經風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擇其精要裝箱南遷,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每一件都進行了清點、核對、編號、造冊,由專家、公務員和領導組成負責組,按照文物門類進行分類,記錄人、審核人、唱票人、監理人都要籤字,每個箱子也有單獨編號。此後,文物光打包就花了半年時間,一共打包出13427箱。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漫長的南遷由此而始,流離顛沛給整個時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屏障失守、局勢險惡,故宮作為重要的文化寶庫,此刻全然暴露、危如累卵。面對北平隨時可能失守的危險,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自1月31日起將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裝箱運往上海,並由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門全力協助,以求完成故宮文物南遷計劃。
  • 歷史老照片:故宮文物南遷的珍貴畫面,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
    故宮博物院全部同意將部分珍貴文物(很多文物太大了,沒法移動)緊急轉移。2月6日至5月15日,13427箱故宮文物,前後分五批踏上了南遷之路。圖中是第三批文物木箱裝車。14年的文物南遷之路始於太和門廣場。整齊的木箱、細緻的封條、井然有序的隊伍,無不昭示著中國人恪盡職守、保護國寶的精神。集結在午門外準備南遷的故宮文物。文物木箱被裝上卡車,繼續遷移。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故宮文物部分南遷後,來不及運走的文物損失慘重。古文物館損失191箱、文獻館損失1734箱、前秘書處損失826箱、頤和園損失89箱、古物陳列所損失113箱,總計損失2953箱。另損失明代銅缸54件以及2尊銅炮,後日軍又從故宮劫走銅燈亭91個和銅炮一尊,統統用來煉銅,以補軍用不足。
  • 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了多少?有這麼多被遷往臺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3491箱62萬件。
  • 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朝天宮下》劇照。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眾人反對,一專家力排眾議,救下13000箱國寶
    此時,珍藏著中華五千年國寶文物的故宮博物院,面臨被劫掠的危險。為了保護這些國寶免遭厄運,有人提出「國寶南遷」的計劃。可是,這個請求遭到了大量的反對,這些反對的聲音裡,有的認為「寶物南遷大費周章,浪費人力物力不值當」;有的提出「應該將精力拿去抵禦外敵,遷移文物屬於捨本逐末」;也有人質疑「故宮寶物數量巨大,一旦運出去後要怎麼保存,存在哪裡,如果丟了怎麼辦」……總之,當時反對南遷的人佔了大多數。
  •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守護者
    ,南遷長沙。這一批重要貨物正是從南京發出的南線流遷文物,戰火硝煙中,80箱故宮古物精品歷經兩月才望見抵達長沙,南線的6名押運官由故宮博物院古物館科長莊尚嚴,和主管書畫的那志良帶隊,隨車一同抵達,後來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任書畫處處長的那志良,當時還是個年輕的科長,他負責押運的書畫當中「三希之首」的《快雪時晴帖》是重中之重,那志良在他後來編著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當中這樣回憶運輸文物的艱難情形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竟有如此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近看了一個片子叫《上新了故宮》,其中由鄧倫,韓丹彤,陳建斌,周一圍參加的一期,以尋找故宮文物南遷最重的古物為線索,講述了文物南遷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歷程。看後讓人不由得對故宮人心生敬意。其中故事詳情,簡述如下。
  • 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不可能!
    今天達說文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故宮文物的那些事兒。當然我們現在主要談論的是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事情。文物南遷的事情一發生後坊間一直有傳言說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等等諸如此類,小編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不可能!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臺北故宮有什麼?(圖)
    可時局動蕩,日寇侵華,為了保護國寶,故宮開始了「文物萬裡大遷徙」。從1933年至1944年,故宮1.3萬餘箱書畫、銅器、瓷器、玉器精品及圖書善本歷經11年,一遷上海、二遷南京、三遷西南大後方。其中驚心動魄之事何止一二,然文物竟無絲毫遺損,著實令人讚嘆。  直到1948年,國民黨知大勢已去,便將國寶分為三批。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因為很多人都以為,北京故宮最好的文物在抗日戰爭的時候已被打包南遷,後來運了不少到臺灣,留因此留在北京故宮的是屬於較低檔次的,又何來好東西太多? 到1948年,蔣介石決定去臺灣,有大量的軍用和民用物資要帶走,包括金條、故宮文物、中央研究院資料等。因為當時沒有那麼多船隻,結果第一、第二艘船都裝了故宮的文物,第三艘是軍艦,裝到一半時,就被海軍叫停了。這艘軍艦原計劃裝1700 箱的,但最後只裝了900箱。這樣,故宮文物被運往臺灣的一共是兩船半,總共2972箱,而南遷文物一共則是13491箱。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解放戰爭爆發後,隨著國民黨軍隊的節節敗退,故宮南遷文物被選出一部分前後分三批也運抵臺灣島,其後以臺中霧峰北溝山麓的山洞為庫房,一直到1965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建成前,故宮文物都是以「北溝文物陳列室」的狀態,呈現在世人面前。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2002-6《汝窯陶瓷》郵票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國子監、承德避暑山莊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此後,海滬號國寶3502箱,崑崙艦1248箱,陸續漂洋過海。集體大遷徙的65萬件文物大都來自北京故宮。抗日戰爭期間,為避戰火,它們曾被迫南遷,之後到了南京後又「馬不停蹄」遷往臺灣安家。這是人類戰爭史上、文化史上絕無僅有的一次文物大遷徙。 1960年,美國國際開發署向博物院提供了一筆88.8萬美元的贈款,「行政院」開始為修建這個永久性的博物院制訂計劃。
  • 我國有兩個故宮博物院,一個在臺灣,臺北故宮有哪些「鎮館之寶」
    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為了文物安全,故宮博物院準備組織文物南遷。1933年1月山海關失陷後,故宮博物院決定將故宮部分文物分批運往上海。至5月15日先後運走文物5批,共13491箱,約20萬件(套)。包括書畫、瓷器、銅器、玉器以及文獻等大量珍貴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