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世界三大宮殿之一,目前故宮擁有文物總數達到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堪稱「中國博物院之首」。
在90年前,故宮的文物卻被迫轉移,顛破流離了大半個中國,可謂「歷經風雲」。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又步步進逼華北,形勢危急,故宮博物院為保護其文物安全,不至遭戰火毀滅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決定採取文物避敵南遷之策,擇其精要裝箱南遷,並在南京建立文物庫房,成立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從1933年2月至5月,先後檢選出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檔案等,共分13427箱又64包,分五批先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爆發,抗日戰爭全面展開,南遷文物又歷盡艱險,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儲於巴縣、樂山、峨嵋山等地。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北平收復,國民黨政府再度接收故宮博物院,三處南遷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1947年運回南京。南遷文物行程上萬裡,穿越大半個中國,然而上百萬件文物中沒有一件丟失,也幾乎沒有毀壞,堪稱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蹟。
但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渡江之際,自1948年底至1949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2972箱文物運往臺灣,後於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鼎鼎大名的毛公鼎、散氏盤、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卷,懷素的《自敘帖》,顏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張宏的《華子岡圖》等重要國寶級的文物,也隨之南遷到臺北故宮。
餘下的大批文物,在1949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但至今還有2176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剩餘的2000多箱文物,如今北京故宮和南京博物院更是各有說辭,至今還遺留在南京博物院,北京故宮的文物除了南京博物院,洛陽博物院也有部分收藏,至今也是未能追回,甚是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