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分院來了!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2020-12-23 網易新聞

(原標題:故宮分院來了!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國家寶藏》的熱播,讓故宮裡的館藏成為網紅般的存在,很多人看完節目都大呼:「故宮等我!」

今天,故宮來重慶了,你還不曉得?!

還有,你知道嗎,重慶與故宮歷史淵源悠久——抗戰時期,安達森洋行舊址、川康平民商業銀行舊址等,是故宮文物南遷到重慶的重要存放點,其中安達森洋行舊址曾存放故宮文物3694箱,重慶與故宮博物院一道不畏艱險,為保護故宮稀世珍寶盡到最大努力。

故宮學院(重慶)揭牌儀式

今日上午,故宮學院(重慶)籤約揭牌暨故宮文化傳承活動,在安達森洋行舊址舉行。此前,重慶市政府與故宮博物院籤訂合作框架協議,就共同構建文化遺產人才、科研、項目等交流機制達成合作意向。這次故宮來渝,與市文化委、南岸區達成六項合作:

1  在重慶設立故宮學院分院,通過故宮學院平臺開展培訓活動,為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發展提供專業人才支持。

2  在安達森洋行舊址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主要用於展示南遷史實、舉辦相關展覽,向公眾傳播文物保護理念。

3  開展故宮文化數位化展示,利用數字多媒體等方式,展示故宮最新的數位化應用成果,滿足公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4  在安達森洋行舊址設立紫禁書院(重慶),主要開展與故宮文化創意產業合作和交流,通過多種方式為公眾提供故宮文化信息。

5  加強學術科研交流合作,合作舉辦論壇、研討會,故宮博物院對國家文物保護裝備產業基地建設予以指導支持。

6  加強傳統文化教育傳播合作,充分發揮故宮博物院收藏研究及教育優勢,結合重慶市的地方資源與特色,共同開展公眾教育活動等。

重慶與故宮博物院淵源深厚、交流頻繁。話不多說,下面我們就來擺一擺重慶和故宮之間的傳奇故事。

故宮文物南遷

守護中華文脈

1933年,當山海關被日軍攻陷的消息傳到北京,圍繞故宮文物要不要南遷的問題,中國知識分子傷透了腦筋。

胡適想通過國際社會幹預保護文物,可當時幾乎整個國際社會都想拿走中國的文物。

魯迅寫下「寂寞空城在,倉皇古董遷」的詩句。

古物陳列所前所長周肇祥不同意南遷,給支持和參與南遷的人員打騷擾電話,寄恐嚇信,鼓動人們將故宮的城門都給堵了起來,差點被打。

最終,鬧劇以確定南遷結束。因為「只要文物在,中華文化的根就不會斷,中華民族的精神就不會亡,中國人就不會做亡國奴」。

剛剛開船離開

日軍炮火攻城

每件南遷文物都有對應的「身份證」,比如「天」字打頭表明來自乾清宮,「地」字打頭來自坤寧宮。同時,專家們專門定製了一批長三尺,高寬各一尺半的厚實木箱。儘管當時時間緊迫,但裝箱工作依然一絲不苟、極為繁複,甚至將一箱瓷器從城牆上扔下,箱內的瓷器也毫髮無損。

為保證一路上「人不離物,物不離人」,南遷文物雖有政府軍隊護運,但均配有故宮工作人員全程押送。從一地運到另一地,出發時間、運輸工具、轉崗、轉車、轉船,都有文字記錄。故宮人用「對籤子」的辦法保證文物數量準確。一支籤子對應一箱文物,每交付一支籤子,就代表一箱文物安全送達。曾經故宮博物院理事李濟和院長馬衡在視察時,他們在冊中隨便圈了兩號,5分鐘不到,兩箱文物就從幾千箱中提出來了,管理之高效可見一斑。

19557箱文物抵滬後,放在上海法租界暫存,但好景不長,「七七事變」爆發。1937年8月13日,日軍轟炸上海,南京告急,南遷文物只能分三批向西遷移。同年12月9日(南京淪陷的前4天),這些文物隨英國輪船「黃浦號」駛離浦口碼頭。

船剛開,雨聲夾雜著隆隆炮聲,日軍開始攻城了。

留城文物,無一倖免被日軍或掠或燒。

在菜園壩挖洞保存國寶

這不科學

根據戰時文物宜散不宜聚原則,就這樣,數千箱故宮文物輾轉來到重慶。這些文物字畫最多,對保存條件要求較高,因此倉庫要找隱蔽性好的、結實的,同時還對空氣溼度有要求。

當時,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理事長蔡元培,主持了關於故宮文物在重慶存放地點的會議,決定立即修建專門的庫房存放國寶。擔任故宮博物院代理院長的馬衡,想就近在菜園壩的附近挖山洞,建立基地保存國寶。但菜園壩離著名的珊瑚壩機場太近,特別容易遭受轟炸,最終大家一致決定,將文物分三處存放,即安達森洋行、川康平民商業銀行和吉時洋行。

安達森洋行舊址。 胡杰 攝

其中,位於南濱路的安達森洋行存放了3694箱文物,是存放故宮文物最多的地方。

把臘肉甩了存文物

瑞典人幫忙避日軍轟炸

安達森洋行,位於南岸區南濱路慈雲寺旁,始建於1890年代重慶開埠初期。看上去是幾棟破舊的倉庫,但它卻曾經是故宮文物的「臨時避難所」,是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的傳奇。

安達森是瑞典人,重慶開埠以後,他來到重慶南岸海獅支路2號買地建房開設洋行,主要經營鬃毛、臘肉及百貨等。資料記載,安達森洋行原有6棟建築,佔地近萬平米。當時故宮博物院租下四個倉庫,安達森下令「把倉庫裡的臘肉都甩了」,將3694箱文物都搬進了倉庫。

瑞典作為二戰中立國,為防日軍轟炸,洋行的主人瑞典人安達森每次在日軍轟炸機來臨時,便將瑞典國旗在屋頂鋪開,就這樣,故宮文物得以逃過大轟炸劫難。

「守衛者」朱學侃

為故宮文物而死

1939年5月,隨著日軍對重慶的轟炸日益加劇,故宮文物被迫再次向樂山轉移。

由於江水漲潮期時間太短,押送人員必須晝夜搶工。故宮職員朱學侃在玄壇廟船艙邊布置裝運,江上漆黑,船中昏暗,朱學侃竟一腳踏空墜身艙底,重傷身亡。

他是為守護南遷文物身亡的第一人。

在繼續遷徙的過程中,故宮文物也狀況不斷:行船於江上,縴繩竟然斷了,船體失去控制,裝滿國寶箱件的船隻連同船裡的工作人員一起被水衝到下遊……最終,搬運工靠人力,將一箱箱文物扛到樂山。

回遷文物重慶聚首

抗戰勝利又戰白蟻臭蟲

1945年8月,抗戰勝利,當年秋天,故宮博物院重慶總辦事處隨即規劃復員,開始著手準備故宮文物復歸計劃。在計劃中,重慶扮演了聚集地的角色,分為三路分別西遷到四川樂山、峨眉,以及巴縣的文物,將全部先運到重慶,再循水路直運南京。

1946年,所有故宮文物運抵重慶,藏入海棠溪向家坡山腳原國民政府經濟部貿易委員會的庫房,故宮博物院根據情況成立了三個小組負責整理保護。

在這時,白蟻和臭蟲成為困擾他們的大害。白蟻非常厲害,一天之內,能把一箱的東西吃個精光。為了防止白蟻由箱架穿孔直接進去箱中,據故宮學者那志良先生回憶,工作人員在箱架之下墊上一塊鵝卵石,白蟻要想進入箱件之中,必須爬過鵝卵石,它們必須在鵝卵石上用土築成隧道才能達到箱子,要檢查白蟻是否上來,只要看看鵝卵石的四周有沒有它們築的隧道就知道。這項工作是很辛苦的,工作人員每人發給一個棉墊、一個電筒,每天上午、下午分別檢查一次。

文物集中重慶之後,故宮博物院就積極接洽船隻,準備復原還都了。本來打算是把這些文物直接運回北平去,但因時局關係,平漢鐵路的運輸有問題,只能改為運到南京。從重慶沿長江水路運到南京的文物是比較順利的。他們先在海棠溪設立一個轉運站,用汽車從向家坡載運來的文物箱件,先由轉運站負責人點收裝上駁船,拖到對岸存入倉庫,裝船的時候,再由倉庫將駁船拖出,用人力轉入輪船。裝運文物的輪船到達南京後,由在碼頭上負責接收東歸文物的人員照應,將文物箱件裝汽車,再運到文物庫房儲存。這批文物,自1947年6月中旬起運,到12月初結束。

(文中部分內容來源於《起運呈文》、《文物車輛翻車報告》、《故宮文物避寇記》、《故宮文物南遷及其意義》等)

原標題:故宮分院來了!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原標題:故宮分院來了!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本文來源:重慶晨報上遊新聞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了多少?有這麼多被遷往臺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3491箱62萬件。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誠如@中國反邪教 的回應中說的那樣,「為了免遭日寇破壞,1933年,故宮決定把一部分文物南遷」,這部分文物被運往上海和南京,之後,又分批西遷。「故宮文物部分轉移後,來不及運走的文物損失慘重!!!」據史料記載,抗戰時期包括故宮和長城在內的北京文物,都未能倖免被日寇劫掠破壞的命運。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坐過北京的火車,看過秦嶺的大雪,划過岷江的竹筏,藏過安順的山洞,住過峨眉的寺廟和安谷的祠堂……當走在故宮博物院,隔著玻璃展櫃看著那一件件文物時,請不要忘記,烽火抗戰的日子裡,國寶們也曾背井離鄉、九死一生。那是一場顛沛流離的文化長徵,是一代故宮人守護國寶的步步驚心。「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故宮建院95周年 | 對話從神武門到安達森的南遷傳奇
    走過600個歲月的紫禁城,歷經文化傳承與歷史滄桑依舊屹立如昔,而走過95個春秋的故宮博物院,始終精心保管著明清時代遺留的舊藏珍寶。為了讓大家能更好的感受這段歷史文化,安達森洋行和北京故宮博物院合作,建設故宮文物南遷紀念館。
  • 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不可能!
    今天達說文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故宮文物的那些事兒。當然我們現在主要談論的是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事情。文物南遷的事情一發生後坊間一直有傳言說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等等諸如此類,小編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不可能!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他強調,整修期間文物遷往南院展出,南院北院都是故宮博物院,因此不存在故宮閉館的問題。據他預估,如果文物遷往南院展覽,可帶動300萬以上境外觀光客前往嘉義。  這一解釋並不讓人信服。境外觀光客來臺灣多去臺北市,參觀臺北故宮自然順路,因此故宮保持每年400萬到500萬的參觀量。但有多少人願意乘坐高鐵到嘉義,然後再搭接駁車到南院看展?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胡適、魯迅、徐志摩等人強力反對文物出宮,理由是勢必將造成人心浮動、社會不安。
  • 當年故宮文物被迫南遷,如今還有2000多箱遺留在南京,可惜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世界三大宮殿之一,目前故宮擁有文物總數達到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堪稱「中國博物院之首」。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故宮博物院為此成立了南京分院。 巴縣、峨眉、樂山三地的文物被集中到重慶,於 1947 年回到南京,重新存放於南京朝天宮庫房。 然而,解放戰爭即將結束之時,國民黨敗退臺灣,命莊尚嚴、那志良、梁廷煒等故宮人分 3 批帶走了總計2972 箱文物,佔南遷故宮文物總件數的 22%,從此兩地相隔,諸多離愁與遺憾,盡付淺淺海峽。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 在此基礎上,我又選取了其中的素材,創作了話劇《朝天宮下》,講的是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存放在南京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危在旦夕。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北平淪陷後,日寇果真把魔爪伸向了故宮。他們數次強闖故宮,搶走大銅缸66座、元明清時期所造鐵炮數尊、銅燈亭91個,運往天津去冶煉屠殺中國人的武器(今天去故宮,還可以看到很多銅缸身上的劃痕,正式當年日本掠奪的最好「罪證」)。
  •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守護者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略中國,8月13日,日軍開始轟炸上海,南京岌岌可危,南京政府行政院就命令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將存放在南京朝天宮的文物火速轉移,這批文物,是「九一八」事變日軍大舉侵華後,從1933年2月5日開始,陸續自紫禁城運出的,五年後,一場更為艱難的守護又將開始,國民政府和押運人員研究決定,將這批中華重寶分三路向西遷移,其中一路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竟有如此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近看了一個片子叫《上新了故宮》,其中由鄧倫,韓丹彤,陳建斌,周一圍參加的一期,以尋找故宮文物南遷最重的古物為線索,講述了文物南遷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歷程。看後讓人不由得對故宮人心生敬意。其中故事詳情,簡述如下。
  • 《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故宮南遷臺灣的畫作,記錄了怎樣的傷痛
    《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是回憶故宮南遷駐貴陽安順而作的畫。華嚴洞圖卷跋文的最後五位作者是勞幹(貞一)、董作賓(彥堂)、張敬、羅家倫、以及父親代為抄錄的在安順時同事孫壵姑女士的草稿內容。自中原板蕩夷禍交侵,十五年來播遷者三四,卻憶當年小住薊門,深巷苦茗,殆若羲皇上世矣。倭禍初起,慕陵兄避地安順者七年,雖君子環堵蕭然,而春秋佳日,猶不廢琴書之樂。清齋故洪北江所居,每攤書吟會,未嘗不與古人神遊也;劉君峨士輒為圖以志其盛,一丘一壑皆得其真。自慕陵出黔山下三峽,又復七年,今皆避地鯤邦,雖意興不減當年,而霜鬢侵尋人皆老大,追思疇昔雖欲感而無從也。
  • 抗戰烽火中「陪故宮文物遷徙的孩子」——專訪臺灣攝影家莊靈
    原標題:抗戰烽火中「陪故宮文物遷徙的孩子」——專訪臺灣攝影家莊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民族危亡之際,為保護珍貴國寶,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工作者護送文物,在抗戰烽火中輾轉上萬公裡,寫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奇蹟。
  • 智慧看展丨故宮國寶逃難記
    從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北返(1950年從南京運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運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20年來輾轉上萬公裡,播遷10餘省,百萬餘件文物無一損毀,故宮先輩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的奇蹟。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席動土儀式並表示,「我們有一萬個理由,一定要把最好的藏品送來,我們發愁的是好東西太多了,究竟選擇哪一些呢?」 於是,自然就引出了過去外界一直盛傳的臺北故宮藏品優於北京的說法,文章引述單霽翔過去曾透露的故事,其實故宮絕大多數文物並沒有南遷,南遷的文物只有22%去了臺灣,並稱臺北故宮收藏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只能算是「三級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