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了多少?有這麼多被遷往臺灣!

2020-12-15 上遊新聞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3491箱62萬件。

由當時的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負責,開始做文物遷運前的篩選打包工作,為此他們還專門聘請了極富這方面經驗的文物古董商指導。打包文物採用的方法是,根據文物的形狀用稻草做襯,以棉花貼緊,外面包上優質棉紙,這種專業的文物打包方式經得起長途跋涉和劇烈顛簸。幾十萬件文物在上萬裡的運輸過程中竟一件未損。

1933年2月5日晚間,北平全城戒嚴。13491箱文物從神武門廣場出發,由幾十輛板車輪流運往火車站,軍隊全程護送,沿途軍警林立。不到120天的時間裡,五批文物循序運往上海,後又輾轉至南京朝天宮。

但隨著戰事不斷深入,南京也不是安全之地,文物繼續分三路西遷,因為沒有交通工具,最後剩3000多箱滯留南京。"這次西遷歷時8年,行程萬餘裡,運送文物的車輛、人員艱難行走於四川蜀道。沿路敵機轟炸,遭遇匪類,不斷臨時更改行走路線和臨時存放地點。最後以微小的損失完成了這場歷時長久、數量巨大的文物遷徙之路,被國內外人士稱為奇蹟。"

故宮大批文物南遷後,總務處長張庭濟奉命留守。日偽政權下的故宮博物院艱難維持,盡力周旋。1937 年 11 月,淪陷初期張庭濟曾代表北平留守職工向國民政府行政院匯報現狀,尋求保護。目睹當時情況的美國漢學家珍妮特、沈大偉說:"日軍在 1937 年 9 月佔領北平的時候,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已帶了部分珍寶西遷,……以後馬衡不在的日子裡,負責故宮工作的是總務處處長張庭濟。

日本方面妄圖派日本人擔任故宮的院長或顧問,但由於遭到故宮工作人員的堅決抵制而未果。日本人也不得隨意進入故宮,除非帶有介紹信,否則會被留守的工作人員拒之門外。"在這淪陷的八年中,"留守人員雖然不像隨文物南遷的人員那樣辛苦奔波、風餐露宿,但在日偽統治下也非常難得,不卑不亢,可以說是不辱使命。"由於大量文物珍品外遷,加上日偽的幹擾、破壞,只能勉強維持分路開放,但遊人寥寥,門庭冷落。

1938年6月,憲警兩次闖進故宮博物院太廟圖書館搬走撕毀大批圖書資料,書籍242種,340冊,雜誌369種,10682冊。書籍中有反日抗日、談及日偽政權和滿洲的一律銷毀,包括大量印有國民黨青天白日標誌的圖書,另外含有共產主義、馬克思主義等內容的絕對銷毀;有關司法、教育、財政等的書籍雜誌也必須銷毀。這次查沒銷毀對故宮文獻資料庫藏是一個巨大打擊,日本希望藉助這種方式推行奴化教育。

不久的獻銅運動再次把故宮博物院拖入泥潭。1945年3月,侵華日軍北京陸軍聯絡部致函偽北京特別市市長,要求"北京特別市官民","獻納(供出)各自存有之一切銅類,以資直接增強戰力,藉以實現大東亞共榮圈之確立。"各家各戶和單位被強行徵收銅鐵,作為日軍造炮彈和子彈使用。"這個運動波及到千家萬戶,故宮這樣的文化機關也沒有倖免。"

儘管多次抵制,最終為確保故宮整體安全起見,不得不將一些散落於各院落無號的銅缸銅炮等1095斤交了出去。但金品獻納委員會和日軍對此量均不滿意,要求故宮必須捐獻更多,因為僅北京一市日本軍部下的銅鐵徵集任務就高達40萬公斤。日偽華北政務委員會最終命令將不能斷明年代的銅缸 54 件以及 2 尊銅炮運走檢送。

1949年4月,遷臺文物登記造冊,統計文物總數為231910件又27張692頁。國民政府兩院理事會延續了故宮博物院的點查制度,先後出版《中華文物集成》 《故宮書畫錄》 《故宮名畫300種》等著錄。1962年,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近郊雙溪建成,定名為中山博物院。至今已五次擴建。1989年至1991年,臺北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清點計劃研究小組成立,開始對文物全面清點,1991年完成時,對外發布數字為:歷代文物總數645784件(後有又多方捐贈擴充)。

曾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18年的秦孝儀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1949 年搬過來的都是書畫、細軟,重的東西搬不動嘛。北京故宮以宮殿,器物等大東西見長,我們這邊以書畫文物見長。書畫在文化方面最具分量。"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認為:"文物只有在原生地展示,才最有尊嚴,如果像孤魂野鬼一樣流失海外,就沒有尊嚴。"故宮流失的文物,又豈止在海峽那邊。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他強調,整修期間文物遷往南院展出,南院北院都是故宮博物院,因此不存在故宮閉館的問題。據他預估,如果文物遷往南院展覽,可帶動300萬以上境外觀光客前往嘉義。  這一解釋並不讓人信服。境外觀光客來臺灣多去臺北市,參觀臺北故宮自然順路,因此故宮保持每年400萬到500萬的參觀量。但有多少人願意乘坐高鐵到嘉義,然後再搭接駁車到南院看展?
  • 故宮分院來了!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抗戰時期,重慶守護了大批故宮南遷珍寶) 《國家寶藏》的熱播,讓故宮裡的館藏成為網紅般的存在,很多人看完節目都大呼:「故宮等我!」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竟有如此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最近看了一個片子叫《上新了故宮》,其中由鄧倫,韓丹彤,陳建斌,周一圍參加的一期,以尋找故宮文物南遷最重的古物為線索,講述了文物南遷的一段驚心動魄的歷程。看後讓人不由得對故宮人心生敬意。其中故事詳情,簡述如下。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每件文物的包裝至少有4層:紙、棉花、稻草、木箱,有時候外面還套上個大鐵箱,從而大大降低了文物在運輸過程中的損壞概率。南遷文物中有相當一部分是歷代的宮廷秘藏,堪稱國寶,其中就包括毛公鼎、翠玉白菜、玉石東坡肉、《快雪時晴帖》和在這批貨物中最重的十個石鼓。
  • 抗戰烽火中「陪故宮文物遷徙的孩子」——專訪臺灣攝影家莊靈
    原標題:抗戰烽火中「陪故宮文物遷徙的孩子」——專訪臺灣攝影家莊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民族危亡之際,為保護珍貴國寶,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工作者護送文物,在抗戰烽火中輾轉上萬公裡,寫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奇蹟。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 、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誠如@中國反邪教 的回應中說的那樣,「為了免遭日寇破壞,1933年,故宮決定把一部分文物南遷」,這部分文物被運往上海和南京,之後,又分批西遷。「故宮文物部分轉移後,來不及運走的文物損失慘重!!!」據史料記載,抗戰時期包括故宮和長城在內的北京文物,都未能倖免被日寇劫掠破壞的命運。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馬衡、馬彥祥成了護送文物的父子兵。北平淪陷後,日寇果真把魔爪伸向了故宮。他們數次強闖故宮,搶走大銅缸66座、元明清時期所造鐵炮數尊、銅燈亭91個,運往天津去冶煉屠殺中國人的武器(今天去故宮,還可以看到很多銅缸身上的劃痕,正式當年日本掠奪的最好「罪證」)。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不可能!
    今天達說文物想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故宮文物的那些事兒。當然我們現在主要談論的是關於故宮文物南遷的事情。文物南遷的事情一發生後坊間一直有傳言說故宮大部分東西被南遷,臺北故宮的東西比北京故宮值錢等等諸如此類,小編可以很肯定的告訴大家不可能!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漫長的南遷由此而始,流離顛沛給整個時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屏障失守、局勢險惡,故宮作為重要的文化寶庫,此刻全然暴露、危如累卵。面對北平隨時可能失守的危險,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自1月31日起將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裝箱運往上海,並由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門全力協助,以求完成故宮文物南遷計劃。
  •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守護者
    ,南遷長沙。文物南遷路線:南京--漢口--長沙--貴陽--安順押運人員:莊嚴、曾湛瑤、那志良、朱家濟、李光第、鄭世文:用汽車運,一車裝20箱文物,麻煩極了,有錢也沒有用,找不到車,有了車又沒汽油,有了汽油,路又斷了……,只好走火車運輸。
  • 當年故宮文物被迫南遷,如今還有2000多箱遺留在南京,可惜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中國最大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世界三大宮殿之一,目前故宮擁有文物總數達到1807558件,其中珍貴文物1684490件、一般文物115491件、標本7577件,涵蓋幾乎整個古代中國文明發展史和幾乎所有文物門類,堪稱「中國博物院之首」。
  • 《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故宮南遷臺灣的畫作,記錄了怎樣的傷痛
    《安順讀書山華嚴洞圖》是回憶故宮南遷駐貴陽安順而作的畫。華嚴洞圖卷跋文的最後五位作者是勞幹(貞一)、董作賓(彥堂)、張敬、羅家倫、以及父親代為抄錄的在安順時同事孫壵姑女士的草稿內容。故宮文物播遷路線圖 網絡圖片勞幹先生為中央研究院院士,著名的文史學者,民國四十年前後曾與同為院士的董作賓、高去尋先生,被聘為審查委員,多次前往臺中霧峰北溝故宮庫房清點文物。
  • 歷史老照片:故宮文物南遷的珍貴畫面,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
    故宮博物院全部同意將部分珍貴文物(很多文物太大了,沒法移動)緊急轉移。2月6日至5月15日,13427箱故宮文物,前後分五批踏上了南遷之路。圖中是第三批文物木箱裝車。14年的文物南遷之路始於太和門廣場。整齊的木箱、細緻的封條、井然有序的隊伍,無不昭示著中國人恪盡職守、保護國寶的精神。集結在午門外準備南遷的故宮文物。文物木箱被裝上卡車,繼續遷移。
  • 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朝天宮下》劇照。
  • 1938 故宮文物秘存大慈寺(上)
    龔靜染/文 圖片由作者提供 1933年2月至5月,故宮、北平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19557箱文物從北平運抵上海,1936年底運抵南京。1937年淞滬戰役爆發,在日軍炮火的威脅下,這批匯聚了中國文化精粹的南遷文物開始了長達十年的萬裡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