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愁路東側的冶城山上,
有一處紅牆碧瓦的巍峨殿閣。
這裡是朝天宮,展示著南京
在中國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軌跡
抗日戰爭時期的故宮國寶
飄搖在烽煙的浩劫中
故宮人帶文物共南遷
他們曾在顛沛流離中落腳於
現為南京市博物館的朝天宮內,
文化的博弈正在進行……
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章劍華編劇,蔡向亮導演,郝光、肖明、馬小寧、孫嵐主演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7月31日-8月1日於江蘇大劇院成功上演。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
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
藝術總監、編劇 章劍華▲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宮。她是中國歷史的縮影,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其文物典藏更是嘆為觀止。600年滄桑,故宮的歷史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故宮的國寶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
五年前,我創作了《故宮三部曲》,全景式地記載了故宮的歷史變遷與風風雨雨,其中重點展示了抗日戰爭期間,故宮文物歷經千難萬險、行程兩萬公裡、在另一個戰場上鮮為人知的壯舉,著力表現了一批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和歷史擔當。該書榮獲中國徐遲報告文學獎和江蘇紫金山文學獎,並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國寶奇旅》,廣獲好評。
在此基礎上,我又選取了其中的素材,創作了話劇《朝天宮下》,講的是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存放在南京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危在旦夕。在此危急關頭,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寇鬥智鬥勇,進行文化較量與文化抗爭,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
我創作這個劇的初衷,正如該劇的主題歌所言:記住這一刻,記住這一切。血脈與文脈相連,文脈與國脈相接。讓生命之歌迴蕩蒼天,讓民族之魂縈繞人間。
這是一部抗戰劇,更是一部文化劇。從北京到南京,從故宮到朝天宮,國寶故事可歌可泣,中華文化日月光華。
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出品人 廖屹▲
早在2019年11月,江蘇大劇院已經多次召開創作規劃研討,綜合考慮了歷史背景、文化內涵、思想內容、表現手法,決定用話劇的形式切入「故宮文物南遷之行」這個題材。今年疫情期間,沒有演出任務,我們就加強內功建設,一方面加強運營管理的輸出,一方面重點投入藝術創作的生產,切入點就是《朝天宮下》這部話劇。
劇本研讀會
本劇的主創我們邀請的都是來自江蘇最優秀的藝術家,而在舞臺呈現上,擔任執行和具體操作的基本班底都來自我們江蘇大劇院。不論從題材、立意、舞臺效果等各方面來說,我覺得這部劇都是可以打到90分以上的。
《朝天宮下》導演 蔡向亮▲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所以我對整個戲的總體要求是真實感、年代感和帶入感。但這個真實一定是高於生活的舞臺真實和藝術真實。舞美各部門的化服道效和燈光等等,只烘託陪襯表演就不夠了,有時甚至要直接參與表演。
太和鼎——不是演員的「主演」
在劇中我安排了一個沒有臺詞,不是演員的主要演員,它就是「太和鼎」,這個鼎每次出現的時候,我們的燈光運用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特別強調細節,這些文物道具都做得非常精美,故宮文物修復的老師看到這批道具的時候也很驚訝,我們道具製作的程序,一輪一輪和修復文物是一樣的。
表演細膩、道具精美
對於演員的表演,我一直強調兩個關鍵詞:「反差」和「節奏」。角色和角色的反差,角色和背景的反差,角色內心情緒的反差,以及大氛圍和局部的反差等等。節奏是一部戲的魂,只有準確把握了戲劇的節奏,才能具有戲劇的張力,才能直擊人心,才能產生共鳴。
郝光 飾 祝同禮 ▲
在劇中,我有兩次閉上了雙眼,一次是日本人發現了地下倉庫的大門,大門打開的聲音傳來;另一次是最後酒席上我最後發現他們不守承諾,不會放走我的學生和無辜的孫大爺,我又一次閉上的眼睛。這是兩次絕望的反應,我的內心是祝同禮作為一個文人對自己錯誤預判的自責,是沒有保護好國寶的內疚。
我平時就比較喜歡寫字,對我來說,寫字和演戲是互通的。演戲的過程就是我練了一遍字的過程。書法中我學到的除了一氣呵成,還有就是留白。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歷史,
一件珍寶就是一個故事。
——郝光書法作品
在我心裡,祝同禮最喜歡的應該是大篆,它是金石器專家,他喜歡的應該是古樸原始的那種味道。但祝同禮這個人更像是米芾的行書,飄逸秀氣,但又能入木三分,他是非常有靈氣和骨氣的一個文人。他們對文物的理解、認知、熱愛,及他們身上所賦有的對文脈與國脈的傳承精神讓我深受感動。
肖明 飾 佐藤弘智 ▲
佐藤是一位來自日本的文物專家,戰爭扭曲了他的人性,最終淪為一個罪人。佐藤有過掙扎,對喜多的有些作為是不恥的,但最終對文物的貪婪吞噬了他的人性。藝術作品的呈現不能只滿足於陳述,而要帶來深入反思,戰爭對人性本質的摧毀和扭曲,是不能簡單歸結為『侵略者』這個臉譜的」。
馬小寧 飾 孫大爺 ▲
朝天宮守門人孫大爺,他就是普通的南京老百姓,他對於這批文物的態度,從原來的不了解逐漸有了一些認識,也產生了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在劇中一直就是講著地道的南京話。在《朝天宮下》凝重的氣氛中,孫大爺的存在讓觀眾會心一笑,希望透過這個小人物,表現危難時刻的百姓為了民族大義甘願獻身的勇氣。
戲劇理論家,
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
汪人元
話劇《朝天宮下》以抗戰時期南京淪陷背景中,一對文物專家師生及一個平民百姓以生命保護藏於朝天宮的故宮南遷文物故事,勾連起了血脈、文脈、國脈的關係,弘揚著悠久的中華文化傳統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大義。作品對抗戰題材創作構成了獨特角度的深入開掘,更以鮮明的文化氣息而醒目。
作家、劇作家、評論家毛貴民
第一,題材選得好,第二,演員演得好。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為了文化抗日,多少文化志士跟戰場上的先烈一樣英勇地犧牲了,他們的精神鼓舞著我們,激勵著我們,以文化抗日精神寫文化抗日戲劇,傳承文化抗日血脈!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藝術文化研究所所長 康爾
話劇《朝天宮下》,選材精到,立意精準,製作精良,具有很強的語言震撼力和視覺衝擊力,是一部可望引起很大反響的話劇力作。
一位南京觀眾感同身受
我就住在朝天宮邊,小時候常在石板臺階上玩滑梯,沒想到地下倉庫還曾有這樣的故事發生。臺上既寫實又有意味的場景,把我的思緒瞬間帶入了歷史的時空。
在劇中,藝術總監、編劇章劍華講述了多少件文物的傳奇故事?
是什麼角色讓郝光失眠,幾乎精神分裂?
導演在音響設計上做了什麼樣的細節巧思?對這部心血之作,他打出了幾分呢?
歡迎收聽《海上生明月》節目,主持人姜琪對話各位主創,為您講述《朝天宮下》臺前幕後的那些精彩故事。
來源 | 《海上生明月》節目
播出平臺:
江蘇新聞廣播FM93.7周六、周日22:00--22:30
江蘇新聞綜合廣播AM702周一到周日22:00--22:30
移動收聽:
荔枝新聞客戶端「隨身聽」、喜馬拉雅「江蘇廣播」、蜻蜓FM「江蘇新聞廣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