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2020-12-20 騰訊網

莫愁路東側的冶城山上,

有一處紅牆碧瓦的巍峨殿閣。

這裡是朝天宮,展示著南京

在中國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軌跡

抗日戰爭時期的故宮國寶

飄搖在烽煙的浩劫中

故宮人帶文物共南遷

他們曾在顛沛流離中落腳於

現為南京市博物館的朝天宮內,

文化的博弈正在進行……

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章劍華編劇,蔡向亮導演,郝光、肖明、馬小寧、孫嵐主演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7月31日-8月1日於江蘇大劇院成功上演。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

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

藝術總監、編劇 章劍華▲

故宮是世界上現存最大的皇宮。她是中國歷史的縮影,也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其文物典藏更是嘆為觀止。600年滄桑,故宮的歷史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故宮的國寶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

五年前,我創作了《故宮三部曲》,全景式地記載了故宮的歷史變遷與風風雨雨,其中重點展示了抗日戰爭期間,故宮文物歷經千難萬險、行程兩萬公裡、在另一個戰場上鮮為人知的壯舉,著力表現了一批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和歷史擔當。該書榮獲中國徐遲報告文學獎和江蘇紫金山文學獎,並改編成電視連續劇《國寶奇旅》,廣獲好評。

在此基礎上,我又選取了其中的素材,創作了話劇《朝天宮下》,講的是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存放在南京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危在旦夕。在此危急關頭,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寇鬥智鬥勇,進行文化較量與文化抗爭,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

我創作這個劇的初衷,正如該劇的主題歌所言:記住這一刻,記住這一切。血脈與文脈相連,文脈與國脈相接。讓生命之歌迴蕩蒼天,讓民族之魂縈繞人間。

這是一部抗戰劇,更是一部文化劇。從北京到南京,從故宮到朝天宮,國寶故事可歌可泣,中華文化日月光華。

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出品人 廖屹▲

早在2019年11月,江蘇大劇院已經多次召開創作規劃研討,綜合考慮了歷史背景、文化內涵、思想內容、表現手法,決定用話劇的形式切入「故宮文物南遷之行」這個題材。今年疫情期間,沒有演出任務,我們就加強內功建設,一方面加強運營管理的輸出,一方面重點投入藝術創作的生產,切入點就是《朝天宮下》這部話劇。

劇本研讀會

本劇的主創我們邀請的都是來自江蘇最優秀的藝術家,而在舞臺呈現上,擔任執行和具體操作的基本班底都來自我們江蘇大劇院。不論從題材、立意、舞臺效果等各方面來說,我覺得這部劇都是可以打到90分以上的。

《朝天宮下》導演 蔡向亮▲

這是一段真實的歷史,所以我對整個戲的總體要求是真實感、年代感和帶入感。但這個真實一定是高於生活的舞臺真實和藝術真實。舞美各部門的化服道效和燈光等等,只烘託陪襯表演就不夠了,有時甚至要直接參與表演。

太和鼎——不是演員的「主演」

在劇中我安排了一個沒有臺詞,不是演員的主要演員,它就是「太和鼎」,這個鼎每次出現的時候,我們的燈光運用都是不一樣的。我們特別強調細節,這些文物道具都做得非常精美,故宮文物修復的老師看到這批道具的時候也很驚訝,我們道具製作的程序,一輪一輪和修復文物是一樣的。

表演細膩、道具精美

對於演員的表演,我一直強調兩個關鍵詞:「反差」和「節奏」。角色和角色的反差,角色和背景的反差,角色內心情緒的反差,以及大氛圍和局部的反差等等。節奏是一部戲的魂,只有準確把握了戲劇的節奏,才能具有戲劇的張力,才能直擊人心,才能產生共鳴。

郝光 飾 祝同禮 ▲

在劇中,我有兩次閉上了雙眼,一次是日本人發現了地下倉庫的大門,大門打開的聲音傳來;另一次是最後酒席上我最後發現他們不守承諾,不會放走我的學生和無辜的孫大爺,我又一次閉上的眼睛。這是兩次絕望的反應,我的內心是祝同禮作為一個文人對自己錯誤預判的自責,是沒有保護好國寶的內疚。

我平時就比較喜歡寫字,對我來說,寫字和演戲是互通的。演戲的過程就是我練了一遍字的過程。書法中我學到的除了一氣呵成,還有就是留白。

一件文物就是一段歷史,

一件珍寶就是一個故事。

——郝光書法作品

在我心裡,祝同禮最喜歡的應該是大篆,它是金石器專家,他喜歡的應該是古樸原始的那種味道。但祝同禮這個人更像是米芾的行書,飄逸秀氣,但又能入木三分,他是非常有靈氣和骨氣的一個文人。他們對文物的理解、認知、熱愛,及他們身上所賦有的對文脈與國脈的傳承精神讓我深受感動。

肖明 飾 佐藤弘智 ▲

佐藤是一位來自日本的文物專家,戰爭扭曲了他的人性,最終淪為一個罪人。佐藤有過掙扎,對喜多的有些作為是不恥的,但最終對文物的貪婪吞噬了他的人性。藝術作品的呈現不能只滿足於陳述,而要帶來深入反思,戰爭對人性本質的摧毀和扭曲,是不能簡單歸結為『侵略者』這個臉譜的」。

馬小寧 飾 孫大爺 ▲

朝天宮守門人孫大爺,他就是普通的南京老百姓,他對於這批文物的態度,從原來的不了解逐漸有了一些認識,也產生了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他在劇中一直就是講著地道的南京話。在《朝天宮下》凝重的氣氛中,孫大爺的存在讓觀眾會心一笑,希望透過這個小人物,表現危難時刻的百姓為了民族大義甘願獻身的勇氣。

戲劇理論家,

江蘇省戲劇家協會名譽主席

汪人元

話劇《朝天宮下》以抗戰時期南京淪陷背景中,一對文物專家師生及一個平民百姓以生命保護藏於朝天宮的故宮南遷文物故事,勾連起了血脈、文脈、國脈的關係,弘揚著悠久的中華文化傳統和頑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大義。作品對抗戰題材創作構成了獨特角度的深入開掘,更以鮮明的文化氣息而醒目。

作家、劇作家、評論家毛貴民

第一,題材選得好,第二,演員演得好。

「由來徵戰地,不見有人還」,為了文化抗日,多少文化志士跟戰場上的先烈一樣英勇地犧牲了,他們的精神鼓舞著我們,激勵著我們,以文化抗日精神寫文化抗日戲劇,傳承文化抗日血脈!

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導,南京大學藝術文化研究所所長 康爾

話劇《朝天宮下》,選材精到,立意精準,製作精良,具有很強的語言震撼力和視覺衝擊力,是一部可望引起很大反響的話劇力作。

一位南京觀眾感同身受

我就住在朝天宮邊,小時候常在石板臺階上玩滑梯,沒想到地下倉庫還曾有這樣的故事發生。臺上既寫實又有意味的場景,把我的思緒瞬間帶入了歷史的時空。

在劇中,藝術總監、編劇章劍華講述了多少件文物的傳奇故事?

是什麼角色讓郝光失眠,幾乎精神分裂?

導演在音響設計上做了什麼樣的細節巧思?對這部心血之作,他打出了幾分呢?

歡迎收聽《海上生明月》節目,主持人姜琪對話各位主創,為您講述《朝天宮下》臺前幕後的那些精彩故事。

來源 | 《海上生明月》節目

播出平臺:

江蘇新聞廣播FM93.7周六、周日22:00--22:30

江蘇新聞綜合廣播AM702周一到周日22:00--22:30

移動收聽:

荔枝新聞客戶端「隨身聽」、喜馬拉雅「江蘇廣播」、蜻蜓FM「江蘇新聞廣播」

相關焦點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8月1日,該劇還將上演第二場。烽煙南渡,四幕劇情扣人心弦「『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反響熱烈,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
  • 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劇照。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朝天宮下》劇照。
  • 《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
    話劇《朝天宮下》主演郝光,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60歲那年,隨劇組第一次走進了朝天宮的地下文物庫房,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都說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多少歷史滄桑和近百年前的故宮文物南遷事件息息相關。今明兩晚,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朝天宮下》在上音歌劇院再現護寶傳奇,譜寫一曲中國知識分子為存續文脈不屈抗爭的壯麗詩篇。
  • 2000餘箱故宮國寶是如何絕處逢生的?話劇《朝天宮下》即將上演
    故宮文物幾乎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的文明發展史和所有藝術文化門類,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和載體,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它們也曾背井離鄉、九死一生,在無數仁人志士的捍衛下,這批國家寶藏才得以保全。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將再現那段崢嶸歲月。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2002-6《汝窯陶瓷》郵票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國子監、承德避暑山莊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幾經博弈,最終在1932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故宮文物南遷議案。接到南遷命令後,經過反覆斟酌,1932年秋,故宮人開始進行文物挑選。最終選定的珍品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還有《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
  • 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本報記者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再現那場史詩般的文物南遷   隨著故宮熱、文物熱、國寶熱、收藏熱,近幾年可酷可萌、可甜可鹹的「故宮」已經成為老少通吃的地表最強IP。除了故宮博物院常年人滿為患,圍繞故宮的紀錄片、綜藝節目、文創產品這兩年也是火得一塌糊塗。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1937年「七七事變」後,文物從南京分三路向西遷移。4月2日,@演員趙立新 發問「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並且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一時引發巨大爭議。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漫長的南遷由此而始,流離顛沛給整個時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屏障失守、局勢險惡,故宮作為重要的文化寶庫,此刻全然暴露、危如累卵。面對北平隨時可能失守的危險,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自1月31日起將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裝箱運往上海,並由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門全力協助,以求完成故宮文物南遷計劃。
  • 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上海展演獲盛讚
    話劇《朝天宮下》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為背景,藝術化再現了當時存放在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危在旦夕,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寇鬥智鬥勇,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的故事。
  •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守護者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略中國,8月13日,日軍開始轟炸上海,南京岌岌可危,南京政府行政院就命令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將存放在南京朝天宮的文物火速轉移,這批文物,是「九一八」事變日軍大舉侵華後,從1933年2月5日開始,陸續自紫禁城運出的,五年後,一場更為艱難的守護又將開始,國民政府和押運人員研究決定,將這批中華重寶分三路向西遷移,其中一路
  • 歷史老照片:故宮文物南遷的珍貴畫面,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
    故宮博物院全部同意將部分珍貴文物(很多文物太大了,沒法移動)緊急轉移。2月6日至5月15日,13427箱故宮文物,前後分五批踏上了南遷之路。圖中是第三批文物木箱裝車。14年的文物南遷之路始於太和門廣場。整齊的木箱、細緻的封條、井然有序的隊伍,無不昭示著中國人恪盡職守、保護國寶的精神。集結在午門外準備南遷的故宮文物。文物木箱被裝上卡車,繼續遷移。
  • 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了多少?有這麼多被遷往臺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3491箱62萬件。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朝天宮下》10月29日亮相「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
    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訊(通訊員 李卉)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獲邀參演2020年「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10月29日-30日將登陸上音歌劇院。《朝天宮下》是江蘇大劇院出品的第一部原創話劇,由江蘇文聯主席章劍華編寫。該劇主創主演團隊均由江蘇大劇院邀請並組建,結合了江蘇省最好的話劇團力量。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眾人反對,一專家力排眾議,救下13000箱國寶
    此時,珍藏著中華五千年國寶文物的故宮博物院,面臨被劫掠的危險。為了保護這些國寶免遭厄運,有人提出「國寶南遷」的計劃。可是,這個請求遭到了大量的反對,這些反對的聲音裡,有的認為「寶物南遷大費周章,浪費人力物力不值當」;有的提出「應該將精力拿去抵禦外敵,遷移文物屬於捨本逐末」;也有人質疑「故宮寶物數量巨大,一旦運出去後要怎麼保存,存在哪裡,如果丟了怎麼辦」……總之,當時反對南遷的人佔了大多數。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搶運最成功、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物大遷徙拉開了序幕。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