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寶如何在烽火中「絕處逢生」?《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

2020-12-15 新民晚報

話劇《朝天宮下》主演郝光,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60歲那年,隨劇組第一次走進了朝天宮的地下文物庫房,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都說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多少歷史滄桑和近百年前的故宮文物南遷事件息息相關。今明兩晚,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朝天宮下》在上音歌劇院再現護寶傳奇,譜寫一曲中國知識分子為存續文脈不屈抗爭的壯麗詩篇。

圖說:話劇《朝天宮下》劇照 官方圖

展現知識分子風骨

話劇《朝天宮下》由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改編自自己的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作品以「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為背景,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1萬3千餘箱國寶級文物,從北平運到南京,結果無處存放,又運抵上海。待南京朝天宮下的倉庫建成,文物又運回南京存放。大幕拉開,一派緊張的氣氛傳遞開來。

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故宮人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與日寇鬥智鬥勇,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

郝光回憶起採風時的場景,朝天宮的地下庫房裡仍保留著當年運輸文物的木箱,「那個結實,那種精緻,放在裡面的東西一定是寶貝」。木箱猶如此珍視,更況且箱中的文物呢?飾演原故宮古物所所長、青銅器專家祝同禮的郝光,一下子就找準了自己的人物感覺。

圖說:話劇《朝天宮下》劇照 官方圖

郝光認為,這個角色不僅是文物專家,更是一名戰士,他的身上流的是熱血,只要能護住國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此前在南京的首演中,有觀眾不解臺詞為何慷慨激昂,章劍華解釋,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是非常有骨氣的,所以才能用大段的對白義正言辭地對日軍的詭辯進行反擊。

仿真文物不相上下

無論是宮裡的文物,還是舞臺上的道具文物,都同樣奪人眼球。此次為了展現這批稀世珍寶,劇組請來江蘇省演藝集團的資深崑劇道具設計洪亮。洪亮特地到南京博物院查閱資料、與文物專家一起研究,製作工藝和文物修復非常相似,按比例還原當時南遷的珍貴歷史文物。

圖說:話劇《朝天宮下》劇照 官方圖

舞臺上,觀眾能夠看到仿版畫作《富春山居圖》、慈禧用過的金嵌寶石碗、玉石紅燒肉和翡翠白菜等。為了模擬觀眾在臺下觀看的視角,道具都比實際文物的尺寸略大一號,在燈光的烘託下,幾乎是如實還原。對於這些道具的精細程度,導演蔡向亮自信滿滿:「我們的道具都是經得起推敲的,哪怕是電影鏡頭也不輸陣。」他透露,朝天宮的文物專家曾笑言,這些道具可以拿到市場出售了。

「長三角一體化,經濟合作是手牽手,文化交流是心連心。兩場演出太少了,我們希望多來上海演,能在上海演出成功,其他城市就更有信心去巡演。」章劍華說道。(新民晚報記者趙玥)

相關焦點

  • 2000餘箱故宮國寶是如何絕處逢生的?話劇《朝天宮下》即將上演
    故宮文物幾乎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的文明發展史和所有藝術文化門類,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和載體,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它們也曾背井離鄉、九死一生,在無數仁人志士的捍衛下,這批國家寶藏才得以保全。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將再現那段崢嶸歲月。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8月1日,該劇還將上演第二場。烽煙南渡,四幕劇情扣人心弦「『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這裡是朝天宮,展示著南京在中國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軌跡抗日戰爭時期的故宮國寶飄搖在烽煙的浩劫中故宮人帶文物共南遷他們曾在顛沛流離中落腳于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反響熱烈,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抗日戰爭時期的故宮國寶 飄搖在烽煙的浩劫中 故宮人帶文物共南遷 他們曾在顛沛流離中落腳於
  • 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劇照。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朝天宮下》劇照。
  • 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本報記者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再現那場史詩般的文物南遷   隨著故宮熱、文物熱、國寶熱、收藏熱,近幾年可酷可萌、可甜可鹹的「故宮」已經成為老少通吃的地表最強IP。除了故宮博物院常年人滿為患,圍繞故宮的紀錄片、綜藝節目、文創產品這兩年也是火得一塌糊塗。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正值人心惶惶之際,故宮的南遷無疑是給瀕臨渙散的民心一記重擊,不利於社會穩定,在險境下長途運輸的風險亦不可估量,且古物一散不可複合,南遷必將造成文物失散……種種隱憂浮在人們心頭,魯迅為反對故宮文物南遷還專門賦詩:「闊人已乘文化去,此地空餘文化城。文化一去不復返,古城千載冷清清。」
  • 《國寶奇旅》姊妹篇《朝天宮下》要來了!章劍華親自操刀編劇
    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子揚 鄭文靜)還記得之前的爆款電視劇《國寶奇旅》嗎?劇中,故宮國寶如何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安全轉移,牽動著觀眾們的心。近日,一部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再次將這批國寶的命運沉浮搬上舞臺:南京朝天宮前危機四伏,文物倉庫主任帶著學生,正想轉移從故宮南遷而來的文物,不料此時,日本文物搜查隊隊長帶著京都大學文物教授前來搜查…… 目前,這部作品正進行著緊張的三幕聯排。導演蔡向亮近日在聯排現場接受了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他透露,本劇預計將在7月底進行首演。
  • 智慧看展丨故宮國寶逃難記
    這是一個關於承載的故事:故宮文物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飛馳的列車、遠航的江輪、山路上的汽車、激流中的竹筏承載了萬箱國寶;身軀柔弱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坐過北京的火車,看過秦嶺的大雪,划過岷江的竹筏,藏過安順的山洞,住過峨眉的寺廟和安谷的祠堂……當走在故宮博物院,隔著玻璃展櫃看著那一件件文物時,請不要忘記,烽火抗戰的日子裡,國寶們也曾背井離鄉、九死一生。那是一場顛沛流離的文化長徵,是一代故宮人守護國寶的步步驚心。「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鯨吞東北,虎視華北。
  • 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上海展演獲盛讚
    話劇《朝天宮下》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為背景,藝術化再現了當時存放在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危在旦夕,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寇鬥智鬥勇,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的故事。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頤和園建園270周年系列|國寶大遷徙中的頤和園文物
    這組略顯斑駁的檔案資料,在眾多文物精品中看似平凡,甚至在觀展中極易被忽略,但是在它背後,卻引出一段頤和園歷史上鮮為人知的傳奇經歷。為躲避日寇的劫掠和長期的戰亂,發生在1933年的故宮國寶大遷徙,是中國文物保護史上最富有傳奇性的著名事件。1933年3月21日,北平市市長及故宮博物院院長接到行政院急電:「本日本院第九二次會議議決:北平頤和園內尚存有西清古鑑銅器八百餘件,宋元名磁、歷代字畫等物,均系由故宮移出,歸市政府管轄,置之郊外,殊有未妥,應一併交由故宮博物院監運南來,妥為存放。」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一場中國近代史上規模最大、搶運最成功、歷史影響最深遠的文物大遷徙拉開了序幕。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
  • 故宮文物南遷又火了,北京故宮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更具價值?
    此前大多數人了解故宮文物南遷的事都是十分表面化的,大多知道這件事是因為知道有臺北故宮的存在。甚至有一部分人認為,故宮文物南遷時運走了故宮大部分的文物,而後又全部運往臺灣了,這肯定是不符合史實物的。還有人認為運過去臺灣的都是最好的東西,以至於有人認為臺北故宮文物的價值比北京故宮文物的值錢。
  • 抗戰烽火中「陪故宮文物遷徙的孩子」——專訪臺灣攝影家莊靈
    原標題:抗戰烽火中「陪故宮文物遷徙的孩子」——專訪臺灣攝影家莊靈 上世紀三四十年代中華民族危亡之際,為保護珍貴國寶,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工作者護送文物,在抗戰烽火中輾轉上萬公裡,寫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上的奇蹟。
  •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守護者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略中國,8月13日,日軍開始轟炸上海,南京岌岌可危,南京政府行政院就命令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將存放在南京朝天宮的文物火速轉移,這批文物,是「九一八」事變日軍大舉侵華後,從1933年2月5日開始,陸續自紫禁城運出的,五年後,一場更為艱難的守護又將開始,國民政府和押運人員研究決定,將這批中華重寶分三路向西遷移,其中一路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大量珍貴文物因成功的南遷而倖免於難,那是一段艱苦的歷史,那是文物史上的一個奇蹟。故宮文物南遷木箱裝運圖這是一個關於承載的故事:故宮文物承載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飛馳的列車,遠航的江輪,山路上的汽車,激流中的竹筏承載了萬箱國寶;身軀柔弱、脊梁筆直的故宮人承載了中國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
  • 《國家寶藏》Logo文物是什麼?靳東張子楓揭秘故宮國寶
    12月6日晚,《國家寶藏》第三季首期節目來到了故宮博物院,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金嵌珍珠天球儀和午門三件國寶亮相,靳東、張子楓帶領觀眾感受紫禁城的脈搏。這不是故宮第一次亮相《國家寶藏》。一個伏筆《國家寶藏》Logo文物原來是它很多熟悉《國家寶藏》的觀眾都注意到了,節目Logo的「藏」字中間放置了一件國寶,其實是故宮的明永樂青花海水江崖紋三足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