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朝天宮下》主演郝光,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60歲那年,隨劇組第一次走進了朝天宮的地下文物庫房,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都說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多少歷史滄桑和近百年前的故宮文物南遷事件息息相關。今明兩晚,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朝天宮下》在上音歌劇院再現護寶傳奇,譜寫一曲中國知識分子為存續文脈不屈抗爭的壯麗詩篇。
圖說:話劇《朝天宮下》劇照 官方圖
展現知識分子風骨
話劇《朝天宮下》由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改編自自己的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作品以「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為背景,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1萬3千餘箱國寶級文物,從北平運到南京,結果無處存放,又運抵上海。待南京朝天宮下的倉庫建成,文物又運回南京存放。大幕拉開,一派緊張的氣氛傳遞開來。
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故宮人就是秉持著這樣的精神,與日寇鬥智鬥勇,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
郝光回憶起採風時的場景,朝天宮的地下庫房裡仍保留著當年運輸文物的木箱,「那個結實,那種精緻,放在裡面的東西一定是寶貝」。木箱猶如此珍視,更況且箱中的文物呢?飾演原故宮古物所所長、青銅器專家祝同禮的郝光,一下子就找準了自己的人物感覺。
圖說:話劇《朝天宮下》劇照 官方圖
郝光認為,這個角色不僅是文物專家,更是一名戰士,他的身上流的是熱血,只要能護住國寶,赴湯蹈火,在所不辭。此前在南京的首演中,有觀眾不解臺詞為何慷慨激昂,章劍華解釋,民國時期的知識分子是非常有骨氣的,所以才能用大段的對白義正言辭地對日軍的詭辯進行反擊。
仿真文物不相上下
無論是宮裡的文物,還是舞臺上的道具文物,都同樣奪人眼球。此次為了展現這批稀世珍寶,劇組請來江蘇省演藝集團的資深崑劇道具設計洪亮。洪亮特地到南京博物院查閱資料、與文物專家一起研究,製作工藝和文物修復非常相似,按比例還原當時南遷的珍貴歷史文物。
圖說:話劇《朝天宮下》劇照 官方圖
舞臺上,觀眾能夠看到仿版畫作《富春山居圖》、慈禧用過的金嵌寶石碗、玉石紅燒肉和翡翠白菜等。為了模擬觀眾在臺下觀看的視角,道具都比實際文物的尺寸略大一號,在燈光的烘託下,幾乎是如實還原。對於這些道具的精細程度,導演蔡向亮自信滿滿:「我們的道具都是經得起推敲的,哪怕是電影鏡頭也不輸陣。」他透露,朝天宮的文物專家曾笑言,這些道具可以拿到市場出售了。
「長三角一體化,經濟合作是手牽手,文化交流是心連心。兩場演出太少了,我們希望多來上海演,能在上海演出成功,其他城市就更有信心去巡演。」章劍華說道。(新民晚報記者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