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反響熱烈,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12-20 荔枝網新聞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今天(8月1日),該劇還將上演第二場。

  現場 | 烽煙南渡,四幕劇情扣人心弦

  「『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大幕拉開,一派忙碌和緊張的氣氛傳遞開來。從北京到南京,從故宮到朝天宮,一萬三千餘箱國寶級文物,開始了堪稱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文物遷徙行動。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存放在南京朝天宮地下文物倉庫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危在旦夕。文物倉庫主任帶著學生,正想對文物進行轉移,不料此時,日本文物搜查隊隊長帶著京都大學文物教授前來搜查……在此危急關頭,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本侵略者鬥智鬥勇,進行文化較量與文化抗爭,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中國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

  戲中,無數人耗費心血、拼盡性命所守護的,不僅僅是一件件器物,更是民族的文化遺產,所誓死捍衛的,不僅僅是價值連城的寶物,更是民族的尊嚴。「文化之根永存,中國必將復興。」 江蘇省文聯主席、該劇編劇、藝術總監章劍華告訴記者,創作該劇的初衷正如主題歌所言:記住這一刻,記住這一切。血脈與文脈相連,文脈與國脈相接。

  觀眾 | 正能量好劇感動全場,收穫好評不斷

  演出結束,全場收穫經久不息的掌聲。一位南京觀眾感同身受,故事發生在南京,展現在眼前的便是朝天宮中氣勢雄偉的著名建築「明倫堂」,「這個既寫實又有意味的場景,把我的思緒瞬間帶入了歷史的時空。」

  著名作家、劇作家、評論家毛貴民看完《朝天宮下》後表示,該劇立意出新,不同於當前抗日題材作品過多集中反映戰爭,「話劇《朝天宮下》反映了抗日戰爭的一個側面,一個非常重要的、被作家忽視的側面——文化戰線上,我們與侵華日軍的抗爭。」

  其實這樣的劇情設定並非空想,它有真實的故事背景,話劇《朝天宮下》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文物南遷』的血淚史、愛國史。僅用兩個小時的時長,就向觀眾展示了一部波瀾壯闊的史詩中的四個精彩的華章。」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導康爾說,該劇通過一波三折、充滿正能量的劇情告訴觀眾:故宮中珍藏的國寶,是中華民族的根,是中華傳統文化最精要、最厚重、最具代表性的載體。這部作品顯然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民族氣節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和信念信仰教育的好教材。

  幕後 | 聚焦本土故事,江蘇原創很有「戲」

  該劇製作精良,充分表現了話劇藝術的特點與魅力,很難想像,這樣一部好劇,主要力量都出自江蘇本土,凸顯江蘇原創。

  章劍華形容該劇原創有三:一是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江蘇故事;二是就地用人,從編劇、導演到演員、製作,劇組都是江蘇班底;三是就地生產,由江蘇大劇院出品,是真正的江蘇製造。

  據了解,原創話劇《朝天宮下》是江蘇大劇院第五部自製劇目,同時也是第一部以話劇形式呈現的文藝作品。出品方代表、江蘇大劇院總經理廖屹表示:「江蘇大劇院成立以來,一直在整理收集優質劇本,組建精幹的創作團隊,力爭持續高效打造高品質的藝術精品。」《朝天宮下》的創排,也是聚焦江蘇本土題材,秉持江蘇人文情懷,致力打造「江蘇出品」的又一次積極實踐。

  去年11月籌備至今,章劍華九易手稿,導演蔡向亮和所有主演一起反覆進行劇本朗讀、排練。據了解,話劇《朝天宮下》主演「前、後浪」齊上陣,集合了諸多優秀演員,既有郝光、肖明、馬小寧等老戲骨加持,也有孫嵐、曾真、盛凡等一批中青年傑俊參演。此外,該劇劇組舞美配合得當,有機融合了電影、電視、照相、文字等多種藝術媒介,營造了一個歷史感、真實性很強的舞臺空間,為劇情的展開、主題的呈現、人物的塑造提供了豐富的表現手法和宏大的敘事風格,同時,也增強了劇作的吸引力與可看性。

  「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朝天宮看盡金陵千年光華,《朝天宮下》見證文脈與國脈聯結。如今朝天宮內飛簷翹角肆意灑脫,勾著人在步履之間仰望,越過屋頂的流線,穿越時光的間隙,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風骨長存。

  (來源:江蘇廣電融媒體新聞中心/王堯 編輯/張泉泉)

相關焦點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8月1日,該劇還將上演第二場。烽煙南渡,四幕劇情扣人心弦「『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
  • 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展演期間,來自北京、江蘇、廣東、廣西、四川、陝西、上海等地的14臺劇目,將集結亮相申城舞臺,所有參演劇目均為國內原創。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劇照。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波瀾壯闊的「文物南遷」往事穿越歲月長河在舞臺上動人展現,烽火下的「智慧護寶」傳奇激蕩起大家心中的萬千感慨,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的風骨長存。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章劍華編劇,蔡向亮導演,郝光、肖明、馬小寧、孫嵐主演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7月31日-8月1日於江蘇大劇院成功上演。
  • 2000餘箱故宮國寶是如何絕處逢生的?話劇《朝天宮下》即將上演
    故宮文物幾乎涵蓋了整個古代中國的文明發展史和所有藝術文化門類,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和載體,但在戰火紛飛的年代,它們也曾背井離鄉、九死一生,在無數仁人志士的捍衛下,這批國家寶藏才得以保全。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將再現那段崢嶸歲月。
  • 《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
    話劇《朝天宮下》主演郝光,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60歲那年,隨劇組第一次走進了朝天宮的地下文物庫房,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都說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多少歷史滄桑和近百年前的故宮文物南遷事件息息相關。今明兩晚,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朝天宮下》在上音歌劇院再現護寶傳奇,譜寫一曲中國知識分子為存續文脈不屈抗爭的壯麗詩篇。
  • 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上海展演獲盛讚
    現代快報訊(通訊員 李卉 記者 李鳴)10月29日、30日,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獲邀參與 「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在上座率上限為75%的情況下,一票難求,全場售罄,演出當晚掌聲、喝彩聲不斷。
  • 《朝天宮下》10月29日亮相「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
    中國江蘇網·新江蘇訊(通訊員 李卉)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獲邀參演2020年「藝起前行」優秀新創舞臺作品上海展演,10月29日-30日將登陸上音歌劇院。《朝天宮下》是江蘇大劇院出品的第一部原創話劇,由江蘇文聯主席章劍華編寫。該劇主創主演團隊均由江蘇大劇院邀請並組建,結合了江蘇省最好的話劇團力量。
  • 《國寶奇旅》姊妹篇《朝天宮下》要來了!章劍華親自操刀編劇
    劇中,故宮國寶如何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安全轉移,牽動著觀眾們的心。近日,一部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再次將這批國寶的命運沉浮搬上舞臺:南京朝天宮前危機四伏,文物倉庫主任帶著學生,正想轉移從故宮南遷而來的文物,不料此時,日本文物搜查隊隊長帶著京都大學文物教授前來搜查…… 目前,這部作品正進行著緊張的三幕聯排。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幾經博弈,最終在1932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通過故宮文物南遷議案。接到南遷命令後,經過反覆斟酌,1932年秋,故宮人開始進行文物挑選。最終選定的珍品包括書畫近9000幅,瓷器2.7萬餘件,銅器、銅鏡、銅印2600餘件,還有《四庫全書》等各種文獻。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以史為鑑,故宮博物院金石學家、古物館副館長馬衡提議文物南遷。▲2002-6《汝窯陶瓷》郵票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國子監、承德避暑山莊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
  • 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本報記者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再現那場史詩般的文物南遷   隨著故宮熱、文物熱、國寶熱、收藏熱,近幾年可酷可萌、可甜可鹹的「故宮」已經成為老少通吃的地表最強IP。除了故宮博物院常年人滿為患,圍繞故宮的紀錄片、綜藝節目、文創產品這兩年也是火得一塌糊塗。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1933年2月6日至5月15日,故宮博物院、頤和園等單位的19557箱文物在軍隊荷槍實彈的保護下分5批南遷。1937年「七七事變」後,文物從南京分三路向西遷移。4月2日,@演員趙立新 發問「日本人佔領北京八年,為什麼沒有搶走故宮裡的文物並且燒掉故宮?這符合侵略者的本性嗎?」,一時引發巨大爭議。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抗戰時期,故宮文物南遷了多少?有這麼多被遷往臺灣!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故宮博物院文物安全問題日益嚴峻。故宮文物南遷迫在眉睫,準備工作千頭萬緒。幾百萬件文物不可能全部運走,也不可能細細篩選,結果有些精品未被收入,次品卻整箱帶走。這些被選中的文物包括書畫、銅器、瓷器、象牙、琺瑯、善本等,共分5批,計13491箱62萬件。
  • 故宮文物南遷之後:國民黨敗走臺灣,帶走近三千箱文物
    漫長的南遷由此而始,流離顛沛給整個時代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傷痛。 1933年1月,日軍進入山海關,華北屏障失守、局勢險惡,故宮作為重要的文化寶庫,此刻全然暴露、危如累卵。面對北平隨時可能失守的危險,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決定自1月31日起將故宮所藏文物分批裝箱運往上海,並由國民政府指令北平市政府及交通部門全力協助,以求完成故宮文物南遷計劃。
  • 揭秘故宮文物南遷,他們才是真正的國寶守護者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軍開始全面侵略中國,8月13日,日軍開始轟炸上海,南京岌岌可危,南京政府行政院就命令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將存放在南京朝天宮的文物火速轉移,這批文物,是「九一八」事變日軍大舉侵華後,從1933年2月5日開始,陸續自紫禁城運出的,五年後,一場更為艱難的守護又將開始,國民政府和押運人員研究決定,將這批中華重寶分三路向西遷移,其中一路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關門了?12日上午,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陳其南在當局立法機構表示,正在評估從2020年起封館整修3年,期間臺北故宮重要展品送至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展出。  這番言論引發軒然大波。13日上午,陳其南召開記者會,改口稱在臺北故宮整修期間,將朝「不閉館擴建方向」設計,但未談及文物是否繼續南遷。
  • 歷史老照片:故宮文物南遷的珍貴畫面,世界文物保護史上的奇蹟
    故宮博物院全部同意將部分珍貴文物(很多文物太大了,沒法移動)緊急轉移。2月6日至5月15日,13427箱故宮文物,前後分五批踏上了南遷之路。圖中是第三批文物木箱裝車。14年的文物南遷之路始於太和門廣場。整齊的木箱、細緻的封條、井然有序的隊伍,無不昭示著中國人恪盡職守、保護國寶的精神。集結在午門外準備南遷的故宮文物。文物木箱被裝上卡車,繼續遷移。
  • 故宮文物南遷背後:眾人反對,一專家力排眾議,救下13000箱國寶
    此時,珍藏著中華五千年國寶文物的故宮博物院,面臨被劫掠的危險。為了保護這些國寶免遭厄運,有人提出「國寶南遷」的計劃。可是,這個請求遭到了大量的反對,這些反對的聲音裡,有的認為「寶物南遷大費周章,浪費人力物力不值當」;有的提出「應該將精力拿去抵禦外敵,遷移文物屬於捨本逐末」;也有人質疑「故宮寶物數量巨大,一旦運出去後要怎麼保存,存在哪裡,如果丟了怎麼辦」……總之,當時反對南遷的人佔了大多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