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8月1日,該劇還將上演第二場。
烽煙南渡,四幕劇情扣人心弦
「『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大幕拉開,一派忙碌和緊張的氣氛傳遞開來。從北京到南京,從故宮到朝天宮,一萬三千餘箱國寶級文物,開始了堪稱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一次文物遷徙行動。
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存放在南京朝天宮地下文物倉庫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危在旦夕。文物倉庫主任帶著學生,正想對文物進行轉移,不料此時,日本文物搜查隊隊長帶著京都大學文物教授前來搜查……在此危急關頭,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本侵略者鬥智鬥勇,進行文化較量與文化抗爭,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中國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
戲中,無數人耗費心血、拼盡性命所守護的,不僅僅是一件件器物,更是民族的文化遺產,所誓死捍衛的,不僅僅是價值連城的寶物,更是民族的尊嚴。「文化之根永存,中國必將復興。」 江蘇省文聯主席、該劇編劇、藝術總監章劍華說,創作該劇的初衷正如主題歌所言:記住這一刻,記住這一切。血脈與文脈相連,文脈與國脈相接。
演出結束,全場收穫經久不息的掌聲。一位南京觀眾感同身受,故事發生在南京,展現在眼前的便是朝天宮中氣勢雄偉的著名建築「明倫堂」,「這個既寫實又有意味的場景,把我的思緒瞬間帶入了歷史的時空。」
聚焦本土故事,江蘇原創很有「戲」
話劇《朝天宮下》劇情有真實的故事背景,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這部作品顯然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民族氣節教育、傳統文化教育和信念信仰教育的好教材。這樣一部製作精良的好劇,主要力量都出自江蘇本土,凸顯江蘇原創。
章劍華形容該劇原創有三:一是就地取材,充分挖掘江蘇故事;二是就地用人,從編劇、導演到演員、製作,劇組都是江蘇班底;三是就地生產,由江蘇大劇院出品,是真正的江蘇製造。據了解,原創話劇《朝天宮下》是江蘇大劇院第五部自製劇目,同時也是第一部以話劇形式呈現的文藝作品。《朝天宮下》的創排,也是聚焦江蘇本土題材,秉持江蘇人文情懷,致力打造「江蘇出品」的又一次積極實踐。
去年11月籌備至今,章劍華九易手稿,導演蔡向亮和所有主演一起反覆進行劇本朗讀、排練。據了解,話劇《朝天宮下》主演「前、後浪」齊上陣,集合了諸多優秀演員,既有郝光、肖明、馬小寧等老戲骨加持,也有孫嵐、曾真、盛凡等一批中青年傑俊參演。「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朝天宮看盡金陵千年光華,《朝天宮下》見證文脈與國脈聯結。如今朝天宮內飛簷翹角肆意灑脫,勾著人在步履之間仰望,越過屋頂的流線,穿越時光的間隙,歷史的回聲依舊,故宮人風骨長存。
南京晨報/愛南京記者 陳起增
【來源:南京晨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