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天宮地下庫房深藏的 2000箱故宮國寶「刺激」了他

2021-01-13 中國江蘇網

  本報記者專訪《國寶奇旅》作者章劍華,再現那場史詩般的文物南遷

  隨著故宮熱、文物熱、國寶熱、收藏熱,近幾年可酷可萌、可甜可鹹的「故宮」已經成為老少通吃的地表最強IP。除了故宮博物院常年人滿為患,圍繞故宮的紀錄片、綜藝節目、文創產品這兩年也是火得一塌糊塗。這不,豬年剛一開年,恭喜「故宮」強IP又喜添新爆款:由花箐擔任總導演,牛靜、牛嬙任編劇,劉燁、袁姍姍、張瑞涵、秦杉、劉思彤等主演的抗戰懸疑劇《國寶奇旅》已於2月6日登陸江蘇衛視幸福劇場,該劇改編自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的長篇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之二《承載》,恢弘再現了那一段史詩般的文物南遷的故事。該劇開播即火,昨天原著作者章劍華接受了揚子晚報記者的獨家專訪,詳細講述了他的「十年一劇故宮夢」。

  世界戰爭史上最大的文物遷徙:

  1萬多箱、2萬多公裡、歷時10年……

  「開播之後我天天看呢」,章劍華告訴記者,播出前自己就看過了一遍樣片,但現在作為觀眾收看,尤其還能看到觀眾的即時互動,感覺還是很不一樣,「全劇從改編、拍攝到製作,真的非常好,尤其從文字變成視覺這樣不同的載體,編劇、包括劉燁袁姍姍等優秀演員又進行了二度創作,也增加了部分人物和故事,增強了作為影視作品的可看性。身為原創作者,我深知文字有文字的優勢,但畢竟文學作品的受眾相對有限,要讓老百姓來了解這段歷史,電視劇的形式更加生動形象,傳播也更廣泛」。

  其實《國寶奇旅》的主體故事改編自《故宮三部曲》之二《承載》,此番螢屏「承載」的不僅僅是當時國難當頭的形勢下,火車上那成千上萬件故宮文物,更是「承載」了中華兒女誓死守護傳統文化的拳拳愛國之心。章劍華對故宮文化的造詣頗深,並長期致力於對故宮文化的挖掘和傳播,《故宮三部曲》曾獲得中國徐遲報告文學獎和江蘇省紫金山文學獎。相比於以故宮的歷史、文物、建築等為題材的紀錄片,該劇首次聚焦於故宮文物南遷那段歷史史實,以劉燁飾演的軍官任弘毅與故宮文物工作者周若思(袁姍姍飾)護送國寶南遷為線索,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守護人歷經了生死劫難的故事。從北京到南京的護寶戰線上,全方位展現了他們的一路艱辛,體現知識分子在國難當頭時誓死守護文脈不絕的傲人風骨:他們扛不動槍,但扛起了文物!

  故宮文物南遷這段歷史之前獲得的主流關注並不多,但章劍華當初創作這部作品就是想讓更多人了解那場世界戰爭史上都罕見的壯舉,「在抗日戰爭中,文物南遷也是一大壯舉。一萬三千多箱、近百萬件南遷文物,遷徙總行程2萬多公裡,北京到南京再到上海再南京,又從三路轉移到貴陽西安重慶,前後10多年卻沒有造成文物損毀,這在世界戰爭史上也是規模最大的一次文物遷徙」。

  創作源頭:10年前,朝天宮,

  那時候故宮還沒這麼「熱」

  此番《國寶奇旅》呈現螢屏,向觀眾展示這段鮮為人知的故宮文物顛沛流離史,彰顯愛國志士所作出的努力,章劍華引以為豪:「作為一個文化人來說,為中國知識分子保護故宮這種偉大的舉動而感到自豪」。這幾年「故宮」IP各種衍生作品火爆螢屏,但其實《故宮三部曲》創作之初故宮還沒這麼熱。章劍華回憶當初創作緣起要追溯到2008年,時任江蘇省文化廳廳長時期,他因工作進入南京博物館朝天宮的地下庫房,那裡整齊地碼放著兩千多個裝有故宮文物的大木箱,「以前當然也聽說過文物南遷,但沒怎麼在意。見到這些箱子的那一刻,我被震驚到了」。此後,章劍華曾多次到朝天宮庫房查看,並開始關注故宮文物在抗戰中輾轉外遷的歷史。但關於這段歷史,文字記載得不多。他便萌生了一個念頭:應該將這段塵封已久的歷史全面而詳盡地記載下來。2011年至2015年,《故宮三部曲》:《變局》《承載》《守望》陸續問世,引發關注,全景式展現故宮博物院的前世今生,被稱為首部文學版的「故宮通史」。

  那時候故宮還沒這麼「熱」,尤其「國寶南遷」的現有資料非常有限,「素材的收集難度很大,因為很多都是第二手資料,第一手資料非常缺乏。為此我去北京故宮前後參觀、搜集資料不下10次,故宮博物院也給予了我很大的幫助,尤其是提供了幾百幅歷史照片,有很多是第一次發表,相當珍貴」。南京方面他不僅反覆參觀、研究文物,還翻閱了大量檔案資料,得到了故宮研究專家的「理論支持」,此外他還專程三次去「臺北故宮」。

  看《國寶奇旅》時你在看什麼:

  你能get的遠不止國寶的秘密哦

  當時為了創作,章劍華在三地共採訪了超過50位相關人士,「因為書面的只有簡單記載,時間、地點、線路,而採訪當事人可以講出具體的細節,我也掌握了很多一手資料,還原了當時的場景」。

  關於南遷的文物具體有近百萬件,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青銅器、三希帖、大白菜、紅燒肉等喜聞樂見的國寶,但對於所有文物不能一一詳盡講述,劇中就將三希帖中的「中秋帖」作為重要線索展開了整個故事……章劍華提醒大家,看電視劇的過程中還可以get到更多文物相關的知識,比如古畫修復、故宮人怎麼修文物怎麼裝箱,文物專家怎麼研究、保管……為了能夠最大限度還原那段艱辛的歷史,導演與製作團隊大量查閱了故宮文物南遷的文字和圖片資料,到故宮參觀了當時文物南遷時所用的器具,並專程會見了多位故宮歷史研究專家。以這些準確的歷史資料與留存物件為基礎,美術與道具團隊盡全力還原了那個特殊歷史時代的場面與細節,做到在文物細節上一絲不苟……所以儘管你在劇中看到的「中秋帖」是為了拍攝而採用的「高仿」,但章劍華也表示:其實這樣的文創產品也可以讓更多人近距離欣賞到國寶。

  國寶秘密的背後還有秘密:

  你猜《國寶奇旅》劇名是誰題的?

  劇中有很多國寶的秘密待觀眾去一一解鎖,其實劇外也有不少「秘密」呢!據章劍華介紹,電視劇《國寶奇旅》這個劇名是他和導演編劇一起商量後決定的,「原來電視劇名字《南遷南遷》,我覺得這個劇名不太直觀,國寶近幾年大家都非常關注,奇旅形容南遷的過程則更貼切」。此外,大家在電視劇中看到的劇名也是章劍華本人親自題寫的。不僅如此,電視劇的主題歌、片尾曲的歌詞創作者也是章劍華。

  章劍華表示接下來自己還會繼續「故宮」的挖掘之路,「《故宮三部曲》我會重新修訂一遍,補充一些我近兩年搜集到的材料,做新的研究。比如紫禁城是怎樣建造的,裡面有很多人物和故事。其中很重要的一個人:紫禁城的主持設計者正是蘇州「香山幫」匠人的祖師蒯祥,這個人有很多故事,修訂三部曲時,我會把這些都寫進去」。

  揚子晚報/揚眼記者張豔

相關焦點

  • 2000餘箱故宮國寶是如何絕處逢生的?話劇《朝天宮下》即將上演
    「九一八」事變後,為防日寇劫毀,故宮13427箱又64包國寶開始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文物「大逃亡」:   1933年,故宮文物分五次南遷,暫存上海法租界;   1936年,朝天宮文物庫房建成後 故宮文物集中太和門廣場等待起運   話劇《朝天宮下》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講述了一個關於守護和傳承的故事:1937年12月13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在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裡,2000
  • ...國寶如何在烽火中「絕處逢生」?《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
    話劇《朝天宮下》主演郝光,是土生土長的南京人,他60歲那年,隨劇組第一次走進了朝天宮的地下文物庫房,被眼前的場景所震撼。都說一座朝天宮,半部南都史,多少歷史滄桑和近百年前的故宮文物南遷事件息息相關。圖說:話劇《朝天宮下》劇照 官方圖展現知識分子風骨話劇《朝天宮下》由江蘇省文聯主席章劍華改編自自己的紀實文學《故宮三部曲》。作品以「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為背景,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
  • 藝起前行|話劇《朝天宮下》再現故宮文物南遷歷史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劇照。2020年是紫禁城建成600周年,辛亥革命後,紫禁城變為故宮博物院,至今也有95周年。600年的滄桑巨變,故宮國寶也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日前,由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就講述了一段故宮文物南遷的故事,並於今年7月剛剛首演。10月29、30日,該劇將在上音歌劇院演出兩場,參加「藝起前行」優秀新創作品上海展演。《朝天宮下》劇照。
  • 80歲南博朝天宮庫房將動"大手術" 有望開門迎客
    神秘的南博朝天宮庫房  現代快報記者  顧煒 攝  在南京朝天宮,紅色的院牆外,有一塊石板上刻著「故宮分院」。這裡便是南京博物院的朝天宮庫房,一直深藏著一批南遷文物,坊間傳言這批文物共有2000多箱,10萬餘件,有的價值堪比「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院之寶「東坡肉」和「翡翠白菜」。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600年滄桑,故宮的歷史與中華民族的命運息息相關,故宮的國寶在歷史長河中起伏沉浮。 五年前,我創作了《故宮三部曲》,全景式地記載了故宮的歷史變遷與風風雨雨,其中重點展示了抗日戰爭期間,故宮文物歷經千難萬險、行程兩萬公裡、在另一個戰場上鮮為人知的壯舉,著力表現了一批中國優秀知識分子的文化使命和歷史擔當。
  •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朝天宮下》聆聽歷史回音
    這裡是朝天宮,展示著南京在中國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軌跡抗日戰爭時期的故宮國寶飄搖在烽煙的浩劫中故宮人帶文物共南遷他們曾在顛沛流離中落腳於編劇在「文物南遷」這個歷時多年、複雜多變的重大事件中截取了一個片斷,側重講述了南京淪陷之後,朝天宮文物倉庫主任祝同禮帶著他的學生周若男以及看門人孫大爺,與日軍巧妙周旋、據理抗爭、鬥智鬥勇,捨生忘死地保護未能及時轉運的一千多箱故宮文物的故事。用以小見大的藝術手法,再現了這段血淚史、愛國史。
  • 3000箱故宮珍寶被偷偷運往臺灣,竟然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1949年國民政府面臨崩潰,蔣介石暗地裡密謀將大批的故宮珍寶運往臺灣。在1月底前,他已經安排時任教育政務次長的杭立武向臺灣運送了兩批文物。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典藏珍品65萬件,百萬億國寶在臺灣 雲集寶物精華中的精華的「臺北故宮」,擁有1萬餘卷書畫、8萬件器物和56萬份文獻圖書,囊括了當年故宮南遷文物的22%,其中包括孤品奇珍,有「冰裂紋」的宋代汝窯「水仙盆」和明成化瓷、明永樂宣德青花及清乾隆官窯等2.5萬件中國瓷器藝術的瑰寶。
  • 智慧看展丨故宮國寶逃難記
    從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北返(1950年從南京運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運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20年來輾轉上萬公裡,播遷10餘省,百萬餘件文物無一損毀,故宮先輩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的奇蹟。
  • 人文|故宮文物南遷,那1.3萬箱文物今分幾處?
    文物抵達上海後,在上海法租界亞爾培路(今陝西南路)的故宮博物院駐滬辦事處存放。同時,在南京朝天宮搶建文物庫房。1936年秋,存在上海的文物又分5批遷運至南京朝天宮的新庫房。1937年1月1日,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成立。
  • 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上海展演獲盛讚
    話劇《朝天宮下》以日軍侵城、南京淪陷為背景,藝術化再現了當時存放在朝天宮地下文物庫房的部分故宮南遷文物危在旦夕,故宮人堅持「國家亡了,有復國之日。文物一毀,文化一亡,就永無復興之望」的理念,與日寇鬥智鬥勇,終於使日本侵略軍掠奪故宮文物的企圖成為泡影,中華國寶得以保全的故事。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華的戰火引起了國民政府對故宮寶物安全的擔憂。故宮博物院院長易培基主張文物南遷避難,院長秘書吳瀛等人反對南遷。反對最厲害的要數古物陳列所所長周肇祥。國寶處置之爭也引發了社會輿論的喧囂,一派主遷,一派反對。胡適、魯迅、徐志摩等人強力反對文物出宮,理由是勢必將造成人心浮動、社會不安。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8月1日,該劇還將上演第二場。烽煙南渡,四幕劇情扣人心弦「『九一八』烽煙驟起,北平岌岌可危;紫禁城風聲鶴唳,國寶何去何從?」
  • 3000箱故宮國寶被偷運臺灣,在小山村棄置15年無人問津,後來如何
    提到故宮,大家第一想到的肯定是坐落於北京的故宮博物院。其實,我國一共有4座故宮,分別是北京故宮、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臺北故宮。北京故宮自不必多說,乃是一直以來的正統故宮,而其他3座又是什麼來歷呢?尤其是當年存放在北京故宮的3000箱文物,必然會全部帶走。於是,偷運這3000箱文物的工作便落到了當時國民政府的教育政務次長杭立武身上。為了將這些國寶運走,杭立武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從1948年12月21日開始,到1949年2月22日結束,足足花了3次,他才將這3000件文物悉數運到臺灣。
  • 原創話劇《朝天宮下》首演反響熱烈, 再現「故宮文物南遷」往事!
    2020年是抗日戰爭勝利75周年,也是紫禁城建成600年,在這個重要的年份,一部與故宮、與故宮文物南遷、與抗日戰爭密切相關的文藝作品應運而生。7月31日晚,由江蘇省文化投資管理集團製作、江蘇大劇院出品的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在江蘇大劇院戲劇廳進行首演,烽火下的「護寶」傳奇, 一場「文物南遷」的往事穿過歲月長河再現。
  • 13491箱故宮南遷文物安好,是侵華日軍放了一馬?
    從1933年2月第一批文物南遷,到1949年以後文物陸續北返(1950年從南京運回第一批1500箱,1953年又運了一大批,至今仍有2211箱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20年來輾轉上萬公裡,播遷10餘省,百萬餘件文物無一損毀,故宮先輩們的壯舉締造了人類文化遺產保護史的奇蹟。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 留在南京的10455箱故宮南遷文物,從1950年起陸續運回北京故宮博物院,剩餘2221箱留於南京庫房,劃歸南京博物院所有。
  • 《國寶奇旅》姊妹篇《朝天宮下》要來了!章劍華親自操刀編劇
    現代快報訊(記者 王子揚 鄭文靜)還記得之前的爆款電視劇《國寶奇旅》嗎?劇中,故宮國寶如何在日本侵略者鐵蹄下安全轉移,牽動著觀眾們的心。近日,一部江蘇原創話劇《朝天宮下》再次將這批國寶的命運沉浮搬上舞臺:南京朝天宮前危機四伏,文物倉庫主任帶著學生,正想轉移從故宮南遷而來的文物,不料此時,日本文物搜查隊隊長帶著京都大學文物教授前來搜查…… 目前,這部作品正進行著緊張的三幕聯排。導演蔡向亮近日在聯排現場接受了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他透露,本劇預計將在7月底進行首演。
  • 「北溝傳奇」:故宮國寶深藏臺中山洞的那些往事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在北平,馬衡幾次接到行政院命令,要求將故宮本院重要文物裝箱,分批空運南京,以安排疏散運臺,但馬衡決定與國民政府分道揚鑣。他一方面佯將精品文物編目造冊報南京做準備文物南遷狀,另一方面採取拖延的辦法,使裝箱進度緩慢,延至平津戰役爆發。1948年12月14日,馬衡下令將故宮對外交通全部關閉,嚴禁車輛通行,以致選裝之文物精品一件都未運出。
  • 用郵票聊聊「故宮文物南遷路」
    ,文物抵滬後在上海法租界暫存,同時在南京朝天宮搶建文物庫房。日軍將朝天宮庫房所剩文物移至北極閣藏匿,將朝天宮屋脊上的裝飾物「吻鴟」拆下佔為己有,將國學圖書館的檔案和圖書或掠或燒……「南線」的80箱文物非常珍貴,包括甲骨文、鐘鼎、碑拓,範寬的《溪山行旅圖》、李唐的《萬壑松風圖》等。它們起先存放在湖南大學圖書館,即著名的嶽麓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