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由於歷史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對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容。
□典藏珍品65萬件,百萬億國寶在臺灣
雲集寶物精華中的精華的「臺北故宮」,擁有1萬餘卷書畫、8萬件器物和56萬份文獻圖書,囊括了當年故宮南遷文物的22%,其中包括孤品奇珍,有「冰裂紋」的宋代汝窯「水仙盆」和明成化瓷、明永樂宣德青花及清乾隆官窯等2.5萬件中國瓷器藝術的瑰寶。一件瓷器的平均身價若根據行情以1億新臺幣來計,則「臺北故宮」的所有瓷器的總價高達2.5萬億元!
除了瓷器珍寶外,「臺北故宮」內還存放著康熙的硃批摺子(2000多份)及其他書法精品,其豐富的各種歷史檔案還栽培出了被譽為「漢學三傑」之一的美國耶魯大學教授史景遷(另兩位是孔飛力和魏斐德)。他在一年內苦讀了「故宮」近40萬件的清宮檔案,順利完成了《曹寅與康熙皇帝》的論文,奠定了自己日後成為清代史學大家的基礎。
□藏寶後山,揭開秘道背後的面紗
「臺北故宮」位於外雙溪的後山秘道與庫房,在世人眼裡一直披著神秘的面紗,謠傳若有盜寶者闖入,其內的空氣將在數分鐘內抽光,使之窒息而死。
據了解,「臺北故宮」並沒有讓人瞬間窒息的殺手措施,但卻設有紅外線偵測、碎音偵測和溫溼度偵測等系統,還擁有能抗擊重達百公斤撞擊力的防爆膜。與曾經遭竊的羅浮宮和其他博物館相比,「臺北故宮」的保安紀錄堪稱完美。「故宮」管制室主任蕭勵強笑言,「臺北故宮」自建立以來沒有發生過盜寶事件,「倒是有人偷過至善園的錦鯉。」而在文壇筆名為楚戈的「故宮」退休職員袁德星則透露,幾十年前,曾有位退役上校在閉館之後攜帶繩子躲在展覽櫃後,打算盜寶後破窗結繩而出,但馬上就被負責打掃的工友發現。袁德星笑道:「窗子是假的,根本打不破。」
□秘藏文檔破解野史秘聞
內存於「臺北故宮」的34萬份朝廷奏摺文件「藏碼」無數。其中11張清代的《皇陵堪輿圖》,可謂是集風水大成的圖檔,任何對風水寶地有興趣的研究者都不應錯過。如今,腦筋動得快的商人已在清西陵蓋起靈骨塔,吸引了無數富豪競相購買。
清代的諸多檔案裡還藏著野史傳聞背後的秘密。雍正在民間一直有奪位為皇的傳聞,但現存於臺灣中研院史語所的康熙遺詔,就是為其翻案的有力物證。因為雍正壯年時即駕崩,民間亦流傳著呂四娘行刺的帝王美人版的故事。然而據「臺北故宮」逐漸解密的文檔記載,雍正有崇信丹藥的嗜好,估計其應該是進丹而暴亡。許多人討厭乾隆皇帝,因為他把香香公主害慘了,而歷史上的乾隆其實非常寵愛香妃。
□80周年院慶,宋代精品曝光
今年秋,待「臺北故宮」的正館工程完工後,將隆重舉行「故宮」80周年院慶的大觀展。屆時,「臺北故宮」最精華的宋代書畫和瓷器將一舉展示在世人面前,包括史無前例地同時展出範寬的《溪山行旅圖》、郭熙的《早春圖》和李唐的《萬壑松風圖》3件書畫奇珍。
大觀展的另一重要看點是宋瓷。「黃金有價鈞無價」、「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都是用來形容趙宋官窯的名句。
而從汝窯到鈞窯,都是「臺北故宮」的典藏最多。以汝窯為例,全球僅餘百件,「臺北故宮」就擁有23件。這些無價的古代官窯同樣能夠成為現代創意的源頭。
□二希輾轉回北京
三希帖之一的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亦收藏在「臺北故宮」(另兩帖是王獻之的《中秋帖》和王王旬的《伯遠帖》)。三希帖是乾隆皇帝生前的最愛,他特別在處理政務的養心殿西暖閣設了三希堂,掛上這3幅絕世珍寶。其子孫後來趁著清室遷離紫禁城之機,把《中秋帖》與《伯遠帖》偷帶出去,沒有移交給當時的北京政府。接著,這兩帖又為收藏家郭葆昌所有;他承諾百年之後,要讓這兩件珍寶回歸故宮。1951年,周總理同意以458000港元從郭葆昌之子郭昭俊的手中購回這兩帖,從此三希中的二希就回到了北京。
安置於「臺北故宮」的清院本《清明上河圖》內也暗藏有「密碼」。畫中的一位行腳僧的帽子前面垂下一個球,那是什麼呢?專家認為是舍利子,而僧人不敢將舍利子放入包袱裡。曾出任「故宮」志工協會會長的詹於佳亦舉例,「臺北故宮」院藏的尺牘(書信)裡頭,其實內含很多故事,從各式配藥秘方(如感冒秘方)到不同的人事八卦,都是可供解讀的「故宮密碼」。因禽流感來襲,瑞士羅氏藥廠生產的「克流感」在全世界供不應求,而其製造原料正是從古人烹調常用的調味料八角中提煉而成!
□戰亂年代險求生
行色匆匆,末代皇帝溥儀丟了蘋果,卻不忘藏在行李鋪中的著名國寶——王羲之的《快雪時晴帖》,但在出宮之際就被警衛識破攔下。這是1924年11月5日,清室廢帝宣統出宮當天的情景。不久,新成立的「清室善後委員會」就接管了故宮,次年正式成立「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
1933年,日軍攻陷山海關,形勢危急,故宮緊急決議打包1.3萬多箱文物南遷。2月6日清晨,在大隊警衛的保護下,一輛火車負載萬箱古物,緩緩駛離北京城,開始了其後的流徙歷程。
護送古物的關鍵人物之一、已故「臺北故宮」副院長莊嚴曾回憶道:「包裝最困難的一如瓷器,有的其薄如紙,有的其大如缸;又如銅器,看似堅固,但一碰就碎。」他指出,裝箱秘訣遵循「穩、準、隔、緊」四字真言,讓古物一件件相隔離,同時包紮成為一個堅實的整體;好比易碎的瓷器,就得用棉花內襯,再用棉紙包覆,幾個綁成一串,最後再填充稻草及稻草殼將之重重包裹。
這上萬件國寶,最小長3尺、高1.5寸,最重達1噸。1935年,故宮還精選了735件「品中極品」,裝入80個特製鐵箱,由莊嚴押送至倫敦參展。這是故宮文物首度出洋,極為成功與轟動。「七七事變」後,日軍進逼南京,存放於南京朝天宮的古物被迫分為3路,再往大後方疏散。在倫敦參展過的80大箱國寶被率先送往長沙,藏在湖南大學圖書館內。後戰事吃緊,這批國寶又被分批用卡車,遷至黔西安順縣城外一個天然石灰巖洞穴「華嚴洞」內,最後落腳四川巴縣飛仙巖。莊嚴之子、著名攝影家莊靈還談及,當時因巖洞潮溼,每逢風和日麗的好天氣,父親莊嚴就會把發黴的書畫拿出來晾曬。很多人一生從未見過的珍品,就這麼展現在莊家四兄弟的眼前。
80箱以外的文物,又以水陸兩路搶運。1937年,9000多箱寶物搭招商局輪船沿長江上行,經漢口再換江輪,最終於1939年運至四川樂山大佛寺。另一路用火車將7288箱古物,經由津浦鐵路北上徐州,轉往陝西寶雞,再改用汽車運到成都,最後輾轉落腳四川峨眉。
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3處古物開始往重慶匯集,1947年6月順流而下,12月運到南京朝天宮的永久庫房。這些古物由於包裝得宜,在萬裡顛簸的險途中,竟然幾乎毫髮無傷。
臺北前「故宮」顧問那志良說:「古物能安然無恙,一是裝得好,二是『古物有靈』。」有一次,古物運到宜賓、樂山這段水路時,要靠縴夫拖船逆流而上。河床狹、水流急,船行途中,繩索突然斷裂,小船眼看就要衝入大佛腳下,船破人亡。正當船上人大呼救命之際,往下疾衝的小船卻莫名其妙打橫衝到沙洲擱淺,沒有傷到古物半分。船長當即跳下船不住磕頭,感謝上蒼。
而存放在湖南大學的80箱古物,剛運走不到一個禮拜,該大學的圖書館就被炸個精光。至於另一批由成都運往峨眉的幾千箱文物,也是卡車才走,日軍就來襲。
□古藝術創新價值
食、衣、住、行、育、樂各產業,都可以在「臺北故宮」的珍品庫藏中,找到無限可能的「金礦」。
「只要是印有中國字的衣服,不管懂不懂,老外都愛!」從事精緻文物設計販賣的祥瀧總經理鄭瑤婷如是說。走進「臺北故宮」販賣部,30多平米的小小空間裡,收款機旁的小姐整天忙著為川流不息的觀光客結帳。
「臺北故宮」院長林曼麗對「故宮」授權商品營收可達20億元的空間頗有信心。而這20億元,其實只是全球每年約200億美元的國際藝術授權產值的30%!「臺北故宮」身為全球5大博物館之一,正是臺灣含金量最高的品牌。
佔「故宮」參觀比率達30%的日本遊客,是僅次於臺灣本地人的最大群體。日本人來「故宮」一定要看王羲之書法!因為日文的片假名和平假名都脫胎自草書,而王羲之的草書,正是日本人喜愛的字體。
□帝王美食誘惑大眾
祥瀧總經理鄭瑤婷以自身經驗舉例,「臺北故宮」光是飲食文化,就能每月推陳出新,結合觀光旅遊成為一大賣點,更進一步帶動本地區的觀光產業和房地產。以設在金瓜石的黃金博物館為例,礦工食堂推出的199元礦工便當頗受遊客喜愛;而「故宮」典藏裡的古代美食食譜和帝王餐點,更是讓遊客體驗味覺的最佳享受。
2005年12月,晶華酒店與「臺北故宮」籤約,投資近4億元新臺幣,取得「『故宮』晶華BOT案」的25年特許經營權。「故宮」的上林賦現址將改建成「故宮」晶華餐廳,預計在2007年底開業,估計年營收可達2億新臺幣。晶華酒店董事長潘思亮說:「晶華將從『故宮』的檔案裡找菜色,更依不同朝代設計推出。」換句話說,乾隆愛吃的「鍋巴蝦仁」擁有的香脆、元朝名菜「團魚湯」在冬天進補的火熱等各種美味,都能在「故宮」晶華裡重現,讓人大飽口福。
林曼麗也表示,在強調經濟利益的當下,未來遊客參訪「臺北故宮」時,除了看到真品文物外,還能享受真正的五感空間。例如,王羲之《蘭亭序》裡的曲水流觴和飲酒作詩的意境,可通過科技重新構建,讓觀眾重溫東晉文人的風雅。這將是「臺北故宮」從最簡單的複製品、商品設計,到周邊產業,再到擬真情境的大未來之路。
□不可錯過的精緻館藏
現任廣達文教基金會名譽董事長的秦孝儀,過去被視為「臺北故宮」的化身。85歲的他推薦兩幅帖子,建議到「故宮」參訪時必定一覽。
其一是蘇東坡的《寒食帖》。那是秦孝儀在任「故宮」院長,以100萬美元的價格為院方購藏的蘇東坡書法名帖。這張帖子有蘇東坡的兩首寒食帖詩,從詩詞裡可明顯看出他被貶謫黃州的悲憤心情。又可欣賞到蘇東坡字體自謂的「短長肥脊各有態」的風貌。
秦孝儀推薦的第二幅書法作品是北宋黃庭堅的《花氣燻人帖》。「花氣燻人慾破禪,心情其實過中年,春來詩思何所似,八節灘頭上水船。」東海大學美術系教授蔣勳說,這首詩傳達了黃庭堅關於自己年齡、歲月、春天和生命創作的諸多經驗;更把黃庭堅平日嚴謹的中鋒線和草書中的灑脫筆法結合起來,是書法中不可多得的精品。
第二位推薦名家是現任臺灣「教育部長」杜正勝,他與剛卸任「故宮」院長的石守謙共同推薦了「故宮」十大寶貝:「散氏盤」、「汝窯天青水仙盆」、「鑲松石珊瑚壇城」、《溪山行旅圖》、《早春圖》、《萬壑松風圖》、《快雪時晴帖》、《爾雅下卷》、《清康熙大藏經》以及《帝鑑圖說》。這十件寶貝分別在政治、社會與藝術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因此被選為十大鎮館之寶。 (據《海外星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