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故宮博物館國寶創意課看臺灣STEAM教育進中小學課堂

2020-12-15 芥末堆看教育

在櫥窗裡靜靜躺著的國寶文物與STEAM有何聯繫?海峽對岸的臺北故宮做了一次嘗試——與STEAM課程設計公司合作,開發出一套題材新穎的國寶文物創意課程。

第一期課程挑選了包括毛公鼎,乾隆霽青描金遊魚轉心瓶,橄欖核舟,鏤雕象牙球等10件故宮代表性文物為主題,結合編程,3D列印和鐳射切割等科技創客技術,將歷史文化與動手實作完美融合。課程設計完成後,臺北故宮一方面舉辦面向中小學老師培訓的教學應用工作坊,同時以示範課巡演的方式將課程送到全臺灣中小學的課堂上。

(臺北故宮文物STEAM課程)

做為文化部門,臺北故宮此次的國寶創意課程是臺灣政府推動STEAM教育的一項具體活動。不僅文化部門,科技及產業等其他部門也都參與了STEAM教育的推廣。而最重要的教育部在近年推動的108課綱明顯偏向STEAM教育。除了增加實作課程學分,還讓跨學科領域課程PBL式教學進入正式課表。新課綱注重知識與動手結合,重視科技資訊,藝術涵養,多元文化等綜合素質培養,對於科學,工程,程序設計等知識學習有明確綱領指導,甚至將micro:bit這樣的教具平臺寫入課綱。這樣STEAM教育進入課堂就有了官方的背書,學校執行起來更加有動力。同時教育部門也鼓勵因材施教,降低必修學分比例,讓每個學校辦出自己的特色,從過去「每所學校都一樣」,變成「每個學校都不一樣」。

創客文化進入臺灣校園

其實在108課綱之前,臺灣的學校就已經開始探索STEAM教育,加上創客文化很早進入校園,編程3D列印這些創客技能課程在臺灣的校園裡已經很普及,而且各個學校會在基本教學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情況著力推動一些特色方向,比如機器人,生活科技,藝術手工等,為自己在家長學生中打造一張專屬名片。

位於臺灣陶瓷重鎮鶯歌城的昌福國小,對於故宮文物創意課程中的乾隆轉心瓶題材非常感興趣,因為他們的學生中很多家中是製作陶瓷工藝品的,轉心瓶這樣將瓷器與3D列印結合的課程很貼近學生的生活。另外一間,臺北市日新國小,則是以創客教育出名的學校,校園內創客maker的氛圍相當濃厚,學生的編程3D列印技能基礎很好,他們的重心則放在了國寶的文化歷史知識融合上,比如毛公鼎的歷史,鼎上銘文的意義,方勝盒的用途等,鼓勵學生完成自己的「文物」作品後,將創意擴展到那其他的文物國寶上。因為重視動手實作,臺灣中小學開設的編程課基本都是編程和硬體製作結合,很少有單一電腦代碼課程。這一點在校外培訓市場也得到同樣印證,在臺灣單純做線上編程教學的機構很少,都需要線上線下與動手結合。

臺灣老師分享開源課程內容

隨著PBL項目主題探索式教學進入課堂,多元化差異化教學的要求,老師也需要不斷在專案題材上創新,保持對新科技的關注。不僅僅是科學資訊學科,其他學科的老師也在摸索如何將新技術與傳統學科結合。在故宮文物創意課程的工作坊和學校巡演中,很多參加的老師並非科技資訊學科,而是國文歷史藝術學科的。負責故宮文物創意課程設計的易心科技公司在教案的設計過程中,聽取了很多這些學科老師的意見。經過多次修改調整,這個課程可以靈活拆解成模塊單元,很多國文歷史藝術學科的老師都在計劃整套或部分採用到他們的日常教學中。

在不斷追求課堂內容創新的同時,一個有趣的現象在臺灣老師群體中,有不少老師會將他們設計的專案內容以及教學經驗網上,博客臉書社區等,出現了創客老師這個群體,令臺灣的社群交流相當活躍。Micro:bit的CEO在訪問臺灣時就曾提到micro:bit網上社區的活躍度臺灣地區可以排進全球前三。有的老師因為在網上的分享而成為知名大咖,不僅被同行看作標杆,而且在家長圈創客圈都有眾多粉絲。同時臺灣的老師與科技行業也保持著緊密互動,除了臺灣本地的半導體硬體公司,與國際知名的科技公司開源硬體組織,微軟,谷歌,樹莓派RaspberryPi, Arduino, MIT Scratch實驗室等都交流頻繁。這讓臺灣的STEAM課程內容緊緊跟著當前科技發展的步伐。

營造STEAM教育的社會氛圍

在學校之外,臺灣的家長對於STEAM教育也是歡迎多過疑問。很多家長自己從小就是玩樂高積木長大,加上臺灣與歐美的文化交流一直比較密切,機器人,少兒編程,PBL式教學這些STEAM的理念很容易被家長社會接受。這對STEAM教育的推廣也是不小的助力。

臺灣的STEAM教育在校園內課堂發展的速度很快,這離不開政府教育部門學校管理層的支持,老師在內容上的創新,以及家長社會的接納。而且,在政府單位,文化科技產業等部門與教育部以外的部門也都主動配合參與;在校園內,不僅僅是科技資訊科老師,國文歷史藝術這些傳統學科的老師也在努力摸索將STEAM教育引入他們的課堂。

本文系作者投稿,不代表芥末堆觀點。

1、本文是芥末堆網原創文章,轉載可點擊芥末堆內容合作了解詳情,未經授權拒絕一切形式轉載,違者必究;

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相關焦點

  • 啟發:STEAM教育走進臺灣故宮博物院
    Kidcodehome導語:百駿圖、象牙球、金魚轉心瓶...這些珍貴的館藏和STEAM教育到底有什麼聯繫?臺北故宮博物院做出一次可貴的嘗試——和STEAM課程設計合作,研發出一套題材「古典」的國寶文物創意課程。臺北故宮博物院今日開展了一期教學活動,主題為《故宮丨數位教學應用工作坊》。
  • 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典藏珍品65萬件,百萬億國寶在臺灣 雲集寶物精華中的精華的「臺北故宮」,擁有1萬餘卷書畫、8萬件器物和56萬份文獻圖書,囊括了當年故宮南遷文物的22%,其中包括孤品奇珍,有「冰裂紋」的宋代汝窯「水仙盆」和明成化瓷、明永樂宣德青花及清乾隆官窯等2.5萬件中國瓷器藝術的瑰寶。
  • 臺北故宮關門了?故宮文物南遷了?臺灣選情膠著 故宮國寶也成了一張...
    臺北故宮博物院要關門了?許多境外遊客根本沒有將故宮南院當作旅遊景點。2016年故宮南院對外營業,當年參觀人數147萬人次,2017年滑落到97萬人次,最差時單日不到300人。今年為了吸引遊客,將開放時間延長到晚7時,晚4時後免費進館。那些原本希望藉故宮南院獲利的當地酒店、旅行社等商家虧本不少。在這種情況下,有人就動起了文物南遷拉動客流的主意。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事件發酵後,臺灣本土的一檔節目中,主持人就怒斥臺北故宮:「你憑什麼!」不僅如此,就文物的安全情況,主持人也是一連串的發問:「(國寶)半夜去到東京,沒人有知道,(這)是來自我們中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你(當局)是怎麼同意的?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
  • 臺北故宮博物院發言人金士先:我在福建教文創
    他在陽光學院的《博物館與文創》通識教育課已經開了許久,現在依然場場爆滿。從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發言人到大陸高校教師,金士先的故事除了啟示文創教育的前景,更解釋了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臺灣老師選擇到大陸教學。  「最不靠譜作業」  儘管是選修課,但陽光學院金士先教授的《博物館與文創》通識教育課還是場場爆滿。不只是學生,不少老師也專程來聽他的課。
  • 臺北故宮「小媳婦化」,是想讓臺灣成孤島嗎
    但是島內業界則認為:該關的是已變成「蚊子館」的故宮南院!就像臺灣《中國時報》說的:文化是屬於內化的意涵,不是單憑几棟建築物或是文物展出就能達成,嘉義縣有好山好水和豐富的農業資源,臺當局應讓每個縣市都能有屬於自己的特色才對。臺灣典藏雜誌社社長簡秀枝發文感嘆:臺北故宮「越來越把自己小媳婦化」,現在更是連大門也要關上了。
  • 見證故宮國寶流離臺中山洞的往事,臺北故宮展「北溝傳奇」
    從1930年代開始,故宮國寶在20世紀的顛沛流離,見證著百年來中華民族歷史上一個個巨大傷痛。 澎湃新聞獲悉,2020年是故宮博物院院藏文物運存臺中北溝七十周年,10月9日,「北溝傳奇」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展覽分「文物遷臺」、「典守維護」、「清查點驗」等六大單元,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史資料室集藏的檔案文獻及歷史影像為主要內容,輔以當時文物被運的舊照史料,呈現故宮文物流離中被運到臺灣地區初期的歷史經緯與往事記憶。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觀察者網 綜合報導】臺北故宮「兩道大菜」——「翠玉白菜」、「肉形石」,盛名在外。 不過,圍繞著這兩件文物的爭議也始終未消。這不,最近北京故宮和臺北故宮又登上了媒體。 6月5日,香港經貿商會會長李秀恆在《香港商報》刊登一篇題為「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的文章。文章背景是,5月29日「好事多磨」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正式舉行動土儀式。
  • 臺北故宮改名?學者潘朝陽:「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可分割」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教授潘朝陽作者:吳生林 臺北故宮博物院近日傳出將改名為「華夏文物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前院長潘朝陽向筆者表示,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臺灣的生命內在於中國的長江巨河中而不可分割。潘朝陽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珍寶,民進黨當局改其名降其級,根本是「臺獨」幻想在作祟。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國民黨「立委」回應
    【環球網報導 記者尹豔輝】據臺灣《聯合報》「東森新聞雲」等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
  • 臺灣有人建議臺北故宮改名「華夏博物館」
    據臺灣《聯合報》等多家臺媒11月26日報導,外傳臺「行政院」推動組織改造,擬將隸屬於臺「行政院」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改屬臺「文化部」。26日,民進黨「立委」黃國書稱,有人擔心臺北故宮降級後矮化,建議改名為「華夏博物館」、「亞洲博物館」。對此,臺「文化部政務次長」蕭宗煌說,目前沒有任何討論,至於「降級」說法,他稱博物館是文化機構,很難用行政層級論定。
  • 走進臺灣 之一 臺灣天空與臺北博物館
    至於安全錘,導遊不講,自己也覺得沒有用處,所以,根本沒有注意去看到底有沒有。這樣的安全措施,臺灣管理部門應該提上議程,加強教育。假如是我們趕上那輛車,亦是不知道如何逃生,只有等死而已,感覺後怕。再有,臺灣的旅遊車大部分是大型雙層客車,下層放置行李,上層供旅客乘坐。由於是雙層,因此車窗都比較高,導致車外的人砸窗很困難。
  • 博物館很無聊?奧美拍的臺北故宮,比遊樂場還好玩
    這個 idea 放到博物館身上會太大膽嗎?也許並不會。2019 年 9 月,臺北故宮博物院推出廣告片《未來,不期而遇》,由臺灣奧美為其量身打造,用極其厲害的洞察和創意,拓展,甚至顛覆了人們對博物館作為消費空間的全部想像。作品中呈現的臺北故宮,親和而逗逼,市井且日常,溫暖中又帶著淚點。
  • 「臺獨」黑手伸向臺北故宮博物館,島內輿論:應該把文物還給祖國
    民進黨的「去中國化」黑手正在向臺北故宮伸出手。據臺灣媒體報導,民進黨當局計劃將前「行政院」臺北故宮博物院降級為「文化部」下屬單位,並可能更名為「華夏博物館」或「亞洲博物館」。臺北故宮為什麼叫「故宮」?因為有20件珍品和30萬件檔案,絕大多數是1948年國民黨從大陸帶走的故宮博物院文物,每一件文物都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精髓。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名稱具有歷史文化意義。民進黨要將臺北故宮降級和改名,用意昭然若揭,就是要割裂與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結,遂其「去中國化」「文化臺獨」之私。臺北故宮降級改名,臺灣能從中受益嗎?
  • 臺灣最大博物館,內藏文物近70萬件,人稱「臺北故宮」
    臺北故宮博物院,又稱臺北故宮,位於臺北士林區,是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研究重鎮。博物館始建於1962年,耗時3年完成,佔地面積近16公頃,外觀為中國傳統宮殿建築,白牆綠瓦、依山傍水、氣勢恢宏、富有民族特色。臺北故宮博物院集中華文物之大成,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70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全朝代國寶珍藏大賞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臺北故宮的翡翠白菜值1000億美元?天津博物館「凍白菜」毫不遜色
    蜀黍曾經去過三次中國臺灣省,也參觀了三次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別是在2019年5月的那次到訪,竟然被允許拍攝,因此蜀黍才有機會記錄下許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珍寶,並通過圖文和視頻把它們分享給了大家,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為何那棵翠玉白菜會堪稱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