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
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那麼臺北故宮到底擁有著哪些價值連城的國寶呢?這些國寶怎麼來的呢?今天獨行就跟大家聊聊臺北故宮的那些事。
國寶大量轉移,創文物史上奇蹟。
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眼看著山海關被攻陷北京也快保不住了,為了保護故宮文物,1934年1月31日共計19557箱故宮文物分批開始南遷,開啟了它們長期的流亡之路。而當時幾乎是全國上下已知的國寶,都放在了這將近兩萬箱裡。
故宮博物院的人將它們一分為二,全部遷移到當時抗戰的大後方——四川,將近兩萬箱的國寶,就這樣浩浩蕩蕩上了路。有馬車搬運的,有走水路的,因為都知道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傳承,所以護送這批特殊「貨物」的人,看國寶比看自己命還要緊。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故宮博物館的人員才慢慢著手將藏在各地的文物運回南京。最後在清點文物的時候,所有人驚奇的發現,近兩萬箱子的文物,分落幾個地方好幾年,竟無一損壞、無一丟失,創造了整個文物界的奇蹟。
(護送文物的人真可愛)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好不容易回南京的國寶,「屁股」還沒坐熱,國內的解放戰爭又開始了。1948年國民政府戰敗,開始退守臺灣。走之前國民黨計劃分七次把東西都運過去,可由於解放軍攻勢太過凌厲,於是只能在裡面選了又選,最後分三批走水路運走了六千多箱國寶,這些都是國寶中的國寶,精品中的精品。
南京最後還剩下11178箱故宮文物,其中大部分在五十年代陸陸續續運回了北京故宮,剩下兩千多箱,暫時存放在南京,直到現在。而運去臺北的那六千多箱文物,就是現今臺北故宮的大部分展品了。
下面獨行就簡單介紹一下,臺北故宮大名遠揚的七件國寶級文物。
老規矩:(排名不分先後)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散氏盤
散氏盤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之所以說它珍貴,其實還是源於它的研究價值,散氏盤上共三百五十七個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
1810年,清臣阿毓寶在大雪中為嘉慶皇帝50歲生日送上壽禮散氏盤,因此當上了兩江總督,獲得一片前程。散氏盤造型與紋飾極度呈現了西周晚期青銅器風格,文字線條更是婉轉靈動,是至今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天青色等煙雨: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汝窯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窯,更是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據說天青色的釉對溫度極為講究,十分難燒。因為它需要等到下雨的時候才能燒出來,只有下雨的時候你才能開始燒,那個時候的溫度和溼度剛剛好。但是那年代又沒有天氣預報,也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
所以燒窯的師傅只能等,剛好溫度好的時候,剛好雨來的時候,最美的天青色才會出來。
(天青色等煙雨由來)
臺北故宮這隻水仙盆,不僅是汝窯精品更是天青色的釉。此盆高6.7釐米、深3.5釐米、長23釐米、寬16.4釐米,是精品中的精品,國寶中的珍寶。汝窯傳世作品本就不多,而臺北故宮就藏有約20件,而據考證此天青色釉的汝窯,傳世的僅此一件。所以也是去臺北故宮的必看系列,一定可以幫你好好領悟那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意境。
最珍貴「嫁妝」——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臺灣人最為熟知的臺北故宮藏品了,因其常年出現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幾乎成為了臺北故宮的代名詞,只要提到臺北故宮,就必然想起翠玉白菜。翠玉白菜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是由翠玉雕刻而成。其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到十分親切和熟悉。
據說它還是清朝光緒皇帝的瑾妃嫁妝,象徵著新娘清清白白和多子多富。翠玉白菜跟瑾妃一同進宮,一直受到瑾妃喜愛,一直擺放在其居住的永和宮內。
戰國——龍形佩
早在周代以前貴族就有了佩玉的習俗,這組以青綠玉雕成的龍形佩產自戰國時代,長20.5釐米、寬7.8釐米、厚0.75釐米,像尺寸如此之大又保存完好的玉佩並不多見。
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傳世的龍形佩不少,但很少有尺寸如此之大,而且品相端莊,雕工精緻的佳品,這在當時只有最高級的貴族才能擁有,象徵著一個人的身份。
乾隆的「涼帽」——清高宗夏朝冠
這是乾隆避暑的朝冠,冠高14釐米、直徑28釐米、冠頂高12.4釐米。帽體以一種出產於東北的「玉草」編織而成,涼爽舒適。帽飾上鑲嵌有東北出產的名貴珍珠,而在清朝的制度中,也只有皇帝才能享有在「冠頂」與「金佛」上嵌入十五顆東珠的特權。
而這頂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御用朝冠,更是倍具歷史價值和意義。
大氣磅礴——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北宋範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歷代名家對這幅畫皆是讚不絕口,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
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更是直言不諱,誇其是「宋畫第一」,由此可見其價值了。
西周禮器——毛公鼎
毛公鼎跟散氏盤同屬於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內有499個華麗銘文,是中國古青銅器中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
(散氏盤357字、大盂鼎291字、虢季子白盤11字)
毛公鼎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號稱晚清四大國寶之一,鼎內銘文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以至於出土以來,清末書法家們無不爭先恐後的為之傾倒,其中蘊藏的中華古典文化氣息,同樣是我們有生之年必看系列。
獨行觀點:
有時候歷史離我們很遠,是因為已經過去,可是有時候歷史又離我們非常近,因為這些國寶。臺北故宮的歷代宮廷珍藏,包括書畫13502件冊,銅器有6224件、陶瓷器25555件、玉器13478件、以及各類珍藏總計有696422件冊珍藏。
這些都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也是單屬於我們所有國人的文化傳承,所以我們更應該知道和了解。文章只是單列出來七件珍品,而真正的臺北故宮可絕不止這七件國寶,像富山春居圖、蘇軾的寒食帖等等,現今都在博物館裡珍藏著。
(你們還知道哪些,可以留言評論哦)
如果時間允許,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看咱們的這些文化傳承,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
以我的角度看世界,
以你的感觀了解我。
我是作者獨行浪子!
不聊娛樂八卦,不一味灌心靈雞湯。
只分享最真實的故事,輸出最直接的觀點。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我每天會不定時更新。
創作不易,感謝各位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