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七大國寶,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一眼

2020-12-18 獨行浪子8

臺北故宮又稱臺北故宮或中山博物院,屬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1965年在臺北市陽明山建成,其包含了大量清代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熱河行宮中的藏品,是臺灣仿北京故宮建造的一座大型歷史博物館。

相信了解臺灣的都知道,臺北故宮一直以來就號稱國寶眾多,更是頻頻展出一眾珍品和孤品。那麼臺北故宮到底擁有著哪些價值連城的國寶呢?這些國寶怎麼來的呢?今天獨行就跟大家聊聊臺北故宮的那些事。

寶物轉移

國寶大量轉移,創文物史上奇蹟。

1937年日軍大舉侵華,眼看著山海關被攻陷北京也快保不住了,為了保護故宮文物,1934年1月31日共計19557箱故宮文物分批開始南遷,開啟了它們長期的流亡之路。而當時幾乎是全國上下已知的國寶,都放在了這將近兩萬箱裡。

故宮博物院的人將它們一分為二,全部遷移到當時抗戰的大後方——四川,將近兩萬箱的國寶,就這樣浩浩蕩蕩上了路。有馬車搬運的,有走水路的,因為都知道這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文化傳承,所以護送這批特殊「貨物」的人,看國寶比看自己命還要緊。

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的時候,故宮博物館的人員才慢慢著手將藏在各地的文物運回南京。最後在清點文物的時候,所有人驚奇的發現,近兩萬箱子的文物,分落幾個地方好幾年,竟無一損壞、無一丟失,創造了整個文物界的奇蹟。

(護送文物的人真可愛)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

好不容易回南京的國寶,「屁股」還沒坐熱,國內的解放戰爭又開始了。1948年國民政府戰敗,開始退守臺灣。走之前國民黨計劃分七次把東西都運過去,可由於解放軍攻勢太過凌厲,於是只能在裡面選了又選,最後分三批走水路運走了六千多箱國寶,這些都是國寶中的國寶,精品中的精品。

南京最後還剩下11178箱故宮文物,其中大部分在五十年代陸陸續續運回了北京故宮,剩下兩千多箱,暫時存放在南京,直到現在。而運去臺北的那六千多箱文物,就是現今臺北故宮的大部分展品了。

下面獨行就簡單介紹一下,臺北故宮大名遠揚的七件國寶級文物。

老規矩:(排名不分先後)

散氏盤

臺北故宮鎮館之寶——散氏盤

散氏盤是西周晚期的青銅器,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之所以說它珍貴,其實還是源於它的研究價值,散氏盤上共三百五十七個字,記載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約。

1810年,清臣阿毓寶在大雪中為嘉慶皇帝50歲生日送上壽禮散氏盤,因此當上了兩江總督,獲得一片前程。散氏盤造型與紋飾極度呈現了西周晚期青銅器風格,文字線條更是婉轉靈動,是至今研究西周金文的重要材料。

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天青色等煙雨: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橢圓水仙盆

汝窯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窯,更是被人們列為宋代五大名窯之首。據說天青色的釉對溫度極為講究,十分難燒。因為它需要等到下雨的時候才能燒出來,只有下雨的時候你才能開始燒,那個時候的溫度和溼度剛剛好。但是那年代又沒有天氣預報,也就不知道什麼時候會下雨。

所以燒窯的師傅只能等,剛好溫度好的時候,剛好雨來的時候,最美的天青色才會出來。

(天青色等煙雨由來)

臺北故宮這隻水仙盆,不僅是汝窯精品更是天青色的釉。此盆高6.7釐米、深3.5釐米、長23釐米、寬16.4釐米,是精品中的精品,國寶中的珍寶。汝窯傳世作品本就不多,而臺北故宮就藏有約20件,而據考證此天青色釉的汝窯,傳世的僅此一件。所以也是去臺北故宮的必看系列,一定可以幫你好好領悟那句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的意境。

翠玉白菜

最珍貴「嫁妝」——翠玉白菜

翠玉白菜是臺灣人最為熟知的臺北故宮藏品了,因其常年出現在中學歷史課本上,幾乎成為了臺北故宮的代名詞,只要提到臺北故宮,就必然想起翠玉白菜。翠玉白菜與真實白菜相似度幾乎為百分之百,是由翠玉雕刻而成。其親切的題材,潔白的菜身與翠綠的葉子,都讓人感到十分親切和熟悉。

據說它還是清朝光緒皇帝的瑾妃嫁妝,象徵著新娘清清白白和多子多富。翠玉白菜跟瑾妃一同進宮,一直受到瑾妃喜愛,一直擺放在其居住的永和宮內。

龍形佩

戰國——龍形佩

早在周代以前貴族就有了佩玉的習俗,這組以青綠玉雕成的龍形佩產自戰國時代,長20.5釐米、寬7.8釐米、厚0.75釐米,像尺寸如此之大又保存完好的玉佩並不多見。

考古出土以及流散或傳世的龍形佩不少,但很少有尺寸如此之大,而且品相端莊,雕工精緻的佳品,這在當時只有最高級的貴族才能擁有,象徵著一個人的身份。

清高宗夏朝冠

乾隆的「涼帽」——清高宗夏朝冠

這是乾隆避暑的朝冠,冠高14釐米、直徑28釐米、冠頂高12.4釐米。帽體以一種出產於東北的「玉草」編織而成,涼爽舒適。帽飾上鑲嵌有東北出產的名貴珍珠,而在清朝的制度中,也只有皇帝才能享有在「冠頂」與「金佛」上嵌入十五顆東珠的特權。

而這頂原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乾隆皇帝御用朝冠,更是倍具歷史價值和意義。

溪山行旅圖部分

大氣磅礴——溪山行旅圖

《溪山行旅圖》歷來被稱為北宋範寬的代表作,樹葉間有「範寬」二字題款。歷代名家對這幅畫皆是讚不絕口,徐悲鴻曾高度評價此畫:「中國所有之寶,故宮有其二。吾所最傾倒者,則為範中立《溪山行旅圖》,大氣磅礴,沉雄高古,誠闢易萬人之作。」

明代著名書畫家董其昌更是直言不諱,誇其是「宋畫第一」,由此可見其價值了。

毛公鼎

西周禮器——毛公鼎

毛公鼎跟散氏盤同屬於西周晚期青銅器,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內有499個華麗銘文,是中國古青銅器中銘文字數最多的一件。

(散氏盤357字、大盂鼎291字、虢季子白盤11字)

毛公鼎高54釐米,腹深27.2釐米,口徑47釐米,重34.5千克。號稱晚清四大國寶之一,鼎內銘文極其飽滿莊重,充滿了無與倫比的古典美,以至於出土以來,清末書法家們無不爭先恐後的為之傾倒,其中蘊藏的中華古典文化氣息,同樣是我們有生之年必看系列。

毛公鼎

獨行觀點:

有時候歷史離我們很遠,是因為已經過去,可是有時候歷史又離我們非常近,因為這些國寶。臺北故宮的歷代宮廷珍藏,包括書畫13502件冊,銅器有6224件、陶瓷器25555件、玉器13478件、以及各類珍藏總計有696422件冊珍藏。

這些都是中華五千年文明的象徵,也是單屬於我們所有國人的文化傳承,所以我們更應該知道和了解。文章只是單列出來七件珍品,而真正的臺北故宮可絕不止這七件國寶,像富山春居圖、蘇軾的寒食帖等等,現今都在博物館裡珍藏著。

(你們還知道哪些,可以留言評論哦)

如果時間允許,有生之年一定要去看看咱們的這些文化傳承,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

以我的角度看世界,

以你的感觀了解我。

我是作者獨行浪子!

不聊娛樂八卦,不一味灌心靈雞湯。

只分享最真實的故事,輸出最直接的觀點。

喜歡我文章的朋友可以點個關注,我每天會不定時更新。

創作不易,感謝各位閱讀。

相關焦點

  •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全朝代國寶珍藏大賞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是中國大型綜合性博物館、臺灣規模最大的博物館,也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研究古代中國藝術史和漢學重鎮。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南京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北京故宮、瀋陽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截至2014年底,館藏文物達69.6萬餘件文物。
  • "臺北故宮"國寶檔案揭秘
    熟悉兩岸文化的人也許都有這個印象:北京故宮的建築世界第一"臺北故宮"的藏品世界第一。由於歷史原因造成了海峽兩岸各有一個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同根同源都珍藏著大量代表了中華古代文化的奇珍異寶。對於大陸的大多數人而言我們對臺北的故宮博物院久聞其名卻難見其容。
  • 張泉靈抖音直播推薦:去山西、南京、臺北博物館一定要看這些文物
    近日,在抖音「雲遊博物館」活動上,文化大咖張泉靈走進直播間,向抖音用戶還原了湖南省長沙馬王堆漢墓的故事。與此同時,張泉靈還闡述了國內值得一去的博物館。張泉靈表示,博物館沉澱著人類的智慧,記錄著各行各業的歷史,故宮、山西省博物館、南京省博物館、臺北博物館等都是值得參觀學習的好地方。
  • 臺北旅遊該去哪 故宮博物館值得一覽
    臺北故宮,又叫故宮博物館。始建於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距今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整個建築模仿中國古代宮殿式風格,不僅有眾多珍貴的藏品,它還賣許多有意思的紀念品。臺北故宮是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館內藏品總量雖然不法與北京故宮相提並論,但是它也珍藏了許多世間珍寶。1.散氏盤。
  • 顏真卿的《祭侄文稿》已經讓臺北故宮博物院送到國外展覽兩次了
    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很少對外展覽,近22年,僅僅對外展出過四次。1997年被臺北故宮博物院借到美國,在美國華盛頓國家美術館展出,還有兩次分別是在2008年的「晉唐書法展」以及2011年的「精彩100國寶」展上進行展出,這第四次便是2019年1月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
  • 中國四大博物館,我建議你一定要去看看
    環球旅行旅行/攝影/人物/故事關注如果有時間,我建議你一定要走進博物館看一看。在那裡,每一件文物都深藏著一段故事。邊走邊看,不知覺間,你會落入無邊的歷史長河。靜靜擺在櫥窗裡,訴說著一段它所見證的陳年舊事。(清/早期金鳳冠 南京博物院館藏)看明清文物,去北京!
  • 中國四大博物館,我建議你一定要去看看!
    如果有時間,我建議你一定要走進博物館看一看。 在那裡,每一件文物都深藏著一段故事。 看重要文物,去臺北!
  • 博物館 | 細數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鎮館之寶
    臺北故宮始建於1962年,1965年落成,坐落於臺北市基隆同北岸士林鎮外雙溪,佔地面積1.03萬平方米。臺北故宮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共4層,白牆綠瓦。院前廣場聳立由6根石柱組成的牌坊。
  • 保護傳承國寶景泰藍故宮《景泰百寶》註定載入史冊
    故宮博物院所藏景泰藍,品種齊全,風格多樣,是世界上收藏景泰藍數量最多的地方。國家領導人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時提出:我們要推動中華文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讓收藏在博物館裡的文物都活起來,讓文明為人類提供正確的精神指引和強大的精神動力。為響應主席的號召,推動中華文明的發展。
  • 七大博物館集體玩抖音 國寶文物穿越時空翩翩起舞
    我們都知道,每年的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但也僅限是個節日,很多人對於博物館的認識還停留在名字上。今年,中國的一些博物館,跟著科技潮流的發展,利用小視頻創作,讓我們見到了不一樣的博物館。七大博物館集體玩抖音據悉,這次入駐抖音的博物館有中國國家博物館、湖南省博物館、南京博物院、陝西歷史博物館、浙江省博物館、山西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共七大國家一級博物館,他們與抖音合作推出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漫步臺北故宮博物院
    歷史往往要留下一些滄桑和遺憾,藝術瑰寶在歷史的變化中常常或聚或散。中國的藝術瑰寶在20世紀前,多集中於皇宮內府,20世紀初集中於北京故宮博物院。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在20世紀中葉,一宮國寶紛飛兩岸,「故宮博物院」也隨之有了兩個:北京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兩個故宮博物院分別庋藏著中華民族的國寶。
  • 千年國寶竟被臺北故宮送到日本展出
    事件發酵後,臺灣本土的一檔節目中,主持人就怒斥臺北故宮:「你憑什麼!」不僅如此,就文物的安全情況,主持人也是一連串的發問:「(國寶)半夜去到東京,沒人有知道,(這)是來自我們中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你(當局)是怎麼同意的?
  • 臺北故宮博物院即使改名換姓也難變其文物及中華文化脈絡的傳承
    在我們中國的寶島——臺灣省就擁有一座與北京故宮博物院齊名、甚至珍藏的歷史文化寶物價值更為厲害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裡大約珍藏有近69萬餘件歷史文物,而它們不只是許許多多中國人心中的國寶
  • 臺北故宮博物院裡的那些奇珍異寶們
    臺北在我心中一直是一個很文藝的城市,這裡不僅有美味的食物,還有數不盡的展覽。我一直很想去臺北故宮博物院 ,對那裡的文創產品垂涎已久 。對,是垂涎已久,都說中國的故宮文物一半在北京,一半在臺北 ,那麼臺北之行一定要來到這裡。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臺北故宮故而,兩岸間形成了這樣一種認知:臺北故宮才是最有資格能夠代表1937年以前北京故宮文物收藏水平的博物館。關於北京與臺北故宮誰的文物藏品多?哪家的當屬精品?但是近些年來,隨著北京故宮博物院館藏寶物的諸部公開,可以肯定地說,北京故宮文物藏品和精品程度,絕對要遠勝於臺北故宮。2017年8月,人民政協報採訪了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從這位老院長的介紹中,通過記者的採訪整理,讀者也解開了遷臺文物的真相。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席動土儀式並表示,「我們有一萬個理由,一定要把最好的藏品送來,我們發愁的是好東西太多了,究竟選擇哪一些呢?」 於是,自然就引出了過去外界一直盛傳的臺北故宮藏品優於北京的說法,文章引述單霽翔過去曾透露的故事,其實故宮絕大多數文物並沒有南遷,南遷的文物只有22%去了臺灣,並稱臺北故宮收藏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只能算是「三級品」。
  • 文藝迷看過來! 臺北故宮博物院今年5大展覽亮相
    (圖/臺北故宮博物院提供)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    臺北故宮博物院最新公布2020南北院展覽檔期,從人氣國寶、書畫名品、明清宮廷藏書、盛清琺瑯彩瓷,到蒙藏四大活佛、梵蒂岡宗座圖書館珍藏等宗教特展,五大展覽內容縱跨歷代,橫越東西,精採可期。
  • 臺北哪裡好玩兒 臺北故宮博物館值得一去
    和朋友、和愛人或者是獨自一人,離開家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既可以開闊眼睛又可以豐富生活。世上好玩兒的地方那麼多,那在臺北,什麼地方值得一去呢?要說到臺北值得一去的地方,臺北故宮博物館一定是其中之一。下面就來為大家說說故宮博物館為什麼值得一去!「臺北故宮博物院」又被叫做「國立故宮博物院」,它的原始名字是中山博物院。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
    用「有宮無寶」來形容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話,那臺灣故宮博物院便是「有寶無宮」了。此話雖然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臺北故宮的陳列之豐,質量之高,讓人為之膛目。這裡的確是奇珍薈萃國寶雲集,從商代的青銅器、陶器,到各代玉器、瓷器、銅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書畫聖品,無所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