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有宮無寶」來形容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話,那臺灣故宮博物院便是「有寶無宮」了。此話雖然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臺北故宮的陳列之豐,質量之高,讓人為之膛目。這裡的確是奇珍薈萃國寶雲集,從商代的青銅器、陶器,到各代玉器、瓷器、銅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書畫聖品,無所不有。僅公開展出部分,已是洋洋大觀, 而在山洞中收藏的更是不計其數。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最為遊客爭睹的,要數國寶西周毛公鼎、翠玉白菜和肉形石了。
臺北故宮,珍品多到讓人震驚!裡面不能拍照,但是我知道裡面有好多曾經出現過在歷史書上的古董!「北京故宮一百五十萬件藏品,不乏珍品;臺北故宮五十萬件藏品,件件珍品。」朱老師如是說。去的時候一定要講文明懂禮貌,不要大聲說話,不要拍照,因為裡面工作人員都會舉著牌子上邊寫著「不要大聲說話」。藏品就認認真真的看好了。
臺北故宮跟北京故宮完全不是一種風格,確切說是應該是各有千秋。都說老蔣去了臺灣後,把許多貴重的寶貝珍藏在了這裡;可這裡一點都不像北京故宮的氣勢恢宏,大氣凜然。由於這裡的許多寶貝都是文字書畫類作品,為了保護文物,整個內部的燈光都處理得特別柔和,而整個博物館更像一個密封的地道,讓我身處其中既陶醉又壓抑,呵呵,逛了一會人都有點暈暈乎乎的。好在裡面還有商店出售許多琳琅滿目的紀念品,於是人一下又興奮起來,繼續賣力地閒逛起來。個人覺得價格比較公道,性價比也很高,大家有機會前往也不妨買點哦。
故宮裡不讓照相,首先感嘆臺灣景點門票是如此的便宜,其次是驚嘆故宮裡的奇珍異寶。北京的故宮真的就剩下一座宮殿了,旅行團帶著一波一波的人匆匆而來,只停留在三層看翠玉白菜,殊不知可能是一個不起眼的角落裡,靜靜躺著很可能是稀世奇珍。文淵閣四庫全書、快雪時情貼、自敘貼、宋徽宗的畫作、毛公鼎、以及無數精美的瓷器,他們沒有隨著歷史而消失殆盡,無論他們在哪裡,只要能讓更多的人看到,就是他留下的價值。如果你有機會去到這裡,一定不要吝惜時間,一天的時間看幾千年的歷史,人生無憾啊。
這是我最推薦大家去看的,非常值得,即使只在臺北待上一天,也不能錯過它,因為裡面的館藏會深深地吸引你,一定要慢慢去細看,借個電子導遊器也是必須的,可以仔細聆聽每個主要展品的背後故事。我在參觀時見到很多我們大陸去的旅遊團,但都是走馬觀花型,根本不能好好的參觀,故我建議自己去參觀,館內有寄包處,不能攝影,有很多小禮品出售,如翡翠白玉和東坡肉的小模型等等。
臺北故宮博物院:這座於1965年正式對外開放的中國宮殿式建築,樓層面積達1.03萬多平方米,場館不大,卻收藏了68萬多件中華文物,其中絕大部分遷自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清宮舊藏與遺存,堪稱「國之至寶」。臺北故宮通常每3個月到半年更換一次展品,即使這樣,要把館藏68萬餘件稀世文物逐個展示,至少需要28年的時間。而那些沒有拿出來展覽的藏品,則都存放於後山山洞中的庫房裡,用鐵箱儲藏。當年故宮文物南遷時,清代帝王像算不上什麼,一件沒拿,以致明代以前的帝王像都在臺北故宮,清代帝王像都在北京故宮,搞雍正大展沒雍正畫像說不過去,只好「合辦」解圍。
從多寶盒的玩物,我們了解到了帝王家的志趣。從毛公鼎中,我們明白了國之重器的份量。從鈞窯的渾然天成之中,我們看到了雲過天晴、雲破處景色。從溪山觀樓中,我們體會到了淡薄雅致的意境。比起關注度眾多的翡翠白菜和肉形石,故宮博物院中的書畫、瓷器才是整個中華文明綿延千年的象徵。她們的背後不僅僅是歷史的傳承,更是一代代中國人雅士淡薄、致遠的氣質。這種氣質好像也充分體現在臺北故宮博物院中的每一名員工之中,他們不僅僅穿著得體的旗袍或西裝,更在言語舉止中流露出文化的自信與力量。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賞珍品。這句話一點都不為過,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各色文物在這裡應有盡有。進去參觀前只需帶好眼睛和心,當然相機在展廳裡是不允許拍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