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臺北故宮改名?學者潘朝陽:「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不可分割」
臺灣師範大學國際與僑教學院前院長潘朝陽向筆者表示,臺灣永遠是中國的臺灣,臺灣的生命內在於中國的長江巨河中而不可分割。潘朝陽認為,臺北故宮博物院裡面珍藏的文物,不僅是中國人的也是整個人類文明珍寶,民進黨當局改其名降其級,根本是「臺獨」幻想在作祟。
-
最年輕的故宮——臺北故宮
去臺灣一定要去臺北故宮博物院看看這些國寶,中國的四大故宮中,臺北故宮算是最年輕的後起之秀了,但是知名度卻毫不遜色,這和他的歷史成因有很大的關係。在臺灣,和大陸一樣也有一個故宮,裡面有很多的奇珍異寶,非常受人追捧,甚至民間傳言臺北故宮的文物數量和價值可以媲美北京故宮。
-
3000箱故宮珍寶被偷偷運往臺灣,竟然放在一個小村莊15年無人問津!
1949年國民政府面臨崩潰,蔣介石暗地裡密謀將大批的故宮珍寶運往臺灣。在1月底前,他已經安排時任教育政務次長的杭立武向臺灣運送了兩批文物。
-
臺北故宮餐桌上的"珍寶"(組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中國經濟網臺北12月30日訊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遊臺灣的必去之地院內收藏有自北平故宮博物館及瀋陽故宮,熱河行宮運到臺灣的諸多文物,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展館每三個月更換一次展品。臺北故宮博物院為保護文物,禁止遊客拍照。
-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珍寶約65萬件,多樣珍寶珍貴程度世所罕見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北京形勢嚴峻,國民政府決定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
-
一國珍寶花落兩岸,北京故宮文物如何流落到了臺北
1947年,蔣介石、宋美齡、蔣經國一家三口參觀了在南京舉辦的故宮國寶展覽,眾多展覽的珍寶中,商司母戊大方鼎和周毛公音鼎乃為蔣介石直接經手贈送給故宮博物院的收藏品。 然而,南京朝天宮裡的故宮文物仍然繼續處於戰亂顛簸。
-
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中曠世奇珍數不勝數
用「有宮無寶」來形容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話,那臺灣故宮博物院便是「有寶無宮」了。此話雖然有失偏頗,卻也不無道理。臺北故宮的陳列之豐,質量之高,讓人為之膛目。這裡的確是奇珍薈萃國寶雲集,從商代的青銅器、陶器,到各代玉器、瓷器、銅器、漆器、琺瑯器、雕刻、書畫聖品,無所不有。
-
港媒刊文「北京故宮藏品勝臺北」 臺北故宮回應
北京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出席動土儀式並表示,「我們有一萬個理由,一定要把最好的藏品送來,我們發愁的是好東西太多了,究竟選擇哪一些呢?」 於是,自然就引出了過去外界一直盛傳的臺北故宮藏品優於北京的說法,文章引述單霽翔過去曾透露的故事,其實故宮絕大多數文物並沒有南遷,南遷的文物只有22%去了臺灣,並稱臺北故宮收藏的「翠玉白菜」和「肉形石」,只能算是「三級品」。
-
臺灣故宮博物院建立的來龍去脈(組圖)
臺灣故宮博物院外景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翡翠白菜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琺瑯瓷器 1948年秋天,國民黨政府行政院(政府的行政機構國民黨的高級軍官希望國寶都能聚集在南京,這樣一旦需要,他們就可以把這些珍寶安全地帶到臺灣去。 12月,故宮博物院理事會秘書、中央博物館和中央圖書館的館長杭立武電告馬衡前往南京參加一個重要會議。馬衡回電說自己身體不適不能出席會議。在馬衡缺席的情況下,這次會議做出了決議:儘可能快地將珍寶運往臺灣,任命杭立武負責運送工作。
-
每日佳軟:穿越千年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在北京故宮博物院之外,遠在寶島臺灣也設立有國立故宮博物院,一南一北一脈相承的兩館藏品豐富,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擁有1949年運入臺灣60萬餘件,體量龐大。 如今硝煙散盡,兩館均積極參與館藏電子化,我們之前對北京故宮博物院推出了多款App讚譽有加,臺北國立博物院也不甘示弱,推出了這款叫做「故宮常設展 NPM InSight」的手機客戶端,讓沒有機會實地觀賞的網友在家也能瀏覽珍寶。
-
臺北故宮南院開館迎客
亞洲文明交融 南北展品互通 12月28日,臺灣地區現任領導人馬英九、香港影星成龍等人,浩浩蕩蕩地前往臺北故宮博物院南部院區(以下簡稱故宮南院)所在地——臺灣南部的嘉義縣太保市,親臨故宮南院舉辦的盛大開館儀式。 有人說馬英九、成龍現身開幕式,暗合「龍馬精神」的彩頭,並與故宮南院的文化意象相呼應。
-
蔣介石到臺灣,為什麼沒搬走所有的寶物?都怪他有一批文盲秘書
大家都知道,大陸這邊有個故宮,臺灣省那邊也有一個臺北故宮。很多人說,蔣介石把好東西都拿走了。甚至有人說,臺北是有寶無殿,故宮是有殿無寶。
-
蔣介石和宋美齡去臺灣時都帶了些什麼
那麼,蔣介石和宋美齡去美國都帶了些什麼呢?蔣介石首先帶去的臺灣的是財,他搜集了很多金銀財寶:珍珠、瑪瑙、翡翠等等通過飛機運到了臺灣。看一下臺灣的臺北故宮博物館,就可以只看到那些琳琳琅滿目的寶貝。▲翡翠玉白菜臺北故宮博物館裡的一件鎮館之寶是一個翡翠玉白菜,就是蔣介石帶過去的,它是隆裕太后的陪嫁品。隆裕太后也就是光緒皇帝的皇后,也是慈禧太后的侄女。
-
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簡介
一座紫禁城,兩座故宮博物院,一座在北京,一座在寶島臺灣。臺北故宮博物院65萬件傳世珍寶的背後是一場人類文化史上空前的文物大遷徙。以12集的體量首次披露文物在兩座故宮博物院之間遷移的過程。曾執導《故宮》、開創國內「紀錄大片」風格的總導演周兵稱,紀錄片試圖用一種更加自然的、新聞化的方式來呈現「臺北故宮」。
-
臺名嘴:臺北故宮是中國人的故宮 將來統一後還要回到北京
將來,當國家統一,故宮必須完完整整,回到南京和北京去。一件都不能少。我們只是代管。黃智賢臉書截圖黃智賢表示,我們要分分秒秒,火眼金睛守護臺灣。中國的臺灣。她說,新任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說的話,正代表「臺獨」的一條路線 : 把中華文明全部掠為己有,絕口不承認我們之所以有,正是因為我們是中國人。
-
臺北必看三大館: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
來臺北,有三大館是必看的:臺北故宮博物院,國父紀念館,中正紀念館。臺北故宮坐落於群山環抱之間,風水寶地。1965年建成,佔地16公頃。瓷器館藏的瓷器非常漂亮和珍貴,都是皇用過的物件。這件,如果沒記錯的話,應該是康熙年間的。
-
故宮南遷的13427箱文物,至今何在?精品都藏在臺北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東北三省,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岌岌可危。為避免故宮文物落入日寇之手,1933年,國民政府決定將故宮館藏文物南遷。但北平各界及普通市民,大多反對南遷,他們召開集會,上街遊行「誓與國寶共存亡」。
-
臺北故宮的翡翠白菜值1000億美元?天津博物館「凍白菜」毫不遜色
蜀黍曾經去過三次中國臺灣省,也參觀了三次臺北故宮博物院,特別是在2019年5月的那次到訪,竟然被允許拍攝,因此蜀黍才有機會記錄下許多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珍寶,並通過圖文和視頻把它們分享給了大家,這其中就包括大名鼎鼎的翠玉白菜。為何那棵翠玉白菜會堪稱臺北故宮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
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值得一去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各類文物珍寶約65萬件,素有「北京故宮看建築,臺北故宮看文物」的說法。·文物來源於抗日戰爭時期,當時將北京故宮博物院、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和國子監的重要文物南遷與此。來這裡之前最好做點功課,畢竟這裡收藏著故宮一半的珍寶,而且大部分都必留在大陸的更加貴重,值得細細品味。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收藏有自 南京 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和國立北平圖書館等所藏來自 北京 故宮、 瀋陽 故宮、避暑山莊、頤和園、靜宜園和國子監等處的皇家舊藏。所藏的商周青銅器,歷代的玉器、陶瓷、古籍文獻、名畫碑帖等皆為稀世之珍。
-
臺北故宮or北京故宮?究竟誰更能代表故宮博物館?
關於故宮博物院,一直有這麼一種說法:北京的故宮,只是它的軀殼;而臺北的故宮,才是它的內臟。人們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認知,與抗戰前夕北京故宮文物南遷有關,1931年日軍侵略東北,為了避免故宮文物遭到日寇破壞,漫長的故宮文物南遷之路由此揭開;1949年,蔣介石敗退臺灣之時,大量的故宮文物又搭載著軍艦漂洋過海到達了臺灣。